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字艺术让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2222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彰显个性。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倡导“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要构建自主、开放、探究的学习方式”等富有时代特征的教学理念,在平时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地体现这一理念,但在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我们总是在不经意中给学生太多的限制,并形成了一些僵化的模式,严重限制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这样的课很难焕发生命的活力。只有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不断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这样的课堂才具有生命活力。要做到这些,我认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要讲究“无”字的艺术。
  一、“无言”的境界
  所谓“无言”,即“少言”或“不言”,就是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学习生活中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课堂上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学生能够发现和解决的问题,教师应少做或不做启发或暗示,让学生在自主感知、自我解决问题中,开启思维的闸门,迸发创新的火花。
  例如:在教《咏柳》一课时,我先配乐范诗,然后展示幻灯片图。通过引导学生看体现诗意的画面,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在意境中体会古诗的美,再根据学生喜欢画画的特点,在学生粗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配乐作画,并让他们介绍自己的画。这样学生不知不觉地走进诗的意境之中,既享受了美,又弄懂了诗意,而且培养了手脑并用能力、绘画能力、想象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学生在我“无言”的教学中,经历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感悟到了知识的真谛。在汇报时,学生的言语异常丰富。在这个过程中,我以“无言”换得了学生自主探索后的“多言”,值得注意的是,“无言”是一种境界,并非真正不言,而是在保持正常教学秩序下“能少则少”,尽量唤起学生的“多言”。在教学中,教学模式有很多,如“创设情境,形成学习氛围”“让出讲台,请学生来讲”,“设计疑惑,让思维起波澜”,“留下空白,让课堂无声胜有声”,等等。总之,所有模式都是一个相对固定的活动框架,是一种理性的控制过程,而在语文教学中,讲同一篇课文,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风格,没有必要强求课堂教学结构的完整,也没必要按部就班,把握好一个点,任学生思维驰骋,只要“读”出语文的乐趣,“回归纯真”的课堂教学境界就行了。
  二、“无案”的细节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掘、开发课文中的细节,设计有意义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并关注他们独特的心灵体验,尊重他们的思维差异,才可能创造出充满爱意、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生活。
  精彩的生成离不开之前的精心预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因为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所以要重视预设。精心的预设无法全部预知精彩的生成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精心的预设也无法预知整个课堂的全部细节。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难免会发生诸多意外,一旦出现“不速之客”,我们就要有心理准备,灵活应对,不能一味拘泥于课前的教案,有时可以巧妙利用意外的“生成”,也许这将会成为课堂的一个精彩之举。恰当地抓住生成的时机和资源,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有效性。当学生的学习状态被激发,而发表精彩的观点时;当学生出现理解或误解时;当师生互动中学生“随机”冒出精彩的想法时;当学生表情出现“细微”的变化时;当教师设身处地地“换位”思考时,都是意外生成资源利用的大好时机。
  教师要从学生的能力发展考虑,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备课时备课堂教学的思路和大致的教学步骤,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灵活处理课堂教学中意料之外的情况,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积极走入“无案”的教学境界。
  三、“无知”的艺术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应是施教者、传授者、万能者。
  教师要敢于将自己放在“无知”的境界,不轻易对学生进行知识讲授。这样做并不影响教师的师道尊严,相反能拉近师生距离,如教学寓言故事《亡羊补牢》的结尾处时,我不急于显露“知之者”的本领,而是利用孩子爱演的天性,借助文本中的插图,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表演的形式与养羊人对话,与文本对话,这样,既填补了文本的“空白”,又挖掘了寓言的寓意。把问题丢给学生,让学生在空白的空间中有充分展现的自由,思维情感既有所依托,又没有限制,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地获取知识,还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丰富学生的情感,发展学生的个性,增强教学的艺术性,创造课堂教学的最佳境界。
  教师要用“无知”的心态投入学生的探索中去,进一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欲。当然也要适当地运用暗示、启发等手法,防止学生产生丧气心理,不断启发学生的求知欲、发现欲和创造欲。
  总之,教师需要有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教学功力。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个美的艺术境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会使教学如虎添翼,让课堂充满活力和生机。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极其重要的,这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这是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阅读能力 培养方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中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在语文教学的所有内容中阅读教学是“重头戏
为研究隐孢子虫鼠基因Ⅰ型(Cryptospotidium mouse genotypeⅠ)的生物学特性和分子特征,从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的试验动物中心收集17-20日龄小鼠的粪便,收集的粪便样品使用蔗糖
Fc受体(Fc receptor, FcR)是一类能特异亲和免疫球蛋白Fc区域的免疫细胞表面分子。Fc受体通过与配体结合可触发和调控机体多种免疫学效应,是机体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间的联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展开与深入,人们对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就是说让学生多读、多看、多想、多悟,应作为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对此,我对阅读教学模式多方实践、多番思索,竭力改进,深感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应由“导、读、议、练”这四个程序组成并加以运用,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素质、学生的能力,使阅读教学在
新课改的着眼点在于创造符合学生个性的宽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气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开展积极、活跃的思维活动。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除了注意教室内视听教育的现代化、科学化配备外,更应注重教师的举止和心态对学习效果的影响。结合自身的实践体验,我从以下方面加以说明。  一、点燃求知之火,激发学习兴趣  教育心理学家一致认为:扎实地掌握知识与其说靠重复的讲解,不如靠积极的情绪更易行。因此,激发积极的学习
小学语文阅读能力是现代素质教育着重倡导提高的一个基本能力,包括字、词、句的理解,段落大意的概括,文章层次的划分,因而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小学生在学校学习阅读的时候,教师告诉他们的方法是从左往右逐字读,如果一句话中某个字词不认识或是不理解含义,就会严重影响阅读速度,让阅读变得十分艰难。据调查,小学生语文阅读困难,都是在速度和理解上面出了问题。速度就是阅读文章的快慢程度,理解就是把
十年来 ICI 炸药集团已研制并评价一种原型电子雷管,旨在开发一种电子起爆手段,以提高破碎质量,降低地震效应,全面提高爆破效果与效益。1987年2月,ICI 集团在澳大利亚使用这
一  作为课程改革的一线实施者、参与者,语文教师该如何面对课程改革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首先,努力去研究新课标,从理念上准确把握、理解新课标的精神。然后,积极大胆地去实践,只有实践才能把新课标理念变为课改的实际行动,也只有实践才能把新课标转化为活生生的教学成果。“人生能有几回搏?”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执着地研究,不断地实践,立志在为课改作出贡献的同时,把自己锻造成新世纪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