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以后,许多教师的教学仍然是“涛声依旧”,教学气氛沉闷,方法简单,过程乏味,教学时间用得多,精力用得多,而收效甚微。不久前,笔者听了一位本校青年教师的课,上课时,那位老师笑容满面,声情并茂。开始学生确实被吸引,可那新鲜劲一过,课堂气氛就松散了。尽管老师在那儿口若悬河的讲解,学生都置若罔闻,有的看窗外,有的打哈欠,一幅无精打采的样子。课一上下来,那位老师的沮丧不言而喻。这时同年级的老师安慰他说:“你的课堂设计无可挑剔,今天你是借班上课,学生没有配合你,你在自己班上课就一定会好。”教学是学生没有配合好吗?笔者认为“非然也。”如何在课堂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通过学习与在生活中的实践,得出如下几点:
一、课前零距离接触,师生情感交流
课前适当即景闲谈,可以使学生放松情绪,轻松进入学习状态,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自主的表现。如有一次笔者参加全市的一次小学语文教学能手赛听课活动中,其中有一位教师一改“高高在上,慷慨陈词”的教态,走下讲台,走进学生中间和他们击击掌,拉拉手。向学生介绍自己的名字“孟健”,她说:“父母之所以给我起这个名字,是希望我健健康康的。”还风趣地说:“你们看老师一米六的个子,体重一百四十斤,是不是老师该减肥呀!”学生不由得笑了。接着又问:“你们能不能介绍一下自己的名字?父母给你起这个名字是要表达什么意思呢?”学生纷纷举手,争先恐后要说话。这时,学生的大脑皮层兴奋细胞被激活,激发了他们的热情。
二、课首导入激趣,唤起学生参与动机
动机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和意图,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原因,一个成功的导入环节,能迅速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角色欲望”。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要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入环节无疑可为整堂语文课教学奠定良好基础。
1、创设教学情境导入。学生的智慧迸发往往是在一定的情境感染下发生的。情境能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情境能让学生感受性高,注意力持久,思维活跃;情境能引发学生联想,情境有激发学生情智……一言以蔽之,情境能促进学生。如果学生在上课时能“身临其境”,全身心投入,这表明,教学的最佳时候到了。因此,语文教师应该从教学内容出发,精心构思,利用一切尽可能利用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发思维,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可采用剪贴画的方法,形象地再现西沙群岛的美丽景色,既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欣赏到了课文中描绘的五光十色的海水,形态各异的珊瑚、各种各样的鱼、美丽的贝壳、有趣的海龟……这些剪贴字时,我播放一首《春天在哪里》让学生展开想象,说说你好像看到、听到、闻到、想到了什么?为教学内容创设了生动的情境。
2、设计疑问导入。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产生疑问的过程。“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应该在教学始设疑,并鼓励学生质疑,唤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教学三年级第二学期44课《独果》时,我板书课题后提问:如果问题来自学课文。如教《狼牙山五壮士》,出示课题后,问:“五壮士指的都有谁?为什么称他们是壮士?”题目改为“狼牙山五战士”行吗?这些问题直触中心。
3、设置悬念导入。利用悬念激人好奇,催人思索,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悬念一般是出乎人们意料或展示矛盾,或让人迷惑不解,常能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焦虑、渴望,想打破沙锅问到底,尽快知道究竟,从而造成急于求知的心态。教学《大瀑布的葬礼》时,首先抛出问题:葬礼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给大瀑布举行葬礼呢?学生便会迫不及待地到课文中寻求答案。当然课堂导入法还有很多,因此,导语设计不能单一,应力求花样翻新,多彩多姿。一个好的开头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开头,使整个教学活动进行是生动、活泼、自然。
三、课中创设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布鲁纳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要求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强调要自我思考和探索事物,而不應消极地接受知识。要像数学家那样去思考数学,像历史学家那样去思考历史,亲自去发现问题的结论和规律,成为一个发现者。高效的课堂组织就是要有效地利用上课时间,吸引全班保持积极的高度参与;让学生学得有意义,不是被迫学习。当今学生注意力持续时间普遍缩减,使得教学比以前更加困难,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高度参与,我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1、导读提示,激发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读书须有疑”。有疑,才有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提升过程,才有撷取信息、对比分析、综合梳理的研究性学习行为。在学生初步感知全文后,导读设计如下:读了课文,都有参与的机会,使学生沉浸于主动探求知识的愉悦之中。
