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不断渗透人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教育领域,信息技術的整合应用也愈加广泛。在此背景下,文章以小学数学课程为例,探讨该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相关内容,以期为促进小学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优化提供一些有益思路。
关键词:小学数学;信息技术;整合;原则;策略
当今时代,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不断影响着人们思维与学习方式。在此背景下,我国各阶段的教育也逐步走向网络化、个性化,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发生巨大变革,个性化学习、网络化教育、计算机辅助教育等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多元整合方式不断呈现,并在实际运用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一、 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现状剖析
“整合”一词的原意指的是融合成为一体。在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涵义又被延伸为将信息技术融合于课程教学过程以营造新的教学环境,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性、探究性的教学课堂新方式。在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过程中,通过将信息技术高效地应用到数学课程教学中去,创建出小学数学信息化教学环境,使教师的课堂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同时有效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该模式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主要包含两个层面:第一层是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工具被教师运用于辅助小学数学课程教学;第二层是将信息技术纳入改善学习环境的要素之一用于支持学生学习。从现阶段国内小学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应用现状上看,更多的是停留在第一个层面,即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辅助工具来帮助教师完成教学目标任务,因而出现了许多教辅型的应用软件。此类教辅软件的重要特征在于工具性,主要用于帮助学生掌握重难点知识而非提高学生的认知与创新能力,且常在教学评比课或者公开课中“短暂”出现,未能真正体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优势。
二、 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目前,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信息技术的整合应用已屡见不鲜。从两者整合的本质上看,信息技术本身的应用并不能起到促进学生学习、提升教学效果的作用,只有教师采取有效策略和措施运用得当,才能发挥出真正效果。然而,从当前两者的整合应用现状来看,信息技术运用的灵活性不高,形式单一,方法生硬,且容易陷入电教“满堂灌”的泥淖。
(一) 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教师操作技能不娴熟
教师作为小学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的具体操作者,其自身教学业务能力与信息技术操作技能是否娴熟,直接影响着两者整合教学的最终成效。受一些因素影响,当前仍存在部分的小学数学教师无法熟练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他们多只会制作简单的文稿演示课件,而不会动画演示和操作一些交互手段,导致教学效果犹如电教板的板书,未能渐次展示相关内容和信息,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思维。少部分教师甚至直接从互联网上照搬他人课件,并未进行任何调整,使得课件内容与实际教学不匹配。长此以往,势必将给小学数学课程教学带来不利影响。
2. 信息技术切入点难以把握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的高效整合是建立在准确切入、恰当使用的基础之上的。若切入时机不恰当,或者使用方式不科学,生搬硬套,则往往适得其反。例如在进行“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教学时,一位教师上课伊始就直接在多媒体屏幕上展示一个“三角形”的模型图,并告知学生关于三角形的有关特征和边角关系。该做法中,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手段的时间点过早,且略去学生对“三角形”自我感知的过程,导致学生思维受到影响,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等的培养。教师只有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充分结合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科学设计信息技术整合教学方案,同时准确切入,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点”上,才有可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 解决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作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加以应对:
1. 提高教师信息技术操作能力
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新技术、新知识,熟练掌握信息网络技术、多媒体课件等的制作和运用,并通过实践运用,逐步提高自身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从而做到娴熟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来帮助解决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提升数学课堂教学实效。
2. 找准时机,恰当使用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的整合并非是被动地纳入,而应当是应用信息技术来服务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为此,教师要提高相关认知,明白信息技术使用的最佳时机、最佳节点在哪,懂得如何使用能够使教学效果最佳等,进而达到准确切入、恰当使用。
三、 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实践
(一) 整合原则
1. 符合教学实际的原则
小学数学属于基础性、工具性的学科。对该学科的教学,教师不仅要教授相关知识、概念,还要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在进行小学数学同信息技术整合教学中,首先要做到遵循小学数学教学实际与学生学习实际。
2. 教学最优化原则
另一方面,小学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还应当遵循教学效果最优化的原则,创设出最契合教学实际的应用模式来服务教学,从而实现小学数学教学效果的优化。
(二) 整合方式
1. 创设情境,有效激趣
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之一。为此,在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课堂上,教师也应当想方设法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使其从被动参与转为主动学习,进一步提高整合教学课堂效率。
2. 着眼重难点,优化设计
在整合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从教学重点、难点问题出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化繁为简,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知识,运用直观、动态的演示展现知识变化的规律,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 交流协商,合作创新
对比传统课堂可以发现其主要弊端在于教学方式单一,缺少学生交流协商的机会。对此,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合课堂上,教师应当为学生创设交流与协商的平台,使学生在学习中更具交互性和开放性,进而促其形成独立思考、创新与团队协作等能力。
四、 结束语
纵观现阶段小学数学教改形势可以看出,信息技术同小学数学课程的整合必将持续进行下去,若整合得当,则不仅有助于小学数学教学效果的提升,而且还能进一步训练和发展学生的思维与创新能力,促其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晨旭.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D].天津师范大学,2013,3.
[2]史晓艳.小学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策略研究——以“图形与几何”教学为例[D].宁波大学,2013,4.
[3]郑黎.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11.
