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世界里,该有恐怖故事吗?

来源 :家庭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my236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愿意用“像童话一样美好”来形容孩子的世界,其实,就算是真正的童话世界一样有恐怖情节,无论是《小红帽》中大灰狼的血盆大口,还是《白雪公主》里王后手中的毒苹果,没人能否认它们的恐怖程度。可是,孩子为什么会欣然接受这些可怕的片段呢?原因在于制造恐怖的元凶——大灰狼和王后,最后都得到了惩罚。故事发展因恐怖而一波三折,达到了引人入胜的境地。所以,孩子对一般的恐怖片段能够接受并且很感兴趣。
  但是,有些故事以恐怖为主调,孩子的紧张心情不能及时得到释放和缓解,超出了他的心理承受能力,所以就产生了害怕的情绪。
  有人认为,恐怖故事能锻炼孩子的胆量,发挥孩子的想象力。这个看法是片面的。长期读恐怖故事容易导致孩子的心理意象怪异,缺乏对现实世界的关注,甚至将现实与幻想混在一起,经常疑神疑鬼、担心害怕,也有的孩子热衷于模仿恐怖人物的攻击性,这些都会影响孩子身心的健康发育。而适度的恐怖片段则是必要、有益的,它增添了童年的童话色彩,为孩子带来愉悦和幻想。
  
  讲恐怖故事的5个安全提示
  
  1 “吓人”却“吓不坏人”
  给孩子选择恐怖故事的基本原则是吓人却吓不坏人,就像“过山车”一样,经历一番惊心动魄的旅程以后能够安全着陆。即便如此,每个孩子对恐怖的心理承受底线仍然是不一样的,所以家长要把握好这个度。适合孩子的恐怖故事,应该具备一个基本特点:故事有正义战胜邪恶的圆满结局。
  
  2 “真”与“假”要分清
  故事中的恐怖事物有两大类,一类是世界上完全没有的,例如妖魔、鬼怪、精灵、巫师、僵尸、骷髅、怪兽等等:另一类世上虽然有,但它的恐怖性是人们想象和编造出的,例如会伸出手臂抱人的大树、一打开就进入另一个世界的门、人钻进去就会神秘消失的黑洞等等,对这类事物孩子最容易当真。孩子本来就具有“泛灵性”的思维特点,即把一切事物都看成是有生命的,像人一样会说话、走路和思维,所以他们容易把虚构的恐怖当作真实的事物。
  父母只要给孩子一个简短的提示或讨论,就能帮助他在虚拟与真实之间灵活转换。例如“大树”,家长跟孩子讨论:
  “大树在故事里我们可以让它怎么样?(让孩子边想边说)……对,我们可以让它什么都能做!”
  “在科学书籍里,大树是什么样的?(让孩子边想边说,或者念一段科普文字)……对,有些事情它能做,有些事情它不能做。”
  这样的思考能提高孩子的认识水平与辨别能力。
  
  3 扮演故事要适度
  较之以前,现在的儿童故事和动画片里有更多的恐怖元素:人物形象怪异,施魔法、施暴力、厮杀和决斗场景比较多,道具和武器的法术层出不穷。商家还费尽心机,把故事人物和武器做成玩具,流行于孩子们中间。于是,越来越多的孩子喜欢模仿恐怖人物。
  可是,父母不要以为孩子只是在随便玩玩而已,应该对孩子进行指导。如果孩子要玩恐怖故事,他可以自己玩,但不能侵犯别人,否则取消他的游戏权利;如果他想跟别人一起玩,要事先征求别人的意见,别人不愿意就不能强求,学会尊重别人。
  
  4 不要拿恐怖情景吓唬孩子
  我们不能为了让孩子听话,为了制止孩子的某些行为而故意讲恐怖故事,或者拿恐怖情景吓唬孩子,例如黑夜、大衣柜或空旷的地方。否则,可能造成孩子因此害怕黑夜,害怕大的声响,不敢单独睡觉,不敢一个人呆在房间,严重的会产生睡眠不宁、夜惊或哭闹,影响了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
  
