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理论学习型社团“国情学社”为依托开展承德城市精神传承发展研究的成果与启示

来源 :文理导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yz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以理论学习型社团“国情学社”开展承德城市精神传承发展研究的社会实践活动为抓手,一方面探讨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实践抓手,另一方面概括了承德城市研究本身带来的思考与启示。
  【关键词】理论学习型社团;国情学社;承德城市精神;传承发展
  一、以理论学习型社团“国情学社”为依托开展承德城市精神研究的缘起
  高校思政课紧密联系社会实践,深入学生学习生活是学生认识社会、完善自我的自主选择。“国情学社”为笔者执教所在院校的理论学习型社团,是学校合法认定,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系部教师团队担任指导教师的学生组织。“国情学社”的名称由来即体现了广大学子对中国国情认知的热忱之心,体现了学生“求知若渴”的赤子情怀。自2012年成立就确立了其“关注国情、体察乡情、见诸校情”的宗旨。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要求体现其教学实效性,将思政课教学更好的融入社会、融入学生学习生活。2013年,结合承德市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项目《以理论学习型社团为依托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探索研究》,由国情学社与课题项目组共同开展了对承德城市精神传承发展的实践研究,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紧密联系社会实践,联系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抓手。
  与此同时,社会亦要求高校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充分发挥服务功能,体现其文化研究的引领价值。自2010年7月7日,承德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向全社会公开征集承德“城市精神”活动以来,承德的城市精神——“承传文明,德行天下”的承德精神逐渐享誉紫塞山城。深入分析其文化价值,探讨其实现途径势在必行。高校无疑是城市文化研究的担当者与引领者,因此,深入开展关于承德城市文化研究,剖析城市精神价值所在,是高校发挥其社会服务功能,体现其文化引领价值的有效途径。
  二、承德城市精神研究的成果
  (一)研究方法
  此次课题研究,采取了问卷调查法,由国情学社在承德八县三区发放承德城市精神影响力调查问卷共计2000份,在承德市域、县域下对承德市民就“承传文明,德行天下”的城市精神的了解、关注程度进行调查,同时就承德传承城市精神,提升城市竞争力,实现科学发展广泛调查民意。共累计向承德市域、县域发放问卷2000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1750份,回收率达到了87.5%,在这个过程中,既达到了顺利开展问卷调查的目的,又使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有效展开,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
  (二)研究成果
  在调查问卷过程中,通过分析问卷及实地访谈,大部分承德市民表示听说过承德有城市精神,但就城市精神的概念了解不够深入。承德虽为历史悠久的旅游文化名城,但受地形、交通、区位等条件的限制,经济发展仍属于欠发达状态,围场、丰宁等坝上苦寒地区的经济发展仍很落后。虽然拥有避暑山庄及外八庙这个享誉世界的历史文化遗产,但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不足,旅游文化发展仍未摆脱“靠天吃饭”的情况。自然资源及历史遗产虽为承德人民的宝贵财富,但是附着其中的文化价值尚未有效挖掘提升,对于旅游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不够。旅游文化更强调文化的整体性概念,是不能割裂市域与县域的文化联系,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同性、县域与市域旅游文化的一脉相承、优势互补性来看,“承传文明,德行天下”的城市精神理应成为市域与县域居民共同的精神认同。然而在对县区居民的调查中,对于承德城市精神了解的不多,“文明”与“承传”未能在县域视野下得到应有的关注。
  三、开展承德城市精神研究带来的启示
  (一)重视城市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引领市域、县域居民形成统一认识
  城市精神作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体现,发挥承德城市精神的功能,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以“承传文明,德行天下”的城市精神引领承德市域、县域居民形成统一的认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快承德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承德的城市精神——“承传文明,德行天下”本身就是城市文化最好的宣传口号,“承传文明”显示的是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德行天下”则表达了对承德创新发展的美好企盼。这正契合了“中国梦”中的愿景。每个人心中都会有其内涵各异的“中国梦”,而在不同的城市、地区构筑而成的“中国梦”的集体中,都会有其不同的“梦”的特色。“承德梦”或许只是“中国梦”蓝图中微小的部分,但对承德而言,对承德人民而言是生命过往的记忆与重新启航的全部追求。
