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怎样上好一堂语文课”

来源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2x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语文教学改革已经被广大语文教师所认可,所支持,并且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总结。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多,不仅仅在课堂上。在新的历史条件,要想做一个称职的、优秀的,尤其是受学生喜欢的语文教师,那究竟该怎样来上好语文呢?结合这些年语文教育教学理论的发展和学生的心理特点,依据这些年来的语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要想上好一堂语文课,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首先,储备于平时
  “给人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这是对教师知识拥有量的一个比喻,可以看出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必须具备很多知识,尤其是语文教师甚至应该是一个“杂家”。不但要有教学用的语文专业知识,如语言学、文字学、修辞学、文章学等,还要有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教育知识,而且要对其他各门类知识的了解和涉猎,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多读书、多学习。读叶圣陶、于漪等语文大家的作品,向当代优秀的语文教师学习,向魏书生、李镇西、韩军、李海林等学习。读专业书刊,订阅一些上档次的语文专业杂志,了解语文教学的最新动态,比如《语文学习》、《语文建设》、《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教学通讯》、《语文报》等。读非专业书刊,尤其读大量地文学书刊,这是为进行教学实践的需要,可以使教师学识渊博,这样一旦有教学需要即可信手拈来,让知识服务于教学。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对老师充满信赖和崇拜,“亲其师,信其道”。
  其次,准备于课前。
  每次上课前,对于所要导学的内容都要熟稔于胸,绝对不打无准备之仗。
  反复诵读所要学习的知识或文章,仔细揣摩,全面地、多方位了解尽可能多地发现知识点,结合编者的选遍意图,提炼出最主要的导学目標,据此设计出教师导课的努力方向。导学目标一旦确定,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就要设计出切实可行的导学方案,来完成导学目标。此外,还要大量阅读与此次授课相关的资料、图片、背景知识以及其他介绍,去粗取精,选择对教学有用的材料。
  除去充分准备所要导学的内容之外,还要考虑学生的因素。
  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以他们的年龄和知识水平,对于所要学习的文本学生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他们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以学生的生活经历会不会对所导学的内容产生共鸣。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学生更容易接受呢?如做游戏、竞赛、接龙、分组、才艺比拼等,每一个环节要用多长时间,由几个人活动,都预设出来。知识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会问怎样的问题,怎样分层次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让学生步入文本之中去欣赏,去感悟,哪一类问题由什么水平的学生解决。全面地,深层次地站在学生的出发点上对所学进行预设思考。
  另外,决胜于课堂。
  所有的准备都是为课堂导学服务,教师与文本对话业已完成,学生与文本的交流已经通过预习也进行完毕。课堂导学是完成导学目标的主阵地,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抓住课堂导学这个环节。
  通过由浅入深式的缓缓行进,带领学生进入文本,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主动地进入到文本情景之中去,去品位、去感受。教师逐步提出一些关键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通过生与生互动,师与生互动探究答案。这样一来情感体验就会全面,达到学习的目的,下面以经典篇目《变色龙》为例来谈一谈。
  导学进行之前,布置好预习,先让学生预习好有关的知识。上课开始让两名学生介绍写作背景及作者介绍,比一比谁知道地多,记得准确,布置学生出声朗读课文,读后提出较易的问题,本课的人物有哪些,故事情节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很简单,在班级内讨论解决不需要教师处理。接下来的问题是:奥楚蔑洛夫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你是怎样认为的?文中的环境描写在第几段,有什么作用?军大衣的脱和穿有没有深层次的含义?你怎样看待当时的社会现实?由浅入深的逐一提出这些问题,让学生与学生进行对话,教师与学生进行对话,来研读这些问题。这些问题一旦解决基本标志着学生对文本的掌握。在导学过程中要与学生进行交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因势利导,尽量让更多学生参与到讨论中去,教师进行巧妙地艺术地点拨,整个过程要营造民主地课堂,这样对于文本的理解会更丰满、全面。
  最后,巩固于课后。
  语文学习不能不掌握住知识,掌握知识是肯定的事实,那么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课后时间如何运用有一个准确地科学地指导。
