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环境保护的意识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ddy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在《前言》明确指出:“当今世界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这三者已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课题。
  地理作为一门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有责任、有义务唤醒学生及全人类环境保护的意识,努力探索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
  “课标”明确提出:“地理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兼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性质。”虽然说是“必修课程”,但是目前并未列入中考考试科目,在基础教育阶段,部分地区素质教育尚未真正积极推行,而在应试教育仍然占据主导地位的今天,作为一名地理教师,对“课标”课程目标提出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觉得更应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课标”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提出四点:
  1.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审美情趣。
  2.关心家乡的环境和发展,关心我国的基本国情,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3.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传统,增强民族自尊、自信的情感,懂得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全球意识。
  4.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和法制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非常重要。面对日益恶化的自然环境,作为地理教师有责任唤醒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学生一旦形成这种情感,自然就会主动去掌握地理知识和技能,重视学习的过程,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
  那么,如何唤醒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呢?环境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因此教学中应从学生身边谈起,密切联系实际,让学生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
  
  一、自然环境的恶化导致人们对家园和故土情感程度的降低
  
  众所周知,优美的环境会使人产生亲近感和信赖感。可现实是,洁净而优美的自然风景越来越少:空气、土壤的变质,森林绿色的锐减,河流、海洋的污染,野生动物的濒危,赤潮、旱涝、酸雨、沙尘暴、泥石流的侵袭,化学性疾病的泛滥……“垃圾”无所不在地充斥我们的视野,几乎成了一种普遍的生态标志。有几个数字更能说明问题:中国的荒漠化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28%;人均水资源量不及世界人均值的1/4;森林占有量仅1/5;全球15个污染最重的城市13个在亚洲,而亚洲最大的污染地又首推中国;我国动物中的15%、植物中的20%濒临灭绝,世界公认的640个濒危野生物种,中国占了156个……当代人对地球资源的过量使用和消耗,已损害和危及了子孙后代生存的利益和发展权利,为了保证子孙后代生存和发展的利益不受侵害,我们必须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点,改变生活和经济发展模式,利用现代科技成果保护生态,治理污染,促进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我们有很多的高科技产业和高效经济类专业,可从事环保生态研究的机构与人才寥寥无几。有资料表明,世界上的野生动物(尤其是珍稀类)消费地在亚洲,尤其以香港、广东、台湾为盛。
  
  二、恶化的更有人间机制、社会游戏规则和人生竞争环境
  
  我们不能不承认,当今中国,虽然生产力锻造了物质的空前繁荣,身体的居住空间亦不断得以扩大,但精神的居住环境却常常是迷茫、低回、狭仄的。
  有一个现象颇说明问题:尽管我们有数不清的“楷模”,尽管不停地宣传和呼吁“奉献精神”,尽管职能部门煞费苦心地组织各种“志愿服务”、“爱心工程”,但在环保、公共卫生、职业信誉、文明习惯、公益支出、义务捐款等方面,我们反映出的公民道德水平和自觉意识仍有许多差距。
  其实,这不仅仅是个伦理水平问题,更包含着个体对生活的感激和回报,乃至内心情感和道德能量向外界的自然转化。
  这就是我们目前面临的自然的和人文的生存环境。讲目前的现状意在激发学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忧患意识,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地理不仅是自然的,更是人为的,我们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提倡献爱心,提升道德水平的前提只有一个:给人类一个能够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还子孙后代一个清洁、秀美、富饶的地球,这是地理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其他文献
摘要: 很多的体育项目在一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就已经有了,了解这些不仅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去锻炼身体,更重要的是对于我们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秦汉时期 体育运动 介绍    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的召开,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也促使更多的人注重体育锻炼,增强自身体质。我们不由得会想到在一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的人们会进行哪些传统的体育运动呢?下面作一简单的介绍:
摘要: 近年来,随着大量的年轻教师走进教育的队伍,无疑给教师队伍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带来了较为先进的教学理念。但是,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在他们身上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本文作者广泛地与一些青年教师接触,并与他们交流,知道他们所存在的不足,于是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就课堂教学方面提出一些不太成熟的看法,希望对年轻的教师能有借鉴作用。  关键词: 钻研教材 多媒体 评价学生 问题的预设 反思    今年
摘要: 本文作者对优秀乒乓球运动员和乒乓球专选班大学生在应激情境下反应时的比较进行了研究。以期为教练员、体育教师指导运动员参加运动训练、运动竞赛提供依据。  关键词: 乒乓球运动员 应激情境 反应时 对比研究    1.前言  乒乓球运动员执拍手执行精细运动的能力对运动员训练和比赛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乒乓球训练和比赛中,运动员在应激情境下的快速反应速度和执行精细运动的协调能力是乒乓球运动员运动成绩提
摘要: 本文指出良好教学情境的形成,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前提,也是学生保持持久学习状态的重要条件,这些都离不开教学观念、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改革。  关键词: 思想政治课 教学情境 创设    思想政治课是大中专学校的一门基础学科,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近年来受一些西方理论的冲击,以及现实与理论的差距,政治课的声誉、教学效果受到很大影响。某学校对学生进行的民意测验表明,在200多位学生中
摘要: 所谓探究式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新理念下的思想品德教学,要求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意探究,层层设疑,在探究中提高能力。  关键词: 思想品德课教学 探究式教学 实施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表现为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理性、轻情感,重说教、轻人文,重接受和服从、轻创新和挑战。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探究发现等多种学习活动被轻视,忽视了学生能力
摘要: 新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而在实际教学中仍存在一些表面上是“探究活动课”、 “研究型学习”,本质却沿用传统一般“问答式”、“填鸭式”教学方法,甚至有的束缚于教材,使本应多彩的课堂教学变得那样沉静。这些给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带来严重影响。本文指出,中学地理教师应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活用教材,巧选教法,转变教学观念,营造课堂氛围,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地理
史料是构成历史的材料,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留下的痕迹。历史上的史料汗牛充栋,如各种典籍、图表、笔记、碑文、图画、文物、民谣等,人们对历史的了解和认识就是从史料开始的。因此,史料是历史教学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历史教学要做到言之有据,就必须从史料出发,特别是从史料本身出发。  中学历史教材中的史料简明通俗,文字生动。如果教师巧妙地加以运用,可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拟  就史料教学的具体策略谈一点
悖论是逻辑学名词,也称佯谬。在逻辑学中悖论指的是这样一种命题,即由它的真可以推出它的假,由它的假又可以推出它的真。但是在自然科学中,悖论有其更广泛意义上的理解:从某一前提出发推出两个在逻辑上自相矛盾的命题,或从某一理论、观点中推出的结论与已知科学原理或事实产生逻辑矛盾。  在自然科学发展的过程中,悖论的价值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一、驳斥错误理论,促进科学发展    伽利略为了反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