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味俱全细细嚼

来源 :初中生之友·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g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言
  有了品尝,方可获得舌尖上的百般滋味。文章便如菜肴,细细去品,酸甜苦辣,各般滋味渗入心田;文章便似桥梁,用心去读,作者的喜怒哀乐,尽可让我们感同身受。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是一种滋味,“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是一种滋味;“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一种滋味,“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亦是一种滋味;“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是一种滋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更是另一种滋味……“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有着千种乃至万种人生滋味。我们有时将自己内心的百般滋味过于放大,郁结于心,不得开解,而阅读可以让我们走进千万种他人的人生滋味,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对人性更为深刻的认知,从而走向更为开阔的人生境界。
  下面两篇佳作,分别指向“人间最温暖的亲情”的滋味以及“干干净净的黑暗”的滋味。
  美文一
  北风乍起时
  叶倾城
  看完电视以后,老王一整晚都没睡好。(先不交代原因,意在强化文本的吸引力)他第二天一上班就匆匆往武汉打电话,直到9点,那端才响起儿子的声音:“爸,什么事?”他连忙问:“昨晚的天气预报看了没有?寒流快到武汉了,厚衣服准备好了吗?要不然,叫你妈给你寄……”
  儿子只漫不经心地说:“不要紧的,还很暖和呢,到真冷了再说。”他絮絮不休,儿子不耐烦地说:“知道了,知道了。”儿子说完便搁了电话。(父子之间态度的对比相當鲜明)
  他刚准备再拨过去,铃声突响,是他住在哈尔滨的老母亲打来的,声音颤巍巍的:“天气预报说,北京今天要变天,你加衣服了没有?”疾风阵阵,从他忘了关好的窗缝里乘虚而入,他还来不及答话,已经结结实实打了个大喷嚏。
  老母亲急了:“已经感冒了不是?怎么这么不听话,从小就不爱加衣服……”絮絮叨叨,从他7岁时的“劣迹”说起,他赶紧截住:“妈,你那边天气怎么样?”老人答:“雪还在下呢!”(“雪还在下呢”意味着哈尔滨的气温远比武汉低)
  他不由自主地愣住了。(为什么“不由自主地愣住”?读者当自我深思)
  在寒潮乍起的清晨,他深深牵挂的,是北风尚未抵达的武汉,却忘了匀一些给北风起处的故乡和年过七旬的母亲。(答案来了)
  人间最温暖的亲情,为什么竟是这样的?老王自己都有点发蒙。(戛然而止,留下了回味的余地)
  (选自《阅读与作文》2019年第3期,有删改)
  品读
  本文作者从再平常不过的生活小事中开掘出了深邃的思想,那就是:被爱的晚辈,为什么没有想到要把所得到的爱分一部分返还给长辈呢?不是吗?父母爱我们,我们爱孩子,这已经融到了血液里,代代相传,没有谁感觉不正常。如果反过来,要是孩子也主动地爱我们,我们也主动地爱父母,不是更好吗?
  那样的话,文中的故事就要改写成儿子打电话给老王,老王打电话给老母亲,“添衣服喽”的叮咛从南到北一路传过去,我们的社会不是会增加一道亮丽的风景,成为让人艳羡的另一番模样吗?
