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意象项目学习”班本微课程建设与实践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rryd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间故事历史悠久,是口口相传的民间文学,通俗易懂,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之一。
  “牛意象项目学习”班本微课程,基于民间故事《牛郎织女》中“牛”审美意象的捕捉和欣賞,让民间故事中神奇的魔力吸引学生,帮助他们推开民族文化之窗,回归民族的古典情结,弘扬和追寻中华文化,让民间故事成为他们的一种寄托,一种回忆和珍藏,成为并在他们孤独无助时可以从中寻求慰藉和鼓舞的源泉。
  一、“牛意象项目学习”微课程起源
  1.一次调查报告——课程架设在学生未知处
  耳熟能详的《牛郎织女》,在文献记载中,有许多不同的版本,在情节设置、人物设定方面,和教材中的故事有着很大的不同。即使是现在,不同地域流传下来的故事内容也不尽相同。当然,不仅是《牛郎织女》,《嫦娥奔月》《哪吒闹海》等许多民间故事,也都存在着这种故事内容的差异。尽管在入选教材时,编者已经做了一些删减和文采的润色,但我们还是面临一个问题:民间故事,我们教什么?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回答教什么的问题之前,我们应该先问自己:学生已经学会了什么?他们还需要学些什么?
  为此,我们进行了一个班级小调查。调查的结果一目了然。
  《牛郎织女》凸显了民间故事“质朴的语言美、曲折的情节美、动人的形象美”等特点。从调查的结果看,学生对《牛郎织女》这个故事的内容和情节已经较为熟悉,在阅读故事时,他们关注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对故事中人、物等形象的了解,却只浮于表面,形成了类似“勤劳的牛郎”“善良的织女”这样浅显的认知。至于为什么塑造“牛”这样的形象,如何塑造这样的形象,是他们已有认知的盲点。“牛意象项目学习”微课程引导学生从关注故事“写什么”到“为什么写”,感知民间故事特有的文化内涵。
  2.一个问题——课程架设在学生兴致盎然处
  《牛郎织女》故事中存在牛郎、织女、老牛、哥嫂、王母娘娘、喜鹊等六个形象。通过调查报告,我们发现,学生对 “勤劳善良的牛郎织女”形象因为熟悉而喜爱,也有部分学生将“哥嫂、王母娘娘”的反面形象纳入了关注的范围, “老牛、喜鹊”两个动物角色则被大家忽视。
  “为什么选择牛而不是其他动物作为天上和人间、神仙和凡人之间沟通的桥梁?”课堂上,当这个问题被抛出来之后,首先,是一片安静,接着,学生不由自主地皱眉、窃窃私语,甚至还有一番没有结论的讨论。最后,他们将渴求的目光投向我,期待我公布答案,我微笑着摇头。下课铃响,学习却刚刚开始。以这个问题为切入点,激发学生挖掘“牛”这个意象背后所包含的审美和文化内涵。将一堂课延伸为一个小小的课程。
  二、“牛意象项目学习”微课程建设架构
  1.目标定位,让微课程实践明确方向
  (1)信息搜集能力:在 “牛意象项目学习”的过程中,形成利用多种路径搜集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2)信息筛选能力:搜集资料后对大量材料进行阅读、筛选、辨别,能从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信息中,快速寻找所需信息,并能根据需要进行分类整理。
  (3)评鉴能力:这一目标里增加了以往我们在阅读教学中都比较欠缺的批判性阅读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对比阅读、名作赏析等形式,能够对材料中的审美形象形成具有个性的认知,从而形成明确的人生价值观。
  2.内容开发:让微课程实践有所依托
  (1)分类整理微课程阅读材料。结合学生的已有认知和阅读目标,精心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阅读材料,创造性地选取、整理、汇编形成“牛意象阅读地图”,并不断在课程实践中补充、更新、完善。(由于篇幅所限,仅呈现阅读地图目录。)
  (2)整合创编微课程阅读内容。“牛意象”阅读材料形式丰富、内容众多,按照其所需阅读能力的不同侧重点,可将其分成俗语、诗歌、故事、书画四大类。以阅读地图为引导,学生将纷繁的阅读内容整合筛选,在阅读感知、内化欣赏的基础上创编出更丰富、更有个性的审美形象。
  3.实践探索,让微课程发展扎实有效
