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

来源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hail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想品德课相对于其它课程而言,由于教材内容比较抽象,大多教师教得吃力,很多学生学得没有兴趣,教学效果往往事倍功半。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呢?下面浅谈个人的点滴体会。
  首先,要在教学内容上下功夫
  一要从小事例入手。大道理往往蕴含在通俗的小事例之中。所以,在讲道理时,教师要善于用一些小事例让学生从中悟出大道理来。课堂上以故事会的形式展开,遵循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大道理”。
  二要从身边的事入手。学生听课时对自己身边熟悉的事物往往比较感兴趣,讲课时要尽量多引用学生所熟悉的事例讲大道理。如讲八年级思想品德“生命健康权是公民参加一切社会活动,享有其它一切权利的基础。生命一旦丧失,任何权利都失去了意义。”时,可从身边的“骑车上学闯红灯过马路,险些与正常行驶的汽车相撞”等事例说起,让学生结合实例更好的掌握。
  三要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例如在讲授“资本主义剥削时”,可引用幽默的故事:英国著名的作家肖伯纳是有名的瘦子。一天,他在路上遇见一个大腹便便的资本家,资本家嘲笑他说:“一见到你,我就知道世界上正在闹饥荒”。肖伯纳反唇相讥:“一见到你,我就知道世界上正在闹饥荒的原因”。同学们都笑了,课堂气氛也随之活跃起来。教师抓住这个时机,资本主义剥削的大道理也就不难讲清了。
  四要从“时事评述”入手。思想品德课具有贴近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贴近现实生活实际的特点,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设置“时事评述”教学环节,把时代感较强的人和事作为教学事例,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
  其次,要在教学方法上做文章
  一是以“设疑”激发兴趣。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解疑。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解疑、解惑,可极大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思考。问题提出来后,同学们置身于思考探究的气氛中,教师引导,对各种答案进行评议、争论,形成自己的看法,最后引导学生阅读和小结,当学生看到教材中的内容和自己的答案基本一致并有新的见解时,肯定会感到一种成功的喜悦。
  二是以“比喻”唤起兴趣。如在讲“必须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这一内容时,可以把“人脑”比作“加工厂”,加工厂出产产品,一要原料,二要开动机器,对原料进行加工。人脑这个加工厂的根本任务是生产理性认识。完成这个任务需要两个条件:一是要有进入人脑这个加工厂的原料,即感性材料;二是要开动脑筋这个机器,发挥思考的作用,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通过这一形象比喻,学生对这一知识点就极容易掌握了。
  三是以“情感”培养兴趣。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管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如果忽视丰富多彩的情感活动,可以想象其效果一定是乏味、枯燥的。爱是成功的源泉,爱是启迪心灵的钥匙,是师生心理沟通,缩短距离和建立感情的最好桥梁。只有师生心理相容才能缩短师生心理距离,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情趣,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姿态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四是以“实际”发展兴趣。思想品德课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指导生活。教师在讲授课程时,要充当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联系社会生活,经常介绍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把课文中的抽象概念、观点和原理还原为具体生动的现实生活,扩大学生视野,使学生能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兴趣,这是思想品德课的特点,也是优势。如讲述我国民主法制建设时,则可联系村委会直选,可组织学生观看村委会直选的电视新闻,也可组织学生下乡调查以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分析,使学生对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性质、特点、重要性、必要性就有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也发展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总之,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法很多,教师只有在备课的同时认真钻研教材,注意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实际的方法,就一定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提高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效果的目的。
  (作者单位:甘肃省镇原县城关初级中学)
其他文献
The maximum demand of power utilization is increasing exponentially from base load to peak load in day to day life.This power demand may be either industrial us
目的:⑴分析广州管圆线虫幼虫的分泌蛋白组中具有信号肽的分泌蛋白数目。⑵比较哪些是已知的分泌蛋白,哪些可能是新发现的分泌蛋白。⑶分析可能与宿主相互作用的分泌蛋白,为广州
信息技术课程担负着“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等重要责任。如何教好这门课,如何通过信息技术课堂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使他们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意识诸方面得到一定的培养,是所
期刊
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系,要求学校课程应以现存的社会生活情境为主要内容,而不是由学科知识组成的文理科目。教育就是学生生活本身,学生的课堂生活就是学生的成长。学生具有的交际、探究、制作和艺术的兴趣和本能的自然展现,就是学生生活,就是学生的教育生活或课堂生活。陶行知认为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因而教学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国家教育部颁发的中学
期刊
习惯是长时间逐步形成的自动行为与定型化倾向。数学教学新大纲明确指出:教师应该根据学科特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科质量的提高,而且会使学生受益终生。  1、认真“听”的习惯。  为了教和学的同步,教师应要求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思想,专心听老师讲课,认真听同学发言,抓住重点、难点、疑点听,边听边思考,对中、高年级学生提倡边听边做听课笔记。  2、积极“想”的习惯。  积极思考老师和同
期刊
创造是人的本质特征,是人的智慧和意识能动性的最高表现,是自我发展、自我显示的需要。前苏联科学家卡皮查认为,数学课是培养学生创造力最合适的学科之一。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下面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一、以设疑激趣为前提,诱发创新意识  布鲁纳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的特点之一是抽象、枯燥。为此,激发学习兴趣是学好数学的前提,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才会入迷,入迷才钻得深,钻
期刊
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作为一名小学老师,我们碰触的是年轻的鲜活的没有束缚非具象的灵魂,可以说我们是这些孩子在起点上的启蒙老师,这需要我们关怀备至、深思熟虑并且小心翼翼。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如何使课堂教学科学化,使其既能达到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教学要求,又让学生产生一种强大的内驱力去主动探索知识的奥秘。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和合作者,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营造民
期刊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20世纪教育改革中出现的新观念。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现代学校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经历了起步阶段、理论与实践研究阶段,目前已纳入到整个学校教育的工作中并朝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专业心理学家、心理学教师、心理辅导员的义务,也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据心理学研究充分表明,课堂教学渗透心理辅导能够促进素质教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