  美文二
  我对黑暗的柔情
  迟子建
  我回到故乡时,已是晚秋的时令了。农人们在田地里起着土豆和白菜,采山的人还想在山林中做最后的淘金,他们身披落叶,寻觅着毛茸茸的蘑菇。小城的集市上,卖棉鞋棉帽的人多了起来,大兴安岭的冬天就要来了。(对“采山的人”的描摹尤其生动)
  窗外的河坝下,草已枯了。夏季时繁星一般闪烁在河畔草滩上的野花,一朵都寻不见了。母亲侍弄的花圃,昨天还花团锦簇的,一夜的霜冻,就让它们腰肢摧折,花容失色。(凸显变化之快)
  大自然的花季过去了,而居室的花季还在。母亲摆在我书房南窗前的几盆花,有模有样地开着。蜜蜂在户外没有可采的花蜜了,当我开窗通风的时候,它们就飞进屋子里,寻寻觅觅的。它们青睐的是金黄的秋菊,还是水红的灯笼花?(前文写花圃 “花容失色”,是为了引出“居室的花季”,引出蜜蜂)
  那天下午,我关窗的时候,忽然发现一只金色的蜜蜂。它蜷缩在窗棂下,好像采蜜采累了,正在甜睡。我想都没想,捉起它,欲把它放生。然而就在我扬起胳膊的那个瞬间,我左手的拇指忽然针刺般剧痛,我意识到蜜蜂蜇了我,连忙把它撇到窗外。
  蜜蜂走了,它留在我拇指上的,是一根蜂针。蜂针不长,很细,附着白色的絮状物,我把它拔了出来。(观察细致,用笔细腻)我小的时候,不止一次被蜜蜂蜇过,记得有一次在北极村,我撞上马蜂窝,倾巢而出的马蜂蜇得我面部红肿,疼得我在炕上直打滚。
  别看这只蜜蜂了无生气的样子,它的能量实在是大。我的拇指顷刻间肿胀起来,而且疼痛难忍。我懊恼极了,蜜蜂一定以为我要置它于死地,才使出它的撒手锏。而蜇过了人的蜜蜂,会气绝身亡,即使我把它放到窗外,它也不会再飞翔,注定要化作尘埃了。我和它,两败俱伤。
  我以为疼痛会像闪电一样消逝,然而我错了。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到了晚饭的时候,我的拇指仍然锥心刺骨地疼。天刚黑,我便钻进被窝,想着进入梦乡了,就会忘记疼痛。然而辗转着熬到深夜(一个“熬”字颇见力度),疼痛非但没有减弱,反而像涨潮的海水一样,一浪高过一浪。我不得不从床上爬起,打开灯,察看伤处。我想蜜蜂留在我手指上的蜂针,一定毒素甚剧,而我拔蜂针时并没有用镊子,大约拔得不彻底,于是拿出一根缝衣服的针,划了根火柴,简单地给它消了消毒,将针刺向痛处,企图挑出可能残存着的蜂针。针进到肉里去了,可是血却出不来,好像那块肉成了死肉,这让我骇然。想到冷水可止痛,我便拔了针,进入洗手间,站在水龙头下,用冷水冲击拇指。这招儿倒是灵验,痛感减轻了不少,十几分钟后我回到了床上。然而才躺下,刚刚缓解的疼痛又傲慢地抬头了,没办法,我只得起来。病急乱投医,我一会儿抹风油精,一会儿抹牙膏,一会儿又涂抗炎药膏,百般折腾,疼痛却仍如高山的雪莲一样,凛然地开放。(连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将疼痛感写得让人感同身受)我泄气了,关上灯,拉开窗帘,求助于天。   已经是子夜时分了,如果天气好,我可以望见窗外的月亮、星星,可以看见山的剪影。然而那天是阴天,窗外一团漆黑,什么也看不见。人的心真是奇怪,越是看不见什么,却越是想看。我将脸贴在玻璃窗上,瞪大眼睛,然而黑夜就是黑夜,它毫不含糊地将白日我所见的景致都抹杀掉了。我盼望着山下会突然闪现出打鱼人的渔火,或是堤坝上有汽车驶过,那样,就会有光明划破这黑暗。然而没有,我的眼前仍然是沉沉的无边的暗夜。
  我已经很久没有体味这样的黑暗了。都市的夜晚,由于灯火作祟,已没有黑暗可言了;而在故乡,我能伫立在夜晚的窗前,也完全是因为月色的诱惑。有谁会欣赏黑暗呢?然而这个伤痛的夜晚,面对着这处子般鲜润的黑暗,我竟有了一种特别的感动,身上渐渐泛起暖意,犹如在冰天雪地中看到了一团火。(此处遣词造句绝对新颖别致)如今能看到真正的黑暗的地方,又有几处呢?黑暗在这个不眠的世界上,被人为的光明撕裂得丢了魂魄。其实黑暗是洁净的,那灯红酒绿、夜夜笙歌的繁华,亵渎了圣洁的黑暗。上帝给了我们黑暗,不就是送给了我们梦想的温床吗?如果我们放弃梦想,不断地制造糜烂的光明来驱赶黑暗,纵情声色,那么我们面对的,很可能就是单色调的世界了。(作家以独特的眼光来看待黑暗,写出了自己的真体验、真感悟)
  我感激这只勇敢的蜜蜂,它用一场壮烈的牺牲,唤起了我的疼痛感,唤起了我对黑暗的从未有过的柔情。只有这干干净净的黑暗,才会迎来清清爽爽的黎明啊!
