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1)06-108-01
补课如潮,退潮需要舆论宣传影响社会大环境,逐步转变社会唯升学率、唯学历用人的片面评价。而学校首先不能推卸责任,甚至应该站出来勇作退潮的先锋军。教师应从新课改精神出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让“补课”成为无用之举。
实现自主学习,教师要从课堂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三个方面的素质:
一、培养愿学的情感
坚持一切以学生为出发点,是自主学习的前提条件。而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过渡阶段,尽管理性思维能力有一定的发展,但做事为人还常从自己的兴趣、爱好、情绪、感觉等非理性因素出发。当某一事物符合或者能够满足学生的某种需要时,他们才会产生积极肯定的情感体验;反之,学生就会产生消极的情感体验,从而疏远、躲避甚至拒绝它。因此,一切从学生出发,更多的指要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爱好等情商的因素,并尽量投其所好,培养“愿意学习”的情感。
1、用兴趣、动机营造一个自主学习的课堂氛围。美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想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兴趣之火。”因此,自主型的教学过程就应从学生感兴趣的各种形式出发,精心设计有趣与轻松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乐于参与、主动求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可采用以下一些情境:①“生活式”情境。结合学生能感知的生活表象设置教学情境。②“热点式”情境。利用社会热点切入教学,既可以其“鲜活”强烈吸引学生,又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让学生自主的用社会现象加深理解,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社会热点,这样不仅在课堂上做到自主学习,还可引导学生课后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③“形象式”情境。采取讲故事、演讲、辩论、多媒体等感性形象的多种形式,尊重他们的兴趣与个性,让学生在一个愉悦、轻松、自由的氛围下不知不觉地进入自主学习的状态。
2、用情感打通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通道。自主学习的重点之一是要实现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转换。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者”,而是以一种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一起讨论、交流与研究。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师生与生生之间的情感沟通与交流,需要用真挚的感情感染人、用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打动人、用生动感人的事迹感化人,把知识传授转化为情感交流,打通师与生之间的情感通道,在引起学生情感共鸣与情感体验的同时,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积淀和文化涵养,是教学内容不仅入脑,更能入心。这样,用情感作为主线贯穿教学过程。用情感连接师生与生生之间的纽带,既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又可改变以往教学给人的“强迫灌输”的感觉。
二、培养善学的技能
1、启动思维,善于发现问题
启动思维即学生愿意自己动脑,这是自主学习的生理和心理基础。自主学习首先要求改变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习形式上,应以个体学习为主,强调独立思考,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只作必要的启发指导和帮助,在此基础上适当进行小组互助学习和班级交流。在学习方法上,应采取先学后教、先尝试后指导的方法,多让学生直接感受,吸收课文内容,领悟规律,以至举一反三地运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空间、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之外,还要注意解除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对启动思维、自主学习的畏难情绪,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使他们能和大多数学生一起进步。
善于发现问题是自主学习的必经之途。教学中,教师应把问题的发现权交给学生,帮助他们经历由敢问到善问的过程。教师要经常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提问。对于善于提问的学生应予以表扬。同时,要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提问有“安全感”,对哪怕是异想天开甚至偏离话题内容的提问,教师也不要急于否定,而应通过引导让他们回到主题上来。能否做到善问,关键在教师的引导。怕学生“乱问”耽误教学时间是当年许多教师不敢放手让学生提问的主要原因,殊不知学生只有从提问中才能学会提问。
2、打破定势,善于创新思维
打破定势,善于从新的角度运用原有的知识,善于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善于发现事实与现象间的隐蔽联系,善于创新思维,是自主学习的基础要求。教学中,应启发学生对同一问题从多角度思考,找出新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具体可培养以下思维能力:发散思维,从各种可能设想出发,求得多种合乎条件的答案而不死守统一的模式,敢于标新立异。逆向思维,从结果、认识和观念出发对过程、条件进行严密、反复、持续不断的批判性再思考,以求得新的认识。横向思维,拓展思维的广度。
三、培养深学的意志
学习不可浅尝辄止,我们还要用意志、信念使学生养成自主深入学习的习惯。自主学习是一种枯燥而繁重的脑力劳动,这也需要强大的动力支撑、意志坚持和习惯养成。从知识的积累到知识的应用,本身就是一个复杂困难的自我内化与外化的过程。因此,学生要有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与良好的行为习惯。
1、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才成功的关键,如爱迪生、达尔文、华罗庚、爱因斯坦等,上中小学时表现的智力并不超群,学习成绩也不都很好,但他们都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因而他们的智力得到了超常发展,成为举世闻名的天才。而今,从我们校园里走出去的人,不能是垂头丧气的失败者,也不能是畏惧失败的人。现在我们的学校已经开始注意心理健康的问题了,还有一个培养心理素质的问题。养成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远大的学习志向、独立自主不畏权威的创新精神、持之以恒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钻研意志等,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时刻关注的研究课题。
2、养成有益的自学习惯
自主学习就是自学。让学生学会自学,方显课堂教学之功效。魏书生认为,要得到获得真理的能力,就要学会自学。他的做法有:帮助学生总结出三结合的读书自学方法;教会学生自己批改作文;让学生自己出试题;叫学生自己留作业……在他教的班级里,学生养成了自学习惯,在独立获取的过程中,获得了发展的潜力。让学生养成终身受益的自学习惯,我们可以从魏书生老师的做法中得到许多启示。
