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指出,要提高中专化学课堂演示实验效果,应充分运用化学课堂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结合教材,讲课堂演示试验的“五结合” 。
关键词: 中专化学 课堂演示 基本要求 五个结合
课堂演示实验是教师讲授化学知识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化学教学的特色方法。为了加强演示实验,提高教学质量,笔者拟就基本要求和做法,谈谈一些方法。
一、基本要求
(一)实验目的性要明确。教师对每个演示实验应该要明确:(1)这个演示实验要说明什么问题?(2)要得出什么结论?(3)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实验技能?(4)实验的重点、关键、主要现象是什么?(5)哪些部分要求学生特别注意?均应加以深思熟虑,做到心中有数。
(二)课前预试,准备齐全。课前要做好预习工作,对所有演示实验,预做1至2次,即使认为很简单的实验,也不能忽视。只有这样,对药剂纯度、溶液浓度、装置的气密性等存在的问题才能及时发现,并加以解决。对容易发生事故的实验,要特别注意,仔细考虑在何种情况下会发现危险,做好一切安全措施。在预做过程中,应用的仪器、药品及其它用具要一一备齐。
(三)意外事情要有准备。仪器必须备用一套,尤其是气体发生装置和反应管部分,因为在教学过程中,如若不慎,容易损坏,从而直接影响实验的进行。
(四)装置整齐,注意安全。实验装置既要整齐美观,更要注意安全。就整齐来讲,从塞子打孔、玻管弯曲、仪器连接、支持位置都要设计合理、布置紧凑,做到有利于操作,有利于拆卸。就安全来讲,要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因为它不仅影响到学生对科学知识探索的兴趣和信心,更重要的是影响到师生的身心健康。对一些可能发生意外的实验,要加强措施,防患于未然。
(五)物品整洁,排列有序。演示台上不要堆满一时还不要用的东西,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应把仪器、药品按实验次序排列整齐,把准备让学生观察的主要部分要尽量突出,面对学生,利于观察。
同时要养成整洁、用后放回原处的习惯,教师要以身作则,切不可将废物、废液乱倒乱扔,仪器、药品乱放,灯火不灭、瓶塞不盖、桌面不洁等这些都会给学生以不良影响。
(六)实验操作要规范化。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学生独立操作的依据和榜样,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实验能力的培养。
(七)只准成功,不许失败。演示实验的结果会直接关系到学生正确掌握知识和正确概念的形成。实验成功,往往是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的前提;实验失败,往往会影响结论的形成。因此对于教材上规定的演示实验,要千方百计努力做好,使学生通过感觉形成印象和概念。若一旦实验失败,必须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并在下一课时补做。
(八)实验现象要求明显。现象明显性是演示成败的关键。要做到每一个学生都能清晰观察到。在实验中,常常遇到关于物质性质微小的实验现象,这就要增强它的可见度。幻灯投影实验恰好是它的补充和发展,要充分发挥它在教学中的应用。
(九)用药适当,废物利用。在实验经费不足和仪器、药品不容易买到的情况下,教师每次用药量要适当,注意节约。教师要教育学生注意节约,同时要指出用药过量会影响实验结果,甚至于在某种情况下还会造成事故发生。教师要尽量利用废弃物质,如制氢气所需锌,即可发动学生收集废电池的锌皮;又如可通过化学小组从高锰钾制氧中的废物回收二氧化锰,在节约上要做有心人。
(十)事后清洗,养成习惯。演示之后,教师应回准备室清洗器皿,清点器材,归还管理室,若有损坏,及时填写清单,以备记帐登记,才能确保器皿清洁,仪器、药品添置,保障供给。
二、课堂演示试验的“五结合”
(一)与能力培养相结合。能力,我们认为主要是指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动手能力。这四种能力结合起来,构成“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通过“看、记、想、归”四条途径,努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归纳总结能力。
1.看:即观察能力,实验开始时,应使学生明确“观察什么?”“为什么要观察?”“怎样观察?”“注意什么?”“记录什么?”等,让他们有目的地进行观察和思考。例如:镁的燃烧。为了说明化学变化,这一实验主要目的是为了要看到新物质——氧化镁的生成。因此突出地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观察“冒烟”和“掉下的渣”上。不然,学生往往把“耀眼的光辉”作为重点,这样就错误地根据发光、发热来形成化学变化的概念。
2.记: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如实地记录下来,并把它牢固地记忆在头脑之中,作为去掌握“双基”知识的依据。
3.想:观察仅仅是先导,我们要引导学生把所得感性知识,通过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使之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而形成概念。
