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一】
王老师大病初愈就返校工作,脸色蜡黄,身体虚弱,学校老师无不为之感动。我认为这是一个培养师生亲情的绝好机会,所以就举办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班会:欢迎王老师重返校园。我在黑板上画了红心环绕的图案,正中写着“热烈欢迎王老师重返校园”的字样。当班主任老师搀扶着身体虚弱的王老师走入教室,教室里就响起了“王老师!欢迎您”的欢呼声,王老师被学生的热情感动了,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激动的泪水,深情地感谢着学生的热情,那发自肺腑的语言感动了学生,也感动了所有在场的老师。王老师的讲话刚刚停下,《祝你平安》的音乐就随即响起,学生深情地唱着:“你的心情现在好吗?你的脸上还有微笑吗?人生自古就有许多愁和苦……”在场的老师都被学生的真情所感动,王老师更是百感交集,激动的泪水盈满眼眶。此时此刻,学生不是在唱歌,而是在倾诉自己的心声,王老师深刻地感受到了学生的纯真与无邪、真挚与热情,学生也深刻地感悟到了王老师鞠躬尽瘁的精神,这种融洽的师生之情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有学生在日记中写道:老师,一个心地那么好的人,却受如此大的罪(得重病),我甘愿替她承受,丹心育蓓蕾,汗水结硕果,我想老师的汗水不会白流。王老师在教学心得中写道:我感到这堂班会是我教学生涯中,最令我感动、最让我难忘,也是我作为老师感到最欣慰、最幸福的时刻,当我看到其他老师向我投来羡慕的目光时,我感到无比的自豪。
这堂班会不仅改善了师生关系,而且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融洽。由此可见,这种体验教育十分有效。
【案例二】
去年,在一年级办公室里,一位45年前的“学生”——晁老师,给我们讲述了他自己的童年转折点,具体如下。
在我上小学的前两年,再严厉的老师都拿我没办法,性格倔强的我从上学开始就有一个“爱好”——不写作业。到了三年级,我遇到了一位语文老师,他叫管基庆,是我的班主任。有一天,管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悄悄地拉开办公室的抽屉,把他从其他学生那里没收上来的玻璃球送给了我,我当场就对他说:“学校不让玩玻璃球,我不要。”他笑着说:“你不会拿回家玩吗?”听后,我高兴地拿着玻璃球跑出了办公室。后来他又以同样的方式送给我了几个“四角”(用废纸折成的四角形),这种东西是学生课下娱乐的主要玩具。当时我的感觉是:管老师对我最好,我似乎找到了知心的人。
一天,他刚布置完作业,就悄悄地贴在我的耳边说:“明天我不检查作业。”我当时心想:正好,反正我也不想写。第二天,他布置的作业很少,并悄悄地对我说:“明天我要检查作业。”“真的吗,老师?”我问道。他接着说:“真的,我说检查就检查,咱班同学都说你不写作业,今天你努力把作业写得好一点儿,明天让大家看看,看谁以后还敢说你不写作业。”
当时我的感受是:管老师跟我的关系真铁(好)啊!一定要写作业!回家后我集中精力把作业写好了,第二天,管老师果然开始一个一个地检查作业,我是最后一个被检查的,当看到我的作业时,他欣慰地笑了,并撕下了我的作业,粘贴在了“学习园地”里,这极大地增强了我的自信,也使我对写作业产生了兴趣。第三天,管老师照例布置作业,然后又悄悄地告诉我:“明天检查作业。”就这样,我的作业又一次被老师贴在了“学习园地”里。从此,我就逐渐养成了写作业的习惯。多年后,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大学,毕业后成了一名语文老师。
听完晁老师的故事,我深受启发:管老师的过人之处在于因材施教。他首先抓住小学生爱玩、爱表现的心理,想方设法与学生拉近距离,表现出了人文关怀。管老师能够在多年前就摆脱“师道尊严”的束缚,摆正自身位置,践行“一切服务于学生”的理念,实在难能可贵。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潜能在受到压抑的情况下只能发挥出20%,在受到鼓励的情况下则会发挥出80%。这可能就是晁老师从不做作业变为开始做作业直到后来考上大学并成为一名老师的原因。
由此可见,身为师者,我们要改变原有的思维方式,变“教书育人”为“育人教书”,变“师道尊严”为“个性呵护”,变一味指责为赏识启蒙,以实现外在教育与学生内在需求的统一。