  (1)制订微课程 “严谨有序”的课程计划。为了让课堂实践开展得井然有序,我们制订了课程计划,结合阅读地图制订每一课的阅读能力目标和课堂内容,并且在每月穿插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内容。
  第一阶段:初步识牛,了解牛起源。
  第一周,了解汉字“牛”的起源,认识各种字体的牛。
  第二周,搜索各种牛故事,为它们分类。
  第三周,分类讲(听)故事,初步认识牛。
  第二阶段:走进牛诗歌,感受牛特点。
  第三阶段:走进牛书画,感受牛魅力。
  第四阶段:串联牛文化,感受牛意象。
  前三阶段,每一阶段安排三周活动时间,第四阶段安排四周,其中第四周为课程评价总结展示时间。这样,课程实施和评价时间累计为13周,一学期。(由于篇幅所限,第二、三、四阶段内容省略。)
  (2)微课程容纳“丰富多彩”的学科跨界。传统的民间故事教学,拓展任务以“复述故事”或“同题材、同体裁类文本拓展阅读”为主。然而,语文教学是美的事业,语文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组织者,更是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使者。微课程中,学生发现了“牛意象”的美、欣赏了它的美还不够,我们还引导学生把品悟出的“牛意象”的美表达出来,创造出富有学生个性特点的意象表达形式,写作、绘画、唱歌、舞蹈、戏剧、摄影等多学科合作,把文学意象过渡到更多的艺术意象,让我们的课程成为学生创编审美意象的拐杖和阶梯,从而催生出更多更美的意象。
  三、“牛意象项目学习”微课程评价
  1.科学调研,把握学生能力发展
  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学生对“牛意象”是否有了更深的了解,对民间故事所蕴含的民族文化是否有了一定的认知?为此,我们再次专门进行了问卷调查,学生在问卷中写出了自己的收获:学生甲说:“原来牛不仅是给我们提供食物的牲畜,我一直以为除了让我们喝牛奶吃牛肉它再也没有什么用处。”学生乙说:“原来牛身上所具有的吃苦耐劳、善良忠诚就是咱们中国人特有的传统美德,我也要成为一只默默无闻却又不可缺少的老牛。”学生丙说:“全国各地的牛风俗这样的丰富多彩,我一定要出去走一走,看一看,给咱们家乡也引进与众不同的牛文化。”……
  2.搭建平台,展示学生各种创意
  在课程的每个阶段,我们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展示活动,我们鼓励学生每月开发出一种属于自己的以“牛”为主题的艺术作品。“牛故事新编”“牛诗牛歌汇”“牛画、牛摄影展”……各种“牛”主题文化在校园宣传展示,在校园的角角落落进行,每一项展示作品上,都标注着小作者的姓名,让每一位小创意家感受到自己学以致用的快乐;联动家长,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收获分享给家长及其他亲朋好友,让更多的人了解“牛意象”,欣赏“牛意象”,赞美“牛意象”。
  “牛意象项目学习”微课程,让学生勾连起文学的世界、美的世界、情感的世界。通过对“牛审美意象”的捕捉和欣赏,建立对民间故事教学的新理解,实现民间故事教学与审美意象教学的有机融合,促进学生受到民间文化的熏陶,有效地学习民间故事,获得语文素养的提升,让民间故事的教学视野向纵深延伸。
  (作者单位:江苏海安市开发区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 张 艳
其他文献
犹如一座“魔幻之岛”,加拉帕戈斯群岛将天南海北的珍奇生物汇集于一处,演绎着地球生命从古到今的故事。然而,直到1835年达尔文上岛考察,之后提出了著名的自然选择理论,这座与世隔绝的海岛才引起了世人的注意。    加拉帕戈斯群岛(又名科隆群岛)属于厄瓜多尔,位于东太平洋,东距南美大陆海岸大约1000千米。群岛由大大小小19个岛屿及无数的岩礁组成,这些位于赤道上的岛屿都是远古时代由海底火山喷发出来的岩浆
摘要:游戏化学习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一种新型学习方法,其主要特点是通过游戏的方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富有趣味性,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文阐述了游戏化学习在国内外化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并提出了化学游戏化学习的展望,希望能够为其他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游戏化学习 国内外课堂 化学学习  一、游戏化学习的基本含义和特点  游戏化学习是指将游戏的内容、游戏的理念、游戏的设计及游戏中的基本元
