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现代阅读理论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 :新校园·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setpset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人类获得知识和信息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英语学习者要掌握作为第二语言英语的完整系统的知识,阅读是最重要的有效途径。
  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在听说读写全面训练的基础上,要“侧重培养阅读能力”。《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英语课程应强调在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得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我国传统的英语教学是在自下而上模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阅读教学重视词汇与语法知识的讲解和传授,轻视语用能力的培养,过分拘泥于字、词、句知识的教学,而忽略了语篇层次的教学。课堂上过分强调教材及教师的权威,忽视学习者在学习上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学了十几年英语仍然不能够有效地阅读外文书,很多学生的阅读能力与教学大纲的要求相差甚远。现代阅读理论对找出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对策,帮助学生有效地提高阅读能力大有裨益。
  二、有影响力的几种阅读模式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阅读理解过程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1.自下而上模式(Down-up Model)
  高夫(Gough)于1972年提出自下而上的阅读模式,用以描述从看到文字符号到理解文字意义为止的整个阅读过程。该模式强调把材料作为信息输入,阅读者从字母和单词的辨认开始,不断进行信息组合,完成阅读活动。但是他忽略了一系列影响阅读过程的语境因素,把阅读过程当作一种纯粹的语言知识的应用活动。
  2.自上而下模式(Up-down Model)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Goodman(1967)和Smith(1971)提出了一个心理语言学的阅读模式,称为“自上而下模式”。该理论强调高层次阅读过程对低层次阅读过程的绝对指导作用。80年代后期,这一模式受到相互作用模式的挑战。
  3.相互作用模式(Interactive Approach)
  1977年,美国人工智能专家鲁梅哈特(D.E.Rumelhart)发表了“Towards an Interactive Model of Reading”一文。这种阅读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强调阅读理解既是语言文字的处理过程,又是阅读者已有背景知识的运用和处理过程。
  4.图式阅读理论(Schema Theory)
  图式理论这一心理学的概念是由鲁梅哈特等人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图式是人头脑中存在的知识单位,是人们已有的各种知识的总和以及与此相联系的认知格局和模式,是对过去体验和反应的一种能动的结合。阅读理解实质上就是阅读者利用自己的图式对阅读材料进行的一种积极思维过程,是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被激活的背景知识与阅读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图式理论从认知的角度去探究阅读过程的本质,从根本上改变了把阅读教学视为单纯的认词释义的传统模式,对阅读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阅读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结合上述阅读理论,反思目前的教学现状,高中英语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需将知识教学与篇章结构、文化背景的教学融合在一起,并开展阅读技巧、阅读策略等方面的指导,用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1.加强词汇教学
  根据交际法的观点,教师要教给学生相当数量的认知词汇(recognition vocabulary)和应用词汇(production vocabulary)以保证学生能够参加交际活动。要教给学生多少词汇,新课程标准作了明确的规定。分清要求,区别对待,有利于教师在词汇教学上避免盲目性,加强针对性,既要学好基本词汇以保证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巩固,也要学到认知词汇以保证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和交际活动的需要。
  2.开展阅读策略教学
  在阅读过程中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和要求,采取不同的阅读策略,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概括的顺序进行阅读。常见的阅读策略有:
  (1)略读(Skimming Reading)
  略读又称大意阅读,就是迅速阅读以获取全文的大意,对全文有个总的印象。略读时,只需要读一些选择的句子,以了解文章大意。也可以读斜体词、划线词、文章的标题或副标题、释义等,无须读每个句子。
  (2)跳读(Scanning Reading)
  跳读是另一种快速阅读方法。通常采用浏览的方式以求迅速地查找出某一具体的细节或信息,如时间、日期、号码、人名、事件等。为达到理想的浏览效果,事先应十分清楚自己所想要查找的是什么或哪些东西,在浏览过程中,应把全部精力和注意力集中在这些搜寻目标上,不受无关内容的干扰。
  (3)细读(Careful Reading)
  细读又称研读(Study Reading),其主要目的是把握文章的细节。为了透彻领会文章的主旨,必须弄清有助于发展或论证中心思想的重要事实或细节。这些事实或细节能使读者更深刻地领会中心思想。它们可能证明一个论点或者表明各种观点之间的关系。
  (4)评读(Critical Reading)
  评读要求读者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观念对文章的思想内容以及写作技巧进行分析和评估。它实际上也是阅读者的一种再创造的思维过程。
  3.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指导学生的阅读方法