2、引导点拨,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学生一旦自己处于学习的主动位置,教师要善于抓住机会,先精心设问,让学生“碰壁”、“遇险”,接着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指导与评议,评课文的语言美、结构美、思想美、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主动积累。此环节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课堂教学主体结构多维的信息交流。师生共同学习,平等对话,互动交流中一步步奔向教学目标。
3、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入境悟情。李吉林老师倡导的情境教学法是一种能够充分培养语言感悟能力的教学模式,它可以创设一定的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仿佛有一种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真切体验与感受,从而陶冶情感,感悟语言文字。如有位教师设计《威尼斯的小艇》一课时,在课前让学生制作小艇模型,使学生形象、切近地掌握了小艇外形的特点,贴近了课文的情境。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录像、板画、动手操作、口语交际等手段,使情境得到延续,逐渐丰满,学生由学习者变成了旅游者,课文由文字变成了立体的环境,威尼斯由千里之外变成了萦绕身旁,小艇书中画变成了语言文字,体验到了情趣,在此环节中,师生的情感随着课文情感的起伏而推进。课堂教学有情感纽带的牵动、维系,变得更富诱惑力,好学精神得到有效的培养,促使学生在爱学、乐学中懂得了爱,懂得了热爱崇高、追求美好。
四、课末因势利导,鼓励学生迁移拓展
对于语文教学来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学在课内,得在课外。教材是范例,是引导学生认知、学习的一种范例。教师要充分发挥课文的范例作用。可设计有层次、多形式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举一反三。例如《狐狸和乌鸦》一课,在结尾提出:乌鸦受骗后心情怎样,它会怎样说,这是情节延伸:《黄山奇石》最后一段:引导学生仿照前几段的叙述方法。对课文略写的“天狗望月”、“仙女弹琴”等予以描述,这是文章表达方式的能力训练、拓展。还可以走出课堂,走向社会搜集有关资料,学习语文积累的做法,使语文教学真正打破沉闷的气氛,真正地活起来。
创造积极自主的学习氛围,研究科学的教学策略,讲求合理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愉快地学习、聪明地学习、轻松地学习,较少的时间取得较大的学习效益,品尝到智力活动的快乐,体验收获的喜悦,让学生真正爱上课堂。
一、课前零距离接触,师生情感交流
课前适当即景闲谈,可以使学生放松情绪,轻松进入学习状态,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自主的表现。如有一次笔者参加全市的一次小学语文教学能手赛听课活动中,其中有一位教师一改“高高在上,慷慨陈词”的教态,走下讲台,走进学生中间和他们击击掌,拉拉手。向学生介绍自己的名字“孟健”,她说:“父母之所以给我起这个名字,是希望我健健康康的。”还风趣地说:“你们看老师一米六的个子,体重一百四十斤,是不是老师该减肥呀!”学生不由得笑了。接着又问:“你们能不能介绍一下自己的名字?父母给你起这个名字是要表达什么意思呢?”学生纷纷举手,争先恐后要说话。这时,学生的大脑皮层兴奋细胞被激活,激发了他们的热情。
二、课首导入激趣,唤起学生参与动机
动机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和意图,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原因,一个成功的导入环节,能迅速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角色欲望”。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要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入环节无疑可为整堂语文课教学奠定良好基础。
1、创设教学情境导入。学生的智慧迸发往往是在一定的情境感染下发生的。情境能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情境能让学生感受性高,注意力持久,思维活跃;情境能引发学生联想,情境有激发学生情智……一言以蔽之,情境能促进学生。如果学生在上课时能“身临其境”,全身心投入,这表明,教学的最佳时候到了。因此,语文教师应该从教学内容出发,精心构思,利用一切尽可能利用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发思维,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可采用剪贴画的方法,形象地再现西沙群岛的美丽景色,既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欣赏到了课文中描绘的五光十色的海水,形态各异的珊瑚、各种各样的鱼、美丽的贝壳、有趣的海龟……这些剪贴字时,我播放一首《春天在哪里》让学生展开想象,说说你好像看到、听到、闻到、想到了什么?为教学内容创设了生动的情境。
