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主要通过论述艺术品和平面设计品的定义,从而分析大批量装饰画的归属。并通过结合得出的装饰画的特点,找出装饰画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所在。
【关键词】装饰画;艺术品;平面设计品;价值
装饰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彩陶器身上的装饰性纹样,如动物纹、人纹、几何纹,都是经过夸张变形、高度提炼的图形。更确切的起源是战国时期的帛画艺术。发展到现在,装饰画已经越来越被大众所喜欢。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生活品位、审美情趣等也都在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恰当运用装饰画来提高室内装修风格,与此同时凸显个人的品味。而在装饰画中,大批量的印刷品装饰画是占到了主流。
可是如果真的要把大批量生产的装饰画归类,单从艺术品和平面设计品的定义上来说吧:艺术品一直被人们冠以独一无二的存在,可当摄影术出现的时候,就对传统艺术造成了严重的打击,那种唯一性以及不可复制性只是历史的产物,过了那个历史时期,这种定义就已经不能让人们信服了;再说平面设计把,它是印刷时代的产物,可是如今,随着多媒体智能终端的普及,平面设计品也出现了多种形式,它已经开始运用多种媒介进行传播,所以这种定义也是过时的,艺术品也已经不全是唯一的了(就像摄影作品用底片无限洗印一样),那么还能那么单纯的把平面设计品就认为是印刷品吗?还可以那么清晰的把平面设计品和艺术品严格的分开吗?所以我认为,大批量生产的装饰画应该是艺术品与平面设计品相结合的产物。装饰画既具有艺术品“形式的成分”和“表现的成分”的条件,又具有平面设计大批量生产的特点,已经不能把它单纯的划分到艺术品或平面设计品中去了。
德国建筑家歌德佛雷特·谢姆别尔参观了1851年在伦敦举办的世界上第一个国际博览会后,写了两本书,提出了对这个展览的反对意见,一本是《科学·工艺·美术》(1852);另一本是《工艺与工艺美术的式样》(189?年)。他在这两本书中提出:美术必须与技术结合,提倡设计美术。约翰·拉斯金(1819~1900)也参观了这次展览,他否认在造型艺术——所谓大艺术与被称为小艺术的手工艺、室内装饰等之间存在着什么差别。主张美学家从事产品设计,要求美术与技术结合。而英国设计家威廉·莫里斯在平面设计上的贡献是尤其突出的,他在1877年撰写一篇文章《小艺术》中明确地提出自己的设计思想,他认为,我们没有办法区分所谓的大艺术(指造型艺术)和小艺术(指设计),把艺术如此区分,小艺术就会显成是毫无价值的、机械的、没有理智的东西,推动对于流行风格的抵御能力,丧失了改革的力量;而从另外一方面来说,失去了小艺术的支持,大艺术也就失去了为大众服务的价值,而成为毫无意义的附庸,成为有钱人的玩物。
所以,在当大批量装饰画生产销售的时候,我们不能单纯的把它作为艺术品或者平面设计品理解,它是大艺术和小艺术的结合。这样,装饰画就起到了传播艺术的作用,它使得艺术更加平民化,深刻体现了艺术民主化的倾向。拉金斯认为:艺术家已经脱离了日常生活,只是沉醉在古希腊和意大利的迷梦之中,这种只能被少数人理解,为少数人感动,而不能让人民大众了解的艺术有什么用呢?真正的艺术必须是为人民创作的,如果作者和使用者对某件作品不能产生共鸣,并且都喜欢它,那么这件作品即使是天上的神品也罢,实质上只是一件十分无聊的东西。
那些深藏于宫廷、博物馆的书画作品大都为历代书画大家的传世之作,具有非凡的艺术价值,为民族之珍宝。由于各种原因难得一见。而且艺术品独具的稀缺性和尊荣感是上流人士永恒的奢侈品,艺术品又具有收藏价值,真正的藏家不会轻易出售手中的藏品,所以在复制技术没有达到像现在这样先进之前,艺术品仅停留在收藏阶段。随着现代印刷复制手段以及数码技术的快速发展,这些艺术品开始大量的进行高仿真的复制和批量生产。以前只能存放在博物馆的名贵作品开始以复制品的形式进入人们的生活。大批量生产的装饰画用众多的复制品取代了艺术品独一无二的存在,由于它使复制品能为大众在其自身的环境中去加以欣赏,因而它就赋予了所复制的艺术品以现实的活力。所以装饰画在当代社会不仅具有传播艺术的价值,它在现实生活中还给我们带来视觉美感和心灵的净化。
