奥尼尔《悲悼》中莱维妮亚的人生悲剧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player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尤金·奥尼尔是美国著名作家,其在《悲悼》当中塑造了莱维妮亚这一女性形象,以其扭曲病态的人格,演绎了在男权主义社会当中的女性悲剧。奥尼尔通过这一女性形象,深刻地反思了当时社会的扭曲状况,尤其是沉浸在欲望中却无法宣泄的女性的现实处境问题,本文将主要对《悲悼》中莱维尼亚的人生悲剧进行剖析。
  关键词:《悲悼》 尤金·奥尼尔 莱维妮亚 悲剧
  尤金·奥尼尔尤其关注在战争时期等混乱时代女性的社会地位以及其精神状态,特别在男权主义的社会环境下,女性往往不具备较高的社会地位,也因此更容易受到社会各种条件的影响。而在《悲悼》三部曲当中,莱维妮亚这个女性形象,充分地演绎了女性在男权主义社会当中的失语状况,也因为在长期的男权主义价值观压抑下,莱维妮亚最终走向了人性的扭曲,这也是其悲剧命运的根源。在《悲悼》这部作品当中,莱维妮亚不惜采取各种残忍的手段,先是和自己的母亲争夺爱人,后来又怂恿自己的弟弟杀死母亲的情人卜兰特。整个过程当中,莱维妮亚一直都是处在于严重的精神焦虑当中,自己母亲克丽丝因为卜兰特的死亡而选择了自杀,而具有强烈恋母情结的弟弟,也同样因为这样的一种家庭悲剧而最终选择了自杀。因此,探究奥尼尔的《悲悼》能够更深入的了解女性在男权主义压抑下的精神痛苦,莱维妮亚就是这一种范本。
  一 莱维妮亚的悲剧人生的精神根源:精神生态的危机
  在奥尼尔的笔下,莱维妮亚的行为似乎超乎常人的价值观,她做出了很多荒唐的行为,甚至不顾亲情,把自己的母亲和弟弟推向了死亡的深渊。可以看出,其精神根源深处出现了精神生态的危机。然而,这种精神生态危机,在现代社会当中是具备普遍性的。莱维妮亚其精神生态出现的危机,在《悲悼》当中主要是男权主义社会对其精神压迫的一种释放,她无法控制这种高于自己个人的精神压抑,其人性上的扭曲从现实社会演进而来,特别是工业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是其扭曲人性的精神根源。由此可见,莱维妮亚荒唐的行为有着社会根源,也有其性格根源,是两种元素共同决定的。正如诗人泰德·休斯所说,“现代人已经把自己的灵魂放逐了”,这种精神危机,正是把自己善良的灵魂在现代社会当中放逐了。
  奥尼尔在《悲悼》当中,将莱维妮亚塑造成为一个病态的女性,这是因为她根本没有办法控制自己内心当中的愤怒或者欲望,一直以来都处在健康精神文明边缘,而正是这样的一种精神上的病态,导致其行为上的扭曲。莱维妮亚一开始和自己的母亲争夺情人,这正是内心欲望无法遏制的结果,如果她能够控制好这种精神上的矛盾,那么其精神上的痛苦就会随之减轻,也不会做出变态的行为。可是,她却无法将这种自我的痛苦,完全通过健康的方式宣泄,而是采取逼迫自己母亲的方式,企图获得胜利,这种精神上的胜利,归根到底也是一种病态的结果。
  在该部作品当中,莱维妮亚的弟弟也出现了严重的恋母情结,这种恋母情结充分表明,在她所在家庭中,所有的人都出现了或多或少的人格缺陷。这种人格缺陷,不仅仅是先天原因,而从更深层次的角度上看,是在社会快速发展下,家庭协调不当产生扭曲的结果。莱维妮亚的母亲克丽丝,其企图通过寻找情人的方式来找回自己灵魂的寄托,而这样的方式同样是不可取的。正是在这样的一种扭曲的家庭教育当中,莱维妮亚有非常深刻的复仇情结,这种复仇情节导致了其产生了严重的人格分裂。最终,这种人格的分裂表现于莱维妮亚和健康的社会生态特别是精神生态之间有着严重的隔阂。
  莱维妮亚的精神扭曲的根源,在于她亲眼看到了自己的母亲毒杀自己的父亲孟南,其母亲为的是跟自己的情人在一起。孟南准将的妻子克丽丝为了跟自己的情人在一起,采取了残忍的手段将孟南准将杀死。而这一切都被莱维妮亚看到了,所以她一直以来对自己的母亲都是非常的不满,可是这种不满却没有办法得到宣泄,所以她才采取了各种残忍的方式,准备对自己的母亲实施复仇。而她深知自己的弟弟对于自己的母亲有着特殊的情结,所以用病态的方式让奥林亲眼看着自己的母亲克丽丝和卜兰特在一起,从而又诱使奥林采取手段将卜兰特枪杀,这也足以看出其内心世界的歹毒。
  从其一系列的手段上看,莱维妮亚并不在乎自己的母亲或者是自己的弟弟究竟出现了什么样的问题,但是她却非常介意自己一直在整个家庭当中处在劣势地位。所以,这种病态的心理,也让其采取各种方式引发自己的弟弟奥林和自己母亲克丽丝之间的矛盾。因此,莱维妮亚是沉浸在自己的内心病态世界的一个悲剧女性。她出现了这样一种精神的病态,却从来没有通过任何的方式进行矫正或者介入,这样也导致了其内心当中的积怨越积越深,从而将整个自身正常的精神世界压垮,莱维妮亚也变成了一个为了自己欲望而不断制造复仇和痛苦的扭曲者。
  二 莱维妮亚的悲剧人生的表现:沉迷自我的病态