  (二)以承德城市精神为纽带,走新型城镇化道路,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承德城市精神需要在市域及县域视野下发展传承,新型城镇化的道路是承德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由之路,城乡之间应形成共同的文化内核,而“承传文明,德行天下”城市精神理应成为联结城乡之间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统筹发展的共同精神追求。将城市文化与城镇文化在共同的历史底蕴中承传,正合承德城市精神中“承传文明”之意,“新型”则意味着“德行天下”的精神内涵,意指在承传原有历史文明的基础上,谋求现代文明的构建,为承德找寻一条科学发展之路。
  (三)构筑“承德梦”,添靓中国梦
   “承德梦”意指承德经济社会实现科学发展,“承传文明”体现的是“承德梦”的过往,在历史继承上体现了对于承德历史文化的尊重、继承与发展,历史的承德是“承德梦”美好的开始与追梦的艰辛过程;“德行天下”则体现了现实的承德“圆梦”的重新启程。“承德梦”最终体现在承德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和谐发展,建设美丽幸福承德的应有之义。承德城市精神的传承发展要靠政府的“龙头”牵引,政策支撑,制度保障,在城市建设、城乡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彰显承德城市精神的凝聚、导向、激励及规范作用。
  【参考文献】
  [1]秦振友.大学生社团建设与管理研究[J].管理观察,2014(8)
  [2]付明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大学生社团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商业经济,2009(12)
  (基金项目:论文为承德市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以理论学习型社团为依托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探索研究》(课题编号1301004)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康丽滢(1980年2月—),河北承德人,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发展规划处,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刘永生(1971年6月—),河北承德人,河北民族师范学院社科部副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毛泽东思想研究。
  (作者单位: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在新一轮课改中“乐于探究”被作为新课程改革目标之一;科学探究是一种学习方式,是学习目标,也是学习内容;科学探究的行为应渗透在整个化学教学中。探究性教学是科学探究中的常用方法。本文就新课程下的高中化学探究性教学模式谈谈自己的认识及在教学中的实践。  【关键词】探究性教学;模式;认识与实践  1.高中化学探究性教学产生背景及科学内涵  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被动地学,强调记忆知
长距离管道输水工程中,空气阀是重要的排气和负压控制设备。准确模拟空气阀运行特性,对整个供水工程的安全至关重要。为此,分析了空气阀的工作特点,在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基础上建立
本文作者根据新课改教学要求以及自身教学体会,对初中数学课堂作业讲解活动的开展,从“三个结合”角度做了粗浅的论述。
探索“双证结合”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是落实“双证制度”的关键。文章就高职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中要注意的几个关键问题作了阐述。
【摘 要】本文拟就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缺乏学习激情与主动协作探究信心问题作探析,阐述运用互联网络资源对引导学生自觉学习的促进作用。利用网络教学资源虚拟平台给学生提供学习交流载体,利于学生在自然真切的人机对话互动中更加有效地探究问题。  【关键词】初中英语;网络;合作;交流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运用虚拟平台进行活化英语教学已成为教师的必修课,对优化教学过程和方法起到一定正面促进作用。在教学中学生学
当前中职学校营销专业要解决职业教育中的工学脱节矛盾,首先,应对中职营销专业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对现行课程体系、专业教学计划、教学方式方法乃至学生成绩与能力的考核评定等
【摘 要】通过对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的认识,结合对高校转型期创新性开放实验室建设的影响分析,指出在“低碳生活”、“低碳消费”已渐入人心的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应将低碳理念贯穿高校转型的整个过程中;提出了建设低碳化的创新性开放实验室,需要树立“三多一针对”的低碳化人才培养理念和建立“四位一体”的低碳化开放实验室管理机制,不断地完善创新性开放实验室管理制度和运行模式,推动高校成功转型,提升高校
【摘 要】当前,随着新课标几次修订与实施,初中数学课堂打破传统,各种充满教育新理念的创新得到了全面推进与实行。一些重课堂形式,轻数学积累的数学课堂也越加的多起来。在这些看似热闹、让人“眼花缭乱”的数学课程上,学生并没有真正快乐、高效地学习数学。  【关键词】快乐;高效;数学;课堂;构建  新时期、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怎样让学生学得轻松快乐又高效?数学课堂上普遍采用的“小组讨论法”、“课堂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