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分析会计信息失真的主客观原因,需从源头抓起,才能得到根本的解决。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对策
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近几年越来越突出,造假手段五花八门,屡见不鲜,从会计确认、计量到会计报表编制都存在不规范,不合理甚至不合法的行为,严重影响和干扰了正常社会经济秩序,直接影响了国家税收,损害了社会和公众利益。因此,探究会计信息失真的主客观原因,从源头抓起,才能冶根本。
1.会计信息失真产生的原因
1.1内部原因
客观性因素:单位内部控制机制不够健全,缺乏有效的制度管理。致使有些企业出于各自的利益,企业管理部门之间不愿及时提供相关信息,人为制造信息孤岛。基础管理薄弱、财务管理混乱。企业的高层决策者难以获取准确的财务信息,搞不清下面的情况,对经营管理者缺乏有效监督。会计人员作为企业的一员,与经营者存在着利益上的依附关系,如晋级、分房、个人报酬等取决于领导的意志,致使他们不得不为自身利益的得失有所顾忌,听从领导的摆布,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内部审计不力。企业的内审工作是会计监督的重要环节,但许多企业的内审工作缺乏独立性,往往受制于领导和经营者,或者是对表面的会计信息象征性地审计,不能充分发挥监督作用。
主观性因素:受经济利益驱使,企业领导急功近利,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甚至有极个别企业负责人为了捞起经济上的好处和升职晋级的政治资本,不顾国家的财经法规,篡改真实的会计业务内容,导致会计信息严重失真,企业经营者缺乏应有的政治素质。有些领导,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为了争创盈利大户,骗取政绩,常常虚增销售收入、虚增利润,骗取了上级的信任,最终造成企业的虚增实亏,企业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1.2外部原因
体制性因素:宏观的企业体制不完善。随着我国《企业法》等有关法规的颁布实施,国家将更多的权力下放给企业,创造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的企业体制,新体制就是落实了经营自主权,但如何有效而合理地监督制约经营者的权利和行为,却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导致有些企业领导滥用职权,个人说了算,会计人员往往受领导的意志左右。这是引起会计信息失真的一个重要的外部原因。
制度性因素:企业产权制度不明晰,形成信息不对称。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两者在经济上的联系表现为一种契约关系。由于两者间的利益不一致,从而形成了信息不对称。他们更看重的是短期经济效益给自己带来的利益,而不会关心企业长远发展,会计信息失真由不正常变为“正常”,会计准则、制度和会计政策有可选择性。准则只能对企业的工作提出具体原则和规范。由于各企业具体情况不一,当新情况、新领域、新行业出现时,很难找到长期有效的会计准则作为会计操作的依据,使会计处理“无法可依”。
环境因素:法制环境不健全,财经法规执行不严,缺少有效检查监督机制,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执法部门的执法工作不到位,以言代法,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助长了经营者的违法行为,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信息失真与社会风气不正有关。
2.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2.1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内部对策
会计信息失真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而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必须全方位、多途径采取措施。就当前而言,为确保会计信息合法、真实、准确、完整,应首先从企业内部人手。
2.1.1加快推进我国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
内部控制体系是指各级管理部门由内部产生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基础上,采用的一系列具有控制功能的方法、措施和程序,并进行规范化、标准化,而形成的控制体系,它的主要内容有:组织机构控制、职务分离控制、授权批准控制、人员素质控制、信息质量控制、财产安全控制、业务程序控制、目标控制、执行控制、凭证控制、纪律控制、内部审计控制。因此,对于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内部会计控制和保证单位履行国家法规政策职责的控制等规范性的控制标准,应视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强制执行。
2.1.2重整会计职业道德
