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民俗文化的发展现状及保护策略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ympham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民俗文化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到今流传千载,但是随着民族融合的发展和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其发展面临着民俗文化人才缺失、民俗文化遭受经济冲击和民俗文化遗失严重等问题。文艺工作者若能及时发现问题,研究出合适的应对之策,定会让民俗文化之花遍开于整个祖国大地。
  【关键词】民俗文化;发展现状;保护策略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民俗是一种博大精深、内容丰富的文化现象,几千年的历史沉淀使得民俗在潜在的文化中有了具象的表现,这些表象的形式也渗透着文化的内涵。日常生活中,人的生老病死、言谈举止、行动坐卧无不与民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生活在社会中,便是生活在民俗中。近几年央视播出的弘扬民俗文化纪录片《中国民俗文化大观》,通过一百集的分片段记录,系统讲述了中国自夏商周到如今的民俗文化演变,涉及衣食住行、吃喝玩乐各种方面,如饺子、龙舟胜会、中国牌坊、茶马古道等,都融入在民族文化中,尤其是《红楼梦》中的饮食文化,更是顾及到了礼仪与传统,描写得十分精彩。
  一、隽永深厚——民俗文化的内涵
  民俗既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早在《汉书·王吉传》一书中就有“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记载。普通百姓一直重视的民俗包括几种类型:一是与礼仪相关的民俗。如春节拜年、迎宾仪式、送终丧仪等,纪录片《中国民俗文化大观》详细讲述了入洞房和度蜜月的由来,其实这是黄帝战败蚩尤,平息了战争,建立起部落联盟之后,为了制止群婚、结束野蛮时代而采取的一种策略,并没有我们今天想象的那么浪漫。二是与生产相关的民俗,如少数民族丰收后的庆祝歌舞、具有文化艺术表演特色的庙会、赶集。三是与节日相关的民俗,如春节、重阳节、清明节等,纪录片《中国民俗文化大观》就详细讲解了中国除夕夜守岁的种种规矩和趣事。四是与生活相关的民俗,如衣、食、住、行、玩等。冬天里的美味——火锅,就是一种由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所创造的与气候、居住环境联系密切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美食和民俗。
  民俗文化,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不仅能够规范、教化人们的言行,还能够维系社会的稳定。民俗文化是伴随着人类社会产生而形成的文化现象,千百年来流传至今。民俗文化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种规范言行的力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深刻的影响。民俗文化是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文化形态,深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人类生活价值,反映了一定地域中广大劳动人民形成的共同理想和追求。
  随着历史与时代的发展,民俗文化也逐渐发展成了两种基本的艺术形态,一种是民俗文化的原生形态,它根植于民族的民俗土壤中,是最为质朴的原生民俗文化,如中国的茶文化、酒文化。另一种是民俗文化的再生形态,它来源于原生民俗文化中,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逐渐以民俗文艺的演示为手段,满足观众的欣赏需求,获取收益,如宋城的“千古情”文艺表演和抛绣球的互动活动,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发展与创造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喜忧参半——我国民俗文化的发展现状
