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中,坚定不移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被认为是“牛鼻子”。其中处于“桥头堡”位置的重要一环,是要高水平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打造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和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到2035年承接北京中心城区40万—50万常住人口疏解。
与此同时,城市副中心作为北京新的“一翼”,是新一版北京“总规”中城市新节点所在,北京多次提出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以最先进的理念、最高的标准、最好的质量推进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
在营造自然宜人滨水环境方面,北京城市副中心将贯通约163公里连续滨水岸线,将超过四分之一面积、约40平方公里滨水空间打造成生态化、人性化的活力地区。推进大尺度绿化,建设17处面积10公顷以上的大型公园,重点规划建设面积约11.2平方公里的城市绿心,建成大尺度城市森林公园,实现森林入城,高水平建设剧院、图书馆、博物馆方案等一批精品力作,建设最具亮点的市民活力中心。同时,加强公共空间管控,构建连续贯通的公共空间,对垃圾桶、候车亭、人行天桥等街道家具进行精细化设计,建设生活方便、尺度宜人、充满活力的公共空间。
在文化传承方面,规划着力凸显城市文化魅力。通过深入挖掘通州历史文化底蕴,构建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体系,以大运河、燕山南麓大道水陆两线串联各类历史文化遗存,营造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人文环境。同时,北京城市副中心将分类实施通州古城、路县故城与张家湾古镇保护,整体提升古城历史文化价值。以更开阔的视角不断挖掘历史文化内涵,拓展和丰富保护对象,努力做到应保尽保。划定历史文化保护线,历史文化保护重点管控区占城市副中心总面积的比例在8%以上。
建设未来没有城市病的城区
规划坚持问题导向,针对交通、职住、环境等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力求标本兼治、综合施策,努力建设未来没有城市病的城区。
为了有效缓解城市交通拥堵,规划由以车为本转变为以人为本,实现绿色出行比例达80%。通过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建设步行和自行车友好的城区,构建连续舒适的林荫路步行系统,加强道路绿化,实现街区道路100%林荫化。坚持轨道交通引导城市发展,实现居住区与重点功能区之间轨道一次换乘即可到达,内部公共交通通勤时间控制在30分钟以内。构建舒适便捷的小街区、密路网,新建地区街区尺度控制在150—200米,实现路网密、节点通、快慢有序。
围绕居住问题,规划明确将加强住房保障,推进职住就近平衡。规划坚持住有所居、居有所安,完善租购并举的住房体系,健全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重点是以职住平衡为导向,新增住房约18万套,适当提高以公租房为主的保障性住房和以共有产权房为主的政策性住房比例,动态调节住房供给,实现城市副中心住房供需平衡、职住就近平衡。
在环境治理方面,规划提出全面改善环境质量,全面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系統治理,对自然资源实现统一管控。以打赢蓝天保卫战为重点,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提高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能力,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覆盖率和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回收利用率达45%。
以新促老实现新老融合
规划坚持从实际出发,统筹考虑现状条件及发展目标,将北京城市副中心12个民生共享组团划分为更新改造、城乡统筹、创新示范3种类型,制订差异化的公共服务保障策略,统筹调配各组团的职住关系和公共服务,促进环境品质提升和资源要素公平合理分配,满足不同人群的生活需求,推动新老城区空间、功能、社会深度融合。
促进新老城区空间融合。规划坚持整体协调、系统贯通,在老城区做好城市修补和生态修复,加强系统衔接,实现新老城区蓝网、绿网、路网内畅外联、互联互通。为老旧小区增补小微绿地,推进停车位改造和市政设施扩容。
促进新老城区功能融合。规划强化新建区主导功能建设,推动老城区产业升级,为老城区复兴注入新的发展活力。
促进新老城区社会融合。构建均衡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同管理、同服务,形成亲善友爱、和谐融洽的邻里关系,激发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实现由地缘相近到人缘相亲,创造城市副中心开放包容的社会氛围。