完善会计职业道德准则强化职业道德教育。首先,应将公众利益或社会责任作为职业道德规范中的最高原则。这意味着公众利益第一或社会责任优先是CPA在职业中处理各当事人利益冲突时所遵循的原则,并将以此作为会计信息是否失真的评判标准。唯有如此, CPA才能取信于民,在社会上树立起尊严而神圣的形象。其次,还应增强我国会计信息是否失真的评判标准,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2.1.3全面实行电算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计算机的使用渗透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通过计算机快速、准确地提供会计信息,减少信息在加工传递过程中的人为干扰,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2.1.4加强内部审计工作
通过《会计法》的进一步完善,给予企业的内审工作以一定的独立性,加强内部机构的权威性,健全内部审计监督考核制度,并且不仅要密切监督会计核算过程,还要参与会计的预测和决策,并设立一些专项审计,规范CPA行为。
2.2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外部对策
2.2.1改革传统会计管理体制
现行的会计管理体制存在很多弊病,要想真正落实会计人员的监督权,必须推行会计委派制度。由上级主管部门或者投资人(即委派单位)加强对所属单位或被投资单位的财务管理和财务监督,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证账存资产或投资资产的保值增值。
2.2.2建立和完善企业会计制度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法人财产权与终极财产所有权有效地实现了分离,企业不再是政府部门下属的政企合一的生产单位,出资人与经营者之间形成一种委托——代理关系,这样双管齐下,就强化了企业的财务约束。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及时性、真实性和完整性。
2.2.3进一步完善会计监督约束机制
财政、税收、审计、人民银行、证券监管等政府职能部门要发挥职能作用,维护国家财经政策法规的严肃性,将其列入保障国民经济健康有序运行和事关稳定与发展大局的头等大事来抓。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违规违纪问题,在处罚上不能只是以经济处罚为主。
充分发挥社会中介机构的职能作用,健全社会监督体系,大力发展注册会计师审计事业,全面推行企业财务会计报表审计鉴证制度,凡未经审计鉴证的报表不具有法律效力。
对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对会计违法行为的举报,财政、税收、审计、人民银行、证券监管等部门应依法对有关单位的会计资料和举报人检举的会计违法行为进行监督检查。对伪造、变造会计凭证、账簿、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或者利用虚假的凭证、账表进行偷税、漏税,损害国家、公众利益的行为必须承担法律责任,对那些严重违反《会计法》使会计核算不真实的导致会计信息不真实,给国家、企业造成危害和損失的当事人、责任人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对策
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近几年越来越突出,造假手段五花八门,屡见不鲜,从会计确认、计量到会计报表编制都存在不规范,不合理甚至不合法的行为,严重影响和干扰了正常社会经济秩序,直接影响了国家税收,损害了社会和公众利益。因此,探究会计信息失真的主客观原因,从源头抓起,才能冶根本。
1.会计信息失真产生的原因
1.1内部原因
客观性因素:单位内部控制机制不够健全,缺乏有效的制度管理。致使有些企业出于各自的利益,企业管理部门之间不愿及时提供相关信息,人为制造信息孤岛。基础管理薄弱、财务管理混乱。企业的高层决策者难以获取准确的财务信息,搞不清下面的情况,对经营管理者缺乏有效监督。会计人员作为企业的一员,与经营者存在着利益上的依附关系,如晋级、分房、个人报酬等取决于领导的意志,致使他们不得不为自身利益的得失有所顾忌,听从领导的摆布,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内部审计不力。企业的内审工作是会计监督的重要环节,但许多企业的内审工作缺乏独立性,往往受制于领导和经营者,或者是对表面的会计信息象征性地审计,不能充分发挥监督作用。
主观性因素:受经济利益驱使,企业领导急功近利,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甚至有极个别企业负责人为了捞起经济上的好处和升职晋级的政治资本,不顾国家的财经法规,篡改真实的会计业务内容,导致会计信息严重失真,企业经营者缺乏应有的政治素质。有些领导,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为了争创盈利大户,骗取政绩,常常虚增销售收入、虚增利润,骗取了上级的信任,最终造成企业的虚增实亏,企业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1.2外部原因
体制性因素:宏观的企业体制不完善。随着我国《企业法》等有关法规的颁布实施,国家将更多的权力下放给企业,创造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的企业体制,新体制就是落实了经营自主权,但如何有效而合理地监督制约经营者的权利和行为,却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导致有些企业领导滥用职权,个人说了算,会计人员往往受领导的意志左右。这是引起会计信息失真的一个重要的外部原因。
制度性因素:企业产权制度不明晰,形成信息不对称。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两者在经济上的联系表现为一种契约关系。由于两者间的利益不一致,从而形成了信息不对称。他们更看重的是短期经济效益给自己带来的利益,而不会关心企业长远发展,会计信息失真由不正常变为“正常”,会计准则、制度和会计政策有可选择性。准则只能对企业的工作提出具体原则和规范。由于各企业具体情况不一,当新情况、新领域、新行业出现时,很难找到长期有效的会计准则作为会计操作的依据,使会计处理“无法可依”。
