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文学现代转型研究

来源 :语文建设·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ongj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南大学文学院刘进才教授的《语言文学的现代建构:语言运动与中国现代文学再探索》一书,采用宏观的学术视野,对新文化运动前后国语的发展演变进行了深入的梳理与研究,观点新颖独创,视角独树一帜,内容独具特色,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书分为绪论、上编、中编、下编四个部分,共十二章,三十五万五千字。分别从“国语运动与国语标准的建立”“国语教学与文学的国语”“国语运动与现代文学的语音论争”三个方面探讨了语言运动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关系,对语言文学的现代建构进行了研究探索。
  从整体架构上看,《语言文学的现代建构:语言运动与中国现代文学再探索》一书,可以说是作者在2007年出版的独署专著《语言运动与中国现代文学》基础上拓展研究的成果。他认为:中国语言的现代性转换是通过国语运动、现代文学和语文教学三者互动联合的结果;汉语书面语言的现代转型并非只是一个文学内部的语言问题,它和国语运动紧密相连,而国语运动作为一种语言改革方案,又必须进入教育体制内,借助语文教育来实现;语文教育是连接国语运动和新文学的纽带和桥梁。本书正是以这个思路,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语言运动、语文教育、现代文学三个独立概念有机地统一了起来。这是前所未有的一个突破。本书系统地将语言运动、现代文学与语文教学纳入一个互动共生的文化整体加以考量、分析,打破了之前研究界“将语言运动与中国现代文化、现代文学、语文教学三者分割的局面,提供了一种崭新的现代语言与文学生产的整体观”。
  从内容上看,语言文学的现代建构是一个非常宏大且复杂的问题,涉及语言、文学、教育推广等诸多方面。本书不但充分地引用丰富的史料,还以多学科交叉的思维方式,自觉地拓展了学科视域,并且用宏大的历史文学视野,以点带面,另辟蹊径。如上编“国语运动与国语标准的建立”,详细地阐述了国语运动的发展变迁,其中展开和引用的历史情状、相关史料均是大多数现代文学研究者所不熟悉的,而这些陌生的历史内容恰恰包含着许多富有启示且新鲜有趣的信息。另外,作者更以一个全新的、整体的视角,从三个维度立体展现和透视了中国语言文学的现代转型:国语运动在语音、词汇、语法诸方面为国语教学提供了可以借鉴的语言标准,国语教学是国语运动和现代文学共享的“文化场域”,现代文学进入国语教材,反映了新一代国民的文学审美观念和“语言习性”。同时,作者通过考量和梳理现代文学史上的语言论争,探究了现代语言文学如何在吸纳古今中外优秀语言遗产的基础上完成了中国语言文学的现代化建构這一命题。
  在语言特色上,全书采用叙述体的学术语言,面对杂乱繁多的史料,以所提出的问题为中心,把史料的引用与分析、叙述的语言融为一体,有条不紊,前后呼应,风趣活泼,增添了本书的可读性。
  (海南省民族研究所陈印娇)
其他文献
小学语文教学要帮助学生打好两项基础:一是要正确理解并学会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二是学会做人。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怀着春风化雨的热情,在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的同时,以美好的事物、高尚的情操潜移默化地感染和激励他们,使他们明是非,辨美丑,知善恶。  一、感悟真情  语文教材中的许多作品都饱含着真挚的情感,叩击着学生的心弦,能激起他们感情的共鸣。这就要求教师在钻研教材时必须沉进去,披文入情,
“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天,说说你的爸爸妈妈是怎么照顾你的?”就像是两个熟悉许久的“老友”,薄俊生老师用他独特的男中音无声无息地拉开了课堂教学的序幕。不知不觉间,80分钟过去了;不知不觉间,目标达成了。就像是一杯淡淡的茶水,耐人寻味,启人深思。   [片段一]   师:请同学们看老师在黑板上写字(“聊”),这个字认识吗?  师:谁来给这个字找个“朋友”。  生:聊天。  师:聊天就是几个人之间的闲谈,聊