  经历了历史的沧桑变迁,也经历了人事的纷繁絮杂,民俗文化发展到如今,世人对它也产生了不同的倾向。一种倾向认为,即使经历每一个时代文化都会产生剧变,我们依然要坚持遵循古老的传统民俗生活方式,对文化传统表示尊重,尤其是面对外来的西方文化的冲击,我们依然要保持本心,强化民族文化认同感;另一种倾向认为,变是唯一的不变,面对文化剧变我们也应该调整自己的方式,改变民俗文化发展的面貌,接受民俗文化的新变迁,可以融入其他民族或外来的风俗习惯,融合新旧民俗文化。若能采用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融合新旧文化,倒也是可取,但面对民俗文化和时代潮流的撞击,也会存在许多问题。
  (一)民俗文化人才缺失
  民俗文化很多时候是依靠手艺人来继承,但是如果不能找到合适的继承人,就可能出现继承的断层问题。我国一直在实行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曾先后决定命名旺堆等人为中国民间文化杰出继承人,保护的民俗文化涉及说唱、刺绣、剪纸等各个方面,但还是存在民间艺人缺失、无人继承的问题。一方面,新闻媒体的宣传不到位,虽然处在网络发达的时代,但是有关民俗文化在网络上的宣传微乎其微,导致现在许多年轻人对传统的民俗文化知之甚少。尽管有像《中国民俗文化大观》这样系统讲解民俗文化的优秀纪录片播出,但由于偏冷门,后期没有宣传,真正了解的人很少;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机器化的操作取代了诸多效率比较慢的手工业操作,民间的手工艺作坊也出现艺人老年化、技艺衰退、无力继续开办下去的问题。像剪纸、刺绣这些传统手工艺,没有大公司规模生产,一般都是以地摊、作坊式的小规模生产,难以发展创新,民间手工艺正在逐渐消亡,人才资源的缺失很大程度上影響着民俗文化的健康持续发展。
  (二)民俗文化遭受经济冲击
  我国某些地区的民俗文化极具特色,这就成了旅游开发的巨大商机,很多开发商将我国的民俗文化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出售给游客。虽然这也是一种对民俗文化的宣传,但在此前提下民俗文化成了一种商品,失去了原本发展的意义。有些旅游开发区为了迎合游客的需要带来收益,往往会夸大其词、大肆渲染,甚至将“雅文化”浅易理解成“俗文化”,不尊重民风民俗和少数民族的情感。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缺少科学的继承民俗文化的指导,生搬硬套,表现形式简单化,不能真正地发展出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会导致民俗文化的庸俗化。
  而部分商业活动也只是借着传统文化的形式,打着传统文化的幌子,把传统文化的意境简单化、世俗化,更甚者拿传统文化来娱乐大众,而遭到老一辈对文化坚守的人的批评,而年轻人却不以为然,部分商业活动给年轻人传输的浅观念在一定程度上给年轻一代形成了错误认识,阻碍了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   (三)民俗文化遗失严重
  在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发展的过程中,随着民族融合及城镇化、现代化、全球化的影响,民间文化传承越来越少。原本在先秦时期的主导地位也变得极其脆弱,大量的民族文化渐渐遗失和没落。如在贵州有三万多个自然村寨,生活着许多的少数民族,经过时间的沉没和历史的变迁,他们完好保存下来的民俗文化只剩一小部分,大量的优秀民俗文化已经湮没在历史的风尘中。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其中河南省是继承黄河流域文化较多的一个省份。《河南民俗志》记载,有近八成的历史上出现的神话故事、歌舞、民俗礼仪等风尚没有流传到今天。纪录片《中国民俗文化大观》中的中国牌坊就在河南一带逛有,所幸流传了下来。
  三、与时俱进——我国民俗文化保护策略
  我国现代社会中民俗文化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东西方文化的多样性也正以现代化的大众传媒手段加速交流,人们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充当了民俗文化变迁的角色,为了让民俗文化健康地传承发展下去,每个人都该做出应有的努力。
  (一)发挥新闻传媒的宣传作用
