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集体舆论的力量

来源 :河南教育·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qz614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班主任的关爱对学生来说有着神奇的力量,而更神奇的力量,是来自班集体的关爱。只要用心,班主任常常可以巧妙地把自己对学生的评价转化为班集体对学生的评价,从而监督学生改正缺点,激励学生不断进步。如果把班级比喻成一列火车,学生们是乘客,班集体是车厢,乘客们坐在车厢里奔向目的地,而班主任,就是火车头。车厢虽好,还要火车头带。让我们的班主任老师都做出色的火车头吧,引领车厢里的孩子们向美好的未来飞奔!
  
  对于班主任来说,运用“集体舆论”对全班学生进行教育是一种艺术。集体舆论健康与否,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善于引导。而这里的“引导”绝非“说教”,而是“转化”——巧妙地将教师本人对某一学生、某一事件的褒贬转化为集体舆论对之的褒贬。
  学生生活在班集体中,我们就应尽量使他们感受到集体对他们的关注与监督。有的教师一方面在语言上对学生强调“个人离不开集体”,另一方面在行动上却很少把自己的教育意识同班级的集体舆论融合在一起。这样,学生无论受到表扬还是批评,都似乎只是教师个人对他的评价,他感受不到集体舆论的存在,产生不了“同学们这样表扬我,我一定争取更大进步”或“我又犯错误了,真对不起集体”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学生是很难获得集体主义道德体验的。相反,如果班主任善于营造集体舆论,把自己对某一学生的关心、表扬、批评,转化为班集体对其的关心、表扬、批评,那么,学生会真切地感受到集体的存在,感到自己与集体融为一体,不可分割,同时也受到集体的注视:有了进步,会赢得全班同学鼓励的掌声;犯了错误,会感到全班同学谴责的目光。因此,高明的教育者总是把自己的教育意愿以集体舆论的形式表达出来,通过集体去影响每位学生。
  一次我上公开课,按平时惯例,我应该依学号顺序抽一名学生起来进行课前“一分钟讲演”。直到上课铃响起时,我还在犹豫:今天的公开课是否取消这个“节目”?因为这天的讲演正轮到魏霞,她是一个说话结结巴巴的胆小女生。如果她说不好,岂不是“煞”了我这堂公开课的“风景”?
  但是,不容我多想,当师生互相问好以后我准备直接讲课时,魏霞同学竟然举起手并用发抖的声音说:“李……老师,今天……该我……讲演……”我只好让她走上讲台讲演,内容是报告当天的新闻。她说话照样结结巴巴,但声音比平时要大一些,而且看得出来,她事前是做了相当认真的准备的。仅凭这一点,我就应该鼓励她,而且我相信她也会从中受到鼓舞的。
  正当我准备热情洋溢地表扬她一番时,脑子突然转了一个弯:何不把我个人对她的表扬变成全班同学对她的赞赏呢?于是,我有意问全班同学:“比起过去,魏霞同学的进步大不大啊?”
  “大!”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
  “好!那就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魏霞的进步表示祝贺!”教室里响起了一片掌声。
  来自同学的鼓励无疑让魏霞深受鼓舞,因为这以后她课堂上主动发言的次数越来越多了。
  在这之后不久,因生病请了两个月假的李冲回到了我们的班集体中。
  本来,这不过是一件很普通的事,但李冲并不是一个普通同学,至少在我看来不是,因为李冲是个留级生,一向很自卑。所以,我准备发动全班同学对他表示慰问,让他切实感受到班级(而不仅仅是我一个人)对他的关心。
  他刚进入教室坐下,我就连忙对大家说:“同学们一直惦记的李冲同学终于又回到了我们的集体中,这真是一件值得庆祝的事!”大家听了我的话,立即对李冲报以热烈的掌声。
  就这么几秒钟的时间,李冲却获得了巨大的精神享受。回到班上的当天,他主动承担了打扫教室的任务。
  后来在一次家访中,他的母亲对我说:“那天李冲回来特别兴奋,说他刚走进教室,同学们就用掌声欢迎他。他说一定要用行动报答同学们!”
