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抛砖,才能引玉

来源 :河南教育·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yhun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是传统的课堂教学还是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都要提出问题,讨论问题,然而,它们也有许多不同之处。
  目的不同。传统的课堂教学,讨论的目的是教师既定的。讨论问题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诱导”“启发”下,按教师预设的路径,一步步得出预设答案的过程。这样的课堂虽然也有对话,但大多是我问你答式的,是虚假对话。问题讨论关注的不是过程而是结果,这个结果是唯一的,权威的,即教师认定的标准答案。课堂中的问题是静态的,是预设的。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问题是师生、生生交流、沟通的话题,虽然讨论问题也要达到一定的目的,但它并不追求唯一的、权威的答案,它的答案是多样的,只要言之有理。问题讨论不单关注结果,更关注对话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培养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思维能力,获得知识。这样的对话课堂,问题是动态的,可以随课堂的情境而变化,因而是生成的。
  提出问题的对象不同。传统的课堂,问题是由教师提出的,虽然也允许学生提问,但那只是陪衬,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果与教师预设的目的有关,就讨论;如果无关或关系不大,教师往往找个借口将其排斥在课堂讨论之外。这貌似对话,实质还是灌输式教学。课堂上只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削弱甚至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师生具有同等的提问权利,师生共同提出问题,共同讨论问题。讨论问题时,教师不是权威,学生不是从属,师生的地位是平等的,他们是解决问题的合作伙伴。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都得到充分体现。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教师设计问题首先要考虑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参与对话的欲望,因此设计问题要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问题能激起学生的共鸣。所谓“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阅读的感受有许多是相通的,将自己的阅读联想、感受转化成问题,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共鸣。另外,上具体的文本前,先找些学生聊聊,了解他们对文本的看法,这样就能提出引起学生共鸣的问题。如讲《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我提的问题是让学生说说自己最没有耐心读的是哪些内容。这是从我自身的阅读感受提出的问题。阅读该文时,我最没有耐心看的是环境描写。提出这个问题后,许多学生的回答与我的感受是相同的。当然,对这一文本,要讨论的问题不在这里,而在于这个问题里蕴含着的其他问题。比如,想一想曹雪芹为什么把环境写得这么详细?这样不露痕迹地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环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假如学生回答的不是环境描写而是肖像、语言等其他描写,同样可以追问一个“为什么”,以引起新的问题。在讨论中,学生进行重复阅读,欣赏他们原来没有耐心读的内容。
  选好问题切入的角度。备课时反复阅读文本,总结出心得,然后精心选择问题的角度。问题的角度选择得好,同样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如《威尼斯商人》中写鲍西娅再三劝夏洛克放弃割肉接受赔偿无果,只能同意夏洛克在安东尼奥胸前割下一磅肉。当夏洛克得意忘形准备割肉时,鲍西娅却说:“且慢,还有别的话哩。这约上并没有允许你取他的一滴血,只是写明着‘一磅肉’;所以你可以照约拿一磅肉去,可是在割肉的时候,要是流下一滴基督徒的血,你的土地财产,按照威尼斯的法律,就要全部充公。”我由此切入问题:这是鲍西娅早有预谋的呢,还是灵感顿发?
  对此,争论非常激烈。一方认为是灵感顿发,不然鲍西娅何必费那么多口舌,一而再再而三地劝夏洛克放弃割肉接受赔偿呢?一方认为是早有预谋,鲍西娅之所以再三劝夏洛克放弃割肉接受赔偿,是以退为进,步步紧逼,目的是堵住夏洛克的退路,然后置他于死地。争论的双方开始谁也不能说服谁,几经交锋,“预谋”派渐渐占了上风。这个问题当然不一定、也不需要讨论出权威的答案,只要在对话的过程中,学生认真阅读文本,欣赏鲍西娅的论辩艺术,形成自己对人物性格、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就够了。
  问题是开放的。传统的课堂教学,讨论问题要追求正确的、权威的答案,学生往往怕错而不敢说话;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不追求唯一的权威的答案。开放的问题,消除了学生答错的恐惧感,因而敢于参与对话。教《赤壁之战》时,我最后的问题是:如果你当导演,将《赤壁之战》改编成电影,你拍摄的重点是什么?
