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以城镇化吸纳就业的实践与对策

来源 :中国经贸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cliff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河南省是一个农村人口大省,目前农村富余劳动力有2800万人,已转移就业1500多万人,尚有1200多万人需要转移就业,每年农村还有100万左右的新增劳动力。
   “十五”以来,河南省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初步形成了以中原城市群为核心,以省辖市为骨干,以中小城市为依托,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格局。在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坚持将城镇化发展与扩大就业紧密结合,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不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发展,扩大城镇就业和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同时,积极推进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基本实现了城镇化发展与就业增长的协调推进。 “十五”末城镇化率达到30.7%,比“九五”末提高7.5个百分点。5年累计转移农村人口600多万人。
  “十五”期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438万人,年均新增就业人员87.6万人。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由64.0:17.5:18.5,调整到55.4:22.1:22.5,二、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提高了8.6个百分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增420万人,转移就业劳动力已占全省农村富余劳动力总数的54.3%。
  从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看:
  一是城镇化水平较低。2005年河南省城镇化水平比全国城镇化率低12.3个百分点,在中部六省仍居末位(河南30.7%、山西42.11%、安徽35.5%、湖北44.4%、湖南37%、江西37.1%)。
  二是城镇化水平滞后于非农化水平。2005年,河南省城镇化水平(30.7%)比全省非农产业就业比重(44.6%)低13.9个百分点,城镇化和非农化发展的协调程度有待增强。
  三是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例(55.4%)和乡村就业人员比例(83.9%)偏高,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例(22.5%)和城镇就业人员比例偏低(16.1%)。
  四是部分城镇产业支撑能力不强。大中城市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个别区域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辐射带动力不强,特别是一些小城镇规模偏小,二、三产业发展迟缓,缺乏有力的产业支撑,制约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五是城镇就业环境和农村劳动力素质成为制约城镇化吸纳就业的重要因素。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农民工入户、社会保障、子女上学、生活居住等一些体制性障碍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整体素质较低,缺乏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就业的职业技能,就业竞争力不强。
  六是城镇规划区内被征地农民转移就业问题比较突出,直接影响了被征地农民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
  今后5年,河南省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的关键阶段。随着居民收入增长、消费水平和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消费结构升级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提速,必将带动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05年河南省城镇化水平超过30%,按照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河南省城镇化将进入加快发展阶段,将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就业拓展新的空间。但是“十一五”期间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突出。
  一是城镇化水平提高,进城就业人员增加。2010年河南省城镇化率预期达到40%左右,按照规划目标推算,全省城镇人口要达到4000万人左右,比2005年增加1000万人左右,年均增加200万人左右。如果至少40%的人员在城镇就业,每年则需要80万个新增就业岗位。
  二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给城镇就业带来压力。河南省规划到2010年全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总数达到2300万人,年均新增近150万人。目前,河南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在本省城镇就业的比例约占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总量的20%。预计“十一五”时期年均新增30万人左右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要进城就业。
  三是城镇自身劳动力就业需求很大。据预测, “十一五”时期每年需要在城镇就业200万人左右。按2005年GDP增长速度和城镇新增就业人员数测算,目前我省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城镇可新增9.6万人就业。“十一五”规划河南省GDP年均增长10%左右,每年城镇新增就业96万人左右,经济增长所能提供的城镇新增就业岗位与实际需求相差100万个左右。
  随着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进程加快,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矛盾仍然突出:据预测,2010年河南省就业总量将达到5860万人左右,第一产业和二、三产业就业比例预计将调整到46:54;第一产业就业人员要减少到2696万人,二、三产业就业人员要增加到3164万人。“十五”末,河南省第一产业和二、三产业就业结构为55.4:44.6;要实现三次产业就业结构调整目标,二、三产业就业比例共需提高9.4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88个百分点;二、三产业就业人员需要增加639万人,年均增加128万人。据“十一五”时期二、三产业发展规划速度和弹性系数测算,能够顺利实现二、三产业就业人员结构和总量目标。但应引起重视的是, “十五”末,河南省二、三产业城乡就业人员比例约为35.6:64.4,表明大量的二、三产业就业人员还在农村就业。从GDP三次产业结构与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比较分析,2005年GDP三次产业结构为17.5∶52.6∶29.9,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为55.4:22.1:22.5。占就业总量55.4%的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创造的GDP只占GDP总量的17.5%。即便到2010年,第一产业和二、三产业结构调整到13:54:33,第一产业和二、三产业就业比例调整到46:26:28,二、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也只大致相当于2004年全国平均水平(46.9:53.1),占就业总量46%的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创造的GDP只占GDP总量的13%,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仍然较高。
  
  (二)
  
  城乡就业结构是衡量城镇化水平与城镇就业增长是否协调的一个重要指标。“十五”末,河南省城乡就业结构为16.1:83.9。表明城乡就业结构矛盾十分突出,在就业总量中城镇就业比重太低。 “十五”末,全国城乡就业结构为36:64,全国城镇就业人员的比重高于我省近20个百分点。中部其他5省的城镇就业人员的比重也都比河南省高(山西29.8%、安徽20.4%、湖北35.9%、湖南27%、江西28%)。这表明,河南省城乡就业结构矛盾,主要是大量已在城镇就业人员未能在城镇落户居住,“候鸟式”就业,虽实现就业的地域转移而未真正实现就业和落户居住同步向城镇的转移;另一方面也说明城镇产业集聚能力较弱,吸纳就业能力不强,已转入二、三产业就业的人员在农村就业的比例过大,虽实现行业转移而未实现向城镇就业的转移。据预测,2010年全省就业总量将达到5860万人左右,城镇就业人员达到1172万人,城乡就业结构可调整到20:80(按现有城镇就业统计口径)。即到“十一五”末,河南省城乡就业结构仍然无法得到有效改善。
  