  (选自《我对黑暗的柔情》,有删改)
  品读
  散文是最富真情的文体,揭示写作主体最真实最隐秘的情感,可以说是散文的所长,而虚伪和作态可以说是散文的天敌。《我对黑暗的柔情》无疑是一篇颇具个人感情色彩的、以真纯取胜的哲理散文。作者从看似简单的日常生活现象入手,运用隐喻的表现手法,深入浅出地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生活状态的忧虑与思考。
  文章要讲述的是“勇敢的蜜蜂,它用一场壮烈的牺牲……唤起了我对黑暗的从未有过的柔情”,开篇却从故乡的秋景写起——写秋景,意在交代大自然的花季已过,而居室的花季还在,為蜜蜂飞入书房埋下伏笔;然后引出蜜蜂蜇“我”的情节。接下来主要运用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突出蜜蜂虽小,蜇人的能量却大,被蜇后“我”辗转难眠,百般折腾后“疼痛却仍如高山的雪莲一样,凛然地开放”,以至于不得不“拉开窗帘,求助于天”。
  一般来说,黑暗是人们贬斥的对象,然而在迟子建眼中,黑暗是干净的、圣洁的,是产生梦想的温床,而如果没有梦想,“我们面对的,很可能就是单色调的世界”。这是相对于那种人为制造的喧嚣、糜烂的光明而言的。在现实社会中,“灯红酒绿、夜夜笙歌的繁华”使人的内心日渐浮躁,在人生道路上找不到安宁的生命归宿。换句话说,当今时代,很多人戴着面具生活,欺骗别人也欺骗自己。只有黑暗,才能让人休息、调整、反思,赤裸裸地面对自我,进行灵魂的追问。而作者所谓“迎来清清爽爽的黎明”,实际指的是让自己每一天都活得坦坦荡荡,无愧也无悔。
其他文献
昨天晚上睡前,我照例刷了一下微博。翻到我好朋友小蛙的微博的时候,其中一条我觉得格外扎眼:“我想我不会再难过了,因为我就要去死了。”  我点开她的微博首页,里边一条一条全是满满的负能量。小蛙是单亲家庭的孩子,一直跟着奶奶生活。她性格内向,成绩一般,她常说自己能卑微到尘埃里去。她在学校总是独来独往,也只有我这一个朋友。她说她看过医生,医生说她有轻度抑郁症。她说她晚上睡不着觉,一边哭一边在漆黑的夜里睁大
一条人行道上的“随机事件”  7月19日早上9点半,北京时不时下一阵雨。北京大学景观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李迪华背上双肩包,从北京大学万柳公寓出发,徒步到3公里外的北京大学本部。他走在前面,身后是50多名学生,像一条在人行道上游弋的大鱼,鱼尾是另一位火遍网络的建筑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讲师何志森。他们两人带着在北京大学参加全国高校营造社暑期交流的学生,让学生在看似平常的街道上随机发现问题。  26年前
两千多年前,蜿蜒向西的古丝绸之路为中华民族与阿拉伯民族架起友谊桥梁。两千多年后,中阿之间的真诚情谊,穿越时空,历久弥坚。  近日,在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举行前夕,记者专访约旦哈希姆王国驻华大使馆临时代办哈姆扎·欧麦利、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驻华大使阿里·扎希里、阿曼苏丹国驻华大使阿卜杜拉·萨阿迪和黎巴嫩共和国驻华大使米莉亚·贾布尔,听他们畅谈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友好往来、合作共赢的故事。