  这个问题当然可以见仁见智,同学们很兴奋,个个都有过一把导演瘾的欲望。
  A同学首先说:我重点拍鲁肃、张昭等人的论辩,也就是说拍他们的决策过程。
  B同学说:那谁还看你的片子,几个古人穿着古装,说着古话,观众不腻才怪。我重点拍“战”,那多热闹,多刺激,一定有卖点,能创下高票房。
  C同学说:我重点拍“烧”,边烧边战,那场面多壮观,一定很吸引人,再说,烧得曹操的士兵焦头烂额,多痛快。
  A同学反驳:你们都没有尊重原作,原作既没有重点写“战”,也没有重点写“烧”。
  我插话:那么说说你们拍摄的目的。
  A同学:告诉人们战前决策的重要。
  B同学:吸引观众,创造高票房、高收入。
  C同学:我和B同学观点一致。
  这时我问:是什么决定了你们拍摄的重点不同?
  有学生立即说:拍摄目的。目的不同,材料处理、重点选择也就不同。
  我及时总结:拍电影如此,写文章也一样,要根据目的处理材料,选择重点。
  以上三点只是为了行文方便才分开说的,其实有时候能三者兼顾。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学生有同样提出问题的权利,如果没有学生的提问,对话就难以做到真正的平等,就不会有真正的双向交流。因此,教师除了要激发学生参与对话的热情外,还要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教师从接手一个新的班级开始,就要有意识、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课前预习要求学生提出问题,课堂上先让学生提出问题。刚开始学生往往提问意识不强,质疑能力薄弱,提的问题肤浅。比如,学习文言文,学生常常问某个词的解释,某句话的翻译,某个句子的句式,不会从文章的结构、思想内容、逻辑思维、语言艺术等方面提问题。学习议论文,学生的问题只关心中心论点、分论点、论证方法,而不关心论点是怎样得出的,分论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如何,论证是否严谨。对此教师要慢慢引导,如有学生提出了高质量的问题,要在全班公开评价,使提出问题的学生有成就感,让大家知道什么样的问题是有价值的。学生如提不出问题,教师要示范,要抛砖引玉,启发引导。学生提完问题后,教师根据情况可以再补充问题,这样学生便能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提问,提高质疑能力。久而久之,学生就会积极主动提问,有时在一个问题的启发下,会引出几个相关的问题,这样便能渐渐形成良好的风气。在讲《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时,我所教两个班的学生一共提出了下面14个问题:
  1、杜十娘怎么会看上李甲?
  2、杜十娘为什么在近两年中竟没有看清李甲?
  3、杜十娘为什么只给李甲150两碎银子?
  4、杜十娘既然爱上了李甲,为什么还要对他防一手?
  5、李甲那么薄情,杜十娘在投江前为什么还要为他拿到一千两银子?
  6、杜十娘为什么要选择暂居苏、杭?
  7、假如不碰到孙富,杜十娘和李甲会有好的结局吗?
  8、李甲对杜十娘的态度转变得是否太突然了?
  9、杜十娘为什么要投江?
  10、投江是唯一的选择吗?作者为什么要安排这样的结局?
  11、杜十娘知道李甲要卖她,为什么不反抗?
  12、杜十娘为什么不早点拿出金银珠宝?
  13、对杜十娘的冷笑、讽刺,李甲怎么没有听出来?
  14、李甲最后后悔了,他后悔的是什么?
  上述问题有难有易,有深有浅。很显然,有的问题是受前面问题的启发提出的。如问题4和问题3,问题10与问题9。提出了这么多问题后,我和学生一起在课堂上解决浅显易答的问题,并选择重点讨论的问题。在这一课中,学生最后选择重点讨论的问题只有两个,问题2和问题7。
  课堂对话是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师生与文本对话。对话的课堂,对教师的要求更高。首先,课堂必须是真正民主的课堂,学生享有充分的说话权利,教师不能以任何借口剥夺学生说话的权利。其次,尊重学生,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学生的表达,可能语言啰嗦,条理不清,甚至漏洞百出,这就更需要教师耐心倾听,仔细筛选,适当点拨,听完之后要做准确而简要的概括。如果学生的发言对自己有帮助,要告诉全班学生,让他们知道,倾听别人的发言可以得到启发,受到教益;让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为学生做个耐心倾听的表率。再次,要吃透教材。学生提问的积极性一旦激发出来,常常会提出一些预想不到的问题。对此,教师不能以自己的意志来控制课堂,而应或“顺水推舟”,或“借风使舵”。教师只有吃透教材,才能从容不迫,否则就会捉襟见肘。
  
  (责编 涵 冰)
其他文献
【摘 要】新闻的传播效果受诸多因素影响,如传播内容、传播技巧等,在纸质媒体中新闻报道就是传播内容,写作的技巧是传播技巧之一。如何选择新闻的角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传播的技巧,也必然会影响新闻的传播效果,因而在新闻写作的实践中,对于角度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角度选择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了一篇作品质量。在多年的编辑实践中,笔者认为新闻角度的选择要体现出“小、巧、近”的特点,这样的新闻作品才更加具有贴近性和
