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豫剧乐队的发展与变化

来源 :美与时代·城市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gz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豫剧乐队是伴随着豫剧的产生而形成的,它经历了二百多个春秋,人数由几个到几十个,乐器从简单的“一鼓二锣三弦手”到中西结合的混合乐队,这些变化来自于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以及历史背景社会需求等因素。
  关键词:豫剧乐队;豫剧;发展与变化
  豫剧乐队是伴随着豫剧的产生而形成的,它经历了二百多个春秋,人数由几个到几十个,乐器从简单的“一鼓二锣三弦手”到中西结合的混合乐队,这些变化来自于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以及历史背景社会需求等因素。豫剧乐队是为豫剧剧目的唱腔以及剧情服务的。不论“文场”或“武场”乐队,它首先是为演员服务,对演员的唱腔、道白、动作起着指挥、衬托的作用。所谓指挥,即控制唱腔的节奏;衬托就是烘托剧情和演员的情感。
  豫剧乐队的“文场”,最早传说月琴为主弦伴奏(也有说用大弦伴奏),后来用三弦(小三弦)为主弦伴奏,后期用板胡为主弦伴奏至今。在20世纪30年代,豫剧乐队伴奏员很少,“场面”(包括文、武场)只有八人:即“一鼓二锣”(大锣、小锣),“三弦手”(大弦、二弦、三弦),梆子、手钗共八口。随后逐步增加板胡、二胡、唢呐兼笙等,乐队分为“文场”、"武场”。“文场”有板胡、二胡、三弦、唢呐兼笙;“武场”有板鼓、大锣、手镲、二锣,梆子有其他人兼,有“七忙八不忙”的俗称。伴奏多为大齐奏,因为那时没有定腔定谱。乐队和演员结合的少,演员出场乐队不知唱什么板式,演员用“甩袖头,比指头”等传统手势暗示乐队。如:甩袖头是“紧二八”,一齐伸拇指和星指是“二八板”等,使乐队很快奏起不同的板式过门来。由于伴奏人员少,演奏出的效果比较单调无味。使用的牌子曲有的与剧情、人物表现的情感不十分贴切,一曲多用,反复使用,观众感到很俗气。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 著名编剧家们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经典剧目,如:《白莲花》、《人欢马叫》、《朝阳沟》等剧目,随着戏曲剧情的进一步发展和需要,特别是样板戏的出现,单靠几件民族乐器伴奏太单调,乐队“文场”增加了如琵琶、皮鼓三弦、月琴、中胡、中阮、大提琴、中提琴、小提琴、木管组和铜管组乐器、低音提琴等;“武场”的打击乐器有边鼓、板、堂鼓、南堂鼓、大锣、手钗、小锣、小铙、1片镲、大铙、吊钗、碰钟、小云锣、梆子等。伴奏人员增加多达20多人。在伴奏唱腔音乐过程中采用新的方法,按乐器的编制分组,按和声配器根据各种乐器的性能、音域、音色等特点,发挥其作用。豫剧音乐也有了和弦效果,豫剧乐队建制和功能方面也因此趋于全面化和正规化。
  豫剧乐队使用的乐器,所演奏的旋律与豫剧唱腔的特点是相辅相成的。在唱腔音乐伴奏中,板胡在整个伴奏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主导作用。板胡在弦乐中称为“主弦或头把弦”。它始终贯穿在唱腔音乐之中,其音乐高亢、明朗、清脆,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它与豫剧粗犷、豪迈、激昂、优美、婉转的唱腔是相适应的。豫剧乐队在伴奏过程中起着领、托、保、送、让的重要任务。“领”,就是领奏者是群乐之首。当司鼓下簧之后使唱腔音乐的速度、节奏、快慢是否稳定,板胡起着关键作用。所谓“托”,就是托腔、包腔。伴奏应紧随唱腔,不能随意改变唱腔的旋律,唱时的托腔要轻、严、稳、准确。“保”,就是在演唱中演员出现滑板、掉板、跑调、晾弦时,乐队不能随演员走,要保持所定的基本音调并加大伴奏力度,及时转移演员听力的错觉,恢复正常演唱。“送”,是指演员在演唱中根据剧情需要或因嗓子出现问题,应唱4拍的实际只唱1拍或2拍,后边的音乐由乐队来弥补把唱腔送到底。“让”,是指在演唱前的大过门中间,大过门奏至最后的两三小节必须弱下来,让演员开口演唱,给领唱让路。乐队在伴奏过程中不论是弦乐还是打击乐,都必须掌握好强弱快慢、抑扬顿挫,应熟练掌握乐器的性能和技巧的运用,掌握伴奏要点及伴奏规律,在突出地方风格的同时应有所创新。从思想上要有伴奏为剧情服务、为演员服务的概念,不能喧宾夺主。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乐队合格的伴奏员。