作为国家在风险管理领域的基础性制度安排,社会保障由政府主导组织实施,通过财政预算或征收社会保险费等途径筹集社会保障资金,按照一定規则向特定社会成员提供资金或服务,确保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和基本尊严。这种集众人之力解除社会成员基本生存和发展后顾之忧的保障机制,不仅能够为全体国民提供稳定预期,而且有助于降低全社会的风险管理成本。  互助共济是社会保障的天然属性。现实生活中,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经常发生。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取得重大进展。按照2011年确定的贫困标准,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9899万人减少到2017年底的3046万人,年均减少1370万人。按照这样的减贫效率,到2020年我国将告别农村绝对贫困。与此同时,党中央提出的到2020年贫困县全部摘帽的目标也将实现。2016年,全国592个贫困县中已有28個摘帽;2017年,又有125个贫困县申请摘帽,目前
每当遇到困难想退缩时,我就会想起刘志叔叔,想起自己肩负的建设家乡的责任。  记得那时,我十岁,还未上学,因为我家屋后那所小学已有三年没有任教老师了。  一天,村头传来敲锣打鼓放鞭炮的声音,我兔子般地跑了出去。只见村民们把一个文质彬彬的小伙子团团围住,而那小伙子正大声地讲话:  “我叫刘志,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我决定和大家一起建設家乡。虽然她现在很贫瘠,很落后,但是只要我们一起肩负起建设家乡的责任,相
像我所创作的很多文学作品一样,《元旦还乡记》这篇散文依然是以环境描写开场:“那棵柚子树挂满了黄澄澄的果实,從院子一隅探出头。草丛里、水沟边寂寞地躺着几个柚子。”坦率地说,我这是在为下文表达对故乡变迁、对老人孤独的喟叹作准备。环境描写应有的放矢,恰到好处地渲染作品氛围,给人物情感适时合理地调色。  文中,我以院子的清冷、进食的鸡、沉默的阳光衬托出父亲孤独、苍老、凄清的样子。我的情感随着环境描写所渲染
摘 要:生活化语文就是在语文教学中采用的策略、方式的生活化。它有机地把作者生活、教师生活、学生生活连接起来,开展高效的课堂教学。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活化;教学感悟  语文到底怎么教?这是国内语文界讨论的热点话题。为此,众多学者结合自己的实践,进行了有益地探究。其中,在“学会共同生活”理念的支撑下,生活化语文教学得以走上前台。  近来,笔者观摩了一节公开课,课题为《岳阳楼记》。在教学过程中,执教
电子商务法草案已经酝酿多年,目前正由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进行第三次审议。该草案吸收了社会各方很多有益的建议和意见,无论是立法技术,还是立法理念,都有了显著的进步,充分体现了立法积极审慎的态度,也让我们看到了立法工作者的努力和决心。这些年来,中国的电子商务无论是规模水平还是发展速度,都走在世界的前列。在国内,即使位于偏远地区,只要有一部手机也能买到全世界的商品。最近有一则消息引起了我的关注:俄罗斯世界
“俄罗斯正在‘重返’非洲。尽管动作缓慢,但莫斯科在对非关系上越来越投入。”  这是俄罗斯科学院非洲研究所俄非关系和非洲国家外交政策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奥莉加·库利科娃2018年年初发表的观点。数月来的行动表明,俄罗斯除了扩大对非武器出口、增强能源合作,还加强了与非洲国家的外交、安全与战略互动;除了深化与传统友好国家的关系,还加大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和政治合作力度,推动与非洲整体在经济、人文等领域的合作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