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兴奋剂”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xibaogao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激励性语言是指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语言、情感和恰当的教学方式,不失时机的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肯定、鼓励和表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诱发其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一种策略。
  当学生听到这些充满鼓励的话语时,他们的思维将进入最佳状态,从而促使他们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共同协作,一旦成功,他们将会享受到前所未有的喜悦和欢欣,一个人如果体验了第一次成功的喜悦,将会激发他再次追求成功和胜利的信念和力量,逐渐形成一个好奇——探索——成功——生趣——好奇的良性循环的心理系统,有效提升学生的情商,从而带动其能力的发展。
  一、不同方法,巧用激励
  教师的肯定和鼓励犹如一阵阵春风拂面,学生得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习的信心。然而,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度”的问题,如果当我们的课堂上充满了廉价的赞语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将大大降低,导致学生真正的语文素养难以得到实质的提高。因而,在教学中,可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制宜,灵活运用以下的几种激励性方法,以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
  (一)竞争激励法。这个方法在低段课堂中是常用的,效果也比较突出。教师常会说:“比一比,赛一赛,看哪一个同学做得最好?”“别大意,别人正准备超过你们呢!”通过小组竞争、个人竞争等方式,鼓励学生的勇气,向他人展示自己的本领,激发其学习的热情、上进心和自信心,使学生在超越他人、战胜他人的过程中享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
  (二)目标激励法。在教学中为学生设置可达到的目标,让目标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使其经过一定的思考后能够实现目标,这也具有明显的激励作用。因为目标是刺激人们引起需要的一种诱因,它能给人带来希望,使人产生争取达到目标的强烈愿望,促使人们不断去努力,通过努力以实现目标,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实际教学中,教师既可在授课之初明确提出目标,使之贯穿整堂课。也可在某个教学环节中提出阶段目标,激励学生完成课堂任务。
  二、不同对象,个性激励
  有的教师在一堂课中经常表扬和鼓励某几个学生,这样不仅对这几个学生造成影响,导致他们对自己认识不足,产生自傲自满的心态,稍遇不顺就会一蹶不振,对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造成极大的危害;同时也影响了其他同学,使未受到表扬的同学失去信心,盲目崇拜那几个同学;有的引发逆反心理,与那几位同学在心理上产生隔膜;还有的则对教师产生不满,认为教师这样做不公平,只能加强学生之间的分化。
  (一)注重性格差异。激励性语言要新鲜、活泼、富有感召力。教学中,我就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精心设计激励性语言,做到因人而异,自然贴切,生动形象,而且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同时,我还注重了自己的一举一动,一笑一颦,使学生从中受到领悟和鼓舞。对一些思维敏捷却粗心大意的学生,我用暗示并说:“相信你这个聪明的孩子能准确回答问题”。对一些性格孤僻的学生,采用合作讨论,我就说:“听听别的同学怎么说,试试看,再想想”等,使这些学生感受到老师心目中还有自己,很器重自己,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勇气,消除了自卑心理。如我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是这样说的:“老师多么想倾听你们美妙的读书声啊,谁愿意展示自己”。读后我便评价:“你们的朗读使我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我已感受到了大海的美丽和渔民生活的愉悦”。这不仅是对同学的肯定,而且增强了学生普遍好朗读的信心,又使学生掌握了语文朗读的技巧。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鼓励他们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对各方面素质较好的学生,鼓励他们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涉猎一些课外知识,向更高目标努力;对一般学生,鼓励他们在掌握好基础知识并能熟练运用的前提下适时适当拔高;对于基础较差,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学生,要多给他们锻炼的机会。
  (二)注意年龄特征。教师还要根据小学生心理和年龄特征进行分层激励,分析学生客观需要,充分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根据学生真实需要进行表扬、鼓励。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评价要以精神鼓励为主,适当结合物质鼓励。在教学中,适时适当地奖给学生小红花、小金星、小贴画不失为一种可取的方式;赞许的目光、会意的微笑、信任的点头、热情的握手、亲切的抚摸、善意的沉默、关注的语言更能滋润学生的心田,成为学生发展的推动力。对于中年级学生,我们更强调给予他们表现的机会和舞台,使其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使学生在“我能行”“我是好孩子”的积极心态中找到自信。对高年级学生来说,教师诚挚的语言,师生间民主、平等的关系似乎比其他方面更为重要。
  三、不同时机,善用激励
  教师的激励不是廉价的语言,也不是装腔作势的摆设,而是说到孩子的心坎里,在孩子最需要鼓励的地方及时给予春风般的温暖。
  (一)孩子缺少勇气时。在课堂中,孩子难免遇到困难,有的孩子还特别胆怯,生怕受到老师的同学的嘲笑,这时候教师的一句激励一个眼神甚至一个拥抱,就有如荒漠中的一剂甘霖,给孩子带来信心,增进学习的兴趣。当学生遇到困难、情绪低落时,我就用亲切期待的目光注视学生,用“试试看”、“在田字格中写上相应的字,我想你一定能写得很漂亮”等。我委婉、真切地鼓励,肯定学生的长处,和学生一起来克服困难,消除了学生的心理障碍。
