径山,茶有道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789647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径山古道。摄影/张坚军

  眼前的径山古道曲折蜿蜒,小径并不宽,但石板已磨得油亮,早春的苔藓点缀其中,更显古朴幽静。山上竹多,漫山遍野,挺拔葱郁,路一程,竹一程,其间点缀生发着嫩芽的茶园,午后的阳光透过浓密的竹叶,碎碎地,落在茶树上,山风袭来,竹林摇曳,是风动还是心动?
  路边布满苔藓的石经幢诉说着历史,七百多年前,日僧南浦绍明,也是沿着这条古道,到访径山寺参学,带回的不仅是禅法,更带回了径山寺茶具及茶宴典籍,成为日本茶道的起源。
  而今沿着前人的脚步,我们探寻茶道。

禅之茶


  走过2850米山路,来到位于杭州余杭区的径山寺山门,已是大汗淋漓、口渴咽干,茶头僧引我们进了松源堂,这是专门为僧客设置的茶寮,二层小楼,白墙灰瓦,仿宋的建筑,布置得舒适而有禅意。见我们直呼口渴,僧人赶紧煮水开茶。
  径山茶的外形不同于龙井的扁平挺直、外形统一,它更像一朵朵隐于山谷的小兰花,条索略显卷曲,但也不像碧螺春般卷成一根根银针,它是带着那么点随意而闲适。
  僧人话不多说,在茶席泡手座正襟危坐,屏气凝神,点水开汤,动作流畅而专注。这气场也不由让我们安静了下来,把注意力放在茶、壶、水、汤上。
  沿着壶内壁顺时针注水,小兰花在壶中旋转舞动,渐渐地翻腾、舒展、再舒展,等到茶汤完全澄静下来,它又回到了原来鲜活翠绿的样子,感觉这泡茶完成了生命的还原。
  僧人盏上茶,我们早已迫不及待,引杯入口,茶汤鲜甜而清冽,就像久渴的路人遇到了山间清泉。甜是茶叶富含氨基酸的表现,而清冽应该是茶汤悠长的回甘带来的口腔收敛感,而这种恰到好处的收敛感更衬出了茶汤的甜。
  紧接着闻杯,透着一丝兰香,就像幽兰在山谷中开放,竹林摇曳,阳光散漫,花香似有似无地飘过。“喝茶,是刹那间让整片森林从你鼻腔经过。”台湾茶人詹勋华这么说过。
  同伴问了一句打破了静寂:“这茶好像比龙井淡?”僧人自顾自地第二泡开汤,默而不语……等给我们盏上第二杯茶,他缓缓地冒出一句“无味之味,乃是至味。”这“无味和至味”难道是僧人给我们参的话头?沉思中这一杯茶自然有了禅意。
  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法钦禅师到径山结庵,首植茶树,距今已1200多年。南宋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一代禅林临济宗高僧大慧宗杲主持径山寺,道誉日隆,被列为“江南五山十刹”之首。
  临济宗在禅宗五脉中独树一帜,大慧宗杲更善用“棒喝”、“参话头”等各种方法来启悟弟子,注重电光火石般领悟的重要性和机锋对话的启发性。而茶本是僧人日常打坐提神的功能之物,但在临济宗僧人眼里,茶已不仅仅是茶,它已融入修行之道。
  最著名的就是唐代赵州从谂禅师 “吃茶去”的公案。有二僧来拜谒,他问一来者:“曾到此间否?”答:“曾到。”从谂说:“吃茶去!”又问另一僧 :“曾来此间否?”答:“未曾来。”从谂说:“吃茶去!”监院不解其意,遂问师:“何以来者说‘曾到’或‘不曾到’都说‘吃茶去’?”从谂呼了一声监院的名字,监院应答,赵州禅师说:“吃茶去!”
径山茶形似一朵朵小兰花。
径山古道道渊亭。

  一句“吃茶去”深蕴禅机,自此“禅茶一味”,禅中有茶、茶中有禅。赵朴初先生诗云“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客来则茶,以心相映,随缘应物,物我不住,透过眼前这位专注于行茶的僧人,我们多少能窥探到“万般皆放下,唯有吃茶去”的禅之一角。

