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伟大的公共情怀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ga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传统文化经典,主要传承其文化精髓,古为今用,在复兴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感受我们民族的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精神,不断增强民族自信力。今日之世界越来越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建设是决不能轻忽的,如何在传统文化经典中汲取营养,这是大家应该关注的重要课题。当下,“各人自扫门前雪”的不良现象依然存在,世风浮躁,急功近利,公共情怀似乎变得越来越稀缺了。通过《〈论语〉选读》课文《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学习,何以引导学生感受古代儒者的人文情怀,构建起心灵家园,找到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皈依感。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是儒家思想积极的一面,教师宜引导学生列举相关历史人物,体会其浩然正气与不灭的民族精神,从而深刻理解儒学的积极意义。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并积累文中的常用词语,识记重点章句。
  2.领会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体会孔子的公共情怀,社会责任感和敢于担当的精神,并了解古代隐者的处世方式和孔子对他们的态度。
  3.根据课文材料想象扩充,写一篇微型小说。
  二、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预读课文《陈成子弑简公》,《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长沮、桀溺耦而耕》,《子路从而后》,《子路宿于石门》,《凤鸟不至》,共六章,落实字句,会读会写会认,“音形义”都要落实。
  并印发一些文献资料,如对接舆的介绍等。
  分好小组,布置各小组所要研讨完成的学习任务。
  (二)检查预习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陈恒弑其君( ) 之三子告( )夫执舆者为谁( )使子路问津焉( )
  沐浴而朝(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 )杀鸡为黍而食之( )见其二子焉( )
  (三)对话文本,还原历史,探究思想,感受文化。
  第一步,品读《论语》章节,走近孔子。分组讨论,组内互动合作研究。
  第一组,研读课文,围绕下列问题展开讨论。
  1.孔子在禀告时为什么直呼陈成子为“陈恒”?对陈成子弑君一事,孔子在报告时为什么要“沐浴而朝”?报告无效后为什么反复申诉自己“不敢不告”?这反映了孔子怎么的心情?
  提示:古代称呼他人,同辈称字或官职以表尊敬。陈成子作为齐国掌权大夫,地位何其尊贵,而孔子直呼其名,主要体现了孔子对他弑君行为的愤怒。“儒有澡身而浴德,陈言而伏”(《礼记·儒行》),乃传统之礼仪制度。又表明孔子对此事的重视。说明孔子一方面虽已告老,但仍用大夫的政治责任要求自己,可见他对周礼的虔诚和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另一方面也说明孔子对鲁国君臣实现自己的要求原本就没有抱多大希望,孔子的行为带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意味。反复申说“不敢不告”,反映了孔子无可奈何的悲凉心情。
  补充文献资料李泽厚《论语今读》:
  这就是孔夫子的“迂”劲;因为当个官,依据礼制,“应当”过问国事。虽知白说,也要去说。这也是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哀公之所以要孔子“告夫三子”,因为实权在他们手里。
  进一步体会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2.联系文献资料与,完成下列问题的探讨。
  陆通字接舆,春秋时代楚国著名的隐士。平时“躬耕以食”,因对当时社会不满,剪去头发,佯狂不仕,所以也被人们称为“楚狂接舆”。
  晋皇甫谧《高士传》记载:陆通,字接舆,楚人也。好养性,躬耕以为食。楚昭王时,通见楚政无常,乃佯狂不仕,故时人谓之楚狂。孔子适楚,楚狂接舆游其门曰:“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已乎已乎,临人以德。殆乎殆乎,画地而趋。迷阳迷阳,无伤吾行。却曲却曲,无伤吾足。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不知无用之用也。”孔子下车。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
  ⑴楚狂接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说说接舆歌中的弦外之音,接舆对孔子是一种怎样的态度?
  提示:“歌而过”而不是“过而歌”,说明楚狂明确知道坐在车上的是孔子,有意唱凤歌给他听,如果改成楚狂一面走过孔子的车子,一面唱着歌走就似乎表现不出他的神态。从他的行动可知他是个狂放的人,这种人狂放不羁,不满现实,有时放言高论,不怕权贵,眼看政治无可挽回而知难而隐,是佯狂的隐士。他劝告提醒孔子,孔子啊,为什么你身处乱世却不知退隐,而非要去周游求仕呢,真是德行衰微啊!凤歌笑孔丘,并非纯粹反对孔子,只是觉得孔子的思想在当时难以实现。他既尊崇孔子的德行又同情孔子的四处碰壁。孔安国(孔子十一代孙 )说:“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此即劝告孔子避乱隐居。
  ⑵从“孔子下,欲与之言”可以窥见孔子怎样的内心?并想象孔子将言什么?补写出孔子的心理活动。既然要劝阻孔子,为什么接舆却不屑与孔子交谈呢?
