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野狐岭》中叙述者的独特性

来源 :北方文学·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qy610325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野狐岭》作为雪漠的代表作之一,其叙述人称在选择上模糊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明确界限,叙述者既是被叙述者的同一性使整个作品的叙述视角特殊且转换自然。本文即以《野狐岭》文本分析为基础探讨叙述者转换的魅力所在。
  关键词:叙述者;野狐岭;叙述学运用
  新时期西部文学的代表作家雪漠在新近完成的《野狐岭》中一反常态,“改弦更张”,将视野上升到人性高度,并在其中发现生命存在的真谛。为配合这种极其个人化、主观性的表达方式,作者做出了叙事策略的重大调整,在看似散漫、凌乱的叙述中创造了文本的多样性,最终彰显出其富于启思性的哲学思考。
  “叙述者是叙事文本分析中最中心的概念;叙述者的身份,这一身份在文本中的表现程度和方式,以及含有的选择,赋予了文本以独有的特征”①而雪漠在《野狐岭》里关于叙述者的选择可谓独具匠心。这些叙述者的创造和一般的叙述者不同,他们并不是完成体。因为,他们在本书中叙述的时候仍处于生命的某个不确定的时刻,他们只是一个個幽魂。幽魂本身具有超越性,能够自动规避具体时空对人物的限制,小说中“我”的身份被限制为现代人,清晰交代了故事的首重时空,与“我”对话的幽魂是百年前消失的西行驼队,架构了故事的二层时空。
  叙述者,是讲述故事的声音源头。但在《野狐岭》中“不仅叙述文本是被叙述者叙述出来的,叙述者自己,也是被叙事出来的——不是常识认为的作者创造叙述者,而是叙述者讲述自身”②文本中的“视角人物”并不只是单一的,而作者构建的创作逻辑中,除了叙述者和受述者,所有的人物也在叙述框架中局部的控制了文本,发展了各自的主体性。
  在《野狐岭》的故事叙述中,作者“我”和幽魂们的“我”共同承担了“叙述功能”,围绕着各自的故事展开了属于自己的叙述行为。贯穿整部作品的是以作者“我”的采访历程为主线,这就意味着,主体故事中出现的“我”引导读者的思路,为读者讲述了一个在作者进入野狐岭后相对现实的探险故事。而幽魂的“我”却将作者探寻百年前野狐岭神秘消失的驼队中发生的那些看似散漫的故事有序地串接起来,使其形成完整的故事。这两个不同叙述框架中的“我”其实都自然的运用了叙述者的视角,讲述了自己的所见所闻。而幽魂叙事部分的“我”,是以小说叙事人,也就是作者雪漠“我”为中心辐射出来的众多的叙事者。在文本中,我们也可以看作是“第三人称”的变形。其实一旦有人物填充到叙述框架中,就会出现“人物视角化”。而视角人物意识的填入,就会出现叙述者和视角人物上的冲突。作者之所以将这些由他辐射出的叙事者讲述的故事也同样用“我”的口气表达出来,是因为叙述者是全知全能的,作者不仅可以从叙述者的角度还原故事的本身,而且也与整部小说的叙事结构相呼应。而总共二十七会的“采访内容”也完成了叙述者即是被叙述者的自然转换。比如第三会中木鱼妹说“我得从开头说起”,这里的“我”是一种“叙述自我”的形式。而在之后的叙述中她所说的:“我看到了阿爸木然的脸,不由得哭出声来。”这里的“我”是被叙述对象,是正在经历故事或事件的,在这段叙述中,叙述者和被叙述者是同一个人,叙述者“我”在讲,而“我”又进入故事之中,这种同在“话语层”和“故事层”的状况就构成了文本的“同故事叙述”。
  细读《野狐岭》,可以发现其叙事人称并非固定不变,在实质上是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交织并存,但都以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进行叙事。特殊的叙述视角取决了叙述者的独特性,《野狐岭》中的人物在各自的“故事层”的自称都是一致的,都是“我”, 他们讲述自己的经历时都是以回忆的性质开展描述,每一个叙述者都是一样,身处在“故事层”讲述自己经历,叙述者和被叙述者关系的同一性也因此体现。
  但鉴于“同一性”的存在,我们时常会出现只关注“经验自我”的叙述视角而忽略“叙述自我”叙述视角的情况。“叙述自我”是身处“此时此地”的“叙述者”,而“经验自我”是“彼时彼地”正在经历事件的被叙述对象。《野狐岭》的叙述框架正是在“此时此地”“彼时彼地”模式的不断交叉中架构的,雪漠和每一会的幽魂都分别扮演了“叙述自我”和“经验自我”的功能。关注了这一点也正是要求每一位读者在自己的阅读体验中既要关注这两个“我”的同一性,更不能忽视同一性的背后潜藏的差异性。