茶之道


  南宋开庆年间,径山寺主持虚堂智愚禅师久负盛名,前来求学的弟子众多,而日僧南浦绍明是特殊的一位。南浦绍明于公元1259年入宋,前后在各大寺院学习,最后上径山,拜虚堂智愚为师,一边参禅,一边学习径山茶礼,前后九年,深得禅师厚爱,回国前,师父赠与他一套台子式的点茶道具。他将茶道具连同七部茶典带回了日本,南宋的点茶道由此传入日本,南浦绍明也成为了日本茶道的先驱。
  南浦绍明回国后在崇福寺住持33年,教授临济宗禅法及径山茶礼,弟子千余人,其中佼佼者宗峰妙超开创了京都大德寺,茶礼和茶道具也传入大德寺。此后,传奇僧人一休宗纯在大德寺学习,算起来,一休是径山寺虚堂智愚的七世法孙,他非常崇拜虚堂智愚,常以“虚堂七世孙”自居,连肖像画也模仿祖师法相称“虚堂再来相”。
  一代宗师门下自然是人才济济,日本茶道鼻祖的村田珠光,正是親得一休印证的弟子。村田珠光本是一游方僧人,后改学茶道。为改革茶汤,入大德寺向一休习禅,大彻大悟后,得到了一休印可之证,就是现存于东京国立博物馆的宋朝圆悟禅师的墨宝,看来一休对自己这位茶道弟子非常认可。
  村田珠光在京都建立自己的草庵茶室,并将圆悟禅师的墨宝悬挂于壁龛上,开创自己的草庵茶流派。除了习禅,村田珠光一定受到了大德寺茶礼的启发,而大德寺的禅、茶正是同径山寺一脉相承。
京都大德寺枯山水庭院。

  目前确实有一些茶艺演示形式大于内容,但茶艺的核心是茶汤,最后打动你的也一定是茶汤。

  要说村田珠光在一休的指引下悟到了什么?应该就是“禅茶一味”。他将更多禅的理念融入到世俗茶事之中,有了茶为载体,禅真正融入到普通人的生活。
  比如“至简”,在村田珠光之前,茶事以奢华为风,流转于上层贵族,而他将茶事移居到只有四叠半榻榻米的类似于农村建筑的草庵之中,舍弃一切的多余装饰。在简朴而狭小的空间中,主人诚心奉茶,客人感激饮茶,一切以茶为中心,而当下流行的“断舍离”不就是这个理念的衍生;再比如“平等”,舍弃“贵人门”、“窝人门”的概念,贵人和下人一律屈身从矮小的门入,以示人人平等;村田珠光提出“一期一会”的理念,宾客每次相聚都当做此生中唯一一次的茶会,以示客人要珍惜当下,专注于茶,这不就是禅的“关照当下”。
  通过改革,村田珠光的茶汤中有了内涵,蕴涵深刻的哲理,茶中有道,谓之茶道,村田珠光被尊为茶道开山鼻祖。
  日本茶道在村田珠光已基本成型,再经武野绍殴的完善发展,到了千利休更是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千利休留下一首诗,来说明他的茶道精神:
  “先把水烧开,
  再加进茶叶,
  然后用适当的方式喝茶,
  那就是你所需要知道的一切,
  除此之外,
  茶一无所有。”

艺以载道


  “把茶泡好!”当问起中国茶艺的目的,周智修老师直截了当的回答。这让我想起千利休的茶诗“烧水煮茶,就那么简单”。真那么简单吗?
  周智修,国家一级茶艺技师,中国茶叶学会常务副秘书长,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创立“周智修技能大师工作室”,是名副其实的泡茶大师。“那什么才是一杯好茶呢?”我又接着问。本以为她会说出一套规则标准,没想到周智修笑而不语,紧接着讲了一个故事。
日本茶道,主人在狭小的草庵茶室中奉茶。

