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读”的作用和技巧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_hear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22-02
  读作为一种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新课改的春风下重又放出了它的异彩,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专家和教师的追捧。然而在具体的教学中往往只重视精读领悟阶段的引领,而忽视了自读感知阶段学生的自悟自得和诵读表达阶段学生情感的表达和提升。这样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往往更多的烙上了教师思维的烙印,而缺失了自己个性的,独特的东西。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且首次提出小学阶段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从中可以看出,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相当的比重。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指导学生“读”呢?
  一、自读中感知,要有“量”
  读书贵在自悟自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然而我们教师就是不敢充分相信孩子,认为与其让学生自己读,不如教师多讲些。于是,没有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教师就对文章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大加分析,由于学生自主读课文的时间太少,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并不真切,思考并不深刻,感受并不强烈。此时的学生只是一个听者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读者,他们体会到的“情”、感悟到的“理”无非是老师个人的读书心得、体会。这势必会使原本富有个性的学生变成一个个只用同一个脑袋思想,用同一张嘴巴说话的“机器”。因此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一定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原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多读读书,让学生通过眼前所读到的文字自己去体会,去领悟,而老师只要退至后台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
  二、精读中领悟,重在“巧”
  阅读仅停留在学生的自悟自得上是远远不够的,叶圣陶说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让他们自己动脑筋,经常比较、揣摩,养成习惯。”杨再隋教授对读中感悟也做过精辟的阐述:“课文内容及其所包含的思想是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出来的。自悟,即自己以心去领悟。悟的过程就是通过阅读和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学生的悟,在于教师巧妙、适时地引。”学生的水平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有重点,有目的地给予点拨、引导。引导他们细细品味好词佳句的绝妙之处,揣摩布局谋篇、立意构思的独到之处,深入探究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当然教师的点拨应以学生的读为根本,以学生自己的领悟为主。教师的“点”必须“点”在关键之处,“拨”必须“拨”在疑难之处,无疑而“点”则不如不“点”。
  根据课外阅读指导课应承担的教学任务,可将这种课型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阅读兴趣培养课。其基本任务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生动活泼的导读方式激起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爱读、乐读的感情。这一类指导课可分两步进行。第一步,以读激情。即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引导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例如,可采取听赏法,由教师示范朗读、录音朗读等引人入胜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聆听来欣赏;也可采用读赏法或读演法,教师提供或由学生自选文义浅显而情调、意境优美的短文或长篇中的一两节,让学生朗读,在朗读和表演中感悟其内容,体验其感情。第二步,情中探理。在学生体验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过程中,教师或学生提出发人深思的问题,引导学生热烈讨论,探明文中道理,从而激起学生爱读、乐读的感情。
  第二类是阅读能力训练课。这是课外阅读指导课的主要课型,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是由学生进行阅读活动所必需的内部智力操作和外部技能操作两方面的因素组成的。
  三、注重读的技巧。
  朗读时速度的快慢是由课文的内容和体裁决定的;声音的高低是依照思想的变化而调节的。如小珊迪临死前的话,后一层意思表达了他对弟弟可怜、牵挂的强烈感情。训练中,我指导学生放慢速度,降低声音,加强停顿,突出重音。把小珊迪牵挂弟弟,控诉当时社会制度的强烈感情准确表达出来,从而达到了教育、教学的目的。
  四、以科学方法引导学生阅读。
  在现实中,不少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效果不尽人意,主要是由于阅读方法不当,我们应教会学生一些阅读技能。
  阅读,其主要方法有二:一是精读,一是略读。课外阅读应以略读为主。因为当今社会正处于知识爆炸的时期,信息含量大变化快,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篇篇精读。但是略读也并不等于贪多求快,囫囵吞枣的结果必然是一无所得。略读方法指导可侧重于下面两种:1.浏览式读书法——这是一种广泛阅读课外读物、获取各类知识的读书方法,可按照“速读—寻找知识点—摘记”的程序进行指导2.筛选式读书法——这是一种快速查阅资料、选取所需信息的读书方法,可按照“目的—检索—浏览—精读—摘记”的程序引導学生对阅读材料分步筛选,获取所需知识。在此,值得一提的是,任何一次课外阅读都是多种读书法的综合运用,都应在略读中穿插精读,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思考,如果懒于思索,不肯深入钻研,其结果必然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因此,我们应当把教会学生边读边想作为课外阅读指导的又一个重点。指导时可着力于下面两种读书法:1.问题式读书法——这种方法是针对阅读材料从正反两方面多角度地提出问题,并逐一查询有关资料进行分析解答,从而理解知识,掌握知识;2.评议式读书法——这种方法主要是针对文章提出个人的看法和见解,列举优点和缺点,提出改进意见。
  叶圣陶先生曾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我们语文教学应“读”占鳌头,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充分发挥“读”的作用,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
其他文献
【摘要】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一、创设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诱发创新意识;二、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研究,培养创新意识;三、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 培养 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
背景:  南方沿海潮汕地区、福建闽南地区和北方内陆河南太行山区,地理位置相距遥远,生活环境迥异,却同为我国的贲门癌高发区。据历史记载,现今潮汕人群的祖先大多为中原内陆居民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改变教学思维,使历史课堂成为一个高效课堂,这就需要高中历史教师以新课程为依据,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为目标,转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效率。本文通过激发学生兴趣,建立师生平等互动模式,多媒体教学及课后巩固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分析了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实现高效教学。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历史 教学 激发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
【摘要】高中时期,是学生各方面迅速进步和成长的时间,其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等也会有相应的进步。在高中学习过程中,化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怎样才能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现如今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分析,发现了其中的一些问题及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几条提高学生创新意识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
【摘要】《课程标准》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小学语文教学,应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把教学生正确理解祖国语言文字和进行情感教育统一起来,激发学生情感的浪花,培养他们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纵观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大量作品,无一不凝聚着作者的爱憎,深蕴着作者的感情。这些文章,文质兼美,图文并茂,字里行间洋溢着或优美淡雅,或清丽委婉,或崇高悲壮的美感。因此,在教学中,必须
【摘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四大主干课之一,此课程并非纯粹的历史课,还担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纲要”在授课过程中存在严重的教师教学模式僵化与学生学习疲软的现象。“纲要”教学专题化,可以更好地激活教学实效性,充分展现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教学专题化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