2、设计疑问导入。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产生疑问的过程。“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应该在教学始设疑,并鼓励学生质疑,唤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教学三年级第二学期44课《独果》时,我板书课题后提问:如果问题来自学课文。如教《狼牙山五壮士》,出示课题后,问:“五壮士指的都有谁?为什么称他们是壮士?”题目改为“狼牙山五战士”行吗?这些问题直触中心。
3、设置悬念导入。利用悬念激人好奇,催人思索,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悬念一般是出乎人们意料或展示矛盾,或让人迷惑不解,常能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焦虑、渴望,想打破沙锅问到底,尽快知道究竟,从而造成急于求知的心态。教学《大瀑布的葬礼》时,首先抛出问题:葬礼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给大瀑布举行葬礼呢?学生便会迫不及待地到课文中寻求答案。当然课堂导入法还有很多,因此,导语设计不能单一,应力求花样翻新,多彩多姿。一个好的开头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开头,使整个教学活动进行是生动、活泼、自然。
三、课中创设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布鲁纳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要求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强调要自我思考和探索事物,而不應消极地接受知识。要像数学家那样去思考数学,像历史学家那样去思考历史,亲自去发现问题的结论和规律,成为一个发现者。高效的课堂组织就是要有效地利用上课时间,吸引全班保持积极的高度参与;让学生学得有意义,不是被迫学习。当今学生注意力持续时间普遍缩减,使得教学比以前更加困难,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高度参与,我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1、导读提示,激发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读书须有疑”。有疑,才有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提升过程,才有撷取信息、对比分析、综合梳理的研究性学习行为。在学生初步感知全文后,导读设计如下:读了课文,都有参与的机会,使学生沉浸于主动探求知识的愉悦之中。
2、引导点拨,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学生一旦自己处于学习的主动位置,教师要善于抓住机会,先精心设问,让学生“碰壁”、“遇险”,接着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指导与评议,评课文的语言美、结构美、思想美、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主动积累。此环节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课堂教学主体结构多维的信息交流。师生共同学习,平等对话,互动交流中一步步奔向教学目标。
3、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入境悟情。李吉林老师倡导的情境教学法是一种能够充分培养语言感悟能力的教学模式,它可以创设一定的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仿佛有一种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真切体验与感受,从而陶冶情感,感悟语言文字。如有位教师设计《威尼斯的小艇》一课时,在课前让学生制作小艇模型,使学生形象、切近地掌握了小艇外形的特点,贴近了课文的情境。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录像、板画、动手操作、口语交际等手段,使情境得到延续,逐渐丰满,学生由学习者变成了旅游者,课文由文字变成了立体的环境,威尼斯由千里之外变成了萦绕身旁,小艇书中画变成了语言文字,体验到了情趣,在此环节中,师生的情感随着课文情感的起伏而推进。课堂教学有情感纽带的牵动、维系,变得更富诱惑力,好学精神得到有效的培养,促使学生在爱学、乐学中懂得了爱,懂得了热爱崇高、追求美好。
四、课末因势利导,鼓励学生迁移拓展
对于语文教学来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学在课内,得在课外。教材是范例,是引导学生认知、学习的一种范例。教师要充分发挥课文的范例作用。可设计有层次、多形式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举一反三。例如《狐狸和乌鸦》一课,在结尾提出:乌鸦受骗后心情怎样,它会怎样说,这是情节延伸:《黄山奇石》最后一段:引导学生仿照前几段的叙述方法。对课文略写的“天狗望月”、“仙女弹琴”等予以描述,这是文章表达方式的能力训练、拓展。还可以走出课堂,走向社会搜集有关资料,学习语文积累的做法,使语文教学真正打破沉闷的气氛,真正地活起来。
创造积极自主的学习氛围,研究科学的教学策略,讲求合理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愉快地学习、聪明地学习、轻松地学习,较少的时间取得较大的学习效益,品尝到智力活动的快乐,体验收获的喜悦,让学生真正爱上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