  豫剧乐队中的打击乐,俗称“武场石”或“硬场石”。其常用的乐器有板鼓、大锣、手镲、二锣(小锣)等。打击乐器演奏配合默契,技巧丰富,发声响亮,节奏性强,声音的穿透力强。对于烘托剧情,加重音乐的表现力具有重要作用,成为各剧种必不可缺的乐器。在打击乐器中,板鼓是主奏乐器,也是文武场石的指挥。板鼓也叫鼓子,俗称“边鼓”。演奏者称司鼓或鼓师,左手持手板,右手持鼓条(竹竿制)或双手持鼓条,指挥弦乐或打击乐演奏不同板式和锣鼓经。司鼓演奏的鼓簧叫发簧、下簧、按簧等俗称。弦乐的鼓簧头一般是每种唱腔音乐的专用簧头,如“多落”、“衣打衣”、“打打打吃打吃”等等。打击乐演奏的锣鼓经,同其他剧种大同小异,可分为开场身段,唱腔、锣鼓经三种。1.开场锣鼓经叫“打开台”或“大用台”,主要用于演出前召集观众。20世纪50年代以前,开场前用的乐器有大鼓、大镲、大筛锣,叫大铜器,其他小铜器同时加进去,声音浑厚,几里地都可听得到。打的锣鼓经有“三便锤”、“上轿”、“下轿”、“三不照”等。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被废弃,改为常用的“堂鼓、大鼓、手鼓、手镲、小锣”打开台,并沿传到80、90年代至今。2.身段锣鼓经,主要用于演员的念、做、舞、打等表演动作及幕间、尾声等之中。常用的锣鼓经有“紧急风”、“四击头”、“呼雷熄”、“乱砸”、“战场”、“砍马腿”、“冲头”、“落台”等等,唱腔锣鼓主要用于演唱前、中间、结尾,如“西锣”、“三锣”、“五锣”、“拐头钉”、“五项锤”、“凤凰三点头”、“中锤”、“扭丝”、“长锣”等等。
  豫剧乐队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独特的伴奏风格,乐器的配备和音色的配器都非常科学到位。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体现新时代精神,今后要在继承传统的伴奏基础上继续创新,以老中青传帮带的方式传授豫剧伴奏经验,使唱腔音乐在豫剧乐队伴奏过程中更加规矩完美,使豫剧戏曲事业更长久更完善的改革发展创新。
  【作者单位:许昌市戏曲艺术发展中心】
其他文献
>摘要:  文人画不仅造就了中华民族独有的绘画教育思想,而且更是中国传统文人精神的绝佳表达,宋元文人画美术教育思想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对中国绘画教育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  文人画,也可称士人画,中国画的一种,它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和士大夫所作的画,其发源可以追溯到魏晋,在宋元时代呈现繁荣昌盛景象,甚至发展到了文人画的巅峰。文人画不仅造就了中华民族独有的绘画教育思想,而且更是中国传统文人精神的绝佳表
结合教学实践的体会,分析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任务驱动法的教学理念,促进整个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机结合,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提出新的教学改革。
【摘要】幼儿园工作的特殊性,要求幼儿教师职业口语具有较高的表达效果,即音量适中,音色甜美,情感真挚,绘声绘色,语气、语调要符合表达内容,修辞方法运用熟练,要注意语速的适度和节奏的变换等。幼儿教师要使自己的口语表达效果好,受幼儿欢迎,应在表达技巧上加强训练,加以提高。  【关键词】音量;音色;语言;清晰  【中图分类号】G658.1 【文献标识码】A  科学实验证明,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和关键
>摘要:  二十一世纪,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如何科学发展群众性文化,是基层文化工作者所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就发展群众文化工作中的具体环节,提出了几点思考。  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明确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摘要】在小学教育教学中,语文是基础性科目之一,也属于小学生启蒙教学内容。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好坏,会对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造成一定影响,而且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属于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工作内容。目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缺少科学、专业的方法,不同教师所使用的培养方式也存在差异,导致学生的创新能力参差不齐。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小学语文教师应积极探索创新意识培养方式、方法,寻求科
克里格法(Kriging)是地质统计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从统计意义上说,是从变量关系和变异性出发,在有限区域内对区域化变量的取值进行无偏、最优估计的一种方法:从插值角度讲是对空间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