  (三)
  
  据国际经验,城市化率达到30%以后,城市化速度能否加快,主要取决于非农产业就业比重的变化趋势,取决于城乡就业比重的变化趋势。因此,要妥善处理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关系,经济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调整的关系,城镇化水平提高与城镇就业容量扩大的关系,努力保持城镇化健康稳定发展。
  一、扩大城镇就业岗位,增强城镇吸纳就业能力
  要高度重视二、三产业的发展,增强产业支撑,夯实劳动力就业的产业基础。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轻纺工业、装备制造业和建筑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保持第二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的批发零售、餐饮、交通运输仓储等传统服务业,继续扩大其吸纳就业的容量;积极发展现代物流、旅游、金融、房地产、会展、社区服务、中介、信息等新兴服务业,努力拓展新的就业领域和就业机会,全面开发第三产业的就业空间,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重。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中小企业,使之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要载体。着力增强大中城市特别是中原城市群吸纳就业的能力,努力扩大就业容量,同时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方针,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县域经济,不断开辟新的就业载体,扩大小城市和小城镇转移就业容量,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二、规范和加快园区发展,发挥园区集聚产业和吸纳就业的作用
  要高度重视城市各类园区的发展,把园区建设与城镇化紧密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产业发展的集聚地,城市发展的新组团,吸纳就业的新载体。各个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要统筹考虑工业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等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为企业和劳动力向园区集聚创造条件。加快制定促进企业和劳动力向园区集聚的政策措施,引导企业向园区集聚。坚持把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产业集群、工业园区建设结合起来,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鼓励和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到小城镇创业和居住,增强小城镇产业支撑和吸纳就业能力。
  三、进一步改善城镇就业环境,促进农民向城镇转移就业
  力争在户籍、住房、子女入学、社保等难点问题上有所突破,促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到二、三产业就业,促使有条件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就业和落户居住同步向城镇转移。加快建立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保障进城务工人员享有城镇其他社会成员同等的劳动就业和公共服务的权利。
  四、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各级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劳务派遣行政许可制度,切实搞好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和职业培训,促进就业服务体系的制度化,专业化和社会化建设。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大力推进省际劳务协作,进一步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城市公共职业介绍机构要向农民工开放,免费提供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加强输出地和输入地的协作,开展有组织的就业、创业培训和劳务输出。鼓励发展各类就业服务组织,加强就业服务市场监管。依法规范职业中介、劳务派遣和企业招用工行为,切实维护劳动力市场秩序,保障劳动者平等就业权利的实现,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五、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转移就业能力
  加快农民工培训基地建设,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组织实施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扶贫开发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和农村劳动者技能培训计划,做好对参加培训的农民工培训费补贴工作。
  (作者单位:河南省发展改革委)
其他文献
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去测定阿莫西林颗粒中高分子杂质的方法。方法:在测定的过程中采用的是高效液相色谱的方法。色谱柱是当前比较常见的凝胶柱,流动相A是浓度为0.1mol/L,PH
我国的降雨时空分布不均,七大流域的水资源状况从总体上说,三江(长江、珠江、松花江)相对有余,四河(黄河、海河、淮河、辽河)严重不足。长期以来,缺水、洪水、污水和水土流失等问题,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不利影响和威胁。加强对各种水问题的研究,并采取有效措施逐步解决,既是当务之急,也是战略性任务。下面谈谈落实科学发展观,认识和解决水问题,实现水资源和水工程的可持续利用需要处理好的几
信息技术在铁路货物装载加固管理中的应用,为铁路货物的安全运输提供了保障.本文对铁路货物装载加固管理系统设计进行了分析.
10月18日,以“感恩齐鲁、惠民万家”为主题的“山东省第二届家电消费节”新闻发布会在济南万达凯悦酒店隆重举行,山东省轻工集体企业联社理事会副主任周新瑞出席并发表致辞.r
期刊
本文通过对L-2-氨基丁酰胺盐酸盐合成的工艺条件:2-氨基丁酰胺盐酸盐的合成的反应时间、反应温度;(s)-2-氨基丁酰胺-酒石酸盐的制备条件;L-2-氨基丁酰胺盐酸盐的制备工艺参数进
2016年10月12日,由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山东省总工会、山东省轻工集体企业联社主办,山东省工艺美术协会、潍坊市工艺美术协会承办,潍坊知行堂文化创意有限公司独家
期刊
对于家用空调器,噪音水平是衡量其品质的一个及其重要的指标,随着空调体积的减小和对电机性能要求的提高,电机设计和制造技术也不断提高,人们对风机降噪的问题也提上了日程,
[摘要]针对房建施工防渗漏问题,对房建施工中的防渗漏施工技术进行分析与研究。先介绍了房建施工中易形成渗漏部分的位置与原因,再结合实际工程项目,对其防渗漏施工技术进行分析,以加深相关人员对防渗漏施工技术的认识,为全面提高房建施工质量奠定基础。  [关键词]房建施工;防渗漏技术;应用  在当前房建施工中,防渗漏处理茌整个施工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其施工质量直接对建筑功能产生重要影响。但有学者认为,渗漏现象
头孢孟多杂质E是头孢孟多酯钠的一个重要杂质。本文采用紫外吸收光谱(UV)、红外吸收光谱(IR)、核磁共振谱(NMR)以及质谱(MS)等波谱分析方法对待测样品进行化学结构确证,通过实验数据和
刑事诉讼法、《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为我国检察机关开展国际间信息交流与司法合作提供了法律依据。中国检察机关在国际刑事司法合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当前,各国在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