  提示:一方面是孔子卫道的坚定与自信,另一方面也可以体会到其不被世人理解的无奈与悲凉。因为在接舆看来,要劝阻孔子是不可能的,没有必要多说;如果和孔子交谈,说不定反要被孔子劝谏,让自己积极参政呢。这个片段从一个侧面突出了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明知劝阻无效可仍然要劝。
  第二组,研读本课其它几则《论语》,结合下列问题展开研讨。
  1.解释“辟人之士”“辟世之士”“五谷”“深厉浅揭”的意思。
  提示:辟人之士,那些与怀有与有道者一起整顿天下的志向;辟世之士,逃避社会,对政治彻底失望的人。这两类人都对动乱不安的社会有一份清醒的认识。五谷,通常是指稻、黍、稷、麦、豆,泛指粮食作物。深厉浅揭:厉,穿着衣裳涉水;揭,提起衣裳过河。在水深的河流中过河,就穿着衣裳直接过去;在浅水的情况下过河,就提起衣裳过河。比喻做事情要通达权变,行动要因地制宜。   2.在这几则论语中,出现了哪些隐士?他们对孔子与孔门弟子的行为分别持什么态度?他们共同的精神特征是什么?
  提示:长沮:讽刺,这从长沮的言语“是知津矣”中可以体会得到,讥讽孔子周游列国,应该很熟悉道路情况。从桀溺对孔子弟子子路的劝告“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中可以看出,意在拉拢子路。荷蓧丈人先是斥责孔子,说其“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再用现身说法(留宿子路,款待子路,见其二子焉,这种自食其力、洁身自好、隐居田野、天伦之乐的生活)来规劝孔子。晨门评价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既有褒奖又夹杂着讽刺的味道。荷蒉者从孔子的击磬声中听出了孔子不得志的心声,劝孔子洁身自好,深厉浅揭,不要再固执追求济世,含否定、规劝的意味。
  他们共同的精神特征:隐士形象,对动乱不宁的社会持一种清醒的认识,明哲保身,洁身自好,自食其力,或耕作或守门等等,是隐藏着的好人,这些人持“知其不可而不为”的人生态度。
  3.孔子对于这些隐士讽刺或劝勉,孔子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
  提示:夫子怃然曰——怅惘失意;子路曰:“不仕无义……”——悲壮苍凉;子曰:“果哉!末之难矣。”——伤感无奈;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怅然失望。
  第三组,研读课文,围绕下列问题展开研讨。
  1.如何理解子路的“不仕无义”的一番言论?
  提示:在儒家看来,君臣之间是恩义关系:君对臣有恩(赐其奉禄),臣对君就应有义(守其大义)。义者,宜也,合宜。所以,荷蓧丈人这样有才能、有学识的人就应该出来做官,帮助君主平定天下,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说“不仕无义”。
  儒家认为,连长幼之间的礼节都不可废除,君臣之间的大义怎么可废除呢?荷蓧丈人为了在乱世之中保持自己的洁白之身,却忘记了君臣之间的大伦,是错误的。这是因为君子出仕,就是为了践行这种君臣的大义。孔子及其弟子认为,不逃避现实,积极行道,是人臣应尽的职责,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态度,比起隐士来是积极的。
  2.孔子与文中的隐士的处世态度有何异同?
  提示:相同之处在于,孔子和隐者都是明哲智慧之士,作为春秋时代的知识分子,他们对当时社会的现状都看得透彻,都不趋俗从众。不同之处在于,两者的处世态度却明显不同,孔子主张积极入世,知其不可而为之,以天下为己任。“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而文中的隐士则劝孔子“知其不可而不为”,体现了他们追求洁身自好、自食其力的人生态度。
  第四组,课外搜集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资料,阅读《孔子年谱》,匡亚明《孔子评传》,课文相关链接《孔子的政治品格》,加缪的《西西弗的神话》,了解《史记·孔子世家》所记载孔子周游列国所遇到的一些困难:
  ①“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困于陈蔡之间
  ②孔子适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得到景公赞誉的情况下,“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鲁。” ——齐大夫欲害孔子
  ③孔子遂适卫。……“居顷之,或谮孔子于卫灵公。灵公使公孙余假一出一入。孔子恐获罪焉,居十月,去卫。”——灵公派人威胁孔子