  自我,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心理学概念,实际上也是个人精神世界的重要构成之一。对于《悲悼》当中的莱维妮亚而言,实际上悲剧人生与自我的失控是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一女性形象在作品当中,完全沉溺于自我的世界,她明确知道清教徒压抑的世俗伦理,但是她却不断在暗地里违背这一种伦理结构,这一方面也是和其家庭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可是从另一个方面看,莱维妮亚她完全都不具备健康人格,在其人格的发展过程当中,因为自己家庭上面出现的问题,加上自己内心当中的病态,最终演变成为沉溺自我的人生悲劇。
  对于普通的少女而言,其性格上多表现为对浪漫的向往,或者是纯情奔放,可是莱维妮亚作为二十三岁的女孩同样也具备这种因素,其虽然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心理病态,但是多少都具备着对浪漫人生的向往。可是,在这种对浪漫人生的向往下,她和自己的母亲同样爱上了情人卜兰特,这样的一种行为本身就是违背伦理的。卜兰特是一个居心叵测的人,莱维妮亚即使清楚这一点,也不愿意放弃卜兰特,甚至不惜因为卜兰特和自己的母亲反目。这样的一种行为,其实是其沉溺于自我的一种行为。莱维妮亚因为自己的母亲毒杀自己的父亲,而产生一种悲剧的复仇心态后,其或多或少地带着某种复仇的人格,同时,其对自己父亲存在着某种病态的依恋心理,而这种病态的依恋心理,也让她跟自己的母亲在自己父亲去世之后的关系越来越紧张。本来因为自己的父亲长期在外,莱维妮亚跟自己父亲并没有那么亲近,可是她知道自己的母亲是杀害自己父亲的凶手,加上其对于卜兰特有着恋慕心,这样的一种恋慕的心态,导致她把自己的母亲当作自己的仇人或者情敌,她在这种感情上出现了一种非常严重的冲突,最终无法调和,这也是莱维妮亚采取了各种手段,企图跟自己的母亲争夺卜兰特的深刻原因,在这种心理扭曲的背景下,甚至想到将自己的母亲置于死地,这种行为是非常残忍的。而这种残忍的行为背后,其实也是其完全沉迷于自我的内心世界,最终不可自拔的结果。   莱维妮亚在自我精神的驱使之下,为了满足自身的各种欲望,所以她完全没有道德上面的约束,抛弃了传统的世界,也抛弃了社会的伦理道德。作为一个女性,各种亲情关系在莱维妮亚内心深处都变得毫无意义,而却把卜兰特作为自己的爱情对象,把自己的母亲作为情敌,这些罪恶的行为都让她走上了一条复仇的不归路。卜兰特及其背后隐忍的个人欲望,也是她人生悲剧的重要催化剂,因为卜兰特和莱维妮亚母女同时维持着恋人的关系,这样的一种无耻的行为,其实也是让这一个纯真少女走向人格分裂的一个重要原因。加上其内心当中企图完全独占卜兰特,这也是她最后设计害死自己的母亲的重要原因。最后在《悲悼》这部作品当中,莱维妮亚向自己的母亲和卜兰特实施了复仇,最为讽刺的是其采取了道德的旗号去实施这样的行为。莱维妮亚认为自己的母亲已经完全违背了孟南家族的家风,所以才采取了各种报复手段,而从实质上看,这只是她为了满足自身复仇欲望的借口,因此莱维妮亚其实是一个完全沉迷于自我的人。
  三 莱维妮亚悲剧人生的推动力:放纵的欲望
  莱维妮亚最终会走向悲剧的人生,其推动力是其放纵的欲望,她因为内心当中有着各种各样激情的欲望,而这种激情的欲望长期被当时流行新英格兰的清教徒的思想压抑,所以最终导致了其内心当中有着各种无法补偿的痛苦。正是因为这种扭曲的欲望,所以才导致了她采取了扭曲的方式去发泄自己内心的欲望,她把残害自己的家人作为一种欲望发泄的途径,其内心当中完全被欲望所摆布,并且成为了欲望的奴隶。
  莱维妮亚正处在于美国内战时期,新英格兰的道德观念非常强烈,于是她虽然有着非常强烈的欲望,却没有办法把这种欲望进行宣泄。她非常担心自己被社会上贴上堕落或者放荡的标签,因此,她本来和另外一个男子彼得彼此爱慕,但是一直压抑着自己内心的感情。莱维妮亚本来计划着和彼得在战争结束之后,就开始走向婚礼的殿堂,不过她却由于伦理道德上的束缚,最终演变成为拒绝彼得的悲剧。莱维妮亚非常渴望爱情,可是却不愿意面对爱情,甚至把爱情认为是违背伦理道德的。因此,莱维妮亚对彼得的爱情即便是存在的,可是她又不懂得表达对彼得的爱情,或者不懂得如何去选择爱情。这也是为什么她对卜兰特产生了感情,而且甚至为了卜兰特和自己母亲展开非常激烈的互相报复行为。
  所以,在《悲悼》作品的最后,莱维妮亚用了激情澎湃的词语,表达自己内心对爱情的向往。可以看出,其内心并不如她外表那么冷酷,她向往真挚的爱情,可是,她在无意识之间也把彼得当成了勃朗特,其实卜兰特和彼得对于莱维妮亚而言,也不过只是其感情的宣泄处,所以她对于彼得和卜兰特都没有真正的感情,她对于他们的感情只不过是把自己内心当中压抑已久的情欲,进行了某种程度的宣泄而已。因此,莱维妮亚在作品中对于自己的亲人加以残害,情欲已经成为其精神负担,最终她选择了某种病态扭曲的宣泄途径。欲望下的莱维妮亚最终走向了悲剧的人生,欲望的沉沦是其悲剧深层次的结合点,也可以认为欲望就是其人生悲剧的推动剂。
