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圣叹评点“六才子书”

来源 :小品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yantong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圣叹是明末清初著名文学批评家。他出生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江苏人。他本姓张,名采,字若采;后改姓金,名喟,圣叹是他的别号和评书时用的笔名。金圣叹幼年生活比较优裕,“拈书弄笔三时懒,扑蝶寻虫百事宜”。然而父母去世早,家道中落。他10岁入塾,少有才名,“为人倜傥高奇,俯视一切,好饮酒,善衡文评书,议论发前人所未发”。清兵南下时,曾遭丧乱困顿之苦,明亡,绝意仕进,直到晚年境况无多改善。他喜欢批书,著作有评点“六才子书”和《沉吟楼诗选》等。
  金圣叹不满于清廷官吏的暴政和黑暗的现实。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顺治帝驾崩的哀诏传到苏州,巡抚以下的官吏设幕哭灵。金圣叹等几个秀才却组织多人写了“揭帖”,到哭灵场所控告县官贪污仓粮、打死乡民的行径,揭露贪污县官乃受巡抚朱国治之指使。此事轰动全城,群情激愤。朱国治先发制人,立即逮捕了5名秀才。次日,金圣叹又组织群众前去哭庙,以示抗议。一时鸣钟击鼓,震动四方。清廷严加镇压,以抗粮哭庙案坐“谋反”罪,判金圣叹等人斩刑。
  临刑前,金圣叹泰然自若,他向监斩官索酒畅饮,饮罢大笑道:“割头,痛事也;饮酒,快事也;割头而先饮酒,痛快!痛快!”漫天飘起雪花,金圣叹仰天高呼:“天悲悼我地亦忧,万里河山带白头。明日太阳来吊唁,千家万户泪长流。”这一年,金圣叹53岁。
  金圣叹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文艺批评方面。他从小就喜欢批书,他说:“吾既喜读《水浒》,12岁便得贯华堂所藏古本,吾日夜手钞,谬自评释,历四五六七八月,而其事方竣,即今此本是已。”明末清初,随着经济的发展,小说、戏剧等新兴文学样式空前繁荣,在文艺批评界,李贽、叶昼等人开小说评点、戏曲评点风气之先,其后风靡文坛。金圣叹则是集小说与戏曲评点之大成,而成为最具理论价值的一位文艺批评家。
  金圣叹受李贽影响颇深,毕生反抗传统,“六才子书”的观念也是受李贄的启发。他认为天下有六大奇书,它们写得雅驯、透脱、精妙。他一律用才子书加以命名,第一为《离骚》,第二为《庄子》,第三为《史记》,第四为《杜诗》,第五为《水浒》,第六为《西厢记》,并对各书评批,合称《六才子书》。完成的有第五才子书《水浒》及第六才子书《西厢记》的评点,他对这两部书颇多删改之处,著称于世,影响尤大。所评杜诗,见《圣叹集》,还有天下才子必读书,节评《左传》《国语》《国策》《史记》等,共百余篇。他写的绝命词中有“且喜唐诗略分解,庄骚马杜待何如”之语句,可见对未批完的四部书还念念不忘。
  历代正统文学家一般都轻视民间文学,文学批评中也没有小说、戏曲的地位,而金圣叹将向来不登大雅之堂的小说《水浒》与戏曲《西厢记》提高到与《离骚》《史记》相提并论的崇高地位。他明确提出《水浒》可与《论语》媲美,《西厢记》可作为童蒙课本而取代当时固定的“四书”。金圣叹这些主张是对传统文学观的大胆挑战,并被视为“异端”。
  在艺术分析方面,金圣叹有其独到的地方,他的艺术分析细致、严密、精辟。李渔曾说:“圣叹之评《西厢》,其长在密。”他评《水浒》亦然,如评卷二十七“打虎”一节,原作对武松手中的哨棒前后描写18次之多,金圣叹一次次详加批注,分析了反复描写哨棒的艺术作用,十分精到。他不仅注意作品的各个细节,而且把细部与整体联系起来考察。比如,他把《水浒》当成一本大书,析为林冲传、武松传、宋江传及其他诸传,有的互相穿插,大传中有小传,每一传有一主角,这种崇尚整体美的结构论是不同凡响的。
  前人评论作品较多注意文辞音律,而金圣叹把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问题提到突出的位置,并加以深入研究。金圣叹主张作家要刻画人物的独特性格,他说:《水浒传》“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他又细致地分析道:《水浒传》只是写人粗鲁处,便有许多写法,如鲁达粗鲁是少年任气,李逵粗鲁是蛮,武松粗鲁是豪爽不受羁绊,阮小七粗鲁是悲愤无说处,焦挺粗鲁是气质不好。并论述了人物性格与景物、环境描写的关系。他评《西厢记》“赖简”时,指出尊贵、矜持的莺莺在一个静夜里,面对张生突然来临,张生又过分直率,近乎粗鲁,因此必不能耐,赖简是莺莺性格在特定环境中的必然表现。
  点评一般比较琐碎,然而金圣叹却注意通过点评从理论上总结艺术创作的规律和技法。他说:“《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是因文生事。”这就区分了史书与小说的不同特点。他还通过作品分析总结了一套艺术表现手法,如《水浒》中的倒插法、夹叙法、草蛇灰线法、绵针泥刺法、弄引法、獭尾法等;《西厢记》中的大落墨法、烘云托月法、狮子滚球法、月度回廊法等。如此细致、系统地总结艺术技法在批评史上并不多见。当然,金圣叹把评论家的观点强加于原作者头上那种妄加删改以及形式主义倾向都是不足取的。鲁迅在《谈金圣叹》中曾指出:“原作的诚实之处,往往化为笑谈,行文布局,也都硬拖到八股的作法上。”关于金圣叹的评价,历代有所争议,其著作中确实也有糟粕的成分,然而总的来看,他不失为生活在封建时代的一位正直的文人,在文学评论方面更是一位很有建树的批评家。
