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学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建立创新思维的关键。中学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形成的关键阶段,因此中学教学、素质教育中创新意识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中引导、启发学生去模拟、探究原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发现“新”现象,通过联想、判断、推理和综合分析,归纳出物质呈现如此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这就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关键词:指导观察 引发创新活力 创设情境 培养创新意识
中学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建立创新思维的关键。中学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形成的关键阶段。在教学中引导、启发学生去模拟、探究原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发现“新”现象,通过联想、判断、推理和综合分析,归纳出物质呈现如此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这就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笔者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指导观察方法,引发创新活力
1.重视培养学生爱观察的习惯
实验时,要使学生观察的注意力始终处在有意无意的状态中。教师就好像一个魔术师,化学实验好像是在变魔术。实验中那五颜六色的变化。爆鸣的声响,奇异的气味,以及耐人寻味的变化规律,无不引起学生的兴趣,激起他们爱观察,善于探究思考的好奇心。在课外,要留心观察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在观察思考中发现获取新的化学知识。例如切咸菜的刀和切鲜菜的刀时间长了可观察到切过咸菜的刀比切过鲜菜的刀易生锈,从而获取前者比后者化学腐蚀更快,危害性更大。
2.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
(1)观察要全面。只有全面观察,才能获取完整的感性知识。例如在观察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既要观察到教师把细铁丝绕成螺旋状,又要观察到在集气瓶底预先铺一层细沙和留少量水以及明显的燃烧现象。
(2)观察要细致,要抓住主要现象,又不放过次要现象,例如:生锈的铁钉放入稀盐酸中,既要观察到主要现象铁锈消失、溶液变黄,又能观察到次要现象有气泡产生。
(3)观察要设疑、对比、归纳,只能这样才能提高观察效果,加强记忆与理解,例如:在学习Mg、Zn、Fe金属活动性顺序时,可先设疑问在实验室制氢气,我们常用那种金属跟稀硫酸反应。学生会异口同声回答:锌,这时可进一步设疑,为什么不用镁、铁呢?带着这个问题让学生观察镁、锌、铁分别跟稀硫酸的反应。通过反映剧烈程度的差异对比,学生很自然归纳出镁、锌和铁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并能了解实验室选锌做理想反应物的原因。
二、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教师要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设一个适宜的情境,在教学工作中竭力提倡创新,善于接受学生新的合理化的建议。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能力,养成创新习惯与胆识,并鼓励和帮助学生将大胆的设想、创新的计划变成现实。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领略创新的意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化学科学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对化学知识及规律的拥有欲,以及将所知化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造福人类的动机,才可能激发创新潜能,才可能产生创新欲望。教师可以集色、态、味、光、声于一体的化学实验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思激趣:理论联系实际,讲解化学在尖端科技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
另外,化学教师良好的教师形象:生动、准确的讲授;热情真诚的关心鼓励;幽默大方的举止等,都可以培养和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动机和情感。
三、积极鼓励、培养学生敢于创新
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特别是要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不盲从教师、不盲从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思维品质。通过问题的讨论,逐步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
四、鼓励创新实验,实现创新价值
创新是道前人所未说,想前人所未想,补别人之不足。实验创新既包括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从零开始,通过探究确定实验仪器、药品、装置和操作方案,也包括对原有的实验从新的角度给予新的思考、审视。找出缺陷和不足给予修正和扬弃。
根据化学实验的特点,为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笔者认为可引导学生进行以下方面的实验创新。(1)实验原理创新。如:在制取O2的实验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尽可能用挑剔和判断的眼光去发现教材中KClO3和MnO2制取所存在的缺陷,如装置复杂,反应条件要求较高(需加热)并伴有副反应使制取的O2不纯。然后让学生根据实验原理。设计更为合理的实验方案。通过比较发现用H2O2分解制O2,不但产物纯度高,且安全、简便、快速。(2)实验操作创新。如CO还原CuO的实验,教材中的装置复杂,演示费时,且常有有毒气体放出。为此,教师可鼓励学生进行如下更换:取一个150毫升的锥型瓶,配好胶塞,塞子上插好一段铜线。下端绕成螺旋状,用该锥形瓶收集一瓶CO气体,并用一胶塞塞紧备用,将螺旋铜线加热,紫红色的Cu变为红色。问为什么?因刚生成的CuO活性较大,立即插入锥形瓶中,马上看到黑色CuO又变成紫红色Cu,追问为什么?再往瓶中倒人一些石灰水,立即看到浑浊现象。(3)实验方案创新。对教材中没有的实验。鼓励学生勇于开拓创新,在遵循科学、安全、可行的原则下,让学生各自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探索合理的方法,设计各种可行的方案。实验创新训练了学生灵活运用创造性思维方法,同时又促进了学生自觉的、有意识地去进行创新,并不断提高自身创造能力。
五、开展科技活动、展现创新能力
在工作中必须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开展科技活动。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从课外兴趣小组开始,建立初步的创新活动的基础。通过教师的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利用现有条件,想方设法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比如:可以先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家庭小实验,再结合课本,适当补充学习一些课外知识,拓宽知识面,进行一些趣味性而有意义的实验,并引导学生撰写科技小论文。充分展示学生的创新才华。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活动中,也要注意联系社会实际。可以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到工厂、农村、商店等地进行参观、访问、调查。写出专题调查报告,并联系社会实际。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
