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是传统的课堂教学还是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都要提出问题,讨论问题,然而,它们也有许多不同之处。
目的不同。传统的课堂教学,讨论的目的是教师既定的。讨论问题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诱导”“启发”下,按教师预设的路径,一步步得出预设答案的过程。这样的课堂虽然也有对话,但大多是我问你答式的,是虚假对话。问题讨论关注的不是过程而是结果,这个结果是唯一的,权威的,即教师认定的标准答案。课堂中的问题是静态的,是预设的。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问题是师生、生生交流、沟通的话题,虽然讨论问题也要达到一定的目的,但它并不追求唯一的、权威的答案,它的答案是多样的,只要言之有理。问题讨论不单关注结果,更关注对话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培养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思维能力,获得知识。这样的对话课堂,问题是动态的,可以随课堂的情境而变化,因而是生成的。
提出问题的对象不同。传统的课堂,问题是由教师提出的,虽然也允许学生提问,但那只是陪衬,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果与教师预设的目的有关,就讨论;如果无关或关系不大,教师往往找个借口将其排斥在课堂讨论之外。这貌似对话,实质还是灌输式教学。课堂上只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削弱甚至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师生具有同等的提问权利,师生共同提出问题,共同讨论问题。讨论问题时,教师不是权威,学生不是从属,师生的地位是平等的,他们是解决问题的合作伙伴。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都得到充分体现。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教师设计问题首先要考虑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参与对话的欲望,因此设计问题要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问题能激起学生的共鸣。所谓“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阅读的感受有许多是相通的,将自己的阅读联想、感受转化成问题,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共鸣。另外,上具体的文本前,先找些学生聊聊,了解他们对文本的看法,这样就能提出引起学生共鸣的问题。如讲《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我提的问题是让学生说说自己最没有耐心读的是哪些内容。这是从我自身的阅读感受提出的问题。阅读该文时,我最没有耐心看的是环境描写。提出这个问题后,许多学生的回答与我的感受是相同的。当然,对这一文本,要讨论的问题不在这里,而在于这个问题里蕴含着的其他问题。比如,想一想曹雪芹为什么把环境写得这么详细?这样不露痕迹地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环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假如学生回答的不是环境描写而是肖像、语言等其他描写,同样可以追问一个“为什么”,以引起新的问题。在讨论中,学生进行重复阅读,欣赏他们原来没有耐心读的内容。
选好问题切入的角度。备课时反复阅读文本,总结出心得,然后精心选择问题的角度。问题的角度选择得好,同样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如《威尼斯商人》中写鲍西娅再三劝夏洛克放弃割肉接受赔偿无果,只能同意夏洛克在安东尼奥胸前割下一磅肉。当夏洛克得意忘形准备割肉时,鲍西娅却说:“且慢,还有别的话哩。这约上并没有允许你取他的一滴血,只是写明着‘一磅肉’;所以你可以照约拿一磅肉去,可是在割肉的时候,要是流下一滴基督徒的血,你的土地财产,按照威尼斯的法律,就要全部充公。”我由此切入问题:这是鲍西娅早有预谋的呢,还是灵感顿发?
对此,争论非常激烈。一方认为是灵感顿发,不然鲍西娅何必费那么多口舌,一而再再而三地劝夏洛克放弃割肉接受赔偿呢?一方认为是早有预谋,鲍西娅之所以再三劝夏洛克放弃割肉接受赔偿,是以退为进,步步紧逼,目的是堵住夏洛克的退路,然后置他于死地。争论的双方开始谁也不能说服谁,几经交锋,“预谋”派渐渐占了上风。这个问题当然不一定、也不需要讨论出权威的答案,只要在对话的过程中,学生认真阅读文本,欣赏鲍西娅的论辩艺术,形成自己对人物性格、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就够了。
问题是开放的。传统的课堂教学,讨论问题要追求正确的、权威的答案,学生往往怕错而不敢说话;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不追求唯一的权威的答案。开放的问题,消除了学生答错的恐惧感,因而敢于参与对话。教《赤壁之战》时,我最后的问题是:如果你当导演,将《赤壁之战》改编成电影,你拍摄的重点是什么?