作者简介:
司淑媛,河北省黄骅市,河北省黄骅市黄骅镇孙村学校。
关键词:小学数学;信息技术;整合;原则;策略
当今时代,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不断影响着人们思维与学习方式。在此背景下,我国各阶段的教育也逐步走向网络化、个性化,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发生巨大变革,个性化学习、网络化教育、计算机辅助教育等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多元整合方式不断呈现,并在实际运用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一、 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现状剖析
“整合”一词的原意指的是融合成为一体。在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涵义又被延伸为将信息技术融合于课程教学过程以营造新的教学环境,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性、探究性的教学课堂新方式。在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过程中,通过将信息技术高效地应用到数学课程教学中去,创建出小学数学信息化教学环境,使教师的课堂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同时有效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该模式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主要包含两个层面:第一层是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工具被教师运用于辅助小学数学课程教学;第二层是将信息技术纳入改善学习环境的要素之一用于支持学生学习。从现阶段国内小学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应用现状上看,更多的是停留在第一个层面,即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辅助工具来帮助教师完成教学目标任务,因而出现了许多教辅型的应用软件。此类教辅软件的重要特征在于工具性,主要用于帮助学生掌握重难点知识而非提高学生的认知与创新能力,且常在教学评比课或者公开课中“短暂”出现,未能真正体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优势。
二、 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目前,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信息技术的整合应用已屡见不鲜。从两者整合的本质上看,信息技术本身的应用并不能起到促进学生学习、提升教学效果的作用,只有教师采取有效策略和措施运用得当,才能发挥出真正效果。然而,从当前两者的整合应用现状来看,信息技术运用的灵活性不高,形式单一,方法生硬,且容易陷入电教“满堂灌”的泥淖。
(一) 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教师操作技能不娴熟
教师作为小学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的具体操作者,其自身教学业务能力与信息技术操作技能是否娴熟,直接影响着两者整合教学的最终成效。受一些因素影响,当前仍存在部分的小学数学教师无法熟练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他们多只会制作简单的文稿演示课件,而不会动画演示和操作一些交互手段,导致教学效果犹如电教板的板书,未能渐次展示相关内容和信息,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思维。少部分教师甚至直接从互联网上照搬他人课件,并未进行任何调整,使得课件内容与实际教学不匹配。长此以往,势必将给小学数学课程教学带来不利影响。
2. 信息技术切入点难以把握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的高效整合是建立在准确切入、恰当使用的基础之上的。若切入时机不恰当,或者使用方式不科学,生搬硬套,则往往适得其反。例如在进行“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教学时,一位教师上课伊始就直接在多媒体屏幕上展示一个“三角形”的模型图,并告知学生关于三角形的有关特征和边角关系。该做法中,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手段的时间点过早,且略去学生对“三角形”自我感知的过程,导致学生思维受到影响,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等的培养。教师只有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充分结合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科学设计信息技术整合教学方案,同时准确切入,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点”上,才有可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 解决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作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加以应对:
1. 提高教师信息技术操作能力
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新技术、新知识,熟练掌握信息网络技术、多媒体课件等的制作和运用,并通过实践运用,逐步提高自身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从而做到娴熟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来帮助解决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提升数学课堂教学实效。
2. 找准时机,恰当使用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的整合并非是被动地纳入,而应当是应用信息技术来服务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为此,教师要提高相关认知,明白信息技术使用的最佳时机、最佳节点在哪,懂得如何使用能够使教学效果最佳等,进而达到准确切入、恰当使用。
三、 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实践
(一) 整合原则
1. 符合教学实际的原则
小学数学属于基础性、工具性的学科。对该学科的教学,教师不仅要教授相关知识、概念,还要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在进行小学数学同信息技术整合教学中,首先要做到遵循小学数学教学实际与学生学习实际。
2. 教学最优化原则
另一方面,小学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还应当遵循教学效果最优化的原则,创设出最契合教学实际的应用模式来服务教学,从而实现小学数学教学效果的优化。
(二) 整合方式
1. 创设情境,有效激趣
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之一。为此,在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课堂上,教师也应当想方设法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使其从被动参与转为主动学习,进一步提高整合教学课堂效率。
2. 着眼重难点,优化设计
在整合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从教学重点、难点问题出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化繁为简,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知识,运用直观、动态的演示展现知识变化的规律,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 交流协商,合作创新
对比传统课堂可以发现其主要弊端在于教学方式单一,缺少学生交流协商的机会。对此,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合课堂上,教师应当为学生创设交流与协商的平台,使学生在学习中更具交互性和开放性,进而促其形成独立思考、创新与团队协作等能力。
四、 结束语
纵观现阶段小学数学教改形势可以看出,信息技术同小学数学课程的整合必将持续进行下去,若整合得当,则不仅有助于小学数学教学效果的提升,而且还能进一步训练和发展学生的思维与创新能力,促其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晨旭.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D].天津师范大学,2013,3.
[2]史晓艳.小学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策略研究——以“图形与几何”教学为例[D].宁波大学,2013,4.
[3]郑黎.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11.
作者简介:
司淑媛,河北省黄骅市,河北省黄骅市黄骅镇孙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