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初探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bscy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能力是学习能力诸要素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到中学生的学习水平。因此,培养初中生阅读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本文提出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同时激发学生的阅读趣。在兴趣的指导下,教给他们恰当的阅读方法,再加以适当的练习,最终让学生养成健康的阅读习惯,自觉阅读课内外的作品,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阅读指导 主动权读写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质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就在于阅读。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经过实践和摸索,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放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处理好自己指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突出表现在主动地读书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分析讲解。教师主导作用在于指引阅读方向,指导阅读方法,设计问题并组织多种方式的阅读训练、点拨、引导,帮助克服阅读中的困难。要鼓励学生自学,大胆质疑,学生自学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再和学生一起讨论解决,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才能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例如,学生可根据自己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利用课本上的单元提示、课后练习等理解课文,选择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如在学习《威尼斯商人》这一课时,学生把这篇戏剧改为话剧《法庭审判》,由他们自己登台表演,准备了各种各样的道具,语言符合各自身份,表演得惟妙惟肖。在准备的过程中,他们充分自学了课文内容。这样的学习过程让他们始终处在兴奋状态,而且自学后的效果往往比教师讲给他们的要好。
  教师往往认为自读课文让学生自学,讲读课文一定要讲。其实不然,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样比较复杂的课文也可以鼓励学生自主阅读。百草园的快乐生活和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让学生自读、复述,效果远远比教师讲解好。至于文章难点,如童年鲁迅对本文所提到的先生是什么态度,是敬慕,还是厌恶,还是二者兼之?学生个人解决不了,我鼓励他们展开小组讨论。讨论还未能解决的,鼓励他们开展辩论并把辩论结果写下来。这样既深化了课内阅读学习,提高了阅读水平,也强化了写作能力,更主要的是学生在阅读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让学生由“要我读”到“我要读”
  
  兴趣是由外界事物的刺激而引起的一种情绪状态,它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兴趣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激发阅读兴趣,让学生由“要我读”转到“我要读”,自发大量地阅读名著,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那么,怎样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一是结合课文教学,由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拓展。如学习了莫泊桑的《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之后,要求学生课外阅读《羊脂球》,学习鲁迅的《孔乙己》可以向学生推荐《狂人日记》、《阿Q正传》,这种延伸性的阅读,不仅巩固了课内知识,而且扩大了知识面,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形成。二是按照学生各自的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推荐课外读物。对于政治、历史感兴趣的学生则建议他们读一些名人传记;对于好奇心强和对生物知识兴趣浓厚的学生可多推荐像法布尔的《昆虫记》等科普类读物;对于喜爱文学的学生可多推荐一些中外名著……这样学生既乐于接受,又培养了学生的爱好,为学生发挥个人潜能打下基础,阅读能力也就在这不知不觉中提高了。三是注意阅读量适中,循序渐进。在向学生推荐的读物中,既要注意与学生的阅读能力相适应,又要注意不能一次要求太多,这样学生才能认真读,自然而然阅读兴趣就浓厚了。
  
  三、注重阅读方法的传授,加强阅读指导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紧紧围绕课文,实行精讲多读,教会学生独立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自觉性。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教师讲;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其主张是,语文教学不仅要教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会学知识”。学生会学,才能主动地获取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就得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以“精读课文”为例,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如不动笔墨不读书。在学习中,要根据阅读的要求,在字里行间圈点勾画,以示重要词句;在有疑问的地方作记号,师生共同商讨解答;要学会把文中的优美词句进行积累,并要勤背诵,同时学要有所思。根据初一学生年龄特点及知识水平,应着重教会以下几种方法:一是认真预习,并做自学笔记,提出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二是弄清楚课文脉络。每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要弄明白事情先说什么,再说什么,最后说什么。三是分步阅读。遇到一篇文章先通读全文,掌握主要内容,然后分步阅读,边看边想原文说的什么人和事,讲了一个什么道理。四是组织活动。初一学生都喜欢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因此,创造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活动,能使学生享受到阅读的乐趣,感受到阅读的重要性,从而更进一步激发他们课外阅读的热情。(1)课前三分钟,轮流朗读。利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轮流上台念一段自己摘抄的优美语段,不仅能增加语汇的积累,又能促进学生在课外自觉认真的阅读。(2)举办朗读,讲故事,演讲比赛等活动,在班里掀起读书的热潮,引发课外阅读兴趣,促进学生大量阅读。(3)开展“好读书,读好书”的读书活动。由学生自己筛选后,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读过的一本好书,讲出喜欢的理由并复述出最感人的情节。全班学生踊跃参与,积极阅读并认真做筆记。这样既达到了训练阅读的目的,又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表达能力。
  
  四、重视读写结合,在写中促读,在读中促写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应该把读书笔记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重视学生平时积累,就等于给了学生一把学好语文的金钥匙。学生的语言积累丰富了,语文教学效率也就会随之提高。但是语文的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教师要重视读与写的结合,要求学生每人都准备一个随笔本,随时摘抄重要的句子段落,美好的词语,积累下阅读中遇到的优美文辞,记下课外活动阅读中的理解感悟,真正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师应定期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赏析,在指导学生的同时也要注意勤督促勤检查,使学生能够持之以恒。只要学生养成了习惯,有了毅力,通过一年或几年的训练,就一定会积累下丰富的素材,下笔如有神。这个做法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真可谓是一举两得。
  当然,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很多。“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同样是一项持久的工作,只要我们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相信学生,坚持练习,不断总结经验,就一定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甘肃定西市安定区中华路中学)
其他文献
人际交往是学生心理成熟与个性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然而,由于当今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受父母的过度保护,往往在交往中出现问题。因此,加强学生的交往教育,指导学生
维生素B1又称硫胺素,饲料中常用其盐酸盐(也有用硝酸盐,不能用此法测定),其含量的测定现行方法为GB7295-87.该法需经沉淀、过滤等步骤,操作时手续繁琐、费时,对实验技能要求
语法是语言表达的规则,这种规则在大家头脑里往往是一个比较抽象的东西。学生听到语法这个词就头痛,教师听到这个词也会感觉很棘手。对于英语教师而言,语法并不难教,难的是能
目的 重点探索泼尼松应用于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44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2例,观察组应用泼尼松治疗,对照组应用常规治
目的 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观察正常人环绕视乳头圆周3.0mm直径和3.46mm直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厚度,评价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