《孔繁森》这篇课文以人物名字“孔繁森”作为标题,描写了孔繁森在西藏工作期间抚养孤儿、为孤儿交学费献血这两件动人事迹,赞扬了孔繁森关心爱护藏族人民,为民族团结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然而要一个8岁的二年级孩子来感受孔繁森的无私与伟大,光靠空洞的说教难以使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这就要求我们紧扣文本中情感的一个聚焦点、一个动情点、一处空白点、一条情感线,拨动起学生的情弦,让他们在课堂上入情、动情、抒情。  一
作文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作文教学却“流派迭出纷纭而莫衷一是,方法层出不穷而徒劳无功”。当下,在新课标指导下的作文教学,理论上确立了“以人为本”、“关注生命”的概念,教师主观上想找回失落的学生主体意识,但如何为之,亟待在实践中探讨。笔者以为,作文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记性”,引导学生的“悟性”,追求学生的“灵性”,这是开启今天小学作文教学的一张金卡,是新课程实施
所谓深度阅读,就是教师既关注内容本身,又关注形式表达;学生既有情感的体验,更有文字运用的规范。下面就结合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沉香救母(二)》的片段来谈谈我对深度阅读的认识和思考。  一、依据学生认知特点,确定语言训练切入点  低年级的学生缺少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局限在对局部字词的关注,这是由孩子本身现有的知识水平决定的。目前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味串讲的现象,不论年级、不论内容本身,只要在故事与
目前提倡整本阅读古典名著,—线教师想出许多操作方法,收效似乎不彰,主要原因是,满足于追随作品情节,学生主体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学生的主体性一般是自发的,在经典作品面前处于被动状态,或者说是处于沉睡状态,教师的任务是将其唤醒,提升起来。化被动为主动,最好的方法就是带着问题推进阅读深度。前辈权威对《三国演义》种种否定性的评价是尖锐的,如“歪曲历史”,又如“丑化曹操”,再如“照搬史料”“艺术想象力匮乏”,
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可能都有同感,很害怕上习作指导课,怎么上?上什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有话可写?这些问题常常困扰着我们。有一次,观摩一位教师执教的习作指导课《我的美味我最爱》,给了我很多的启迪。原来习作指导是可以这样上的,可以有丰富的内涵,可以有合理的延拓,可以彰显文化因子,可以与人文有效的链接。  一、猜谜语近美味,未成曲调先有情  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上课的第一锤应敲在学生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一年级起根据儿童的实际接受能力编选了48首古诗。语文新课标也要求小学生能背诵、积累70首古诗。这些古诗读起来朗朗上口,是我国古典文学的名篇佳作。由于古诗的语言高度凝练、内容高度浓缩、内涵极其丰富,加之古今汉语有一定差异,怎样才能让学生轻松地了解诗意、领略诗境、体会诗情呢?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古人对“读
设计意图    通过本次口语交际,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感受长辈的爱,并以多种实践的方式引领学生留意人们对爱的表达方式,让学生尝试表达自己的爱,培养孩子孝敬长辈的意识,做一个孝顺父母、热爱家庭的好孩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激发兴趣  初步感知整组文本:《可贵的沉默》、《她是我的朋友》、《七颗钻石》、《妈妈的账单》。  师:父母之情、兄弟之情、朋友之情,都是人间美好的感情。这些美好的感情
“不学诗,无以言”。诗是培养学生语言,陶治学生性情,形成审美愉悦,进行人文熏染的极好凭借。“诗是最为精粹的文学样式”,所以童诗的教学必须契合“诗”的特点,要让童诗教学富有诗意。  《春天染绿我们双脚》就是一首轻快而又充满激情的儿童诗。诗歌描绘了植树给荒山带来的巨变,呈现出一种蓬勃生机与活力,表达了少年儿童以实际行动改造荒山的决心,体现了他们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语言整齐活泼,想象丰富奇特,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