补课如潮,退潮需要舆论宣传影响社会大环境,逐步转变社会唯升学率、唯学历用人的片面评价。而学校首先不能推卸责任,甚至应该站出来勇作退潮的先锋军。教师应从新课改精神出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让“补课”成为无用之举。
实现自主学习,教师要从课堂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三个方面的素质:
一、培养愿学的情感
坚持一切以学生为出发点,是自主学习的前提条件。而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过渡阶段,尽管理性思维能力有一定的发展,但做事为人还常从自己的兴趣、爱好、情绪、感觉等非理性因素出发。当某一事物符合或者能够满足学生的某种需要时,他们才会产生积极肯定的情感体验;反之,学生就会产生消极的情感体验,从而疏远、躲避甚至拒绝它。因此,一切从学生出发,更多的指要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爱好等情商的因素,并尽量投其所好,培养“愿意学习”的情感。
1、用兴趣、动机营造一个自主学习的课堂氛围。美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想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兴趣之火。”因此,自主型的教学过程就应从学生感兴趣的各种形式出发,精心设计有趣与轻松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乐于参与、主动求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可采用以下一些情境:①“生活式”情境。结合学生能感知的生活表象设置教学情境。②“热点式”情境。利用社会热点切入教学,既可以其“鲜活”强烈吸引学生,又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让学生自主的用社会现象加深理解,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社会热点,这样不仅在课堂上做到自主学习,还可引导学生课后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③“形象式”情境。采取讲故事、演讲、辩论、多媒体等感性形象的多种形式,尊重他们的兴趣与个性,让学生在一个愉悦、轻松、自由的氛围下不知不觉地进入自主学习的状态。
2、用情感打通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通道。自主学习的重点之一是要实现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转换。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者”,而是以一种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一起讨论、交流与研究。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师生与生生之间的情感沟通与交流,需要用真挚的感情感染人、用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打动人、用生动感人的事迹感化人,把知识传授转化为情感交流,打通师与生之间的情感通道,在引起学生情感共鸣与情感体验的同时,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积淀和文化涵养,是教学内容不仅入脑,更能入心。这样,用情感作为主线贯穿教学过程。用情感连接师生与生生之间的纽带,既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又可改变以往教学给人的“强迫灌输”的感觉。
二、培养善学的技能
1、启动思维,善于发现问题
启动思维即学生愿意自己动脑,这是自主学习的生理和心理基础。自主学习首先要求改变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习形式上,应以个体学习为主,强调独立思考,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只作必要的启发指导和帮助,在此基础上适当进行小组互助学习和班级交流。在学习方法上,应采取先学后教、先尝试后指导的方法,多让学生直接感受,吸收课文内容,领悟规律,以至举一反三地运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空间、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之外,还要注意解除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对启动思维、自主学习的畏难情绪,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使他们能和大多数学生一起进步。
善于发现问题是自主学习的必经之途。教学中,教师应把问题的发现权交给学生,帮助他们经历由敢问到善问的过程。教师要经常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提问。对于善于提问的学生应予以表扬。同时,要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提问有“安全感”,对哪怕是异想天开甚至偏离话题内容的提问,教师也不要急于否定,而应通过引导让他们回到主题上来。能否做到善问,关键在教师的引导。怕学生“乱问”耽误教学时间是当年许多教师不敢放手让学生提问的主要原因,殊不知学生只有从提问中才能学会提问。
2、打破定势,善于创新思维
打破定势,善于从新的角度运用原有的知识,善于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善于发现事实与现象间的隐蔽联系,善于创新思维,是自主学习的基础要求。教学中,应启发学生对同一问题从多角度思考,找出新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具体可培养以下思维能力:发散思维,从各种可能设想出发,求得多种合乎条件的答案而不死守统一的模式,敢于标新立异。逆向思维,从结果、认识和观念出发对过程、条件进行严密、反复、持续不断的批判性再思考,以求得新的认识。横向思维,拓展思维的广度。
三、培养深学的意志
学习不可浅尝辄止,我们还要用意志、信念使学生养成自主深入学习的习惯。自主学习是一种枯燥而繁重的脑力劳动,这也需要强大的动力支撑、意志坚持和习惯养成。从知识的积累到知识的应用,本身就是一个复杂困难的自我内化与外化的过程。因此,学生要有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与良好的行为习惯。
1、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才成功的关键,如爱迪生、达尔文、华罗庚、爱因斯坦等,上中小学时表现的智力并不超群,学习成绩也不都很好,但他们都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因而他们的智力得到了超常发展,成为举世闻名的天才。而今,从我们校园里走出去的人,不能是垂头丧气的失败者,也不能是畏惧失败的人。现在我们的学校已经开始注意心理健康的问题了,还有一个培养心理素质的问题。养成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远大的学习志向、独立自主不畏权威的创新精神、持之以恒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钻研意志等,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时刻关注的研究课题。
2、养成有益的自学习惯
自主学习就是自学。让学生学会自学,方显课堂教学之功效。魏书生认为,要得到获得真理的能力,就要学会自学。他的做法有:帮助学生总结出三结合的读书自学方法;教会学生自己批改作文;让学生自己出试题;叫学生自己留作业……在他教的班级里,学生养成了自学习惯,在独立获取的过程中,获得了发展的潜力。让学生养成终身受益的自学习惯,我们可以从魏书生老师的做法中得到许多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