4.归:对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找出它们的共性,总结归纳一般规律。如做葡萄糖和新制氢氧化铜共热,产生砖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的实验,让学生归纳出,这一反应是检验醛类物质,含有醛基官能团的有机物都有这一反应的规律。
(二)与幻灯投影结合。投影实验能增强实验效果的可见度,使原来看不清的实验现象看得清晰,达到每个学生都能观察到实验现象的目的。例如“原电池”、“钠和水反应”、“电解和电镀”、“物质结晶”、“分子的极性”等十几个内容。如电解的教学,把惰性电极和铜作电极分别电解氯化铜溶液投影在屏幕上,启发学生把观察到的宏观现象从微观角度去思考、比较、概括,了解惰性电极本身不参与反应,非惰性电极即阳极本身参加氧化反应,得出“阳极氧化”的非惰性电极放电能力大于阴离子放电能力的规律。
幻灯投影,不仅能增强实验效果的可见度,更重要地对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发展抽象思维是极其有利的。
(三)与学生的演示相结合。课堂演示应以教师为主。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力的培养,可以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到讲台上动手操作。这样做的优点是:(1)学生错误的操作方法能及时得到教师的指导和纠正。(2)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实验技能和技巧能教育其他同学。(3)及时发现教师在平日教学中实验操作规范化的不足之处。(4)为学生分组实验培养骨干力量。例如“甲烷的实验室制取”一节教学,由学生到讲台上对取药、装药、安装、加热、收集等全部过程进行操作,让其他学生随着实验进行观察。
(四)与课堂提问结全。实验提问可用在复习旧课和巩固新课中进行,学生只有通过认真观察和积极思维,才能回答出教师提出的问题。例如,讲完SO2性质后,第二节课做了这样的演示实验;分别取溴水、高锰酸钾溶液各2毫升于两支试管中,往试管中通入SO2,均能褪色,再加入BaCl2溶液,均产生不溶于强酸的白色沉淀。让学生写出盛溴水的试管内反应的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并回答能否肯定二者褪色是SO2漂白的结果?为什么?回答这样的问题,只靠死记硬背是不行的,这就迫使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积极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与实验复习课相结合。这是以实验为手段来复习化学知识的一种课型。它比单纯靠教师讲述、讨论来归纳总结新学知识效果更好。这样做可使学生将知识掌握得更牢固、更深刻。
关键词: 中专化学 课堂演示 基本要求 五个结合
课堂演示实验是教师讲授化学知识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化学教学的特色方法。为了加强演示实验,提高教学质量,笔者拟就基本要求和做法,谈谈一些方法。
一、基本要求
(一)实验目的性要明确。教师对每个演示实验应该要明确:(1)这个演示实验要说明什么问题?(2)要得出什么结论?(3)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实验技能?(4)实验的重点、关键、主要现象是什么?(5)哪些部分要求学生特别注意?均应加以深思熟虑,做到心中有数。
(二)课前预试,准备齐全。课前要做好预习工作,对所有演示实验,预做1至2次,即使认为很简单的实验,也不能忽视。只有这样,对药剂纯度、溶液浓度、装置的气密性等存在的问题才能及时发现,并加以解决。对容易发生事故的实验,要特别注意,仔细考虑在何种情况下会发现危险,做好一切安全措施。在预做过程中,应用的仪器、药品及其它用具要一一备齐。
(三)意外事情要有准备。仪器必须备用一套,尤其是气体发生装置和反应管部分,因为在教学过程中,如若不慎,容易损坏,从而直接影响实验的进行。
(四)装置整齐,注意安全。实验装置既要整齐美观,更要注意安全。就整齐来讲,从塞子打孔、玻管弯曲、仪器连接、支持位置都要设计合理、布置紧凑,做到有利于操作,有利于拆卸。就安全来讲,要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因为它不仅影响到学生对科学知识探索的兴趣和信心,更重要的是影响到师生的身心健康。对一些可能发生意外的实验,要加强措施,防患于未然。
(五)物品整洁,排列有序。演示台上不要堆满一时还不要用的东西,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应把仪器、药品按实验次序排列整齐,把准备让学生观察的主要部分要尽量突出,面对学生,利于观察。
同时要养成整洁、用后放回原处的习惯,教师要以身作则,切不可将废物、废液乱倒乱扔,仪器、药品乱放,灯火不灭、瓶塞不盖、桌面不洁等这些都会给学生以不良影响。
(六)实验操作要规范化。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学生独立操作的依据和榜样,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实验能力的培养。
(七)只准成功,不许失败。演示实验的结果会直接关系到学生正确掌握知识和正确概念的形成。实验成功,往往是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的前提;实验失败,往往会影响结论的形成。因此对于教材上规定的演示实验,要千方百计努力做好,使学生通过感觉形成印象和概念。若一旦实验失败,必须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并在下一课时补做。