环境因素:法制环境不健全,财经法规执行不严,缺少有效检查监督机制,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执法部门的执法工作不到位,以言代法,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助长了经营者的违法行为,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信息失真与社会风气不正有关。
2.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2.1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内部对策
会计信息失真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而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必须全方位、多途径采取措施。就当前而言,为确保会计信息合法、真实、准确、完整,应首先从企业内部人手。
2.1.1加快推进我国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
内部控制体系是指各级管理部门由内部产生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基础上,采用的一系列具有控制功能的方法、措施和程序,并进行规范化、标准化,而形成的控制体系,它的主要内容有:组织机构控制、职务分离控制、授权批准控制、人员素质控制、信息质量控制、财产安全控制、业务程序控制、目标控制、执行控制、凭证控制、纪律控制、内部审计控制。因此,对于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内部会计控制和保证单位履行国家法规政策职责的控制等规范性的控制标准,应视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强制执行。
2.1.2重整会计职业道德
完善会计职业道德准则强化职业道德教育。首先,应将公众利益或社会责任作为职业道德规范中的最高原则。这意味着公众利益第一或社会责任优先是CPA在职业中处理各当事人利益冲突时所遵循的原则,并将以此作为会计信息是否失真的评判标准。唯有如此, CPA才能取信于民,在社会上树立起尊严而神圣的形象。其次,还应增强我国会计信息是否失真的评判标准,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2.1.3全面实行电算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计算机的使用渗透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通过计算机快速、准确地提供会计信息,减少信息在加工传递过程中的人为干扰,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2.1.4加强内部审计工作
通过《会计法》的进一步完善,给予企业的内审工作以一定的独立性,加强内部机构的权威性,健全内部审计监督考核制度,并且不仅要密切监督会计核算过程,还要参与会计的预测和决策,并设立一些专项审计,规范CPA行为。
2.2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外部对策
2.2.1改革传统会计管理体制
现行的会计管理体制存在很多弊病,要想真正落实会计人员的监督权,必须推行会计委派制度。由上级主管部门或者投资人(即委派单位)加强对所属单位或被投资单位的财务管理和财务监督,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证账存资产或投资资产的保值增值。
2.2.2建立和完善企业会计制度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法人财产权与终极财产所有权有效地实现了分离,企业不再是政府部门下属的政企合一的生产单位,出资人与经营者之间形成一种委托——代理关系,这样双管齐下,就强化了企业的财务约束。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及时性、真实性和完整性。
2.2.3进一步完善会计监督约束机制
财政、税收、审计、人民银行、证券监管等政府职能部门要发挥职能作用,维护国家财经政策法规的严肃性,将其列入保障国民经济健康有序运行和事关稳定与发展大局的头等大事来抓。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违规违纪问题,在处罚上不能只是以经济处罚为主。
充分发挥社会中介机构的职能作用,健全社会监督体系,大力发展注册会计师审计事业,全面推行企业财务会计报表审计鉴证制度,凡未经审计鉴证的报表不具有法律效力。
对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对会计违法行为的举报,财政、税收、审计、人民银行、证券监管等部门应依法对有关单位的会计资料和举报人检举的会计违法行为进行监督检查。对伪造、变造会计凭证、账簿、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或者利用虚假的凭证、账表进行偷税、漏税,损害国家、公众利益的行为必须承担法律责任,对那些严重违反《会计法》使会计核算不真实的导致会计信息不真实,给国家、企业造成危害和損失的当事人、责任人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