  在传统民俗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不妨结合时代的需求,向新闻传媒借力。对于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来说,新媒体已经呈现出一种乘风破浪的态势,不仅已经远远超越了传统媒体,更是在深度和广度上技高一筹。所以,我们只有向新媒体借力,才能不断开创弘扬传统民俗文化的新领域和新境界。对于弘扬传统民俗文化来说,如果想让这些习俗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像一种空气般无处不在,弥漫在家庭生活的各个角落,那就少不了网络等新闻媒介的宣传。新闻传媒工作者可以和民俗文化工作者携手并进,录制出像《中国民俗文化大观》这样优秀的记录片或者网络综艺节目来扩大宣传力度,创新节目的方式,让普通百姓都能够感受到民俗文化蕴含的意味,而不只是封在阁楼里高高在上的感觉。这两年由董卿主持的《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民歌大会》就是以这样的创新方式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让每一个传统民族文化爱好者都有一展身手的机会。节目的播出引发了全国的热播高潮,很好的进行了民俗文化的传播。
  总的来说,传统文化进入百姓生活,深入人心,需要针对不同年龄段群体,提供与之相适应的文化氛围,少而识画,再者观画,老则赏画,从生活灵动的斑斓色彩到沉稳清净的丹青色调,是阶段性的沉淀,是文化由浅入深的境界,每个阶段都有着相对应的文化内涵。对于稚童不宜将文化中的人情冷暖过多地灌输,而因此产生烦闷之感,堵塞了那份骨子里的共鳴的输出;对于成人,不应是浅层的了解,应是从动态之中看到文化的血液的鲜活向在静物中那枚跳动的灵魂转变。
  对此,作为传播媒介,无论以画面、文章或是音频传播,传播者都需富有责任感,欲感其人,必先施于己,需要深入了解其文化本源,亦不只是研究字面记载,便一副学者姿态,隔在窗子之内,应是走出门外,在那些不起眼的角落里看文化之动静之态,把覆在文化之上的时光的尘灰抖落,露出那原本的美的姿态。
  但是,传播不意味着一味迎合群众,哗众取宠,不失其本原而又能与现代文明、流行方式结合起来,不仅传其形,更要传其神,这亦是传播之中最为关键的部分,也是攻坚克难最有挑战性的部分。群众的知识面各不一样,而其中民族情感便是其中的平衡点,以民族情感引起民众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对经典的怀念与对其意境向往,由此,以一传十,十传百,每个人在传统文化之中找到自己的情感归宿,进入精神层面的传统文化便不只是停留在表面,或是被改得面目全非,找不到一丝痕迹。
  (二)营造良好的民俗文化发展环境
  凡是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艺术种类,往往会集中在某一个具有相同生活方式的地域,代代相传。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民俗文化这样的发展特点,将文化底蕴丰厚、艺术价值高且原生态特点保存完整的地区设为民间文化保护区,如“皮影之乡”“花灯之乡”等,同时也能够与当地的旅游业联系起来,让国人了解纯正的民间艺术品,收藏具有中国特色、地方特色的手工艺品。每逢一些传统的民间节日如清明、重阳节,可以搭建艺术表演的舞台,尤其是在民俗活动和祭祀活动中,可以举办一些歌舞、戏曲、花灯展等,同时展出一些剪纸、刺绣等民间工艺品,供人们欣赏参观,了解作品背后的由来及民俗文化。
  (三)培养民俗文化所需的传承人才
  民间艺术的载体和传播者都是民间艺人,民间艺人的后继无人对于民俗文化发展来说实在是一件憾事。培养土生土长且热爱民俗文化的继承人,动员一些具有艺术造诣的民间艺人传承下去,对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是十分迫切的。政府可以在政策上给予相应的引导和支持,在经济上给予补助,让民间艺术绝活能够代代相传。同时我们应该大力进行民俗文化继承人的培养,鼓励民俗文化单位和高校联合,培养专门的艺人。
  法国丹纳说:“要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处的时代精神和风貌概况。”民俗文化源远流长,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联系密切,具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价值。因此我们应当保护好优秀的民俗文化,将民俗文化的宝贵资源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乌丙安.论当代中国民俗文化的剧变[J].民俗研究,1996(2).
  [2]白月娇.新形势下我国民俗文化发展的意义和对策[J].山西师大学报,2012(3).