(八)实验现象要求明显。现象明显性是演示成败的关键。要做到每一个学生都能清晰观察到。在实验中,常常遇到关于物质性质微小的实验现象,这就要增强它的可见度。幻灯投影实验恰好是它的补充和发展,要充分发挥它在教学中的应用。
(九)用药适当,废物利用。在实验经费不足和仪器、药品不容易买到的情况下,教师每次用药量要适当,注意节约。教师要教育学生注意节约,同时要指出用药过量会影响实验结果,甚至于在某种情况下还会造成事故发生。教师要尽量利用废弃物质,如制氢气所需锌,即可发动学生收集废电池的锌皮;又如可通过化学小组从高锰钾制氧中的废物回收二氧化锰,在节约上要做有心人。
(十)事后清洗,养成习惯。演示之后,教师应回准备室清洗器皿,清点器材,归还管理室,若有损坏,及时填写清单,以备记帐登记,才能确保器皿清洁,仪器、药品添置,保障供给。
二、课堂演示试验的“五结合”
(一)与能力培养相结合。能力,我们认为主要是指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动手能力。这四种能力结合起来,构成“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通过“看、记、想、归”四条途径,努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归纳总结能力。
1.看:即观察能力,实验开始时,应使学生明确“观察什么?”“为什么要观察?”“怎样观察?”“注意什么?”“记录什么?”等,让他们有目的地进行观察和思考。例如:镁的燃烧。为了说明化学变化,这一实验主要目的是为了要看到新物质——氧化镁的生成。因此突出地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观察“冒烟”和“掉下的渣”上。不然,学生往往把“耀眼的光辉”作为重点,这样就错误地根据发光、发热来形成化学变化的概念。
2.记: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如实地记录下来,并把它牢固地记忆在头脑之中,作为去掌握“双基”知识的依据。
3.想:观察仅仅是先导,我们要引导学生把所得感性知识,通过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使之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而形成概念。
4.归:对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找出它们的共性,总结归纳一般规律。如做葡萄糖和新制氢氧化铜共热,产生砖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的实验,让学生归纳出,这一反应是检验醛类物质,含有醛基官能团的有机物都有这一反应的规律。
(二)与幻灯投影结合。投影实验能增强实验效果的可见度,使原来看不清的实验现象看得清晰,达到每个学生都能观察到实验现象的目的。例如“原电池”、“钠和水反应”、“电解和电镀”、“物质结晶”、“分子的极性”等十几个内容。如电解的教学,把惰性电极和铜作电极分别电解氯化铜溶液投影在屏幕上,启发学生把观察到的宏观现象从微观角度去思考、比较、概括,了解惰性电极本身不参与反应,非惰性电极即阳极本身参加氧化反应,得出“阳极氧化”的非惰性电极放电能力大于阴离子放电能力的规律。
幻灯投影,不仅能增强实验效果的可见度,更重要地对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发展抽象思维是极其有利的。
(三)与学生的演示相结合。课堂演示应以教师为主。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力的培养,可以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到讲台上动手操作。这样做的优点是:(1)学生错误的操作方法能及时得到教师的指导和纠正。(2)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实验技能和技巧能教育其他同学。(3)及时发现教师在平日教学中实验操作规范化的不足之处。(4)为学生分组实验培养骨干力量。例如“甲烷的实验室制取”一节教学,由学生到讲台上对取药、装药、安装、加热、收集等全部过程进行操作,让其他学生随着实验进行观察。
(四)与课堂提问结全。实验提问可用在复习旧课和巩固新课中进行,学生只有通过认真观察和积极思维,才能回答出教师提出的问题。例如,讲完SO2性质后,第二节课做了这样的演示实验;分别取溴水、高锰酸钾溶液各2毫升于两支试管中,往试管中通入SO2,均能褪色,再加入BaCl2溶液,均产生不溶于强酸的白色沉淀。让学生写出盛溴水的试管内反应的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并回答能否肯定二者褪色是SO2漂白的结果?为什么?回答这样的问题,只靠死记硬背是不行的,这就迫使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积极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与实验复习课相结合。这是以实验为手段来复习化学知识的一种课型。它比单纯靠教师讲述、讨论来归纳总结新学知识效果更好。这样做可使学生将知识掌握得更牢固、更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