一   办理完住院手续,小林护士把我领到了第六病室。“17床,”她用清脆悦耳的声音说,“16床的患者性格有点怪,您可要担待着点!”我迟疑着点了点头,主要是对“17床”这个称呼还不适应。以后医护人员就这么喊我了。我往16床那边瞅——我说的是床铺,16床紧靠窗台下的墙根,床头与墙上的护理设备明显错位,白床单皱巴巴的。小林把铁架子床往这边拽,我过去帮忙,她叹口气说:“这个16床太不听话了!”床铺归位后
平原上耸立着令人不可思议的巨石阵。巨石阵建于何时?组成巨石阵的巨石来自哪里?古人如何把它们搬运到这里,又如何把它们竖起来?他们建造巨石阵的目的是什么?科学家运用古代技术再造巨石奇观,试图破解这一千古之谜。    在英格兰南部的索尔兹伯里平原上,一组奇特的环形巨石拔地而起,孤零零地矗立在荒原上,这就是世界著名史前遗迹——斯通亨奇巨石阵(“斯通亨奇”意即“石柱”、“石环”)。  巨石阵由30块方形巨石
一、前言   2013年,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的文件,明确幼儿教师资格证全国统考的内容和方法,幼儿师范生必须经过严格的国家资格考试才能拿到教师资格证书。这一政策的出台,一方面严格教师职业准入,保障教师队伍质量,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另一方面对中职幼师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道难题摆在我们面前:中职幼师生不能参加国考,如何為学生寻找出路?如何围绕国考标准提高中职幼师生的教育
在诗词教学中,教师应摈弃传统教学中逐词逐字机械理解诗词大意的做法,紧扣诗词作品中典型的景物、人物,引导学生在特征探究、情境再现和画面想象的过程中,深化学生对诗词情感意蕴的感知与体验。笔者以张志和《渔歌子》的教学为例,谈谈这方面的实践与思考。  一、罗列事物,还原观察中的景色  张志和所写的《渔歌子》以典型的景物、明艳的色彩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盎然春景图,将烟波钓徒的内在情怀和生活寓意融入作品之中。该如
一、引言  近年来,幼儿教师素质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从浙江温岭的虐童事件到西安幼儿园的喂药事件,无不折射出幼儿教师人文素养的严重缺失。作为培养幼儿师资的学校,幼师专业学生的质量关系到千万个幼儿的健康成长,幼师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更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人文素养是指人们在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中,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
古人说“未雨绸缪”,凡事都应做好准备,才能有备无患。我们的职业与人生规划也是如此。过去,职业与人生规划是大学里的课程;现在,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同学们在高中就要着手进行规划了,了解自己的爱好、特长,想想将来准备从事什么职业。这不仅关乎选考科目的选择与高考志愿的填报,更关乎未来的工作和生活。   2015年2月28日,是中国美术学院本科招生报名现场确认的第一天。在现场维持秩序的保安中,中国美院网络游
普希金曾满怀钦慕地说:“12世纪,在炎炎当午的法兰西的天空下,回响着普罗旺斯方言的韵律,听来极其悦耳。这是行吟诗人在引吭高歌,为他们的诗歌想出各式各样的变体,用难度极高的形式环绕着诗歌的韵律……”这里普希金描绘的就是普罗旺斯抒情诗。  普罗旺斯抒情诗约产生于11世纪末12世纪初的法国南部,当时这一区域经济发达,社会富庶,文化繁荣。恩格斯曾说,南方法兰西“不仅辉煌地发展了中世纪生活的一个阶段,甚至使
在高考考纲的整体要求下,2018年的全国Ⅰ卷保持了“一点四面”的基本命题思想,在稳定大局的前提下做出微调整,注重新时代的特色,逐步进行改革,着重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  试题注重传统文化,体现时代特色,也加强学生对综合应用的能力考查,注重学生对社会时政的关注,让语文能力强的考生能拿到高分。内容更加强了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特别是文学类文本阅读题的选材中对烈士精神的突出,强化了中国民族精神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