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通常是语文或英语学科的重要学习手段,但学生在科学学习中,阅读也很重要。“不良阅读习惯”是部分学生科学学业水平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对这部分学生而言,要提高科学解题能力可从学会“阅读”开始。
一、“不良阅读习惯”是制约部分学生科学学业水平的重要因素
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不良阅读习惯”主要表现为:(1)思想上不愿意读课本,情感上不喜欢读题目,通过读题做题的意识不强,不是随意应付交差,就是“秒杀”选择题;(2)阅读的专注性严重缺乏,既无耐性,又乏细致,常跳跃性、选择性地读课本和题目,走马观花般一扫而过,几乎不顾题意要求和关键信息就急于应答;(3)阅读方法和技巧严重欠缺,不得其法而自以为是地读题,想当然地作答,而全然没有认真审题等环节;(4)读题后运用知识能力薄弱,不能顺沿题干信息触发、牵连和激活已学知识、能力,思维僵化而不知变通,题目稍有变化就无所适从,无法作答。
信息学认为,学习即获取信息、筛选信息、整理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过程。针对部分学生的“不良阅读习惯”问题,笔者着力于提高其“信息处理”能力,并在教学中进行了持久地探索和实践,即通过“阅读”来提升其学业水平。
二、如何在“阅读”中提升学生的科学学业水平
良好的习惯是学习成功的关键,而阅读能力则是学习的前提与基础。学生阅读能力的养成,需要教师从日常着手,从点滴做起,长期不懈地去训练。
(一)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知识结构体系,明确各章节内容及重、难点,为解题储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是教学的主要凭借,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工具。因此,教师须从认识论的基本原则出发,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打好基础。
1.理清教材内容的层次和条理
教材内容大致分几个部分?哪部分是在讲与生活有关的科学现象?哪部分是在讲这些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哪部分是在讲科学实验的做法、现象?这一部分想要探讨什么问题?该问题的结论是什么?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2.抓住内容重点,并认真反复琢磨
科学概念和规律作为每一节内容的重点,要真正理解其科学含义和使用条件,有时对一个概念或规律还要“咬文嚼字”。对于重要的地方,教师还可指导学生采用眉批和标注的办法,以加强认识,帮助深入理解。
3.阅读后要归纳总结,形成体系
只有形成了知识体系,才能融会贯通,牢记于心,使知识得到深化。事实证明,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的结论,理解得深,记得牢,能活用。为使学生能在阅读课文后迅速把握课文要求,把学生从死记硬背的苦海中解放出来,教师要教会学生综合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以提高其阅读能力。
4.结合“三读法”,落实课本阅读
所谓“三读法”,是指课前预读、课中精读、课后通读。课前预读:大致了解内容和要点,找出新内容,用着重号标出概念和规律,在有疑问的地方作记号或提出问题。课中精读:圈画批注和弄懂关键字句,把科学概念、规律灵活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答中,加深理解和记忆。课后通读:为避免遗忘,课后及时通读,巩固已学知识,以求温故而知新。
(二)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图表,学会分析图表数据,获取有用信息,得出正确结论,为解答图表类题目进行能力训练
教材中有许多图表,图表是科学规律既简明又生动形象的表示方法。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视图表、读懂图表、掌握图表,这是培养其抽象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1.借助设问阅读图表
教材中的一些图表,教师可通过设问促使学生阅读,以培养学生读懂图表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如针对《免疫》一节中的“人体免疫的第二道防线、第三道防线”图示,可这样设问:人的皮肤有哪些结构?这些吞噬细胞从哪里来?吞噬细胞与白细胞有何关系?淋巴细胞与白细胞有何不同?淋巴细胞靠什么杀死病原体?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同时还产生了什么细胞?