  还有一次班务课,我正在给学生们读小说,刚参加完入团宣誓的喻建中、黄勇戴着团徽从教室后门悄悄地进来了,这次我没进行任何启发和暗示,全班同学不约而同地为他俩长时间地鼓掌,以示真诚的祝贺。
  这么几次看起来很简单的鼓掌,却使魏霞、李冲、喻建中、黄勇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这不只是老师一个人的鼓励,而是全班同学的鼓励!班集体真好!
  集体舆论对每一个学生的影响,当然不仅仅是赞赏、欢迎,有时候也包括集体对某种不良现象的谴责。这就需要教师巧妙地引导大家。
  初一时,我班学生自愿捐款买了一个开水保温桶。学生捐钱与否、捐多捐少均出于自愿。教室里多了一个保温桶,表面上看只是解决了学生喝水的问题,而在我看来,它将时时刻刻发挥出对学生的集体主义教育作用:灌开水,擦保温桶,当水不多时先让别人喝……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无一不反映出学生对集体、对他人的爱。
  保温桶刚买回来的时候,考虑到学生年龄太小,我便每天为他们提开水往保温桶里灌。我整整提了一年,到了初二,我决定把这个任务交给学生自己做。本来我可以按学号排序让学生轮流服务,也可以安排班干部或者小组长来做这件事情。但我认为,班级中应该有一些事情由学生自愿去做,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自觉为他人奉献、为集体尽责的精神。于是,我在班上强调,每天往保温桶里提开水的事完全由学生们自愿去做。
  我一点不担心没有学生提水而使保温桶空空如也,因为我相信,肯定有不少学生会把提开水当做为集体出力的机会。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每天总有一些学生早早来到学校,到开水房去提开水来把保温桶灌满。有时为了争着去提开水,学生之间还吵着抢桶呢!
  于是,我常常借保温桶里的水教育大家:“我们因为有了默默无闻为集体服务的同学而感到了幸福。”学生们也从一杯杯的热开水中体会到了班级的温暖。由为保温桶提水而产生的“保温桶效应”,时时刻刻在无声地感染着班里的每一个学生。
  那么,是不是每一个学生都曾为集体提过水呢?凭着对学生的了解,我估计不是,肯定会有学生“不劳而获”“坐享其成”。这样,一部分人无私奉献,客观上便纵容了另一部分人的自私懒惰。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在一次班会课上,我对学生们说:“请喝过保温桶里水的人举手!”自然是全班同学都举起了手。
  然后我又接着说:“请曾经为保温桶提过水的人举手!”这次便只有大部分同学举手了。
  “那么,这就说明还有一些同学从来没有为保温桶提过水,却在享受着别人提供的服务喽?”我就这么淡淡地问了一句,却让少数学生低下了头。
  “请同学们记住卢梭的一句话——任何一个不做事的公民都是贼。”我没有更多的批评,但这两次举手和我引用的卢梭名言,却自然使那一部分没有提过水的同学惭愧,并受到了教育。
  以后,为保温桶提水的人越来越多了。有时学校没开水了,学生们还争着自己掏钱到街上茶馆去买开水;更有意思的是,还有一些同学常常从家里带来菊花晶、果珍之类的饮料冲在保温桶里让大伙儿喝。
  初一六班的王云华同学因被发现耳朵有些聋,而由学校决定转至五班。对我来说,王云华无论在六班还是五班(实验班),都是我的学生;但我担心的是,王云华到了五班会受到一些同学的嘲笑、歧视甚至辱骂。
  我的担心不是没有根据的。
  洪海鹰同学长得很胖,又刚从乌鲁木齐来到成都,各方面都很不习惯,因而显得不够机灵,班上的男同学喜欢叫他“乌鲁木齐猪”。李冲同学不仅胖,而且高大,于是便遭到一些同学的嘲笑:“笨熊!”吴霞同学家住在农村,生活较困难,成绩也不好,性格较孤僻,于是有一些同学便说她“弱智”。可见,在这些口齿伶俐、头脑聪明、精力旺盛的学生之中,是存在着嘲笑、讽刺他人身体和性格缺陷的不良风气的。结合着班里曾经出现的一系列不尊重同学的现象,我准备以王云华来五班为契机,对全班同学进行一次“学会尊重”的教育。
  在王云华到五班的前一天,我在班上念了一则胡英杰同学写的日记。
  胡英杰同学在日记中对班上有同学骂洪海鹰为“乌鲁木齐猪”提出了批评。他写道:“回想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时候,日本鬼子骂中国人是‘猪’。现在,居然有人骂自己的同班同学是‘猪’,这岂不是和日本鬼子一样了吗?”