  ④将适陈,过匡……匡人闻之,以为鲁之阳虎。阳虎尝暴匡人,匡人于是遂止孔子,——孔子状类阳虎,——拘焉五日。……匡人拘孔子益急,弟子惧。孔子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使从者为宁武子臣于卫,然后得去。——匡人误拘孔子,孔子处危不惊
  ⑤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何!”——孔子威武不能屈
  ⑥过蒲,会公叔氏以蒲畔,蒲人止孔子。弟子有公良孺者,以私车五乘从孔子。其为人长贤,有勇力,谓曰:“吾昔从夫子遇难于匡,今又遇难于此,命也巳。吾与夫子再罹难,宁斗而死。”斗甚疾。蒲人惧,谓孔子曰:“苟毋适卫,吾出子。”与之盟,出孔子东门。孔子遂适卫。子贡曰:“盟可负邪?”孔子曰:“要盟也,神不听。”——蒲人拘捕孔子
  ⑦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在陈蔡之间孔子遭徒役围困
  在研讨上述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内涵是什么?举例说明这种具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在历史上的影响,结合历史人物,简要论述。
  第二步,在组内互动合作研讨基础上,由各小组代表围绕本组研讨问题发言,要求制成简要的课件,师生共同点评。
  教师小结: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是“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的精卫精神,其实质是一种心忧天下的公共情怀,源于孔子坚信自己的事业是合乎仁道的。孔子周游列国,屡次碰壁,身处窘境,仍然循礼卫道,坚持操守,明知自己恢复周礼的梦想、政治理想不能实现,但仍执著奋斗,这就是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这是一种历史责任,是一种政治自信,是一种济世为民的圣哲情怀,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这种精神启迪了历代知识精英的道德责任自觉。是屈原“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是文天祥虽身陷囹圄仍一心南归的爱国精神,“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是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家国情怀;是鲁迅铁屋子里的呐喊,“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之所以有如此,就是因为心中眼里有天下苍生,家国意识,民族情怀,公共精神。这种精神在今天复兴我们伟大民族的过程中尤其值得提倡。   我们应该看到,这种精神不同于“西西弗斯”基于个体本位意义上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这种精神情怀乃是基于天下国家的意义精神,因而更令人称颂!
  在课后,根据课文内容想象扩展,构思一篇微型小说。例文:
  深则厉 浅则揭
  余富刚 浙江省绍兴市鲁迅中学高二(15)班
  “硁硁吭,硁硁硁”磬声响亮,谁有如此雅致,在这动乱年代击磬为乐。不对,这磬声似无奈,似固执,难道击磬的人是在为这战乱纷纷的年代而担忧?那为什么透着固执,是想力拦狂澜么?
  挑着草筐,寻着磬声,我来到了一座宅院前。抬头一看“孔府”,莫非就是那个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夫子么?
  从打开的门向里望去,只见一个前额像尧,后颈像皋陶,肩像子产,但下身不过禹的三寸的老人。呵呵,他应该就是孔子了吧。看他的样子正沉浸在磬声之中,我还是再听下去吧,看看他到底有什么心思。
  “硁硁,硁硁,硁硁,”磬声突然加快,这是在向世人抒发你的豪情壮志么?“硁……硁……硁……”随着磬声的急转,我知道这是他在仕途是遇到了困难,那声声的磬声,正是声声无奈的叹息啊,可是又有多少人能了解他呢?他也想过宁静的生活,也曾追求过心灵的宁静啊!原来世人都不了解夫子,唯有这磬声诉说着他的无奈!
  “硁……”随着最后一击的落下,磬声戛然而止,然而那震撼久久不能停息。随着随后一击的落下,孔子累了,真的累了,只见他轻轻一叹,向里走去。
  我微笑着走进大院:“素闻仲尼精通音律,今日算是见识了。”孔子回头,笑着说道:“何出此言啊?”我向其一揖:“夫子,世人不懂你,可你的磬声却将你的心声都吐露出来了。唤,我不明白你为何如此执着呢?乱世已启,已无回天之力了,何不去追求心灵的宁静呢?为什么一定要让自己这么累呢?”
  仲尼看着我,眼中闪过一丝不可言喻的目光,他缓缓说道:“为仁者,一以天下苍生为己任,何况结果未定,有谁知道我一定输呢?”
  “唉,深则厉,浅则揭。夫子……你好自为之吧!”
