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心育”实践探索

来源 :空中英语教室·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hongtao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1-0029-02
  
  语文学科在小学各科教学中可以看着是综合性最强、可塑性最大的一门学科。通常都说语文既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又是一门人文性学科。我们在平时教学中比较关注这两者的综合,而其育人的实质在教学中始终体现为以人为本,培养健康成长的人。近几年我认真学习课改理念,积极投身课改实践,并比较自觉地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渗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安排有利于促进课堂知识的学习、情感的培养与行为技能发展的活动,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收到良好的效果。我是这样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心育”的:
  1“心育”要做有心人
  “心育”是上世纪80年代以南京师范大学班华教授为代表的一批专家们提出的新概念,他们认为,传统的德智体美劳是“五育”,即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在这几个组成部分里,心理教育是普遍渗透其中的,是其他教育所不能替代的,必须有一个专门的、独立的教育内容,这就是“心育”。因为“心育”是培育人的心理因素、提高学生心理能力的,所以,“心育”必须十分注意方式方法,要用心去培育,切忌生硬的说教,强制的灌输,而是要在语文课堂中进入“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为了达到这种境界,我自己学习、钻研“心育”方法,学做有心人。首先是摆正师生关系 。无论语文课还是心理渗透,师生关系应该是和谐的,平等的,师生之间情感应是相通的。我努力把师生之间原先呆板的“你”、“我”关系置换为“我们”的关系,让我们之间的心灵沟通不存在障碍,可以共享成功之喜悦,共担挫折之苦恼。其次,目标分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不应急功近利,不要指望立竿见影,要有足够的耐心与信心,把终极目标定位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指导学生的发展方向,而不在于一时的具体要求。第三,创设参与情境。语文教学与“心育”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只有经过主体内化才能养成,这就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孩子成长中才能的信号与象征,因而,创设情境、引导兴趣,是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办法,通过活动逐渐让孩子成为教学的主角。我们在汶川大地震后教学《学会合作》,我让孩子做文中的逃生小实验,学生在思索、表演中感受到了合作中的协作与自我牺牲精神的重要,受到了说教所无法起到的教育效果,让学生在实验中提高心理应激能力。
  2 精心选择“心育”内容
  小学语文教材经过专家审定,每篇文章皆为精挑细选,精心修改。传统的选编原则之一是文以载道,心理教育也必须遵循这一原则。根据当前小学生知识状况和年龄特点,我着重选取下面几方面内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2.1 关心他人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自我中心、唯我独尊在独生子女诸多问题中显得尤为突出,在家里他们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更是爷爷奶奶的心肝宝贝。于是,在学校也要别人为他服务,而很少想到他人。诸多现实需要我们去思考如何对这些孩子进行关心他人、爱护集体的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我充分挖掘教材中有关团队精神的内容,相机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和团队心理渗透。例如《蚁国“英雄”》、《“生命桥”》等课文,描写了动物为了生存而作出的生死决择。我要求学生连读朗读其中表示动作的词语,并模仿他们舍己为人、互相救助的动作,让学生反复感受在危急关头先要想到他人的心理体验。
  2.2 坚韧不拔、不怕挫折的意志品质