2.借助实验阅读图表
教材中多数表格可借助实验得出,所以师生可一起边实验边绘制表格。如《固体熔化》一节有两个对比实验,实验中一要控制好酒精灯火焰的稳定性,二要正确使用温度计,教师可以让学生间隔相等时间测量温度值,并将数据列成表格,再根据表格在黑板上画出曲线。这样学生就极易读懂表格了。
3.借助解题阅读图表
借助解题可以培养学生读懂图表和转化联系的能力。如教学“八圈图”,教师可以不直接把图呈现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先解题完成转化(Na→Na2O→NaOH→Na2SO4,C→CO2→H2CO3→Na2CO3),引出两条纵向物质转化关系(金属→金属氧化物→碱→盐,非金属→非金属氧化物→酸→盐),再进行横向连接。这样,图表就变得易读、好记和好用了。
(三)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实验,学会设计实验步骤、操作过程,关注实验现象和实验安全,为解答实验探究类题目作能力准备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践性与理论性相结合的学科。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求知欲;可以培养其操作技能,以及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帮助其形成科学概念,理解、巩固科学知识。因此,教师可通过设问来引导学生研读教材中的实验,提高其学业水平。
1.针对实验目的设问,引导学生阅读
教师可针对实验目的设问,引导学生先自行设计实验步骤,再阅读课本相关内容,以便学生在对照中深化理解。
2.针对操作过程设问,引导学生阅读
教师可针对操作过程设问,让学生在自身思考与阅读教材的比较中提高解答实验操作过程类题目的能力。如针对“植物光合作用需要光照”探究实验,教师可这样设问:哪些实验现象说明植物进行了光合作用?植物在黑暗中会有哪些变化?为何要先把天竺葵在黑暗中放一昼夜?“用两张大小相等的铝箔纸在叶片绿色部分的相同位置从上下两面盖严”用意是什么?如果只盖一面会怎样?用白纸盖行吗?等等。 3.针对实验现象设问,引导学生阅读
教师可针对实验现象设问,引导学生把抽象理性概念转变为形象感性事物,以加深对教材阅读的理解。如“重力势能的决定因素”的究试验,教师可这样设问:在实验中应该通过什么现象来表示物体重力势能的大小?我们需要用哪些材料做接触面才能观察到预期的现象?这些材料中哪种最好?这和我们以前的哪个探究实验相似?等等。
4.针对实验注意事项设问
教师可针对实验注意事项的设问,引导学生先思考怎样避免危险,再边阅读课本边看老师操作,以利于其深刻理解实验步骤。如“氢气还原氧化铜”演示实验,教师可这样设问:氢气在什么情况下燃烧会发生爆炸?
(四)引导学生阅读例题习题,掌握解题思路、步骤和方法,学会读题审题,为解答计算和探究类题进行能力训练
例题是教材内容的应用范例;习题不仅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载体,还是教材内容的延续和补充。阅读例题主要是学习解题的思路和方法;阅读习题主要是学习审题,要求对题目进行一字一句地推敲,弄清题目的已知条件、隐含条件和未知条件。如下面这道题目:
一根绳子能承受的最大拉力是19.6牛,用它拉一个浸没在水中的质量为2.7千克的铝块,如果铝块在水中匀速上升(不计水的阻力),问:(1)铝块全部浸没在水中时,绳对它的拉力有多大?(2)铝块露出水面的体积为多大时,绳子会被拉断?
此题对部分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在教学中,笔者将它分解成如下小问题:(1)请画出铝块用绳子拉着浸没在水里的示意图;(2)画出此时铝块的受力分析图;(3)这些力之间有何数量关系?此时浮力等于物体的重力吗?(4)有哪些已知条件?可用哪个公式计算物体所受的浮力?(5)铝块在拉出水面之前的浮力是多少?绳子拉力是多少?(6)铝块在被拉开始露出水面时,它受到的浮力是如何变化的?绳子对它的拉力又是如何变化的?此时铝块的重力大小会变吗?
通过这样循序渐进的提问,学生在阅读和作答时,既复习了基础知识,又锻炼了思考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师在训练学生阅读审题时,须严格要求其做到:(1)逐字逐句有声阅读题目,重点之处读两遍;(2)边读题边圈画关键字词,如实验目的、实验要求、数据、已知量等;(3)努力发现题目中的隐含条件或隐藏陷阱,推测命题者的考查意图;(4)将题中所涉物质名称文字转换成化学式,所涉物理量罗列在草稿纸上;(5)将可能应用到的公式罗列出来,再据已知条件进行筛选;(6)解答探究性实验题时,先让自己根据实验目的来设计实验过程;(7)对文字很多的题目,运用筛选、概括、归纳等方法化整为零地进行阅读。