要利用现有条件,想方设法地去进行各式各样的、丰富多彩的各项活动培养创新能力,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以收到较佳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贵州省安龙县兴隆中学
关键词:指导观察 引发创新活力 创设情境 培养创新意识
中学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建立创新思维的关键。中学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形成的关键阶段。在教学中引导、启发学生去模拟、探究原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发现“新”现象,通过联想、判断、推理和综合分析,归纳出物质呈现如此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这就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笔者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指导观察方法,引发创新活力
1.重视培养学生爱观察的习惯
实验时,要使学生观察的注意力始终处在有意无意的状态中。教师就好像一个魔术师,化学实验好像是在变魔术。实验中那五颜六色的变化。爆鸣的声响,奇异的气味,以及耐人寻味的变化规律,无不引起学生的兴趣,激起他们爱观察,善于探究思考的好奇心。在课外,要留心观察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在观察思考中发现获取新的化学知识。例如切咸菜的刀和切鲜菜的刀时间长了可观察到切过咸菜的刀比切过鲜菜的刀易生锈,从而获取前者比后者化学腐蚀更快,危害性更大。
2.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
(1)观察要全面。只有全面观察,才能获取完整的感性知识。例如在观察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既要观察到教师把细铁丝绕成螺旋状,又要观察到在集气瓶底预先铺一层细沙和留少量水以及明显的燃烧现象。
(2)观察要细致,要抓住主要现象,又不放过次要现象,例如:生锈的铁钉放入稀盐酸中,既要观察到主要现象铁锈消失、溶液变黄,又能观察到次要现象有气泡产生。
(3)观察要设疑、对比、归纳,只能这样才能提高观察效果,加强记忆与理解,例如:在学习Mg、Zn、Fe金属活动性顺序时,可先设疑问在实验室制氢气,我们常用那种金属跟稀硫酸反应。学生会异口同声回答:锌,这时可进一步设疑,为什么不用镁、铁呢?带着这个问题让学生观察镁、锌、铁分别跟稀硫酸的反应。通过反映剧烈程度的差异对比,学生很自然归纳出镁、锌和铁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并能了解实验室选锌做理想反应物的原因。
二、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教师要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设一个适宜的情境,在教学工作中竭力提倡创新,善于接受学生新的合理化的建议。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能力,养成创新习惯与胆识,并鼓励和帮助学生将大胆的设想、创新的计划变成现实。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领略创新的意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化学科学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对化学知识及规律的拥有欲,以及将所知化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造福人类的动机,才可能激发创新潜能,才可能产生创新欲望。教师可以集色、态、味、光、声于一体的化学实验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思激趣:理论联系实际,讲解化学在尖端科技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
另外,化学教师良好的教师形象:生动、准确的讲授;热情真诚的关心鼓励;幽默大方的举止等,都可以培养和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动机和情感。
三、积极鼓励、培养学生敢于创新
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特别是要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不盲从教师、不盲从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思维品质。通过问题的讨论,逐步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
四、鼓励创新实验,实现创新价值
创新是道前人所未说,想前人所未想,补别人之不足。实验创新既包括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从零开始,通过探究确定实验仪器、药品、装置和操作方案,也包括对原有的实验从新的角度给予新的思考、审视。找出缺陷和不足给予修正和扬弃。
根据化学实验的特点,为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笔者认为可引导学生进行以下方面的实验创新。(1)实验原理创新。如:在制取O2的实验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尽可能用挑剔和判断的眼光去发现教材中KClO3和MnO2制取所存在的缺陷,如装置复杂,反应条件要求较高(需加热)并伴有副反应使制取的O2不纯。然后让学生根据实验原理。设计更为合理的实验方案。通过比较发现用H2O2分解制O2,不但产物纯度高,且安全、简便、快速。(2)实验操作创新。如CO还原CuO的实验,教材中的装置复杂,演示费时,且常有有毒气体放出。为此,教师可鼓励学生进行如下更换:取一个150毫升的锥型瓶,配好胶塞,塞子上插好一段铜线。下端绕成螺旋状,用该锥形瓶收集一瓶CO气体,并用一胶塞塞紧备用,将螺旋铜线加热,紫红色的Cu变为红色。问为什么?因刚生成的CuO活性较大,立即插入锥形瓶中,马上看到黑色CuO又变成紫红色Cu,追问为什么?再往瓶中倒人一些石灰水,立即看到浑浊现象。(3)实验方案创新。对教材中没有的实验。鼓励学生勇于开拓创新,在遵循科学、安全、可行的原则下,让学生各自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探索合理的方法,设计各种可行的方案。实验创新训练了学生灵活运用创造性思维方法,同时又促进了学生自觉的、有意识地去进行创新,并不断提高自身创造能力。
五、开展科技活动、展现创新能力
在工作中必须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开展科技活动。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从课外兴趣小组开始,建立初步的创新活动的基础。通过教师的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利用现有条件,想方设法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比如:可以先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家庭小实验,再结合课本,适当补充学习一些课外知识,拓宽知识面,进行一些趣味性而有意义的实验,并引导学生撰写科技小论文。充分展示学生的创新才华。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活动中,也要注意联系社会实际。可以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到工厂、农村、商店等地进行参观、访问、调查。写出专题调查报告,并联系社会实际。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
要利用现有条件,想方设法地去进行各式各样的、丰富多彩的各项活动培养创新能力,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以收到较佳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贵州省安龙县兴隆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