  无论生活还是学习,或者参与某些活动,遇到困难就往后退的现象也比较普遍。我们要让学生知道,一切成功都不是轻而易举就能获得的,要实现理想,就要克服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阻险,就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就要有不怕失败的耐性力。以前我在教学时往往从主人公的角度讲得较多,分析他们的形象和品格。后来我发现,要把主人公的分析与学生的成长完美结合起来,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文,突出一次一次的失败铸就了他坚韧的品质,也造就他伟大的成就。《爷爷的芦笛》中小强那令人难忘的一夜所揭示的重点是“海边的孩子不喝点海水就长不结实。”我让孩子们用“水滴石穿”说一段话,谈谈各人学习文中主人公的收获。在教学中通过挖掘教材中人物耐挫、坚韧的品质,挖掘他们在困难面前永不言败的决心和勇气,可以使孩子懂得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挑战,需要顽强的意志品质,战胜困难才能成功。
  2.3 积极向上的情感和阳光开朗的性格
  少年儿童的情感正处于变化发展时期,带有很大的情境性。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到,由于家庭、社会以及学校的一些负面因素的影响造成一些孩子的心理不健康,他们任性、孤僻、封闭,有的甚至消极、冷漠,尤其是一些单亲家庭或留守儿童,有时对他们批评帮助的效果不会太好。我们在班会、小组运用集体的力量进行帮助外,在语文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材赋予人物的积极情感因素,引导学生体验,从而获得共鸣,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海伦•凯勒》,不仅用积极向上的精神征报了世界,而且无私回报社会,其美德感动了世界。《嫦娥奔月》中美丽善良的嫦娥,为了人间美好的愿望付出自己的情感和努力,表现了敢于奉献的美好心灵。还有《船长》中哈尔威船长以其人格魅力和智慧震憾了人们的心灵,教育我们要无私、开朗、阳光、勇敢。
  3 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语文教学很讲究精心设计,一个年段、一个学期都要重点研制教学计划,直至各课教学都要进行精心的设计。因此,除去上面提到的对“心育”内容要有选择外,在每课教学中心理教育的渗透也并非顺手拈来,而要适应该语文课的学科特点和课文实际。教学《黄河的主人》一课前,我设计了一个“核心”问题——“在波涛汹涌的黄河上,羊皮筏子上的乘客为什么能做到谈笑风生?”正是这一经过预设的问题,使学生解决问题时自然想到艄公,想到他面对滔滔黄河的勇敢、智慧、镇静、机敏,此时渗透“面对困难,就要有克服的信心与勇心”就显得水到渠成,学生自然能够接受。
  有时我们还要善于抓住稍似即逝的机会,激发智慧的火花,进行有效渗透,这就要求教师能随机生成,要有敏锐的判断力和灵活的教学机智。如一位老师教学《只拣儿童多处行》一课,文中第三节有“他们的身上散发着太阳的香气息”,有个学生说“香”字表现了冰心奶奶对儿童的喜爱,学生继续发挥说“冰心奶奶非常爱孩子,她写了不少关于孩子的文章,可以说她有这种爱,才写出这么美的文章。”老师这时抓住机会生发开去:“是啊,正因为有爱,世界才这么美好,正因为爱,孩子在她眼中才是一群小天使。”的确,有了爱,世界才变得这么美好。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即兴生成新的话题,对学生不经意间进行爱的熏陶,可谓恰到好处。
  语文教育的功能一直是人们讨论的重要课题,心理健康教育已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现实问题。近几年我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注意有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使语文教育发挥教书育人的更大作用。我的探索还只是初步的,相信经过不断钻研一定会有更大收获。我期待着。
其他文献
地铁车站深基坑设计时,在考虑基坑本身安全的同时还应尽量减少施工对临近设施的影响.基于预留反压土台的分段、分层、分阶段开挖方法可在不增加造价的同时有效控制基坑变形.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1-0033-01    关注和引导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学生在做中感悟人生,在生活中接受教育,让德育植根于火热的现实生活,让德育有深厚的生活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内化,学校德育的实效性才会得到提高。  1 实施德育生活化的途径  1.1 德育目标要贴近学生生活。  德育应该为学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1-0034-01    我从教三十年,一直任教小学数学,总结在数学教学中重视学生读,更能取得教学效果。  读课文。上新课前,先布置一些预习题目,要求学生阅读新课内容,了解新课将要讲哪些内容,其中哪些能自己可以看懂,哪些还存在困难,做到心中有数。每节新课结束后,学生作业前都留有时间让学生阅读课文,将一节课所学内容
2018年建成的内蒙古锡林浩特钢结构空冷塔,塔高 180m,塔底直径 154.3m,为目前世界最高的钢结构空冷塔.本文以该塔为例,对超大型直筒-锥段型钢结构空冷塔采用塔吊吊装的施工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