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原因导致油价跃升?
对于石油价格之“出乎意料”地大幅上涨,各方给出了不同的解读,概括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供给不足,投机操纵,需求旺盛。
经济合作组织(OECD)、国际能源机构(IEA)等机构支持供给不足的观点。他们认为,这几年国际经济形势基本面不错,但能源供给国过分重视自身利益,不适当地限制了产量,证据是,去年下半年油价从每桶接近80美元的高价位适当回调后,控制了全球石油供应40%份额的欧佩克却在2006年11月份开始降低日产量120万桶,试图以此维持高油价。而当油价于2007年1月11日跌到每桶51.88美元后,欧佩克又决定从2月1日起减少日产量50万桶,其结果是油价一路上升到11月的99.29美元,等于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油价几乎翻了一番,并创下了历史新高。
3.替代能源的开发与通货膨胀。20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有两种正面效果:促成了全球节能技术的发展,各国对石油能源的依存度下降,日本汽车节能技术更是一个常常被引用的例子;替代能源的开发,风能、潮汐能、核裂变能等的应用得到推广,以乙醇代替石油的技术也在那时成熟。本轮油价上涨以来,各国加大力度鼓励对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等的利用,大力推进对核聚变能的研究。2006年9月,世界上新一代超导卡马克核聚变试验装置在中国首先建成并正式投入运营,人类离获得取之不尽的清洁能源又近了一步。
从大豆中提取柴油、从玉米中提取乙醇汽油的技术已经比较成熟,自去年以来油价的大幅上涨为生物能源生产商提供了商机,他们对玉米、大豆等的大量收购成为物价上涨的一大原因,世界粮农组织甚至声称全球面临前所未有的粮食危机。
4.油价上涨对世界经济发展势头的影响不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经济数据显示,油价上涨10%,将影响全球经济增长率0.1%~0.2%。石油只占全球能源的36%,另外,两次石油危机后,西方发达国家对石油的依存度明显下降。据欧佩克的估计,1970以来经合组织国家的石油强度(oil intensity)下降了70%。而且近几年发达国家GDP年增长率多在2.5%以上,中国、俄罗斯、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的GDP年增长率更是高达7%~11%。因此,如果没有出现别的因素(如周期性波动的下降期出现)导致目前全球经济增长的势头逆转,油价在去年均价的基础上翻一番是可以忍受的,不会导致全球经济衰退的出现。
展望未来,有一点是明确的:廉价油时代已经过去,高油价时代已经到来。
(作者:中国社科院世界政治与经济研究所)
对于石油价格之“出乎意料”地大幅上涨,各方给出了不同的解读,概括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供给不足,投机操纵,需求旺盛。
经济合作组织(OECD)、国际能源机构(IEA)等机构支持供给不足的观点。他们认为,这几年国际经济形势基本面不错,但能源供给国过分重视自身利益,不适当地限制了产量,证据是,去年下半年油价从每桶接近80美元的高价位适当回调后,控制了全球石油供应40%份额的欧佩克却在2006年11月份开始降低日产量120万桶,试图以此维持高油价。而当油价于2007年1月11日跌到每桶51.88美元后,欧佩克又决定从2月1日起减少日产量50万桶,其结果是油价一路上升到11月的99.29美元,等于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油价几乎翻了一番,并创下了历史新高。

3.替代能源的开发与通货膨胀。20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有两种正面效果:促成了全球节能技术的发展,各国对石油能源的依存度下降,日本汽车节能技术更是一个常常被引用的例子;替代能源的开发,风能、潮汐能、核裂变能等的应用得到推广,以乙醇代替石油的技术也在那时成熟。本轮油价上涨以来,各国加大力度鼓励对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等的利用,大力推进对核聚变能的研究。2006年9月,世界上新一代超导卡马克核聚变试验装置在中国首先建成并正式投入运营,人类离获得取之不尽的清洁能源又近了一步。
从大豆中提取柴油、从玉米中提取乙醇汽油的技术已经比较成熟,自去年以来油价的大幅上涨为生物能源生产商提供了商机,他们对玉米、大豆等的大量收购成为物价上涨的一大原因,世界粮农组织甚至声称全球面临前所未有的粮食危机。
4.油价上涨对世界经济发展势头的影响不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经济数据显示,油价上涨10%,将影响全球经济增长率0.1%~0.2%。石油只占全球能源的36%,另外,两次石油危机后,西方发达国家对石油的依存度明显下降。据欧佩克的估计,1970以来经合组织国家的石油强度(oil intensity)下降了70%。而且近几年发达国家GDP年增长率多在2.5%以上,中国、俄罗斯、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的GDP年增长率更是高达7%~11%。因此,如果没有出现别的因素(如周期性波动的下降期出现)导致目前全球经济增长的势头逆转,油价在去年均价的基础上翻一番是可以忍受的,不会导致全球经济衰退的出现。
展望未来,有一点是明确的:廉价油时代已经过去,高油价时代已经到来。
(作者:中国社科院世界政治与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