(五)引导学深入阅读教材和科普读物,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叶圣陶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就是培养习惯。”初中科学试题的阅读量是非常大的,学生只有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很好地读题审题,解题也才能得心应手。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有一个过程。教师可从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开始,这需要教师做以下工作:(1)要坚持有布置,有督促,有检查,把阅读理解教材落到实处,纠正其不重视阅读理解教材,没有掌握知识就把大量时间和精力用在做习题上的做法;(2)在检查学生阅读情况时,事先设计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回答,问题的设计要从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3)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坚持课文、题目、图表、实验四位一体把握教材,注重思维训练,注重理解应用。此外,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教师须引导学生广泛阅读科普书籍如《十万个为什么》《博物》《环球科学》等,为深入学习科学准备宽厚的背景知识。
一、“不良阅读习惯”是制约部分学生科学学业水平的重要因素
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不良阅读习惯”主要表现为:(1)思想上不愿意读课本,情感上不喜欢读题目,通过读题做题的意识不强,不是随意应付交差,就是“秒杀”选择题;(2)阅读的专注性严重缺乏,既无耐性,又乏细致,常跳跃性、选择性地读课本和题目,走马观花般一扫而过,几乎不顾题意要求和关键信息就急于应答;(3)阅读方法和技巧严重欠缺,不得其法而自以为是地读题,想当然地作答,而全然没有认真审题等环节;(4)读题后运用知识能力薄弱,不能顺沿题干信息触发、牵连和激活已学知识、能力,思维僵化而不知变通,题目稍有变化就无所适从,无法作答。
信息学认为,学习即获取信息、筛选信息、整理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过程。针对部分学生的“不良阅读习惯”问题,笔者着力于提高其“信息处理”能力,并在教学中进行了持久地探索和实践,即通过“阅读”来提升其学业水平。
二、如何在“阅读”中提升学生的科学学业水平
良好的习惯是学习成功的关键,而阅读能力则是学习的前提与基础。学生阅读能力的养成,需要教师从日常着手,从点滴做起,长期不懈地去训练。
(一)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知识结构体系,明确各章节内容及重、难点,为解题储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是教学的主要凭借,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工具。因此,教师须从认识论的基本原则出发,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打好基础。
1.理清教材内容的层次和条理
教材内容大致分几个部分?哪部分是在讲与生活有关的科学现象?哪部分是在讲这些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哪部分是在讲科学实验的做法、现象?这一部分想要探讨什么问题?该问题的结论是什么?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2.抓住内容重点,并认真反复琢磨
科学概念和规律作为每一节内容的重点,要真正理解其科学含义和使用条件,有时对一个概念或规律还要“咬文嚼字”。对于重要的地方,教师还可指导学生采用眉批和标注的办法,以加强认识,帮助深入理解。
3.阅读后要归纳总结,形成体系
只有形成了知识体系,才能融会贯通,牢记于心,使知识得到深化。事实证明,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的结论,理解得深,记得牢,能活用。为使学生能在阅读课文后迅速把握课文要求,把学生从死记硬背的苦海中解放出来,教师要教会学生综合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以提高其阅读能力。
4.结合“三读法”,落实课本阅读
所谓“三读法”,是指课前预读、课中精读、课后通读。课前预读:大致了解内容和要点,找出新内容,用着重号标出概念和规律,在有疑问的地方作记号或提出问题。课中精读:圈画批注和弄懂关键字句,把科学概念、规律灵活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答中,加深理解和记忆。课后通读:为避免遗忘,课后及时通读,巩固已学知识,以求温故而知新。
(二)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图表,学会分析图表数据,获取有用信息,得出正确结论,为解答图表类题目进行能力训练
教材中有许多图表,图表是科学规律既简明又生动形象的表示方法。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视图表、读懂图表、掌握图表,这是培养其抽象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1.借助设问阅读图表
教材中的一些图表,教师可通过设问促使学生阅读,以培养学生读懂图表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如针对《免疫》一节中的“人体免疫的第二道防线、第三道防线”图示,可这样设问:人的皮肤有哪些结构?这些吞噬细胞从哪里来?吞噬细胞与白细胞有何关系?淋巴细胞与白细胞有何不同?淋巴细胞靠什么杀死病原体?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同时还产生了什么细胞?