  依据教材上的练习题及其他相关的资料,设计出精当的作业,这是为巩固知识而做的努力。写作类的习题有两种巩固模式,一种是片段练笔,另一种是根据所学的文本进行有目的,有意识地命题写作练习,可以是日记和作文的形式。从立意、构思、语言、等方面去巩固,当然这里也有情感体验融入其中。有布置,有批改,有反馈,这样对于学生的促进作用肯定是很明显。从文本出发,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多读书,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科学的指导,也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下面以经典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为例来谈一谈作业的设置。学习完本课之后,可以布置两个方面的课后作业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第一,查找阅读莫泊桑的作品,课下去图书馆或者上网寻找相关的作品,对莫泊桑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第二,布置一篇命题日记:“在去巴尔赛岛的船上,一身西装革履的于勒出现在菲利普夫妇的面前。”展开丰富的相象,进行续写,尤其是回来时的景色应该怎样描写,一定结合课文内容来写,设想故事高潮和结局部分。
  语文教师若做到以上几点的话,那么所上的语文课就会更有效果和价值。我们知道每一篇入选教材的文本都经过编者的仔细推敲,是很优秀的篇章,语文教师满怀激情地投入到文本中间去,去研读,去探索,去发现,在把这种收获和体会在学生身上得到延伸和拓展,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惬意的事情。经过这样一堂堂语文课的学习,语文课就有趣多了,在加上大量的阅读,慢慢地学生自己就会学习语文了。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科技革命的飞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即将来临,培养具有创新型的人才已成为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如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我们教师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应注重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开展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切实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教育,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如下几点,希望给大家以启迪。 关键词:中学生物 创新能力  一、加强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创新
魏晋南北朝,上起建安,下至隋统一,历时四百多年的历史。在这四百年中,社会一直处于动荡分裂的状态,然而处于汉末的建安年间,却是一个光辉的新起点。曹丕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典论?论文》)将文学的创作意义提升大经国治邦的高度。自此,文学的自觉时代开始了,文学开始逐渐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正如宗白华所说,“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社会最痛苦的时期,然而却是精神上最自由,解放,寓于智慧,
摘要:中学阶段学习排列组合,这部分教材,不少同学感到难学。其主要原因是学生对排列组合概念生疏,解题与其他章节不同,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东西。另外,虽然绝大部分应用题题意十分简明,但由于排列或组合的种数繁多,往往难以一一列出,使问题的解决要依赖于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初学的学生难以适应。为了使学生自觉地、顺利地掌握这些知识,教学中我采取了若干措施,加强几个方面的教学,本文仅就此谈谈自己的做法。 
自我毕业到现在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也有9个年头了,“没有当过班主任的老师,不是一个称职的老师”这是很多人的观点,所以在我的心目中一直有个目标那就是如何当好这天底下最小的主任——班主任  一、班干部的选用  (1)班干部的选定:班干部的选用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这个班的发展方向。所以在一开学的很长时间,我没有定班干部,而是通过组织多次活动从中观察每个学生的行为举止,做到心中有数。等到时机成熟时,再进行投
小学低年级儿童,抽象思维能力差,好奇心强,对于任何新鲜事物的出现,都有可能引起他们的强烈注意和很大的兴趣。为了他们的注意和兴趣有效地集中到学习方面来,在教学中我常常利用色彩鲜艳的图片,生动形象的教具来吸引他们,运用这些教具,引导他们从大量的感性认识中逐步掌握抽象的数学概念。  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来激发学习兴趣。数学的教学内容较抽象、枯燥、无味,它没有形象生动的语言及生动的故事情节,不易引起学生对数学
摘要:在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中,数学学困生已成为阻碍教学效率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怎样转化学困生来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培养他们好的学习习惯显得尤为重要。所谓高中数学学困生是指在高中阶段学习数学有困难的学生,但他们往往在学校中得不到应有的关爱和及时的帮助,变成了问题学生。下面我结合高中数学教学实践,谈一谈针对数学学困生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学困生 产生原因 教学策略  一、数学学困生产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