其他文献
一、初识“话匣子”  30出头的张丽(化名)是名小学教师,有一个四岁的儿子。前几日因为孩子太调皮,她控制不住情绪在公众场合暴打儿子,被他人报警。她带着孩子主动前来咨询,理由是“我的孩子有病”。我仔细观察:她身材苗条,头发蓬乱,皮肤油腻,穿着宽大邋遢的衣服;孩子脸色苍白,大眼睛,瘦瘦高高,穿着一件松松垮垮的大背心。  张丽的原生家庭是四口之家:父亲是翻译,脾气好;母亲是科研人员,39岁时生的她;姐姐
【关键词】小学三年级;情绪疏导;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48-0056-02  【作者简介】马金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附属实验小学(南京,210044)教师,一级教师。  设计理念:  情绪是人的内心世界的反映,是人们在认识和处理事物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态度。拥有良好的情绪则是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通过调查发现,小学三
杨志成,北京教育学院副院长,博士,副研究员。曾任北京市第一零九中学教师、副校长,北京市原崇文区教委主任、东城区教委主任,北京奥组委奥林匹克教育处处长,北京市教委基础教育一处处长等。主要研究领域:教育政策、教育行政、学校管理、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学校德育、奥林匹克教育。  结构服务于内容,学校治理结构服务于学校的办学内容。因此,一所学校在其办学内容不断彰显为一种教育品牌的时候,其内部必有一种助其品牌
【摘要】核心素养已从理论走向实践,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已成为中学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其中,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相对薄弱。文章通过分析中学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重要性和现状,结合教学实践,探索加强中学地理实践力培养的对策。  【关键词】中学地理实践力;现状;培养对策;教材;智慧校园  核心素养指公民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必备的最重要的品格和能力,学科教学是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抓手
【摘要】赵佶,即宋徽宗,不仅是一代帝王,也是宋代美术史上一位具有重大影响的画家,《瑞鹤图》是其“御笔画”的代表作之一。本文通过对《瑞鹤图》的画面构成、绘画语言、思想意境等方面的研究,分析赵佶花鸟画的绘画构成及绘画语言特征。《瑞鹤图》在画法上承袭了“黄家”体系,综合了界画、墨骨等画法,又代表了“宣和体”的主要特征,这些画法的综合使用不仅是赵佶花鸟画的风格特点,也是宋院体画的一个重要特征,并影响了后世
“这么多年来,我们宣扬唯物主义,却演变成唯物质主义;我们批判唯心主义,却演变成无心灵主义。教育缺失了很多东西,需要反思。”2012年11月30日在北京大学召开的“人文教育与人才培养校长论坛”上,北京教育学会高中教育研究分会理事长、北京市第四中学校长刘长铭呼吁。  当天,北大多位教授和北京市百余位高中校长齐聚北京教育学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举办的此次论坛。他们认为,“无用之用方为大用”,无论在基础教育
北京市育才学校严格按照《管理标准》进行对标研判,在管理标准化建设中,学校重点抓以下三方面工作。  传承红色文化,坚定抓好思想道德建设  学校党委将育才的红色文化总结凝练为四个方面:爱党爱国、忧国忧民的教育情怀;传承延安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追求;坚定党的教育路线,推进素质教育的办学方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  以学校党委为主导的学校师生思想道德建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在干部队
人所共知,自然灾害是危害人类生存发展的大敌。千百年来,自然灾害,特别是水旱蝗雹等直接关系人们衣食住行的灾害,使得无数生命惨死,无数财产毁减。历史证明,灾害发生时,旧中国历届政府的官员们不但不为人民解难,还乘机贪污腐败,窃取财产,大发灾难财,因此深受人民痛恨。放眼全社会,虽有一些社会贤达、开明人士为救灾作出各种善举,但这只是杯水车薪,难以改变大局。去年引起广泛议论的电影《一九四二》描写河南惨死三百万
“现在做校长压力很大,迫切想要从各个方面提升自己,可总觉得培训不能真正帮助我解决现实中的困境。不同学校情况不同,统一的授课方式有时让人觉得很浪费时间。我们一方面需要理论的提升、专家的指引,另一方面也需要实践的引领,好校长是怎么做的?只听报告效果不大,我们希望得到的是以我校的发展为具体情境,专家和优秀校长对我们的指导以及同伴们共同讨论。”  这段话来源于《京郊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研修项目》校长访谈资料
【关键词】认知行为;负面情绪;心理辅导;活动设计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32-0063-03  【作者简介】蒋梦超,江苏省苏州外国语学校(江苏苏州,215011)教师,一级教师。  【设计理念】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学生在家容易因为疫情或延期开学产生负面情绪,如疑虑、紧张、恐慌、愤怒、失望、沮丧等。引导学生识别疫情期间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