这个问题当然可以见仁见智,同学们很兴奋,个个都有过一把导演瘾的欲望。
A同学首先说:我重点拍鲁肃、张昭等人的论辩,也就是说拍他们的决策过程。
B同学说:那谁还看你的片子,几个古人穿着古装,说着古话,观众不腻才怪。我重点拍“战”,那多热闹,多刺激,一定有卖点,能创下高票房。
C同学说:我重点拍“烧”,边烧边战,那场面多壮观,一定很吸引人,再说,烧得曹操的士兵焦头烂额,多痛快。
A同学反驳:你们都没有尊重原作,原作既没有重点写“战”,也没有重点写“烧”。
我插话:那么说说你们拍摄的目的。
A同学:告诉人们战前决策的重要。
B同学:吸引观众,创造高票房、高收入。
C同学:我和B同学观点一致。
这时我问:是什么决定了你们拍摄的重点不同?
有学生立即说:拍摄目的。目的不同,材料处理、重点选择也就不同。
我及时总结:拍电影如此,写文章也一样,要根据目的处理材料,选择重点。
以上三点只是为了行文方便才分开说的,其实有时候能三者兼顾。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学生有同样提出问题的权利,如果没有学生的提问,对话就难以做到真正的平等,就不会有真正的双向交流。因此,教师除了要激发学生参与对话的热情外,还要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教师从接手一个新的班级开始,就要有意识、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课前预习要求学生提出问题,课堂上先让学生提出问题。刚开始学生往往提问意识不强,质疑能力薄弱,提的问题肤浅。比如,学习文言文,学生常常问某个词的解释,某句话的翻译,某个句子的句式,不会从文章的结构、思想内容、逻辑思维、语言艺术等方面提问题。学习议论文,学生的问题只关心中心论点、分论点、论证方法,而不关心论点是怎样得出的,分论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如何,论证是否严谨。对此教师要慢慢引导,如有学生提出了高质量的问题,要在全班公开评价,使提出问题的学生有成就感,让大家知道什么样的问题是有价值的。学生如提不出问题,教师要示范,要抛砖引玉,启发引导。学生提完问题后,教师根据情况可以再补充问题,这样学生便能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提问,提高质疑能力。久而久之,学生就会积极主动提问,有时在一个问题的启发下,会引出几个相关的问题,这样便能渐渐形成良好的风气。在讲《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时,我所教两个班的学生一共提出了下面14个问题:
1、杜十娘怎么会看上李甲?
2、杜十娘为什么在近两年中竟没有看清李甲?
3、杜十娘为什么只给李甲150两碎银子?
4、杜十娘既然爱上了李甲,为什么还要对他防一手?
5、李甲那么薄情,杜十娘在投江前为什么还要为他拿到一千两银子?
6、杜十娘为什么要选择暂居苏、杭?
7、假如不碰到孙富,杜十娘和李甲会有好的结局吗?
8、李甲对杜十娘的态度转变得是否太突然了?
9、杜十娘为什么要投江?
10、投江是唯一的选择吗?作者为什么要安排这样的结局?
11、杜十娘知道李甲要卖她,为什么不反抗?
12、杜十娘为什么不早点拿出金银珠宝?
13、对杜十娘的冷笑、讽刺,李甲怎么没有听出来?
14、李甲最后后悔了,他后悔的是什么?