2.借助实验阅读图表
教材中多数表格可借助实验得出,所以师生可一起边实验边绘制表格。如《固体熔化》一节有两个对比实验,实验中一要控制好酒精灯火焰的稳定性,二要正确使用温度计,教师可以让学生间隔相等时间测量温度值,并将数据列成表格,再根据表格在黑板上画出曲线。这样学生就极易读懂表格了。
3.借助解题阅读图表
借助解题可以培养学生读懂图表和转化联系的能力。如教学“八圈图”,教师可以不直接把图呈现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先解题完成转化(Na→Na2O→NaOH→Na2SO4,C→CO2→H2CO3→Na2CO3),引出两条纵向物质转化关系(金属→金属氧化物→碱→盐,非金属→非金属氧化物→酸→盐),再进行横向连接。这样,图表就变得易读、好记和好用了。
(三)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实验,学会设计实验步骤、操作过程,关注实验现象和实验安全,为解答实验探究类题目作能力准备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践性与理论性相结合的学科。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求知欲;可以培养其操作技能,以及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帮助其形成科学概念,理解、巩固科学知识。因此,教师可通过设问来引导学生研读教材中的实验,提高其学业水平。
1.针对实验目的设问,引导学生阅读
教师可针对实验目的设问,引导学生先自行设计实验步骤,再阅读课本相关内容,以便学生在对照中深化理解。
2.针对操作过程设问,引导学生阅读
教师可针对操作过程设问,让学生在自身思考与阅读教材的比较中提高解答实验操作过程类题目的能力。如针对“植物光合作用需要光照”探究实验,教师可这样设问:哪些实验现象说明植物进行了光合作用?植物在黑暗中会有哪些变化?为何要先把天竺葵在黑暗中放一昼夜?“用两张大小相等的铝箔纸在叶片绿色部分的相同位置从上下两面盖严”用意是什么?如果只盖一面会怎样?用白纸盖行吗?等等。 3.针对实验现象设问,引导学生阅读
教师可针对实验现象设问,引导学生把抽象理性概念转变为形象感性事物,以加深对教材阅读的理解。如“重力势能的决定因素”的究试验,教师可这样设问:在实验中应该通过什么现象来表示物体重力势能的大小?我们需要用哪些材料做接触面才能观察到预期的现象?这些材料中哪种最好?这和我们以前的哪个探究实验相似?等等。
4.针对实验注意事项设问
教师可针对实验注意事项的设问,引导学生先思考怎样避免危险,再边阅读课本边看老师操作,以利于其深刻理解实验步骤。如“氢气还原氧化铜”演示实验,教师可这样设问:氢气在什么情况下燃烧会发生爆炸?
(四)引导学生阅读例题习题,掌握解题思路、步骤和方法,学会读题审题,为解答计算和探究类题进行能力训练
例题是教材内容的应用范例;习题不仅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载体,还是教材内容的延续和补充。阅读例题主要是学习解题的思路和方法;阅读习题主要是学习审题,要求对题目进行一字一句地推敲,弄清题目的已知条件、隐含条件和未知条件。如下面这道题目:
一根绳子能承受的最大拉力是19.6牛,用它拉一个浸没在水中的质量为2.7千克的铝块,如果铝块在水中匀速上升(不计水的阻力),问:(1)铝块全部浸没在水中时,绳对它的拉力有多大?(2)铝块露出水面的体积为多大时,绳子会被拉断?
此题对部分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在教学中,笔者将它分解成如下小问题:(1)请画出铝块用绳子拉着浸没在水里的示意图;(2)画出此时铝块的受力分析图;(3)这些力之间有何数量关系?此时浮力等于物体的重力吗?(4)有哪些已知条件?可用哪个公式计算物体所受的浮力?(5)铝块在拉出水面之前的浮力是多少?绳子拉力是多少?(6)铝块在被拉开始露出水面时,它受到的浮力是如何变化的?绳子对它的拉力又是如何变化的?此时铝块的重力大小会变吗?
通过这样循序渐进的提问,学生在阅读和作答时,既复习了基础知识,又锻炼了思考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师在训练学生阅读审题时,须严格要求其做到:(1)逐字逐句有声阅读题目,重点之处读两遍;(2)边读题边圈画关键字词,如实验目的、实验要求、数据、已知量等;(3)努力发现题目中的隐含条件或隐藏陷阱,推测命题者的考查意图;(4)将题中所涉物质名称文字转换成化学式,所涉物理量罗列在草稿纸上;(5)将可能应用到的公式罗列出来,再据已知条件进行筛选;(6)解答探究性实验题时,先让自己根据实验目的来设计实验过程;(7)对文字很多的题目,运用筛选、概括、归纳等方法化整为零地进行阅读。
(五)引导学深入阅读教材和科普读物,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叶圣陶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就是培养习惯。”初中科学试题的阅读量是非常大的,学生只有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很好地读题审题,解题也才能得心应手。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有一个过程。教师可从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开始,这需要教师做以下工作:(1)要坚持有布置,有督促,有检查,把阅读理解教材落到实处,纠正其不重视阅读理解教材,没有掌握知识就把大量时间和精力用在做习题上的做法;(2)在检查学生阅读情况时,事先设计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回答,问题的设计要从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3)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坚持课文、题目、图表、实验四位一体把握教材,注重思维训练,注重理解应用。此外,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教师须引导学生广泛阅读科普书籍如《十万个为什么》《博物》《环球科学》等,为深入学习科学准备宽厚的背景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