  读了胡英杰的日记后,我借题发挥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每个同学将心比心想一想,如果你被别人辱骂又作何感想?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谁不愿生活在一个充满真诚友爱的集体中呢?而这样的集体正需要每一个人来创造啊!当然,辱骂、嘲笑别人的同学可能只是随口说着玩,但是你的‘说着玩’会给别人带来很大的痛苦。”
  我停了一下,对正静静沉思的全班同学说:“承认错误是改正错误的开始。请开学以来说过不尊重别人的话的同学举手!”
  似乎犹豫了片刻,一只手举起来了,接着有了两只手,很快相当多的同学举起了手。
  “我很高兴这些同学有承认错误的勇气。请把手放下!”我又开始把话题往王云华上引,“实验班有位同学叫王云华,因小时候患病吃药过量,造成耳朵有点聋。学校决定让他转到咱们五班来,可是我迟迟不敢让王云华过来,因为我担心……”
  聪明的学生们立刻把我的话截断了:“不会的!不会的!李老师不用担心,我们不会欺负他的!相信我们吧!”
  刘牧说:“王云华耳朵不好,让他坐前排吧!”
  张雷霆说:“我们给他开个欢迎会!”
  孙典说:“我把我的桌套送给他。”
  我请大家安静,接着说:“王云华虽然有轻微的残疾,但我们的确不应歧视他,而应给他更多的爱。据我所知,王云华本人是很乐观的,他的学习成绩也不错,大家还应向他学习。实际上,古今中外许多残疾人都成了杰出的人物,如苏联的奥斯特洛夫斯基、美国的海伦·凯勒,他们都受到世人的尊敬。我希望咱们五班的每一位同学,从尊重王云华同学做起,让我们的班级充满爱心!”
  第二天,王云华同学来了,他走进教室,迎接他的是一张张温暖的笑脸和一阵阵热烈的掌声……他的眼里闪出激动的泪花,因为,他看到的是一个对他张开热情怀抱的班集体,他感受到了来自集体的友爱。这对于他来说,是非常重要、非常美好的。
  人总是具有善恶两重性,青少年学生更是如此。所谓“教育艺术”,往往正是体现在对学生“抑其恶,扬其善”的引导之中。班主任老师在教育艺术上多下工夫,会让集体中的每一个学生受益终生。
  (责编 晓 月)
其他文献
“刺猬说自家的孩子光”  王丽娜    几年前的暑假,带着儿子回老家和母亲小住。有一天晚上吃过饭闲坐的时候,话题扯到了孩子的长相上,我沾沾自喜地说:“咱家的林林生得挺端正的嘛!”母亲笑了笑,说:“‘刺猬说自家的孩子光,屎壳郎说自家的孩子香。’哪里有丑孩子?孩子都是娘心尖儿上的宝贝!”  几年过去了,工作中每每和学生的家长打交道,心里总是想起母亲说过的那句俗话。尤其是遇到有些护短的家长,母亲的话更是
班会是中小学重要的教育活动形式之一。然而,怎样确立班会的主题并选择与主题相应的活动形式?怎样在活动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怎样做到既尊重学生文化又确保活动的教育性?请看“我们的装扮”这一班会实例以及李家成教授的相关评价。    当我们提倡“把班级还给学生”后,当我们提倡让学生参与活动的全程、在活动过程中实现成长后,不少参与新基础教育实验的教师又走向了另一误区:就是放弃对活动过程的介入、参与和指
【摘 要】“两微一端”成为很多媒体的标配,衡量一家媒体的综合影响力,也需要考虑其官方微博的影响力。本文以新安晚报官方微博为例,从话题内容的选择、话题发布的时机、话题关键词的提取、话题的联动互动等多方面探讨利用巧设话题提升地方媒体微博影响力的策略。  【关键词】微博话题;微博;影响力;阅读量  很多地方媒体都已布局“两微一端”,朝着加快推动深度融合发展、提升“四力”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的目标迈进,而
中学生追星现在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因而也应被列为青春期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很多中学生都为那些明星偶像着迷,他们盲目地“随大流”,疯狂地收集各种与偶像有关的资料,如相片和唱片。这样既花钱,又耗费时间和精力。更有甚者,个别学生追星已经到不能自拔的地步。例如大连一个16岁的少女因母亲没有买到偶像张国荣的CD而自杀。为什么这个中学生会如此狂热地崇拜自己的偶像?造成悲剧的原因和根源是什么?从这个悲剧中,也
