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感能力

来源 :读天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byxp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俩字的内涵,无论是理解为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还是理解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结合,都离不开根本要素“语言”。因此,语文教学在本质上可以说是语言教学。
  关键词:阅读;教学;语文
  作为根本学科的语文学科,其核心素养具有基础性、动态性和终身性特点,主要包括语言理解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发现与鉴赏、文化传承与参与四个方面,诚然,语言理解与运用是基础,也是支点和载体,其实,它就是语感能力的综合体现,但在教学中,四个方面非单独施行,更非分别实现,而是互补增进关系,应共同推进。
  对一门语言的领悟,最高的境界便是具有良好的语感。何谓语感?简言之是对语言的感觉。语文教学就是要通过对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提高学生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而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灵敏感觉。对学生加强训练,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文章的水平,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更利于培育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那么,如何在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感能力呢?笔者就教学实践谈点肤浅的做法。
  一、以综合阅读法贯穿教学过程
  阅读,按声音的有无,一般可分为朗读和默读;按阅读方式,可分为精读和略读、通读与扫读;按阅读速度,可分为速读和慢读等等。当然,在实际运用中,则应有所选择,有所侧重。
  以综合阅读法贯穿语文数学,就是要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始终贯穿学生的阅读活动,从而使学生对言语对象有实践性的感性认识,诚然,这种阅读不是放任自读,而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目的性阅读,甚至还有教师对课文内容的必要解析。这样,可使学生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长期的规范训练,就会促进学生积累丰富的经验,从而产生一种类似于条件反射的直觉,他们的语感也就慢慢形成并有所提高了。
  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课可按如下操作过程进行:
  首先,用朗读的方式齐声阅读。学生朗读前,教师不作任何指导说明;朗读后,教师立即让学生回答感知性的问题: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你对文章的初步感受是什么?并由此引申,展开讨论。这时,教师可针对实际情况并依据预先的设计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从而导入第二步。
  其次,精读。精读主要是以默读的方式进行(最适合高年级的学生),精读需要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一定的语文知识,从内容到形式,从整体到部分,对课文进行分析、概括、比较,揣摩并掌握知识规律。在精读中,教师的讲解分析无疑是使学生的阅读训练走向规范化的保证,而且,教师的启发诱导、精读后的总结,正是给学生以总结积累经验的钥匙。
  再次,自由阅读。自由阅读,就是熟读精思之后的一个体味消化的过程,即让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阅读。这一步的目的是让学生在理性认识之后又跳出来,重新回到感性上去。由于学生已具备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基础,那么,再次阅读,学生只要碰上关键性的字、词、句,便可即刻领悟文章的审美主题,并且,往往还会有新的发现。
  最后,回味。回味,也称复习。这一步的操作,由学生在课后完成。通过回味,人家要说的意思如在眼前,人家要说的话如在耳边,人家那种风格的句子,自己张口似乎就能说出来,这就是融会贯通了。
  综合阅读法的整个操作过程,是按照从感性到理性再到经验的认识规律设计的,它符合语感形成的发展规律。特别要注意的,学生在第二步和第三步的活动中自然会找出其他的很细致但可窥见全貌的地方,这时,教师就要善于引导,因为,这些细微之处的“己见”,正是学生语感赖以形成和提高的基础。所以教师应重视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不能以讲代读,一味地甚至机械的传授知识。
  二、独辟一面,加强朗读,培养语感
  朗读是阅读教学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有效途径。因为它具有唤起形象、表达感情、加强理解、训练思维等多种功能,即通过有声语言再现作品的艺术形象,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而激起情感的共鸣,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生初读胡适的《我的母亲》,会感到没什么特殊之处,然而,通过反复朗读,就会出现烙印般刻在脑子里的“母亲”,那种“严父”般的慈母真情会激起学生浮想联翩,乃至感动涕零。
  通过朗读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方法很多,除教者范读让学生模仿感知之外,还可以“让学生全文读、部分读、领读、轮读、个人读、接力读、分角色读、小组读、全班读,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参加朗读比赛和文艺表演等。”经过这种反复朗讀,时间长了,学生的思想感情自然会丰富起来,领会文意也就比较深刻透彻了。这样,作品中经过反复锤炼的书面语言与学生的口头语言沟通联系起来,丰富了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养成了良好的语言习惯,达到培养语感的目的。
  如教学刘白羽的《长江三峡》,首先可让学生粗读课文,区别叙述性、描写性内容。然后,将描写性内容中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三峡”画面作为重点朗读训练内容以体现语感训练。读“瞿塘峡”图时则要表现长江孕育怒涛的含蓄和力度;读“巫峡”图时就要体现长江的秀美和丰润;朗读“西陵峡”图时更要激情迸发,表现长江的险峻和磅礴的气势。最后,从重音、音量、音节等方面强化第二幅图和第三幅图的朗读,以比较写“长江涛声”。但前者为缓慢、委婉低吟式的朗读,表现长江的一段温柔和甜美;后者则运用急骤速读法,音调递增表现江怒的气势。通过分层逐步深入朗读,可以使学生感受到长江壮美、雄奇的威力,理解作者“这一天,我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我在海洋上远航过,我在天空中飞行过,但在我们的母亲河流长江上,第一次,为这样一种大自然的伟力所吸引了”的真挚豪情。
  叶圣陶先生说过“多思考,多观察,必将有所见;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这说明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途径是多方面的。然而,课堂教学毕竟有时间限制,还有其他条件的限制,要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使学生对祖国的语言有较高的领悟能力和驾驭能力,还必须以第二课堂乃至第三课堂为辅助,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增加他们的生活积累。
  因此,在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科学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感能力就是一项细致扎实的奠基工程,依靠我们语文教师潜心实践,有效指导。这是学生终生学习的需要,是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更是科技时代迅速发展的需求!
