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因此,学科教学方式的创新探索与实践,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实践研究,让教学方式更加“异彩纷呈”。
【关键词】学科教学 方式创新 培养能力 提高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070-01
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结合教学实践,扎实有效地开展学科教学方式的创新研究,变革教学方式,让学科教学因创新而充满活力。下面,结合学科教学方式的创新研究课题,谈谈几点认识。
一、学科教学方式创新要转变教学观念
在课程改革中,我们越来越感到教学方式的创新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要处理好“三个关系”,树立“三个中心”。以适应学科教学整体改革需要,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我们应该处理好“三个关系”,树立“三个中心”;一是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树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主体观;二是正确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树立以能力为中心的质量观;三是正确处理好传统的课堂教学与活动教学的关系,树立以活动教学为中心的学生发展观。只有这样,才能变革教学方式,才能在课改中提升教师的综合创新能力。
二、学科教学改革要注重教学方式的创新
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学科教学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我们应该看到,当前在课堂教学方式上,还存在一些弊端。比如,教学方式呆板,教学方法僵化,教学手段单一,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我们必须通过实验与研究,集中精力搞好学科教学改革,注重教学方式的开放。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化机械授课形式,让“活动、游戏、实验、辩论、演讲、小记者采访、课本剧表演、实地测量、动手操作、走出课堂调查、体验、访问”等多种形式,成为课堂教学有效的组织形式。相信学生个体的潜能和小组合作学习的力量,搞好教学形式的开放。我们提倡实验教师要做到“六进课堂”即:微笑进课堂,尊重进课堂,宽容进课堂,民主进课堂,探究进课堂,合作进课堂。“六进课堂”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让学生学有体验,学有情趣,学有个性,学有发展。
三、学科教学改革要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
科研课题是从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以课题的形式呈现出来,引导教师为改进教学行为而进行研究,为解决问题而实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科研离不开教研,教研水平的提高,又离不开科研。通过科研,促进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使教师在课题研究中,提高自身的教科研水平,在实验与研究中,享受成功,享受快乐,实现由“教书型教师”向“研究者”的角色转变。因此,课题研究要以提升教师自身素质为主要目的,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任务,以课堂为科研的主阵地,积极参加实验与研究,取得新成果。
四、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智慧,搞好实践与研究
教师充分发挥教学智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学设计。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用系统的方法把各种教学资源组织起来,对教学过程、教学方式中相互联系的各个部门,做出设计和安排,并对教学结果做出估价。二是教学实施。崭新的课堂教学充盈着新知识、新信息、新思维。教师决不把一个现成的答案简单地提交给学生,而是先把问题拿给学生,让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搜集到的新知识,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去讲述和理解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互相交流,自由而轻松地表述自己的观点。这样,学生就会从中感受到学习求知的美妙和快乐。可以这样说,学科教学方式的创新,对学生个性的张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特别重要。教师要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对教学方式要下功夫好好研究,经过实践,让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注重教学方式的研究策略
1.理论指导策略
教师要学习教育教学相关理论,学习国内、省内教育刊物刊登的相关信息和经验,用科学理论指导自身实践,在实践中总结、提升,形成自己富有个性的理论或见解。
2.重点突破策略
教师要抓住重点问题重点研究,难点问题深入研究,从自己的学科教学实际出发,突出重点,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与探索,力求在研究中解决问题,总结出经验或成果。
3.推陈出新策略
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推陈出新。力争做到“四个新”:一是新的教学观。传统的教学质量观把学科知识放在第一位,把考试分数放在第一位,把升学率放在第一位。新的教学质量观,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的统一。二是新的学生观。传统的学生定位,是把学生看成知识传授的对象。新的学生观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主体学习者,是知识探究者,是经验体验者。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其次,要尊重学生的创造与选择。三是新的教学方式。在实验研究中探讨、创新教学方式,“教会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四是新的角色。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心态,应该是开放的、自由的、不受压抑的。因此,教师要创设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教师是学生的朋友,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课堂应充满活力,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这样教师必须要转变角色,在课堂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多一些自学,多一些争论、质疑,多一些动手操作,多一些体验等,让课堂充满活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4.持续创新策略
学科教学方式的创新,教师要倡导好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等学习方式。因为创新是自主学习的最高层次,而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体验获得的个性化知识则往往是独特的。创新也离不开合作,教师还应培养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创新,在合作中发展。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业质量和创新能力。