无论我们称之为素质教育、良好的教育,还是优质的教育,关键是要有好的教师。我们读书的时候,并没有什么素质教育,但那时候就有非常优秀的教师,他做的就是素质教育。自古以来,好的教育必然是指重视素质的教育,培养素质的教育。事实上,教师是整个改革的灵魂和核心。新教育实验,应该说它的整个逻辑起点就是从教师出发的,它提出的口号就是让教师通过自己的专业发展,来享受教育职业和教育过程的幸福。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和学
【摘要】如何在众多综艺节目中脱颖而出,吸引观众的注意,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是如今电视综艺节目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T2O模式将电视媒介和电商结合起来,为电视综艺节目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本文从社会临场感的视角,以《女神的新衣》为例来分析T2O模式综艺节目的特点,从而提出T2O模式综艺节目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媒介融合T2O模式社会临场感《女神的新衣》  近年来我国新闻事业飞速发展,各类媒介形式都在不
【摘 要】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一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城市媒体如何发挥主渠道作用,打通信息传播的“最后一公里”,是对媒体动员、引导和服务能力的考验,也是对媒体融合传播成果的检验。本文从徐州广播电视传媒集团新冠肺炎疫情的传播实践分析评议切入,以丰富的案例和数据,探讨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城市媒体发挥传播职能的操作路径,展现了非常时期城市媒体的作为和担当。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城市媒体;传
可能有的小伙伴要问啦,西虹市刑警队的队长怎么突然换人了?别着急,这件事还要从几天前的那个早晨说起……新官上任  小李走进办公室的时候,第一次在座位上没有看到那个熟悉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穿着笔挺西装的男人,身姿挺拔地站在窗户前面。  “你是谁?有事找我师父吗?”小李放下背包,奇怪地问道。  那人转过身来,盯着小李打量了半天说:“你好,我姓叶,是新调来的刑侦队队长。”  小李觉得不可思议,姚寒好
【摘要】微信自2011年发展至今,成为继QQ之后又一个被广泛应用的社交软件。微信以QQ社交圈为基础,并进一步加强了对微信用户隐私权的保护。本文主要关注在微信弹性社交网络中出现的行为失范现象,并将“漂流瓶”中的失范行为作为重点,分析失范行为产生的主、客观原因。  【关键词】漂流瓶;失范行为;匿名性;后台释放  微信是腾讯控股有限公司在2011年1月12日推出的一款社交软件,现已成为亚洲地区拥有最大用
无论是传统的课堂教学还是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都要提出问题,讨论问题,然而,它们也有许多不同之处。  目的不同。传统的课堂教学,讨论的目的是教师既定的。讨论问题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诱导”“启发”下,按教师预设的路径,一步步得出预设答案的过程。这样的课堂虽然也有对话,但大多是我问你答式的,是虚假对话。问题讨论关注的不是过程而是结果,这个结果是唯一的,权威的,即教师认定的标准答案。课堂中的问题是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