  夕阳下,古道边,我还是我,挑着草筐,哼着小曲回家了。(高二(15)班 余富刚)
  三、教学后记
  《论语》这一文化经典的学习研究,是具有难度的,因为毕竟是春秋时期的文本,读起来有点隔膜感,陌生感。因此,要做好相应的铺垫,教师要引导学生读一些课外参考学术文献,使学生能循序渐进,登堂入室。研读《论语》要尊重原作,在文言、文章与文化三个层面上展开。通过解读片言只语,还原历史语境,进而走进人物的心理世界,去品味内在的情感,潜隐的思想。贴着人物的心来解读文本,从一句话中读出一幅历史画面,一个丰富的世界,一颗纠结而悲凉的心,一种人生选择,一种人生哲学,一种人格魅力,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这就是阅读带给我们的无限的美好的梦幻,让我们穿越了时空,回到了春秋时代,感悟孔子的博大公共情怀。教学要抓落实,本课最后落实在通过写微小说的形式来进一步感受人文情怀。
  参考资料:
  1. 孙钦善《论语本解》,三联书店。
  2. 杨树达《论语疏证》江西人民出版社。
  3.李泽厚《论语今读》,安徽文艺出版社。
  4. 李零《去圣乃得真孔子――<论语纵横谈>》,三联书店。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小学教学对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越来越重视,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为了能够通过这门科目提升学生的思想认知水平,即使是在生活实际中也能够遵守和维护法律规定,提升自身思想道德修养。本文结合三年级下册的教学实例,探索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策略,目的在于在让学生体验更加鲜活的道德与法治生活。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道融生活;法在身边;实践探索]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
[摘 要: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背景要求下,各个高中加强了对美术鉴赏的重视程度。现如今核心素养教育理念开始得到推广,高中美术教师应当创新教学手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文将分析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现状,并探析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方法。希望可以为高中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核心素养;美术鉴赏;教学方法]  在高中阶段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对于学生的长久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由于
[摘 要:中国传统民族艺术丰富多彩,民族艺术和文化的杰出形式可以反映民族身份与民族认同,并结合民族文化的典型和活跃的文化元素。这不仅对发展和振兴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各族裔同胞了解民族文化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简要介绍了布依族八音弹唱民族文化和音乐在振兴乡村地区中的作用,并为其他民族乡村利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振兴乡村和建立和谐的家园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布依族八音弹唱;民族艺术;文化自信;乡村
[摘 要: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和研究,高中物理是一门逻辑思维比较强的学科能够培养学生的分析探究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高中物理涉及的内容复杂抽象,微课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得到了广泛应用,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合理规划教学内容,将微课与物理理论内容有效结合,使物理知识变得更加形象直观,不断加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认知与理解,有利于提升高中物理课程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中物理;微课;应用]  在高中阶段,物理
[摘 要: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存在着大大小小的问题,因此导致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不足,为了能够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本文针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进行研究,首先提出了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之后根据问题给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建设策略,希望能够有效地帮助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信息化水平的提升,推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水平,能够做到与时俱进。  关键词:高校
从《诗经》到先秦散文,从汉赋到唐宋诗词,从元曲到明清小说,直至现今的语文学习教材,美学无疑都贯穿其间。这些语文教学的素材,本身就与美学有着完美的结合。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语文就是一种美的体现,我们甚至可以说,语文本身就是美。在教学中如何实现美,如何让学生对美有所感悟,有所把握,这正是这篇文章所要讨论的。  联想到中医的传统医病方法——“望、闻、问、切”,放在这里也十分贴切。  一、望  望,即
五言绝句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重要体裁之一,由于篇幅限制,它无法通过回环往复的叙述、富丽精工的词藻与其他诗歌体裁一决高下,而诗人们也几乎不会指望由它来显示自己作诗时“无一字无来处”的才学。但是,成功的五绝创作又丝毫不比文学史上那些长篇巨制逊色,相反,它们带给人们的是不一样的艺术感受,也因此,它们同其他诗歌体裁一道共同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正如当我们沉醉于白居易的《长恨歌》而不觉其长的时候,同样也会深深
[摘 要:语文的差距,是人生的差距,是一生的差距,是生命的差距,生命质量的差距。”语文教学之核心———作文教学。作文教学值得我们所有语文老师重视、学习、深思、研究。利用教材的优势对小学作文的教学方法和思路进行指导,既能够培养与新时代教学相符合的作文教学新方式,同时也能铺开作文教学的新道路,为新时代作文教学提供新的理念和新的思维。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值得我们所有语文老师重视
[摘 要:嘉兴寺庙文化受嘉兴地方民俗文化的影响,形成鲜明的地域化特征。嘉兴寺庙文化将佛教的神灵崇拜与英雄崇拜结合,将儒家、道家文化也融入佛教文化之中,这体现在寺庙建筑风格,供奉神仙以及所传播的思想精神方面。现在,嘉兴寺庙文化亦与商业经济相结合,形成独特的“寺院经济”,成为嘉兴佛教文化的新特征。  关键词:佛教;英雄崇拜;儒家文化;道教色彩;商业化]  佛教于东汉明帝时期由新疆地区传入中国内地,由于
在我国文学史上,诗歌与音乐的关系十分密切。诗歌的起源和音乐分不开,我国古代产生的各种形式的古典诗,基本上是由各种乐曲的歌词演变而成。但是以诗歌的形式直接描写音乐的名篇却不是很多。高中语文教材选用了两篇“音乐文学”中的杰作——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语文老师往往会将两诗做比较阅读教学,使学生加深认识。教学实践中,鲜有人提到中唐诗人韩愈的写乐诗《听颖师弹琴》。笔者以为若能三诗并讲,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