  5 “病态恐惧”应及时矫治
  如果故事中的恐怖刺激过于频繁和强烈,孩子就可能感到恐惧。一般的恐惧会随着孩子体力、智力和经验的发展而自然消失,而特殊的恐惧则会影响孩子的正常生活,具有病态性质。
  孩子的恐惧属于正常还是病态?父母可以根据下列问题测定:(1)孩子的恐惧是否只是针对某个事物或现象,相关的其他因素不会引起他的恐惧(比如。孩子害怕狗,他只是见到狗才不安。毛绒狗玩具不会引起他的惧怕)?②离开了受惊物或现象后,孩子的惧怕反应是否随之消失?③在看图片、电视或一般的谈话中,如果孩子看到或听到他所惧怕的事物或现象.他是否表现出无所谓的样子?④经历了恐惧以后。孩子的日常生活是否不受影响?
  如果对以上问题的回答都是“否”。有的孩子甚至伴随明显的症状如心律过快、头晕眼花、恶心和大小便失禁等。父母务必带孩子到儿童医院进行咨询或就诊。
其他文献
物理作为一门重要的自然学科,是人们认识和探索世界的重要理论基础,同时物理知识则在人们了解世界的过程中得以丰富,所以物理知识与生活之间很强的联系性.因此,在开展初中物理教学的时候,如果教师可以立足物理教材,积极链接实际生活,则可以有效提升物理课堂教学质量.本文重点就物理教学“链接”现实生活的运用策略进行了探究,以期更好地指导我国初中物理教学工作的开展.  1巧借生活实例,导入物理新课  物理学科本身
越王勾践灭掉吴国后,献给吴王夫差的西施到底是死是活,成了一个千古之谜。  吴越故事中的西施其人,《史记》中并没有任何记载。直到东汉时期的《吴越春秋》,才出现她的俪影: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请注意,这里出现了一种奇怪的东西:“鸱夷”。鸱夷,就是马革或牛革做的袋子。越王勾践把西施装进“鸱夷”,压上石头,投之于江。至于民间盛传的西施和范蠡相恋的故事,惟一的记载是东汉《越绝书》:“西
摘 要:本文以“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為例,从如何引入任务、分析分解任务和任务实施解决及评价等角度,探究了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初中物理实验型探究课中的实施方案,该方案能促进学习者主动建构新知识体系,同时对原有的经验改造和重组,对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创新思维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实验型探究;摩擦力;建构主义  文章编号:1008-4134(2019)22-0010
摘要:本文针对“物体浮沉条件”这一主题的教学,从课题的引入、学生前概念的暴露、从力的角度和密度的角度分析物体的浮沉条件,设计了学生的观察、实验、作图、讨论等活动,使“学为中心”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  关键词:浮沉条件;力;密度;活动设计  作者简介:郑青岳(1956-),男,浙江玉环人,本科,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科学教育.  1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的主要内容是物体在液体中上浮、下沉、悬浮、漂浮
摘 要:本文以初中物理教育为例,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对当前学校教育中品格教育的缺失进行探讨.认为“品格教育是集知识、方法、思想、观念以及精神于一体的教育,是陶冶人的品性与性格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它是一个整体,不能分离.犹如树一样,在园丁的呵护下,逐渐生根、立干、开枝、散叶以及结果.根是观念,干是思想,枝是方法,叶是知识,果是精神,汇成一体,便成品格.对此分别从内涵和外延进行探讨.  关
摘 要: 核心素养关乎学生的全面发展,广大物理教师要在物理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中注重发展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用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统领课堂内容的组织和实施.本文结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教学案例,介绍了在课堂教学中践行核心素养的具体做法.  关键词: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认知冲突  为了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学科中的具体化,是
在新课程的实践中,我们不仅需要追求知识的构建、技能的掌握,还要注重学生知识建构和技能掌握的过程,注重学生在建构过程中的方法积累,注重学生在提升过程中的能力培养、思想渗透、技巧应用等等.而這一切理想的教学效果都可以通过物理实验探究来得到很好的体现和达成.笔者结合教学实例,谈谈我们如何通过实验探究促使物理魅力的展现,促使学生学习兴趣的倍增,促使学生物理素养的提升.  1 巧设探究情景,激发学生的观察和
“我赚钱了,赚钱了,左手一个诺基亚,右手一个摩托罗拉”。这是时下最流行的一段彩铃,它也反映出了当前社会的趋势。人们的钱包越来越鼓,生活越来越忙碌,追求的东西也越来越时尚,手机就成为了人们工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了。如果某一天你没有带手机出门,就好像身边突然缺少了什么一样。然而当手机无处不在地出现在我们的身边,它给我们带来的除了方便,还有什么呢?  研究人员选择了45只健康的实验小鼠,其中雌性小鼠3
无论是在事业上还是在感情上,一直都有人秉承着“好马不吃回头草”这句古话,勇往直前坚决不回头。而这个“回头草”该不该吃的问题无数次被人们讨论,但是至今仍然没有任何的结果,我想这个话题以后也不会有一个统一的结论。不过回过头来仔细的想一下,一个人在一生中真正不能回头的事情好像并不多。  对于感情来说,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觉得应该把命运操纵在自己的手里。那么如何把握命运呢?在懂得珍惜现在的同时,很多“失去”的
摘 要:实验教学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物理教学的基础,要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至关重要,因此加强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任务就显得迫不可待.本文结合教学过程中具体的案例分析,重点谈谈笔者在实际教学中是如何开展实验教学的.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  文章编号:1008-4134(2019)16-0007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基金项目:南京市江宁区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