总之,学科教育方式创新一定会给教学质量的提高带来喜人的变化。
【关键词】学科教学 方式创新 培养能力 提高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070-01
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结合教学实践,扎实有效地开展学科教学方式的创新研究,变革教学方式,让学科教学因创新而充满活力。下面,结合学科教学方式的创新研究课题,谈谈几点认识。
一、学科教学方式创新要转变教学观念
在课程改革中,我们越来越感到教学方式的创新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要处理好“三个关系”,树立“三个中心”。以适应学科教学整体改革需要,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我们应该处理好“三个关系”,树立“三个中心”;一是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树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主体观;二是正确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树立以能力为中心的质量观;三是正确处理好传统的课堂教学与活动教学的关系,树立以活动教学为中心的学生发展观。只有这样,才能变革教学方式,才能在课改中提升教师的综合创新能力。
二、学科教学改革要注重教学方式的创新
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学科教学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我们应该看到,当前在课堂教学方式上,还存在一些弊端。比如,教学方式呆板,教学方法僵化,教学手段单一,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我们必须通过实验与研究,集中精力搞好学科教学改革,注重教学方式的开放。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化机械授课形式,让“活动、游戏、实验、辩论、演讲、小记者采访、课本剧表演、实地测量、动手操作、走出课堂调查、体验、访问”等多种形式,成为课堂教学有效的组织形式。相信学生个体的潜能和小组合作学习的力量,搞好教学形式的开放。我们提倡实验教师要做到“六进课堂”即:微笑进课堂,尊重进课堂,宽容进课堂,民主进课堂,探究进课堂,合作进课堂。“六进课堂”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让学生学有体验,学有情趣,学有个性,学有发展。
三、学科教学改革要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
科研课题是从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以课题的形式呈现出来,引导教师为改进教学行为而进行研究,为解决问题而实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科研离不开教研,教研水平的提高,又离不开科研。通过科研,促进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使教师在课题研究中,提高自身的教科研水平,在实验与研究中,享受成功,享受快乐,实现由“教书型教师”向“研究者”的角色转变。因此,课题研究要以提升教师自身素质为主要目的,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任务,以课堂为科研的主阵地,积极参加实验与研究,取得新成果。
四、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智慧,搞好实践与研究
教师充分发挥教学智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学设计。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用系统的方法把各种教学资源组织起来,对教学过程、教学方式中相互联系的各个部门,做出设计和安排,并对教学结果做出估价。二是教学实施。崭新的课堂教学充盈着新知识、新信息、新思维。教师决不把一个现成的答案简单地提交给学生,而是先把问题拿给学生,让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搜集到的新知识,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去讲述和理解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互相交流,自由而轻松地表述自己的观点。这样,学生就会从中感受到学习求知的美妙和快乐。可以这样说,学科教学方式的创新,对学生个性的张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特别重要。教师要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对教学方式要下功夫好好研究,经过实践,让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注重教学方式的研究策略
1.理论指导策略
教师要学习教育教学相关理论,学习国内、省内教育刊物刊登的相关信息和经验,用科学理论指导自身实践,在实践中总结、提升,形成自己富有个性的理论或见解。
2.重点突破策略
教师要抓住重点问题重点研究,难点问题深入研究,从自己的学科教学实际出发,突出重点,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与探索,力求在研究中解决问题,总结出经验或成果。
3.推陈出新策略
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推陈出新。力争做到“四个新”:一是新的教学观。传统的教学质量观把学科知识放在第一位,把考试分数放在第一位,把升学率放在第一位。新的教学质量观,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的统一。二是新的学生观。传统的学生定位,是把学生看成知识传授的对象。新的学生观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主体学习者,是知识探究者,是经验体验者。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其次,要尊重学生的创造与选择。三是新的教学方式。在实验研究中探讨、创新教学方式,“教会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四是新的角色。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心态,应该是开放的、自由的、不受压抑的。因此,教师要创设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教师是学生的朋友,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课堂应充满活力,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这样教师必须要转变角色,在课堂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多一些自学,多一些争论、质疑,多一些动手操作,多一些体验等,让课堂充满活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4.持续创新策略
学科教学方式的创新,教师要倡导好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等学习方式。因为创新是自主学习的最高层次,而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体验获得的个性化知识则往往是独特的。创新也离不开合作,教师还应培养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创新,在合作中发展。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业质量和创新能力。
总之,学科教育方式创新一定会给教学质量的提高带来喜人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