上述问题有难有易,有深有浅。很显然,有的问题是受前面问题的启发提出的。如问题4和问题3,问题10与问题9。提出了这么多问题后,我和学生一起在课堂上解决浅显易答的问题,并选择重点讨论的问题。在这一课中,学生最后选择重点讨论的问题只有两个,问题2和问题7。
课堂对话是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师生与文本对话。对话的课堂,对教师的要求更高。首先,课堂必须是真正民主的课堂,学生享有充分的说话权利,教师不能以任何借口剥夺学生说话的权利。其次,尊重学生,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学生的表达,可能语言啰嗦,条理不清,甚至漏洞百出,这就更需要教师耐心倾听,仔细筛选,适当点拨,听完之后要做准确而简要的概括。如果学生的发言对自己有帮助,要告诉全班学生,让他们知道,倾听别人的发言可以得到启发,受到教益;让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为学生做个耐心倾听的表率。再次,要吃透教材。学生提问的积极性一旦激发出来,常常会提出一些预想不到的问题。对此,教师不能以自己的意志来控制课堂,而应或“顺水推舟”,或“借风使舵”。教师只有吃透教材,才能从容不迫,否则就会捉襟见肘。
(责编 涵 冰)
目的不同。传统的课堂教学,讨论的目的是教师既定的。讨论问题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诱导”“启发”下,按教师预设的路径,一步步得出预设答案的过程。这样的课堂虽然也有对话,但大多是我问你答式的,是虚假对话。问题讨论关注的不是过程而是结果,这个结果是唯一的,权威的,即教师认定的标准答案。课堂中的问题是静态的,是预设的。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问题是师生、生生交流、沟通的话题,虽然讨论问题也要达到一定的目的,但它并不追求唯一的、权威的答案,它的答案是多样的,只要言之有理。问题讨论不单关注结果,更关注对话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培养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思维能力,获得知识。这样的对话课堂,问题是动态的,可以随课堂的情境而变化,因而是生成的。
提出问题的对象不同。传统的课堂,问题是由教师提出的,虽然也允许学生提问,但那只是陪衬,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果与教师预设的目的有关,就讨论;如果无关或关系不大,教师往往找个借口将其排斥在课堂讨论之外。这貌似对话,实质还是灌输式教学。课堂上只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削弱甚至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师生具有同等的提问权利,师生共同提出问题,共同讨论问题。讨论问题时,教师不是权威,学生不是从属,师生的地位是平等的,他们是解决问题的合作伙伴。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都得到充分体现。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教师设计问题首先要考虑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参与对话的欲望,因此设计问题要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问题能激起学生的共鸣。所谓“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阅读的感受有许多是相通的,将自己的阅读联想、感受转化成问题,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共鸣。另外,上具体的文本前,先找些学生聊聊,了解他们对文本的看法,这样就能提出引起学生共鸣的问题。如讲《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我提的问题是让学生说说自己最没有耐心读的是哪些内容。这是从我自身的阅读感受提出的问题。阅读该文时,我最没有耐心看的是环境描写。提出这个问题后,许多学生的回答与我的感受是相同的。当然,对这一文本,要讨论的问题不在这里,而在于这个问题里蕴含着的其他问题。比如,想一想曹雪芹为什么把环境写得这么详细?这样不露痕迹地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环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假如学生回答的不是环境描写而是肖像、语言等其他描写,同样可以追问一个“为什么”,以引起新的问题。在讨论中,学生进行重复阅读,欣赏他们原来没有耐心读的内容。
选好问题切入的角度。备课时反复阅读文本,总结出心得,然后精心选择问题的角度。问题的角度选择得好,同样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如《威尼斯商人》中写鲍西娅再三劝夏洛克放弃割肉接受赔偿无果,只能同意夏洛克在安东尼奥胸前割下一磅肉。当夏洛克得意忘形准备割肉时,鲍西娅却说:“且慢,还有别的话哩。这约上并没有允许你取他的一滴血,只是写明着‘一磅肉’;所以你可以照约拿一磅肉去,可是在割肉的时候,要是流下一滴基督徒的血,你的土地财产,按照威尼斯的法律,就要全部充公。”我由此切入问题:这是鲍西娅早有预谋的呢,还是灵感顿发?
对此,争论非常激烈。一方认为是灵感顿发,不然鲍西娅何必费那么多口舌,一而再再而三地劝夏洛克放弃割肉接受赔偿呢?一方认为是早有预谋,鲍西娅之所以再三劝夏洛克放弃割肉接受赔偿,是以退为进,步步紧逼,目的是堵住夏洛克的退路,然后置他于死地。争论的双方开始谁也不能说服谁,几经交锋,“预谋”派渐渐占了上风。这个问题当然不一定、也不需要讨论出权威的答案,只要在对话的过程中,学生认真阅读文本,欣赏鲍西娅的论辩艺术,形成自己对人物性格、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就够了。
问题是开放的。传统的课堂教学,讨论问题要追求正确的、权威的答案,学生往往怕错而不敢说话;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不追求唯一的权威的答案。开放的问题,消除了学生答错的恐惧感,因而敢于参与对话。教《赤壁之战》时,我最后的问题是:如果你当导演,将《赤壁之战》改编成电影,你拍摄的重点是什么?