  四 结语
  尤金·奥尼尔是美国现代戏剧之父,而其所创作的《悲悼》三部曲,是对美国基督教清教徒文化,以及美国在南北战争时代所出现的人性悲剧进行深层次的反思。《悲悼》这一部作品当中,奥尼尔成功塑造了莱维妮亚这一悲剧女性形象,从莱维妮亚在精神欲望中被扭曲当中可以看出,她完全沉迷于自身的欲望,这也是其采取了一系列对亲人残害行为的背后原因。而从实质上看,莱维妮亚本来可以有着健康的人格,可是在清教徒道德以及家庭伦理冲突当中,导致了莱维妮亚无法找到自己内心感情的正常宣泄口。这也是莱维妮亚逐渐走向扭曲人性的一个必经过程,所以,其悲剧人生从根本上看是社会与个人精神病态的共同结果,值得警醒和深思,具有深刻的现实批判意义。
  参考文献:
  [1] 樊晓君:《在罪恶中绽开的“恶之花”——〈悲悼三部曲〉女主人公莱维尼亚悲剧人生三部曲解读》,《理论界》,2010年第12期。
  [2] 杨述伊:《奥尼尔的神秘的力与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3] 刘霞:《欲望下的一生——从〈悲悼〉看奥林的俄狄浦斯情结》,《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第11期。
  (李澤佳,泸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其他文献
教师的劳动是极富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具备审美素质的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所展现的能量是巨大的,所传递的知识更能为学生所接受。 Teachers’ labor is extremely creat
压力容器疲劳与断裂学术讨论会时间:1980年3年25日至29日地点:浙江衢县浙江化工学院人数:53 举办:设计学组内容:1.交流国内外压力容器疲劳与断裂的技术进展; 2.探讨国外压力
历史是一门知识性很强的学科,我们绝不能把基本史实当作孤立分散的知识点来指导学生怎么学,而应告诉学生要抓住史实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由基础知识、阶段特征、基本线索构成
本文以几何光学的观点推导了一般情况下干涉法角度测量的最大测量范围,并介绍了两种扩大测量范围的方法。 In this paper, we derive the maximum measurement range of the
能源问题是二十一世纪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由于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的能源日益减少,因此寻求、开发和利用新能源是解决能源问题的重要途径在近年来的中考中涉及将其它形
曾经,我们一直以伟人毛泽东所说:“妇女是一支伟大的人力资源”作为肯定妇女作用的理论依据。21世纪当农村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时候,我们痛苦地发现,未经开发好的这一块人力
政府积极就业政策的实施和劳动力市场的发育,推动了城乡就业的迅速增长。在整个改革开放期间,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一直伴随着城乡就业的扩大。GDP年平均增长率,在1979-2006年
小华和小明两位同学在透明的玻璃板上各滴一滴清水,做成水滴放大镜,用它来看字,细心的小华发现小明在玻璃板上滴的水滴比自己在玻璃板上滴的水滴大,水滴的凸起程度小,于是产生了疑
第一课时教学目的 :1 .本节课通过介绍马克思、恩格斯生平等背景材料 ,缩小学生与课文内容的距离感 ,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2 .通过本节课教学 ,使学生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一、农民转移就业的现状与问题1、城乡就业结构失衡。我国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有3.6亿人,而生产的国内生产总值只有2万亿元左右,人均产出为5550元。包括农民工在内,非农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