北京市规划国土委负责人表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编制规划,让无论是住在通州本地的市民,还是承接的中心城区人口,都能享受到城市规划建设的成果,让城市副中心成为“留得住人,扎得下根”的地方,成为新时代的千年之城。
与此同时,城市副中心作为北京新的“一翼”,是新一版北京“总规”中城市新节点所在,北京多次提出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以最先进的理念、最高的标准、最好的质量推进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

在营造自然宜人滨水环境方面,北京城市副中心将贯通约163公里连续滨水岸线,将超过四分之一面积、约40平方公里滨水空间打造成生态化、人性化的活力地区。推进大尺度绿化,建设17处面积10公顷以上的大型公园,重点规划建设面积约11.2平方公里的城市绿心,建成大尺度城市森林公园,实现森林入城,高水平建设剧院、图书馆、博物馆方案等一批精品力作,建设最具亮点的市民活力中心。同时,加强公共空间管控,构建连续贯通的公共空间,对垃圾桶、候车亭、人行天桥等街道家具进行精细化设计,建设生活方便、尺度宜人、充满活力的公共空间。
在文化传承方面,规划着力凸显城市文化魅力。通过深入挖掘通州历史文化底蕴,构建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体系,以大运河、燕山南麓大道水陆两线串联各类历史文化遗存,营造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人文环境。同时,北京城市副中心将分类实施通州古城、路县故城与张家湾古镇保护,整体提升古城历史文化价值。以更开阔的视角不断挖掘历史文化内涵,拓展和丰富保护对象,努力做到应保尽保。划定历史文化保护线,历史文化保护重点管控区占城市副中心总面积的比例在8%以上。
建设未来没有城市病的城区
规划坚持问题导向,针对交通、职住、环境等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力求标本兼治、综合施策,努力建设未来没有城市病的城区。
为了有效缓解城市交通拥堵,规划由以车为本转变为以人为本,实现绿色出行比例达80%。通过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建设步行和自行车友好的城区,构建连续舒适的林荫路步行系统,加强道路绿化,实现街区道路100%林荫化。坚持轨道交通引导城市发展,实现居住区与重点功能区之间轨道一次换乘即可到达,内部公共交通通勤时间控制在30分钟以内。构建舒适便捷的小街区、密路网,新建地区街区尺度控制在150—200米,实现路网密、节点通、快慢有序。

围绕居住问题,规划明确将加强住房保障,推进职住就近平衡。规划坚持住有所居、居有所安,完善租购并举的住房体系,健全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重点是以职住平衡为导向,新增住房约18万套,适当提高以公租房为主的保障性住房和以共有产权房为主的政策性住房比例,动态调节住房供给,实现城市副中心住房供需平衡、职住就近平衡。
在环境治理方面,规划提出全面改善环境质量,全面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系統治理,对自然资源实现统一管控。以打赢蓝天保卫战为重点,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提高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能力,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覆盖率和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回收利用率达45%。
以新促老实现新老融合
规划坚持从实际出发,统筹考虑现状条件及发展目标,将北京城市副中心12个民生共享组团划分为更新改造、城乡统筹、创新示范3种类型,制订差异化的公共服务保障策略,统筹调配各组团的职住关系和公共服务,促进环境品质提升和资源要素公平合理分配,满足不同人群的生活需求,推动新老城区空间、功能、社会深度融合。
促进新老城区空间融合。规划坚持整体协调、系统贯通,在老城区做好城市修补和生态修复,加强系统衔接,实现新老城区蓝网、绿网、路网内畅外联、互联互通。为老旧小区增补小微绿地,推进停车位改造和市政设施扩容。
促进新老城区功能融合。规划强化新建区主导功能建设,推动老城区产业升级,为老城区复兴注入新的发展活力。
促进新老城区社会融合。构建均衡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同管理、同服务,形成亲善友爱、和谐融洽的邻里关系,激发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实现由地缘相近到人缘相亲,创造城市副中心开放包容的社会氛围。
北京市规划国土委负责人表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编制规划,让无论是住在通州本地的市民,还是承接的中心城区人口,都能享受到城市规划建设的成果,让城市副中心成为“留得住人,扎得下根”的地方,成为新时代的千年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