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解放战争时期北满地区剿匪组织动员工作

来源 :黑龙江史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hao75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解放战争时期,北满地区匪患严重.而建设稳定的后方根据地对于中共来说至关重要.能否彻底剿除土匪,肃清北满地区匪患问题成为中共在东北站稳脚跟的关键.因此,党在北满地区在组织剿匪部队清剿土匪的同时,通过组织工作团、组建基本群众武装、构筑群众剿匪机构等方式组织动员群众进行剿匪斗争,形成强大的剿匪组织网络,成为人民战争中的重要链条.这也为中共最终消灭东北地区匪患,整合东北地区资源,改善东北地区政治生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其他文献
先秦两汉时期,周成王的形象变迁较为复杂.其具体表现是,周成王的不同形象渐次生成于西周至西汉初期,并在两汉时期的政局变动和学术交锋中,往往基于不同的利益诉求而呈现为"襁褓"亦或"贤主"等不同形象.这启示我们,在古史研究中不仅不能忽视不同叙事背后的主观因素,而且应该通过不断揭示史料的复杂性来重新认识古史的复杂性成因.
展开中共百年历史长卷,如同打开一扇百年时光之门,赓续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在喜迎建党百年,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特殊年份和重要的时间节点,中共黑龙江省委史志研究室通过召开专题会议、参观黑龙江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举办中共党史研究专题研讨班、党史学习教育读书班等活动,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期刊
对于《论语·八佾》中"绘事后素"一词有关"素"在绘事中前后的问题,以郑玄的"后素"说和朱熹的"后于素"说最具代表性.但综合考虑中国古代绘画技法的演变、有关考古发现、孔子和子夏的对话语境,以及孔子的人生观和艺术思想等因素,朱熹的"后于素"说疑点颇多."绘事后素"之"素"解释为"粉地"不妥,应释为"本色""素朴"."后",除有时间先后的承续关系外,还应将其理解为一种逻辑意义上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绘事后素"可解释为绘画等美化之事都要以自然、朴素为基本原则.
一、历史的选择rn(一)黑龙江区划的历史沿革rn1683年(清康熙二十二年)设置黑龙江将军.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清廷决定东三省改制,东北三省废将军,设巡抚,是为东三省设立行省制之始.1860年(清咸丰十年),清政府采纳了黑龙江将军特普钦建议,正式开禁放垦,关内人口开始大量移入,至1910年,东北人口由370万人增长到1693万人.1916年北洋政府改设三省一区,一区即东北特别行政区,治滨江即哈尔滨道外.1928年,热河建省,始有东北四省一区.1931年后,日本侵略者为施行殖民统治,逐步把省化小.
期刊
地方志第一个五年规划圆满收官,谋划推进新时代地方志事业发展是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新时期地方志工作应围绕党和国家利益、经济社会发展、以人民为中心三大主题,从思想观念、技术手段、服务形式等方面入手,拓展地方志产品的供给方式、途径、渠道;拓展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度、广度;提升方志数字化服务能力,使地方志走出“深闺”,被全社会所认识、所了解、所运用,推进地方志事业转型升级.
全面抗战爆发后,各地的修志一度趋于停滞,而在此物力维艰之际,余正东、黎锦熙等人仍然坚持修志.修志这一行为在抗战这一环境中显得意义尤为明显.州县是人人生活的基本空间,也是地方官、家族、乡绅、普通民众互动的场域,在这个场域内的人凭借着共同的记忆产生归属感.方志本身也具有政统属性,而修志者凭借着书写的权力强化了政权的存在.修志传统不仅包括对过去的传承还包括对文化的延续,这在外敌入侵的当时显得尤其突出.
方志馆作为存史育人的重要场所,能够通过普及历史文化知识,宣扬爱国主义教育,培育实践能力等全面提升青少年的综合素质.为充分开发方志馆的育人功能,方志馆在加强基础建设、加大宣传力度的同时,还要创新与中小学有效衔接的方式,联合开发设计针对青少年的地情课堂、通俗读物等,主动融入学校教育体系,成为新的育人载体.
专记类文献是地方综合年鉴中的一种重要体裁.该体裁在晚清民国时期我国年鉴发展过程中曾被大量使用,对于提高年鉴质量和市场竞争力起到过重要作用.20世纪80年代重启年鉴编纂工作后,专记类文献再次被广泛使用.但与国外年鉴和晚清民国时期本土年鉴相比,近年来我国年鉴中专记类文献的使用存在内容不专、不特,来源窄、书写风格公文化、名称和定义不统一等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与当前我国专记类文献研究理论基础薄弱、编纂弹性较大等有关.因此加强年鉴基础理论研究,拓展专记类文献等内容的来源渠道,提高年鉴编纂人员的综合素质至关重
受近代思潮的影响,作为为立基于传统文化的方志,在当时世风的影响下呈现出新的形态,首先表现为方志关注的下沉.方志立足于地方,其时间叙述的方式的不同保证了其区别于中央的地方性,而这种时间叙述保存了地方记忆.而方志中构建了空间,在这个方志空间的人、与事件都会成为地方的记忆,其中被传承的部分会成为独属于地方的文化回忆.民国方志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修志群体的扩展,从传统的士绅阶级向方志场域内的所有人扩展.民国通过地方的时间叙述、文化记忆以及共同参与构建了地方认同.
清末民初统计学传入中国,并在民国时期对中国的各项工作、学术研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中就包括年鉴.民国时期,统计学从理论方面丰富了年鉴的发展思路,让年鉴成为具有实证性的史料;统计学为年鉴发展提供了方法论,调查统计被年鉴编纂者广泛使用;统计成果成为年鉴的重要参考内容,促进了年鉴的编纂.此外,民国时期统计机构、人才、法规等还间接为年鉴编纂提供了助力.但与民国时期统计学就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不同,年鉴学至今尚未建立.究其原因,与西方年鉴发展缺乏系统理论,本土年鉴理论发展又较为迟缓,年鉴发展运用不够深入,稚嫩的年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