  (二)孩子需要点拨时。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一个创造过程,教师不能按照自己的思维牵着孩子的鼻子走,而是要善于不断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和有创造力有价值的东西。有的课堂孩子思维灵动,一个又一个亮点不断闪现,得益于教师的恰当鼓励。孩子的创造力是无穷的,教师就是要善于抓住时机,在孩子创造的过程中给予适当的点拨和鼓励,让孩子的创造力得到最大的发挥。
其他文献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颁布,标志着新课程改革在深度和广度上的持续推进。然而,教师如果对课改精神产生理解偏差,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课堂形式的多样性和课堂的活跃性,而忽略了教学的内容,甚至出现了内容服务与形式的本末倒置的倾向,就会产生诸多的误区,隐患重重。  一、误区之一:不注意继承传统教育中有益的东西,盲目照搬国外经验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容易看到这样的情况:有的教师为了达
词汇是学好英语的关键,本文笔者先介绍了小学英语词汇学习中所面临的问题,进而探讨了小学英语词汇记忆教学方法,提高小学生的词汇记忆力。  一、小学英语词汇记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语境。我国小学生由于受到学习汉语的影响,在学习英语时还是不去联系语境进行记忆,再加上小学生的听觉还没有完全发育好,这就直接导致他们在读英语单词时会存在一些问题,比如,hit读成了[h"],name读成了[nei],类似
小学语文是我们初等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因为为以后的语言表达上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语文老师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我们的大方向,给予孩子写作的结构框架,让他们学会写作文,在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就小学生作文教学,笔者根据实际制定了一下几种探讨。  一、透析大纲,与时俱进  在我们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将小学生的写作分解为“写话”和“习作”这也就是让老师在日常的教育中正确的引导学
符号标志的使用    教学目的:基础学校的所有学生都应当理解人们是通过符号系统相互进行交流的。他们探索语言发展的历史、了解交流的目的、学习新的技术、认识大众传播对人际间相互理解能够起到促进或制约的作用。他们会发现真诚的人际问真是的交流的关键。  孩子出生之后就要学习语言。我们大家都在相互交流。这第二门基础课程——符号、标志的使用——把孩子殆尽了语言这个奇妙的世界中,它不仅把语言当作一种基本的技巧,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运用实验的方法解决问题。2)能够通过讨论、实验探究出水中上浮的方法、原因。3)能够针对实际情况解决具体问题。  2、科学知识:知道改变物体形状、借助漂浮物体改变自身重量、水里加盐的方法可以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勇于尝试,愿意通过改变条件获取方法2)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探究物体浮起来的方法,并初步理解物
如何能让“口语交际”中的丰富内涵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得到有效的体现呢?那就需要有一个切实可行的“口语交际”教学的评价标准。笔者结合教学实际谈几点“口语交际”教学评价标准的设想。  一、做到“观察细致、说话有条理”  “口语交际”需要学生能通过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向同学进行叙述。回忆的过程即是事情经历的再现,又是有条理地说话的准备。要想叙述清楚一件事,如果没有平时生活中的细致观察和对所准备的内容的合理
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也是学生最感头疼的一件事,不少学生往往会走进“枯肠搜尽无所得,笔头咬烂难成文”的窘境,写来写去似流水记帐。究其原由,我觉得这跟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没有真正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大有关系,如果能投其所好,给学生充分的创作空间,反而能获得意外的惊喜。  我们富阳实施新教材后教学已经近10个年头了,经过几番尝试我决定从低段开始对我所担任的班级进行系列性的写话练习,以提高他们的写作
幼儿英语教育在我国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兴起了一股英语热狂潮:双语幼儿园、国际幼儿园、英语课程、英语兴趣班、英语培训机构纷纷上马;形形色色的幼儿英语教材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各路人马也浩浩荡荡地加入到幼儿英语教师的队伍中来。看似欣欣向荣的表面,隐含着很多令人忧虑的问题。  一、幼儿教育师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掌握英语水平低  华东师范大学周兢教授提出:目前我们的学前双语教育实践层面存在着一些基本问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本课程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它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其内容涵盖了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内容极为广泛,涉及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地反映了儿童的现实生活。  一、结合课程设置,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热爱生活  学生的世界是精彩的,也是纯真的。然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
长期以来,“教材就是教什么”,“语文教学就是教教材”这些观念让教师习惯于、安心于灌输式的教学,很大程度上堵塞了语文教材的革新、繁荣之路。只有融入了教师实践智慧的教材才是有价值的,对写作教学而言,教师的实践智慧更为重要。“《课程标准》的出台,规限了各种具体形态的语文课程均必须达成的最低标准,为语文教材的多元性、多样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按照儿童的需要“裁剪”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