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已成为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农村产业融合理念最先起源于日本,日本通过发展“六次产业化”较为有效地解决了农业农村发展困境,与日本经济发展的逆增长形成鲜明对比.通过对日本“六次产业化”进行研究,发现其主要举措包括严格设定“六次产业化”认定标准、促进农产品地产地消、建立农工商合作网络、成立产业化扶持基金、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创建人才培养计划等.在借鉴日本经验的基础上,中国应完善促进乡村产业发展的法律支持,建立农村产业融合认定与扶持机制,实行自上而下统筹乡村产业发展的规划,实施乡村人才振兴
【机 构】
: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083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已成为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农村产业融合理念最先起源于日本,日本通过发展“六次产业化”较为有效地解决了农业农村发展困境,与日本经济发展的逆增长形成鲜明对比.通过对日本“六次产业化”进行研究,发现其主要举措包括严格设定“六次产业化”认定标准、促进农产品地产地消、建立农工商合作网络、成立产业化扶持基金、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创建人才培养计划等.在借鉴日本经验的基础上,中国应完善促进乡村产业发展的法律支持,建立农村产业融合认定与扶持机制,实行自上而下统筹乡村产业发展的规划,实施乡村人才振兴培养计划.
其他文献
本文将2016年全国37个城市25534个小区的数据与城市层面数据进行匹配,运用工具变量法等对产业集聚推动城市房屋价格上涨问题进行研究,并探讨了产业集聚推动城市房屋价格上涨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产业集聚每上升1%,将会推动房屋价格上涨0.1369%,相对于第二产业集聚,第三产业集聚更能推动房屋价格的上升;(2)产业集聚最能推动别墅价格的上升,商业及商住房次之,推动普通住宅价格上升的能力最弱;(3)产业集聚一方面通过加速城市化进程的直接效应和预期效应推高了房屋价格;另一方面,产业集聚还通过带动城市土地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问题.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社会经济结构与制度体系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就业结构体系也随之发生明显的调整.从历史发展的视角分析就业结构演变的历史逻辑,总结就业结构的发展规律、经验和特点,可为“十四五”时期中国就业结构调整与高质量就业发展提供思路.“十四五”时期,实现高质量就业需重点关注就业人口的自身发展、就业人口的区域流动、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间的适配性、就业制度体系建设等,应以自主就业为主、政府保障就业为辅,城镇就业与农村就业有机结合,营造良好的就业政策环境,发挥供给侧与需求侧双向就业促进效应
世界主要国家或地区通过开拓区域内合作促进各自产业结构改善以及经济发展.美国通过积极的产业转移形成了全球最大的GVC,对世界各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欧洲通过经济一体化体系促进了地区内的产能合作;日本通过与欧洲国家进行战略性产能合作占领了发达国家市场,且有力推动了全球化;东亚国家虽然通过一体化加强了区域产能合作,促进了经济复兴,但是缺乏经验和准备,制度上的不足以及政策环境的不稳定导致其成果并不显著.借鉴国际产能合作先进经验,中国的国际产能合作需基于各国产业的比较优势,确立互补性的全球价值链体系;通过推进地区经济
将“试点”作为巨灾保险制度化的前提,是现阶段中国国情选择的结果.这一选择虽与域外法治实践存在差异,但与法治本身不存在冲突.“试点”模式存在的不足之处在于制度内容生成方面的试行与试错,在“试点”之初伴随着决策风险.在财政领域表现为规范性与公平性程度不足问题,保险领域则表现为政策引导不足与政府主导现象并存.因此,对横跨财政与保险两大领域的财政支持型巨灾保险的“试点”,我们更应关注其法治化进程.一方面要遵循财政法治的总要求;另一方面,要坚持政府介入市场的适度性原则,避免损害保险市场的健康发展.同时,将“试点”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