  有一次她去广西出差与一位老领导会面,老人在电话那头嘱咐接客人的司机说:“你车行某桥,给我打个电话。”周智修心想,为什么车到某桥要打电话?等她到了目的地,一杯香茗递了上来,温度、浓度、适口度刚刚好,抿一口,旅途的疲倦都抛到了九霄云外。老人解释说,桥到这里车程15分钟,我煮水泡茶,等你到了喝,刚刚好。“这就是好茶,诚心待客,把心放在茶里,就是好茶”。
  周智修认为茶艺分为两类,生活茶艺和演示茶艺。生活茶艺比较随意,不管你用什么方法,把茶泡好就行。但中国有那么多种茶,要泡好每一种茶确实需要技艺,那就通过茶艺师来演示给你看,再结合茶席的布置、器物的选择、手法的运用,带给客人一种整体美的享受。目前确实有一些茶艺演示形式大于内容,但茶艺的核心是茶汤,最后打动你的也一定是茶汤。
  2020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闭幕式在广州举行,茶艺作为23个国赛精选项目之一,作为茶艺项目裁判长的周智修是这样总结点评的:茶汤质量比拼赛项,成绩提高显著,选手们对茶的品质特点的把握更准确和扎实,手法花哨的多余动作和表演套路基本绝迹;规定茶艺赛项,整体水平提高显著,选手们行为举止得当、礼仪规范,泡茶动作自然、大方、放松、流畅、专注,器具布置分布合理,更加关注茶汤的质量;自创茶艺赛项,涌现出不少优秀作品,参赛作品大部分主题鲜明,立意深远,有一定的原创性。
  点评了三点,其中两点都关于茶汤,可见在她眼里茶汤是第一位的。
中国茶艺千茶千面,所用的茶具众多。摄影/张坚军
第一屆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茶艺项目裁判长周智修做总结点评。