参 考 文 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2]王申祜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关键词】装饰画;艺术品;平面设计品;价值
装饰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彩陶器身上的装饰性纹样,如动物纹、人纹、几何纹,都是经过夸张变形、高度提炼的图形。更确切的起源是战国时期的帛画艺术。发展到现在,装饰画已经越来越被大众所喜欢。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生活品位、审美情趣等也都在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恰当运用装饰画来提高室内装修风格,与此同时凸显个人的品味。而在装饰画中,大批量的印刷品装饰画是占到了主流。
可是如果真的要把大批量生产的装饰画归类,单从艺术品和平面设计品的定义上来说吧:艺术品一直被人们冠以独一无二的存在,可当摄影术出现的时候,就对传统艺术造成了严重的打击,那种唯一性以及不可复制性只是历史的产物,过了那个历史时期,这种定义就已经不能让人们信服了;再说平面设计把,它是印刷时代的产物,可是如今,随着多媒体智能终端的普及,平面设计品也出现了多种形式,它已经开始运用多种媒介进行传播,所以这种定义也是过时的,艺术品也已经不全是唯一的了(就像摄影作品用底片无限洗印一样),那么还能那么单纯的把平面设计品就认为是印刷品吗?还可以那么清晰的把平面设计品和艺术品严格的分开吗?所以我认为,大批量生产的装饰画应该是艺术品与平面设计品相结合的产物。装饰画既具有艺术品“形式的成分”和“表现的成分”的条件,又具有平面设计大批量生产的特点,已经不能把它单纯的划分到艺术品或平面设计品中去了。
德国建筑家歌德佛雷特·谢姆别尔参观了1851年在伦敦举办的世界上第一个国际博览会后,写了两本书,提出了对这个展览的反对意见,一本是《科学·工艺·美术》(1852);另一本是《工艺与工艺美术的式样》(189?年)。他在这两本书中提出:美术必须与技术结合,提倡设计美术。约翰·拉斯金(1819~1900)也参观了这次展览,他否认在造型艺术——所谓大艺术与被称为小艺术的手工艺、室内装饰等之间存在着什么差别。主张美学家从事产品设计,要求美术与技术结合。而英国设计家威廉·莫里斯在平面设计上的贡献是尤其突出的,他在1877年撰写一篇文章《小艺术》中明确地提出自己的设计思想,他认为,我们没有办法区分所谓的大艺术(指造型艺术)和小艺术(指设计),把艺术如此区分,小艺术就会显成是毫无价值的、机械的、没有理智的东西,推动对于流行风格的抵御能力,丧失了改革的力量;而从另外一方面来说,失去了小艺术的支持,大艺术也就失去了为大众服务的价值,而成为毫无意义的附庸,成为有钱人的玩物。
所以,在当大批量装饰画生产销售的时候,我们不能单纯的把它作为艺术品或者平面设计品理解,它是大艺术和小艺术的结合。这样,装饰画就起到了传播艺术的作用,它使得艺术更加平民化,深刻体现了艺术民主化的倾向。拉金斯认为:艺术家已经脱离了日常生活,只是沉醉在古希腊和意大利的迷梦之中,这种只能被少数人理解,为少数人感动,而不能让人民大众了解的艺术有什么用呢?真正的艺术必须是为人民创作的,如果作者和使用者对某件作品不能产生共鸣,并且都喜欢它,那么这件作品即使是天上的神品也罢,实质上只是一件十分无聊的东西。
那些深藏于宫廷、博物馆的书画作品大都为历代书画大家的传世之作,具有非凡的艺术价值,为民族之珍宝。由于各种原因难得一见。而且艺术品独具的稀缺性和尊荣感是上流人士永恒的奢侈品,艺术品又具有收藏价值,真正的藏家不会轻易出售手中的藏品,所以在复制技术没有达到像现在这样先进之前,艺术品仅停留在收藏阶段。随着现代印刷复制手段以及数码技术的快速发展,这些艺术品开始大量的进行高仿真的复制和批量生产。以前只能存放在博物馆的名贵作品开始以复制品的形式进入人们的生活。大批量生产的装饰画用众多的复制品取代了艺术品独一无二的存在,由于它使复制品能为大众在其自身的环境中去加以欣赏,因而它就赋予了所复制的艺术品以现实的活力。所以装饰画在当代社会不仅具有传播艺术的价值,它在现实生活中还给我们带来视觉美感和心灵的净化。
参 考 文 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2]王申祜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