“刺猬说自家的孩子光”  王丽娜    几年前的暑假,带着儿子回老家和母亲小住。有一天晚上吃过饭闲坐的时候,话题扯到了孩子的长相上,我沾沾自喜地说:“咱家的林林生得挺端正的嘛!”母亲笑了笑,说:“‘刺猬说自家的孩子光,屎壳郎说自家的孩子香。’哪里有丑孩子?孩子都是娘心尖儿上的宝贝!”  几年过去了,工作中每每和学生的家长打交道,心里总是想起母亲说过的那句俗话。尤其是遇到有些护短的家长,母亲的话更是
班会是中小学重要的教育活动形式之一。然而,怎样确立班会的主题并选择与主题相应的活动形式?怎样在活动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怎样做到既尊重学生文化又确保活动的教育性?请看“我们的装扮”这一班会实例以及李家成教授的相关评价。    当我们提倡“把班级还给学生”后,当我们提倡让学生参与活动的全程、在活动过程中实现成长后,不少参与新基础教育实验的教师又走向了另一误区:就是放弃对活动过程的介入、参与和指
【摘 要】“两微一端”成为很多媒体的标配,衡量一家媒体的综合影响力,也需要考虑其官方微博的影响力。本文以新安晚报官方微博为例,从话题内容的选择、话题发布的时机、话题关键词的提取、话题的联动互动等多方面探讨利用巧设话题提升地方媒体微博影响力的策略。  【关键词】微博话题;微博;影响力;阅读量  很多地方媒体都已布局“两微一端”,朝着加快推动深度融合发展、提升“四力”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的目标迈进,而
中学生追星现在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因而也应被列为青春期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很多中学生都为那些明星偶像着迷,他们盲目地“随大流”,疯狂地收集各种与偶像有关的资料,如相片和唱片。这样既花钱,又耗费时间和精力。更有甚者,个别学生追星已经到不能自拔的地步。例如大连一个16岁的少女因母亲没有买到偶像张国荣的CD而自杀。为什么这个中学生会如此狂热地崇拜自己的偶像?造成悲剧的原因和根源是什么?从这个悲剧中,也
无论我们称之为素质教育、良好的教育,还是优质的教育,关键是要有好的教师。我们读书的时候,并没有什么素质教育,但那时候就有非常优秀的教师,他做的就是素质教育。自古以来,好的教育必然是指重视素质的教育,培养素质的教育。事实上,教师是整个改革的灵魂和核心。新教育实验,应该说它的整个逻辑起点就是从教师出发的,它提出的口号就是让教师通过自己的专业发展,来享受教育职业和教育过程的幸福。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和学
【摘要】如何在众多综艺节目中脱颖而出,吸引观众的注意,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是如今电视综艺节目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T2O模式将电视媒介和电商结合起来,为电视综艺节目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本文从社会临场感的视角,以《女神的新衣》为例来分析T2O模式综艺节目的特点,从而提出T2O模式综艺节目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媒介融合T2O模式社会临场感《女神的新衣》  近年来我国新闻事业飞速发展,各类媒介形式都在不
【摘 要】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一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城市媒体如何发挥主渠道作用,打通信息传播的“最后一公里”,是对媒体动员、引导和服务能力的考验,也是对媒体融合传播成果的检验。本文从徐州广播电视传媒集团新冠肺炎疫情的传播实践分析评议切入,以丰富的案例和数据,探讨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城市媒体发挥传播职能的操作路径,展现了非常时期城市媒体的作为和担当。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城市媒体;传
可能有的小伙伴要问啦,西虹市刑警队的队长怎么突然换人了?别着急,这件事还要从几天前的那个早晨说起……新官上任  小李走进办公室的时候,第一次在座位上没有看到那个熟悉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穿着笔挺西装的男人,身姿挺拔地站在窗户前面。  “你是谁?有事找我师父吗?”小李放下背包,奇怪地问道。  那人转过身来,盯着小李打量了半天说:“你好,我姓叶,是新调来的刑侦队队长。”  小李觉得不可思议,姚寒好
【摘要】微信自2011年发展至今,成为继QQ之后又一个被广泛应用的社交软件。微信以QQ社交圈为基础,并进一步加强了对微信用户隐私权的保护。本文主要关注在微信弹性社交网络中出现的行为失范现象,并将“漂流瓶”中的失范行为作为重点,分析失范行为产生的主、客观原因。  【关键词】漂流瓶;失范行为;匿名性;后台释放  微信是腾讯控股有限公司在2011年1月12日推出的一款社交软件,现已成为亚洲地区拥有最大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