王老师大病初愈就返校工作,脸色蜡黄,身体虚弱,学校老师无不为之感动。我认为这是一个培养师生亲情的绝好机会,所以就举办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班会:欢迎王老师重返校园。我在黑板上画了红心环绕的图案,正中写着“热烈欢迎王老师重返校园”的字样。当班主任老师搀扶着身体虚弱的王老师走入教室,教室里就响起了“王老师!欢迎您”的欢呼声,王老师被学生的热情感动了,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激动的泪水,深情地感谢着学生的热情,那发自肺腑的语言感动了学生,也感动了所有在场的老师。王老师的讲话刚刚停下,《祝你平安》的音乐就随即响起,学生深情地唱着:“你的心情现在好吗?你的脸上还有微笑吗?人生自古就有许多愁和苦……”在场的老师都被学生的真情所感动,王老师更是百感交集,激动的泪水盈满眼眶。此时此刻,学生不是在唱歌,而是在倾诉自己的心声,王老师深刻地感受到了学生的纯真与无邪、真挚与热情,学生也深刻地感悟到了王老师鞠躬尽瘁的精神,这种融洽的师生之情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有学生在日记中写道:老师,一个心地那么好的人,却受如此大的罪(得重病),我甘愿替她承受,丹心育蓓蕾,汗水结硕果,我想老师的汗水不会白流。王老师在教学心得中写道:我感到这堂班会是我教学生涯中,最令我感动、最让我难忘,也是我作为老师感到最欣慰、最幸福的时刻,当我看到其他老师向我投来羡慕的目光时,我感到无比的自豪。
这堂班会不仅改善了师生关系,而且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融洽。由此可见,这种体验教育十分有效。
【案例二】
去年,在一年级办公室里,一位45年前的“学生”——晁老师,给我们讲述了他自己的童年转折点,具体如下。
在我上小学的前两年,再严厉的老师都拿我没办法,性格倔强的我从上学开始就有一个“爱好”——不写作业。到了三年级,我遇到了一位语文老师,他叫管基庆,是我的班主任。有一天,管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悄悄地拉开办公室的抽屉,把他从其他学生那里没收上来的玻璃球送给了我,我当场就对他说:“学校不让玩玻璃球,我不要。”他笑着说:“你不会拿回家玩吗?”听后,我高兴地拿着玻璃球跑出了办公室。后来他又以同样的方式送给我了几个“四角”(用废纸折成的四角形),这种东西是学生课下娱乐的主要玩具。当时我的感觉是:管老师对我最好,我似乎找到了知心的人。
一天,他刚布置完作业,就悄悄地贴在我的耳边说:“明天我不检查作业。”我当时心想:正好,反正我也不想写。第二天,他布置的作业很少,并悄悄地对我说:“明天我要检查作业。”“真的吗,老师?”我问道。他接着说:“真的,我说检查就检查,咱班同学都说你不写作业,今天你努力把作业写得好一点儿,明天让大家看看,看谁以后还敢说你不写作业。”
当时我的感受是:管老师跟我的关系真铁(好)啊!一定要写作业!回家后我集中精力把作业写好了,第二天,管老师果然开始一个一个地检查作业,我是最后一个被检查的,当看到我的作业时,他欣慰地笑了,并撕下了我的作业,粘贴在了“学习园地”里,这极大地增强了我的自信,也使我对写作业产生了兴趣。第三天,管老师照例布置作业,然后又悄悄地告诉我:“明天检查作业。”就这样,我的作业又一次被老师贴在了“学习园地”里。从此,我就逐渐养成了写作业的习惯。多年后,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大学,毕业后成了一名语文老师。
听完晁老师的故事,我深受启发:管老师的过人之处在于因材施教。他首先抓住小学生爱玩、爱表现的心理,想方设法与学生拉近距离,表现出了人文关怀。管老师能够在多年前就摆脱“师道尊严”的束缚,摆正自身位置,践行“一切服务于学生”的理念,实在难能可贵。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潜能在受到压抑的情况下只能发挥出20%,在受到鼓励的情况下则会发挥出80%。这可能就是晁老师从不做作业变为开始做作业直到后来考上大学并成为一名老师的原因。
由此可见,身为师者,我们要改变原有的思维方式,变“教书育人”为“育人教书”,变“师道尊严”为“个性呵护”,变一味指责为赏识启蒙,以实现外在教育与学生内在需求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