  《野狐岭》这部小说作者并不是照搬叙述学的原理来进行构思,但他在叙事角度上的突破和挑战是值得学习的。雪漠自己指出,《野狐岭》的创作就是在挑战读者的阅读智力,一般的小说手法根本就表现不了它。而本人从叙述者角度出发来解读《野狐岭》是想在叙事学的角度上更加深刻的理解该作品,进一步探讨《野狐岭》的情节与叙述学理论的紧密结合。
  注释:
  ①[荷]米克·巴尔:《叙述学》,谭军强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5年版,第15页。
  ②赵毅衡:《当说着被说的时候:比较叙述学导论》,四川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第1页。
  参考文献:
  [1]赵毅衡.究竟谁是“第三人称叙述者”[A].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6(9).
  [2]陈慧娟.当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的特性[M].天津社会科学,2008(6).
其他文献
疼痛的确是很个人的东西,很私密,很隐蔽,所以有人说,肚子疼只有自己知道.一个人的疼痛其实是从出生时就开始了,当婴儿艰难的睁开眼睛打量这个世界的时候,他的疼痛已经开始了:
期刊
史学家陈垣先生在其《明季滇黔佛教考》中有这样一段文字,“盘龙崇照、古庭善坚,滇人所艳称也.昆池弥漫数百里,盘龙肉身峙于南,古庭肉身峙于北”.在昆明历史中,有两位僧人被
摘要:《蒹葭》是《诗经·秦风》里一首怀人诗,历来的研究者对诗中“伊人”形象持有不同的观点:或认为诗中的“伊人”是一位德才兼备的贤士,或认为诗中的“伊人”是一位远遁尘世的隐者,或认为诗中的“伊人”是一位端庄秀丽的美人,虽众说纷纭,但学术界目前公认“伊人”是诗人所爱慕、怀念和追求的对象。可是,在本诗品鉴的过程中,历来研究者普遍认为诗中“伊人”的“行踪不定”,忽而“在水一方”,忽而“在水之湄”,忽而“在
摘要:中国文学进入了新时期文学阶段,这一时期的文学流派众多,其中以余华、马原等一批作家为代表的“先锋派”文学,在创作上从艺术手法、语言等多方面做出了大胆的尝试,也创作了一批优秀的作品。但是,进入九十年代后,先锋文学开始渐渐没落,而先锋作家们不是回归传统,就是渐渐脱离文坛。  关键词:活着;生命;意义  余华的《活着》就是他向传统回归的标志之作。无论从语言,还是从叙事手法上,余华都作出了一次华丽的转
目的:本文主要探究风险管理在传染病重症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院在2016年年间收治的86例传染病重症患者,将患者均等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
改革开放30年来最伟大的实践成果是成功探索出了一条正确而崭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赋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旺盛的生命力,它是一条指引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
摘要:安全生产是煤矿行业首抓的工作重心,该工作的顺利开展不仅关系到煤矿企业的安全管理部门,也与每一位员工息息相关。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保证企业安全发展的政治基础。现阶段我国煤矿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出现边缘化和淡化的现象,部分领导人和员工缺乏正确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认知。因此为了切实加强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力度,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笔者从自身经验出发,谈谈加强煤炭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措
他者是通过对常态存在的反动而成为一种另向现实存在。侠是由历史现实逐步转化为文学作品虚拟存在的社会他者群体。相对于内地文化体系,香港文学在历史的错乱传承中成为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