  作者简介:
  王文娟,江苏省南京市,南京新港中等专业学校(尧化校区)。
其他文献
摘要:《古诗十九首》作于东汉末年,深刻地描摹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的种种情感,质朴平实,却情真意切,浑然天成,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文心雕龙》)。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离别;失意;无常;质朴平实  初读《古诗十九首》,便深觉其语言质朴自然,浑然天成,恰似谢榛说的,是“秀才说家常话”(《四溟诗话》)。但一首读罢,我便发觉它的一词一句始终萦绕在我的心头,明明语义浅显易懂,却让我禁不
摘要:学生有了课外阅读兴趣,自然就如花香引来了蜜蜂一样,努力寻求阅读机会,从中汲取营养,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而课外阅读的兴趣的形成却需要经历播种、发芽、生根、成长的过程……  关键词:低年级;兴趣的培养;课外阅读兴趣  一、 播撒种子,激发兴趣  孩子是“天然的探索者”,如果我们从孩子的天性出发,不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让他们体验阅读带给心灵与众不同的愉悦,就能在孩子心里播下“我想阅读”的种子。 
摘 要:居于诗歌浪漫主义巅峰的李白给后人留下了蔑视权贵、超凡脱俗的印象,他的诗是浪漫艺术的典范,如何抓住浪漫的足迹,化宏观为具体,如何将浪漫艺术与现实人生有机结合是本文重点要讨论的。  关键词:教学研究;浪漫艺术;现实人生     高中生对李白这个诗人的作品和他的写作风格有一定的认识了,他那种奔腾万里不受拘束的气势,他那种一泻千里毫无羁绊的思想,他那种独居危楼手摘星辰的飘逸,这些都已经深深地刻入学
摘要:随着全球化快速发展,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从为本土劳动力市场培养应用型人才提高到培养符合国际职业标准的技术人才层面,对于职业院校而言,实践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本文将针对“CEC”模式下高职专业群国际合作教育的现状、现实意义及实践运用进行详细分析。  关键词:“CEC”模式;高职专业群;国际合作教育  随着全球化快速发展,国家与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经济技术、思想价值观越来越
摘要:语文教学的目标就在于启迪学生的心灵,开发学生的心智,使得学生拥有更强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意识。本文首先分析了小学语文教学课外阅读的重要性,随后具体落实了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方法,认为可以从四方面着手对学生进行培育。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兴趣  一、 落实好课外阅读是教材的需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要重视培养
摘要:在初中阶段,数学教学能够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思维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发展,对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鼓励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从而促进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提升。在本文中,笔者将从教学实践入手,探索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关键词: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学习动力  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一般很少在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初中生的身心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不论在网络还是电视上,时常可以看到一些初中生引发的令人扼腕的事件。而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专注于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理应在该领域切实承担起责任,引导初中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帮助他们成长为既有知识技能又有高尚情操的优秀人才。本文即以八年级为例,从引导学生探究理论、积极引入现实情境、树立身边优秀榜样和组织开展实践活动四个方面,对如
摘要:教育的艺术不仅在传授,更在于善于激励、鼓舞和唤醒。我们老师做的工作就是激励、鼓舞和唤醒学生,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即“点燃希望,点亮慧根,点化人生”。  关键词:点燃;点亮;点化  陶行知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人。下面笔者围绕“教育即点燃、点亮、点化。点燃希望,点亮慧根,点化人生”来阐述班主任工作。  一、 点燃希望  教育的艺术不仅在传授,更在于
摘要:班主任是整个班级教学管理的重要人员,其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对促进整个班级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活动的有效实施具有重要影响作用。具体到农村初中班主任,由于农村地区条件的限制和初中学生青春期发展的特殊性,农村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的难度更大。而且由于一些农村班主任管理理念和能力的限制,目前农村地区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因此,在农村地区如何有效开展初中班主任工作,和学生一起成长,是当前
摘要: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从初中学生的现实生活和认知的实际出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教学,不仅有利于在道德与法治课中实现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有机整合,而且能较好地按照初中学生身心特征和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将教学内容形象地渗透在不同的主题中,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认知和能力相统一的课程目标,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经验、情感、能力,加深学生对自我、对他人、对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