  所谓阅读技巧,也就是在理解和鉴赏某一阅读过程中所需要的一系列手段和方法。Barret(1968)认为,阅读技巧主要有五种:
  (1)理解字面的意义;
  (2)能对材料要旨进行重新组织;
  (3)推理能力;
  (4)评价;
  (5)欣赏。
  在这些阅读技巧的培养中,针对开展某些创造性的阅读活动所需要的技巧和方法的培养尤为重要。如用英、美人的逻辑思维方式进行阅读和思考,总结文章中心主旨,进行改写、重述,选择概括性或细节性阅读,写读书日志等。提高阅读速度则是以上深层阅读技巧和方法的基础和保证。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利用略读和跳读等阅读策略,进行阅读速度的训练。
  4.加强阅读教学中的文化渗透,重视学生文化背景知识的积累
  文化背景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对信息的接受和对文章的理解。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以积累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非常必要和重要。实际教学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充分认识文化差异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
  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不仅是教会学生掌握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文化与人类社会活动的语言发展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对一种自然语言所负载的文化意蕴及多层次背景有相当的了解,是成功习得这种语言的必要条件。
  (2)加强阅读教学中跨文化信息的输入
  要提高英语阅读水平,就必须重视跨文化信息的输入。教学过程要坚持介绍文章作者生平、故事和事件文化历史背景及其它相关文化背景知识,解释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理解困难的句子。这些努力会对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感受文化差异,消除阅读障碍有很大的帮助。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可适当联系、补充一些与课文相关知识,甚至可以与母语文化中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使学生对同一个主题文化有更全面、系统的认识。
  (3)重视文化差异背景下合理逻辑思维的训练
  外语学习者常常会不知不觉将本民族的文化或习惯套用或强加到所学语言当中,从而产生理解上的偏差。学生可能认识一篇文章中所有的词语,也能够分析文章的篇章结构,但是就是不解其意。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对西方国家文化的理解。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应抓住一些典型阅读材料进行分析,使学生适应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环境,培养正确的逻辑思维,从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在阅读教学中发掘词汇的文化意向和文化涵义
  词汇是语言学习的基础,足够的词汇量是成功阅读的前提。词汇的“量”固然重要,但对词汇的“质”的要求不可忽视。汉英两种语言有各自不同的语用功能和语义结构,阅读中对一个词仅凭字面理解产生的偏差可能会导致对文章某一个事实或现象的误解。让学生熟悉那些和汉语相应词汇有不同文化内涵或外延的英语词汇,这对于阅读理解层次的提高大有好处。
  5.扩大阅读量,进行课外阅读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仅靠课堂上的四十五分钟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还得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其中比较好的方式就是阅读英文报纸。英文报纸对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作用有:
  (1)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习惯;
  (2)培养学生英语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对词语的知觉;
  (4)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为了确保课外阅读的效果,可以要求学生阅读后写读书笔记,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检查。
  总之,高中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要养成每天阅读英语的习惯。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应有意识地运用阅读策略、技巧、方法,参照不同文化背景和语境中语言的运用,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英语阅读能力。
其他文献
日新月异的网络时代必将改变小学语文教学的阅读方式和写作方式,也对小学作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在电脑进入家庭,网络化逐渐形成的时代,网络化作文教学若能引入作文课堂,可以让学生兴高采烈地学。作为现代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探索,将先进的教学思想与多媒体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建立让学生自主的,合作的,探索的,创造的学习环境,有效地运用网络这一互动媒体开发学生的潜能,为作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让作文与网络同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际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志,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四边形
当前,如何建设一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认真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关键在于坚持党管干部、群众公认、竞争择优的有机结合并在实践中贯彻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