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点”模式下财政支持型巨灾保险法治化的中国路径

来源 :宏观经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blood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将“试点”作为巨灾保险制度化的前提,是现阶段中国国情选择的结果.这一选择虽与域外法治实践存在差异,但与法治本身不存在冲突.“试点”模式存在的不足之处在于制度内容生成方面的试行与试错,在“试点”之初伴随着决策风险.在财政领域表现为规范性与公平性程度不足问题,保险领域则表现为政策引导不足与政府主导现象并存.因此,对横跨财政与保险两大领域的财政支持型巨灾保险的“试点”,我们更应关注其法治化进程.一方面要遵循财政法治的总要求;另一方面,要坚持政府介入市场的适度性原则,避免损害保险市场的健康发展.同时,将“试点”模式下巨灾保险制度法治化纳入财政领域改革总体进程之中,并在“宏观基金—中观项目—微观标准”基本框架下完善.
其他文献
本文将2016年全国37个城市25534个小区的数据与城市层面数据进行匹配,运用工具变量法等对产业集聚推动城市房屋价格上涨问题进行研究,并探讨了产业集聚推动城市房屋价格上涨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产业集聚每上升1%,将会推动房屋价格上涨0.1369%,相对于第二产业集聚,第三产业集聚更能推动房屋价格的上升;(2)产业集聚最能推动别墅价格的上升,商业及商住房次之,推动普通住宅价格上升的能力最弱;(3)产业集聚一方面通过加速城市化进程的直接效应和预期效应推高了房屋价格;另一方面,产业集聚还通过带动城市土地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问题.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社会经济结构与制度体系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就业结构体系也随之发生明显的调整.从历史发展的视角分析就业结构演变的历史逻辑,总结就业结构的发展规律、经验和特点,可为“十四五”时期中国就业结构调整与高质量就业发展提供思路.“十四五”时期,实现高质量就业需重点关注就业人口的自身发展、就业人口的区域流动、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间的适配性、就业制度体系建设等,应以自主就业为主、政府保障就业为辅,城镇就业与农村就业有机结合,营造良好的就业政策环境,发挥供给侧与需求侧双向就业促进效应
世界主要国家或地区通过开拓区域内合作促进各自产业结构改善以及经济发展.美国通过积极的产业转移形成了全球最大的GVC,对世界各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欧洲通过经济一体化体系促进了地区内的产能合作;日本通过与欧洲国家进行战略性产能合作占领了发达国家市场,且有力推动了全球化;东亚国家虽然通过一体化加强了区域产能合作,促进了经济复兴,但是缺乏经验和准备,制度上的不足以及政策环境的不稳定导致其成果并不显著.借鉴国际产能合作先进经验,中国的国际产能合作需基于各国产业的比较优势,确立互补性的全球价值链体系;通过推进地区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