  选自《解放日报》
其他文献
我出生农家,对种子是极其偏爱的,那是对未来生活所有的憧憬和希冀。虽然未成年时跟着父母干过不少农活,回想起来不过只是为父母打了下手,真正经过自己的手把一粒种子种到地里亲手照顾到最后收获,却几乎是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事情。对于生于农村长于农家并自称为读过几天书的农民的我来讲,着实是件很难启齿的事情。可我总牵挂着种子,体格微小却藏着巨大能量的种子,一直都是我心中永恒的神。只要遇到了合适的温度、合适的阳光以及
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阴里,张望复张望,或不断地要我给她说说:“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如果可能,如果有一块空地,不论窗前屋后,要是能随我的心愿种点什么,我就种两棵树。一棵合欢,纪念母亲。一棵海棠,纪念我的奶奶。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好像她们从来就在一起,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老海棠树近房高的地方,
“米格”如同“卡拉”,也是一条狗。二十年前的初夏,我逛离宫,在宫墙根下的花鸟鱼虫市场,见到卖大小狗的,一时喜欢,花二百元买了一只。我怕小狗难养,买的是只半大狗,应该是被人养过的。卖者说这是俄罗斯的,叫米格。往下,我也就喊它米格了。米格短毛,通体纯白,短耳耸立,体格健壮,极其好动。只是一开始没理会,后来看别的狗摇尾巴,说米格怎么不摇?仔细一看,天哪!米格没尾巴!或者说也有,但只有个小尾锥,跟没有也差
那天深夜,大雪纷飞。改日转晴,天空居然蓝得那么透彻。上午接到快递小哥通知,让到小区大门外取件。北京城疫情渐紧后,所有小区管理加急加严。凡是有几个出入口的都只留下一个口子供住户进出。其余的全封闭。外卖、快递人员更是一律不许进小区。物件只能存放在小区大門外,由业主去自取。业主本人也只能凭盖了红章子的出入证才得以进出。  已经记不得那天到底是谁寄了什么来———那一阵,小区里家家户户几乎都靠快递、外卖过日
前几天,父亲的工资卡出了问题,需要去银行办理。  因特殊时期,父亲知道银行还没有正常营业,便先跑到银行门口把营业时间记下来后,才跟我联系。他的电话很长,因为他要把事情的前因后果叙说一遍,有的重点内容,他还会说上两遍,一边说一边解释,唯恐我理解不了。最后,在他自认为叙述清楚后,转而问我是不是有时间跟他一起去。我说可以。他又问,工作能安排得开吗,孩子需要照顾吗……确认没有别的事情吧?为了让他彻底安心,
许多年以前在一个朋友间的聚会上,我听见一位女孩这样评价我的一个寡言少语的朋友:他懂得沉默。女孩说这句话的时候眼睛里熠熠发亮,你可以从那种眼神中轻易地发现她对沉默的欣赏和褒奖,对于一个青年男子来说,那是一个多大的暗示。男人们总是格外重视来自异性的种种暗示,并以此来鉴别自己的行为。我亦如此,我一直自认为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从那次聚会开始,我似乎不再为自己的性格自卑。在以后的生活中,我自由地顺从了自己的
写散文是说话。说人话,说实话,说中肯的话。  说人话,不要说神话,除非你是老天爷。不要说鬼话,除非你是无常。也不要说官话,就是个官,也要去掉官气,官气在官场流通,在文章里要清除。也不要说梦话,文章千古事,要清醒着写文章。  说正常人的话,说健康人的话,说有良心的话,如果再有点良知,差不多就齐活了。  说实话,实这个字里有结实、果实、现实等内涵。结实是磁实,不虚枉,有实质内容。果实是结果,好文章都是
自古“无友不如己者”,此亦符合人性习惯。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有些知识的人,多不屑与劳动者交往,阶层不同。但也有与工农打成一片的例外,这与阶级立场无关,与性格有关,与个人的魅力有关。  苏轼便是一位。其一生不为富贵相,交友也广泛,凡夫走卒,三教九流,皆可入流,“吾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悲田院乞儿”。乌台诗案后,其入大狱后,此中一狱卒以前乃苏轼旧认识,此狱卒每晚给苏轼热浴搓洗,消弭不悦,算是
我很小的时候,坐在自行车后座上,跟着我爸爸去他的学校。路上经过一片水域,就是现在的柳荫公园,当年觉得那片水很辽阔,对岸都是模糊的,现在看就是一个小池塘。我爸爸的同事亲切地称呼他为“瞎子”,他得了一种病叫“视网膜萎缩”,要用放大镜看报纸,他还有一种很大的笔记本,在上面写的字歪歪扭扭。所以,他应该很早就失去了阅读的乐趣。1975年,社会上在批判《水浒传》,我爸就让我妈读《水浒传》给他听,我对鲁智深倒拔
茶人数到宋代,不可不说到黄庭坚。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他是著名的诗人,“江西诗派”的开山鼻祖;又是杰出的书法家,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还是一位茶艺家。  黄庭坚聪颖早慧,据说小时候读书一目五行俱下,读几遍就能记住。当时一位宰相叫富弼,听说他的声名,就和他见了面。谁知两人话不投机,不欢而散,富弼就对别人说:“还以为黄庭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