  谈到中国茶艺和日本茶道的高下之分,周智修把日本茶道比作幽兰一朵,而中国茶艺是姹紫嫣红的百花园,幽兰和百花园各有所爱,没有高下。中国有六大茶类、几千上万个品种,不可能有一种统一的泡茶方法。“中国文化比较含蓄谦逊,我们讲茶艺就是实实在在地把茶泡好,道不是空,艺以载道。”周智修说。
  村田珠光提出过“谨敬清寂”为日本茶道精神,千利休改动了一个字,以“和敬清寂”四字为宗旨,一直流传到现在。而中国茶文化精神从陆羽的“精行俭德”到宋徽宗的“致清导和”,再到近代庄晚芳的“廉美和敬”,一直没有统一下来,这并不利于中国茶艺的传播和走向世界。
  2019年农业农村部委托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和中国茶叶学会联合开展“茶文化转化与创新”项目研究,深入挖掘茶文化的深厚底蕴,全面了解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和中国茶叶学会组建了一支专业的研究团队,周智修是其中的核心成员。最近,研究团队提出中华茶文化的精神内核为“和、敬、清、美、真”。
  “和”是人与他人、人与自然及人们自我身心灵的和谐;“敬”是人对自然的敬畏,人与人之间互相敬重,敬祖尊老的敬爱;“清”来自茶的自然本性,暗示清正廉洁、不忘初心;“美”是茶之美、品茶之美、茶道之美的大美之境;“真”指追求本真的自然之道、待人接物的诚恳守信。
  中日茶文化本是同根生,精神内核也不约而同以“和”为首。放眼世界,人类文明中各种品茶之法,也是“和而不同”“多元一体”,促进人类各种文明之花竞相绽放。
  茶,任重而道远。
其他文献
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  1927年8月1日,南昌城头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正式独立地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南昌城头的枪声,就像划破夜空的一道闪电,使中国人民在黑暗中看到了革命的希望,在逆境中看到了奋起的力量。而南昌起义也拉开了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宏伟历史序幕,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
三伏江南,闷热难耐,食欲不振,这个时候上海人就希望来一碗泡饭,一碗干煎咸带鱼。什么,一小碟萧山萝卜干炒毛豆子?那就是锦上添花了。  在我茁壮成长的火红年代,上海弄堂人家一年到头要与咸鱼打交道。咸鱼是清贫生活的慰藉,是计划经济条件下老百姓尚有能力获取的美食。大热天吃泡饭,过饭小菜首推咸带鱼。咸带鱼一般不大新鲜,有一点点哈喇味,但上海人并不厌恶这种味道。还有一种黄鲒,赛过小黄鱼的表弟,体小肉薄多刺,所
“极不平凡”之年,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是极其特殊的。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开幕,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当天,总理作报告时长仅为1小时左右。原来为配合压缩会议时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设置了两个版本,一个长版本,一个短版本。总理宣读的是“精简版”,而会场发给代表们进行审议的,则是完整版的政府工作报告。经人大代表审议通过,并向社会公开的政府工作报告也将会是“全本”
走进延安杨家岭革命旧址,第一眼望见的是中央大礼堂。古朴大气的礼堂顶端,鲜红的党旗迎风飘扬。  步入礼堂,主席台上方“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题字呈拱形排列,后墙上“同心同德”四个大字格外引人注目。礼堂两侧墙上张贴着“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等标语,六个“V”形的旗座象征革命必然胜利。  1945年4月23日到6月11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里召开。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
《哈德良传:罗马的荣光》安东尼·埃弗里特著新民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4月  “以任何客观标准而论,哈德良都是成功的君王,可他从未获得元老院和统治阶级的认可。大家普遍相信,他生性残忍,看似和善,可真情实感从不外露。然而,也有人不以为然。持此论者为哈德良登基之初处决的某前任执政官之表亲。按理说,他实在不必嘴下留情。此君写道,皇帝‘刚直不阿,亦宅心仁厚,决策时无不深思熟虑。’”  《哈德良传:
熊佛西在工作。尹铸胜饰熊佛西。  他被誉为“中国的易卜生”,與田汉并称“南田北熊”,他与欧阳予倩、田汉、洪深一同被视为中国现代戏剧运动的拓荒者和奠基人。  熊佛西,长期担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今年12月4日,恰是熊老诞辰120周年的日子,学院在校庆活动中精心策划了系列纪念熊佛西的活动。其中,由熊源伟总导演、熊梦楚导演、尹铸胜主演的话剧《熊佛西》将分别在上海和熊先生的故乡江西上演,以纪念这位杰出的戏剧
嫦娥五号上升器月面点火瞬间模拟图。  隆冬季节,草原上白雪皑皑的午夜,“嫦娥五姑娘”婷婷袅袅地回到家乡。  2020年12月17日1时59分,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安全着陆,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取得我国航天史上的多个重大突破后,圆满成功。这标志着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如期完成。  以嫦娥五号任务成功为起点,我国探月工程四期和行星探测工程将接续实施。目前,首
(2020年第13期)  “叮——”微信传来一条消息提醒:您的快件已送达。  我的内心一阵激动:《新民周刊》抗疫系列杂志共10本,成功送达了武汉市博物馆,他们将被武汉市博物馆收藏展出。  从武汉“封城”到武汉“解封”的76天,是全民抗击疫情的76天。回过头来看,周刊的每一次策划,都正好踏在了历史的节点上。  《新民周刊》的第一本新冠肺炎疫情特刊《战疫》,封面设计是笼罩在疫情阴霾下的黄鹤楼。如今回看
胰岛素的发现至今已有100年的历史。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医学里程碑之一,胰岛素的发现挽救了无数糖尿病患者的生命。直到现在,人类对于胰岛素的科学探索一直沿着“简便智能安全”的方向不断优化,从未停止。  纵观百年胰岛素发现和发展历史,无不展现了人类对于科学智慧的执着追求,也展现着人类对于生命敬畏的深切情怀。1921年首次成功提取胰岛素  班廷和贝斯特在多伦多大学麦克劳德教授实验室获得狗胰岛提取物,并用
冬去春来,上海活力再现。  过去的一年多时间,上海交出了一份得到市民点赞的抗疫成绩单,尽管经历了零星散发的疫情,上海通过联防联控机制,及时有效地阻止了疫情的扩散,让大家很快就回到了正常的生活轨道。  是谁在保护着城市、守护着我们的健康?什么才是上海的抗疫“秘籍”?  上海疾控系统是抗疫中最核心的专业力量,我们从疾控系统所做的工作入手,來看看上海是怎么抵御疫情挑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