这个问题当然可以见仁见智,同学们很兴奋,个个都有过一把导演瘾的欲望。
A同学首先说:我重点拍鲁肃、张昭等人的论辩,也就是说拍他们的决策过程。
B同学说:那谁还看你的片子,几个古人穿着古装,说着古话,观众不腻才怪。我重点拍“战”,那多热闹,多刺激,一定有卖点,能创下高票房。
C同学说:我重点拍“烧”,边烧边战,那场面多壮观,一定很吸引人,再说,烧得曹操的士兵焦头烂额,多痛快。
A同学反驳:你们都没有尊重原作,原作既没有重点写“战”,也没有重点写“烧”。
我插话:那么说说你们拍摄的目的。
A同学:告诉人们战前决策的重要。
B同学:吸引观众,创造高票房、高收入。
C同学:我和B同学观点一致。
这时我问:是什么决定了你们拍摄的重点不同?
有学生立即说:拍摄目的。目的不同,材料处理、重点选择也就不同。
我及时总结:拍电影如此,写文章也一样,要根据目的处理材料,选择重点。
以上三点只是为了行文方便才分开说的,其实有时候能三者兼顾。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学生有同样提出问题的权利,如果没有学生的提问,对话就难以做到真正的平等,就不会有真正的双向交流。因此,教师除了要激发学生参与对话的热情外,还要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教师从接手一个新的班级开始,就要有意识、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课前预习要求学生提出问题,课堂上先让学生提出问题。刚开始学生往往提问意识不强,质疑能力薄弱,提的问题肤浅。比如,学习文言文,学生常常问某个词的解释,某句话的翻译,某个句子的句式,不会从文章的结构、思想内容、逻辑思维、语言艺术等方面提问题。学习议论文,学生的问题只关心中心论点、分论点、论证方法,而不关心论点是怎样得出的,分论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如何,论证是否严谨。对此教师要慢慢引导,如有学生提出了高质量的问题,要在全班公开评价,使提出问题的学生有成就感,让大家知道什么样的问题是有价值的。学生如提不出问题,教师要示范,要抛砖引玉,启发引导。学生提完问题后,教师根据情况可以再补充问题,这样学生便能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提问,提高质疑能力。久而久之,学生就会积极主动提问,有时在一个问题的启发下,会引出几个相关的问题,这样便能渐渐形成良好的风气。在讲《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时,我所教两个班的学生一共提出了下面14个问题:
1、杜十娘怎么会看上李甲?
2、杜十娘为什么在近两年中竟没有看清李甲?
3、杜十娘为什么只给李甲150两碎银子?
4、杜十娘既然爱上了李甲,为什么还要对他防一手?
5、李甲那么薄情,杜十娘在投江前为什么还要为他拿到一千两银子?
6、杜十娘为什么要选择暂居苏、杭?
7、假如不碰到孙富,杜十娘和李甲会有好的结局吗?
8、李甲对杜十娘的态度转变得是否太突然了?
9、杜十娘为什么要投江?
10、投江是唯一的选择吗?作者为什么要安排这样的结局?
11、杜十娘知道李甲要卖她,为什么不反抗?
12、杜十娘为什么不早点拿出金银珠宝?
13、对杜十娘的冷笑、讽刺,李甲怎么没有听出来?
14、李甲最后后悔了,他后悔的是什么?
上述问题有难有易,有深有浅。很显然,有的问题是受前面问题的启发提出的。如问题4和问题3,问题10与问题9。提出了这么多问题后,我和学生一起在课堂上解决浅显易答的问题,并选择重点讨论的问题。在这一课中,学生最后选择重点讨论的问题只有两个,问题2和问题7。
课堂对话是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师生与文本对话。对话的课堂,对教师的要求更高。首先,课堂必须是真正民主的课堂,学生享有充分的说话权利,教师不能以任何借口剥夺学生说话的权利。其次,尊重学生,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学生的表达,可能语言啰嗦,条理不清,甚至漏洞百出,这就更需要教师耐心倾听,仔细筛选,适当点拨,听完之后要做准确而简要的概括。如果学生的发言对自己有帮助,要告诉全班学生,让他们知道,倾听别人的发言可以得到启发,受到教益;让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为学生做个耐心倾听的表率。再次,要吃透教材。学生提问的积极性一旦激发出来,常常会提出一些预想不到的问题。对此,教师不能以自己的意志来控制课堂,而应或“顺水推舟”,或“借风使舵”。教师只有吃透教材,才能从容不迫,否则就会捉襟见肘。
(责编 涵 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