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视角下个人品德建设的重要性

来源 :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g8586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个人品德作为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石和支柱,社会道德的建设必须要落实到最基础的个人品德上来。个人品德的建设不仅能够完善和发展关于道德理论体系,在实践上规范个人言行,协调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利益,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个人品德;重要性;社会主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曾指出“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1]从而将个人品德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并列以中央文件的形式公之于众。紧接着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又重申了“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2]
  一、个人品德的界定
  品德这个词的界定首先要从道德说起,因为我们通常所说的道德包括社会的、家庭的、个人的、职业的,社会的叫社会公德、家庭的叫家庭美德、个人的叫个人美德也就是个人品德。道德作为整个人类社会的言行原则和规范,是人们各项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和体现,它的形成是以特定时代特定社会的生活习惯和社会风俗为导向的。当道德集中反映在个人身上时就表下面为个人品德或个人美德。即当社会道德与个人的思想和行为融入一起,并通过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体现出来,便形成个人的道德品质,即个人品德。教育心理学认为个人品德,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为中的体现,是一个人在一系列的道德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特征和倾向。既然三稳定的特征及倾向,那么一经形成便具有持久性,因此个人品德的养成不仅依赖于社会的风气同时与个人的自觉修养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它的表现是多个方面的,即对某种道德规范的一致认同、对某种道德要求变现出来的情感支持,发自内心的情感选择、对社会道德规范的执着践履。如果说社会道德的核心问题是构建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或者怎样的社会,那么个人品德的核心问题就是要求我们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二、个人品德建设的重要性
  个人品德作为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石和支柱,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讲对社会道德的完善和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民族的伟大复兴都有着居功至伟的作用和意义。
  1、从理论上讲,以往我们所倡导的社会道德理论主要是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基本上都是重视的公共场所或集体生活所包含的人际关系和公共道德理论体系,认为个人品德绝大多数时间和空间都涉及个人的思想言行,更多的属于私人空间或私人道德,再加上我们自古以来都奉信着中庸之道,认为凡是不涉及自己的利益,即使是别人有什么不道德的言行,那都是别人的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不仅助涨了那些不道德行为也磨灭了我们心中的道德底线。另一方面我们作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虽然从不缺少关于个人品德的精辟论断,如我们强调的仁、义、礼、义、廉、耻、孝、悌、忠、信等但始终都未将其纳入社会道德理论的统一体系中,而是作为一个单独与社会道德理论体系脱节的层面存在。“这就使得道德体系缺少了跟人品的这一基本方面,道德体系实际上就失去了支撑点和落脚点,存在明显不足。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以及个人品德是在社会层面、组织层面、家庭层面和个体层面分别体现不同的道德要求”。[3]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的上层建筑,更因该得到具体的完善,理论的基石。
  2、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践上看。人无德不立,也就是说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离不开道德,“人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多变的趋势更加明显,个人品德建设的环境、对象、内容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更好的在实践中加强修养,锻炼个人品德。就是要以社会伦理道德规范为言行标准而进行的自我改造、提高自身道德素质和道德境界的一种高级实践活动。高度的自觉性是修养的一个内在要求和重要特征。修养并不是脱离实际的闭门思过,而是与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实践活动相联系,不参加社会实践就不可能培养出优良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道德人格的”[4]因此我们只能在实践中提升自我修养和个人品德,同样反过来我们的修养和品德一定影响着我们的实践活动,促进其自身全面发展。就像我们通常所看到的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一定不会做损人利己的事儿,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一定不会做让自己难过让他人痛苦的事儿。当一个人既能做到让他人高兴也能做到让自己幸福,既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也为国家社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时,那么我们才说这个人是自由全面的发展的人。
  从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上看。由于道德体系的不完整,长期以来我国道德建设只重视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忽视个人品德的基础性作用,道德评价实际上出现了个人品德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相分离的现象,结果导致道德评价尺度不一,道德建设丧失依托,社会整体道德水平提升缓慢,某些方面和领域甚至还大幅滑坡。在社会公德方面,许多公共场合普遍存在乱扔垃圾、闯红灯等各种不文明行为,有些人认为这些不文明行是自己面子的体现,认为这样做显得自己标新立异。在职业道德方面对自己的本职工作缺乏责任心,只是敷衍了事,出事之后不是主动承担责任,而一味推脱。有的甚至弄虚作假,违规操作,“走后门”的现象依然大量的存在我们生活之中,引起很大的社会公愤。在家庭美德方面,许多家长的家庭美德严重的缺乏,有的人在自己孩子面前,缺乏榜样的样子,同样做着违法乱纪的事,这对一些幼小的孩子面前,本来正是小孩个人良好品德养成的关键时期。家庭美德的作用能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但是由于一些父母不良性的示范,从而导致孩子的效仿。因为在小孩的意识里,他不知道怎么做是对的,怎么做是错的。父母的这些行为都展现在他们的脑海里,渐渐的小孩跟着学,最后就养成恶习了。因此,无论是提高社会公德、加强职业道德和弘扬家庭美德,都离不开加强个人人品的建设。总之,重视个人品德建设,协调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利益,有利于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从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上看。“国无德不兴”,这是我们几千年来得出的经验教训。纵观历史中华民族始终注重道德建设,始终强调个人与国家是共同的命运体,国家繁荣昌盛,百姓才能自由安居乐业;国家兴旺发达,人民才能幸福平安。一旦国家衰败,人民就会受尽屈辱,根本没有自由可言,何来发展?1840年以来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就是最好的佐证:思想落后,麻木不仁,国民愚昧,说到底就是个人愚昧,上到统治阶级下至黎明百姓不思进取,眼看国家要亡了还在苦中作乐,国家任人侵占,百姓任人侮辱。当然,那只存在于过去的我们,那样的历史肯定是一去不复返的,我们当前的任务就是要实现我们的复兴,不仅是经济军事上的更是政治文化上的。这就必须要我们每个公民都能为国家富强作出自己的贡献,既需要我们的个人素质能力来实现这个梦,更需要我们在实现之后维持这个形象,让世人觉得实至名归。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王易.大学生个人品德建设初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12).
  [2] 李艳玲.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则[J].中华魂,2016(02).
  [3] 王易,刘致丞.试析儒家的个人品德养成论[J].伦理写研究,2010(01).
  [4] 陈勇,武曼曼等.论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02).
其他文献
对公务员进行考核,是对公务员进行管理的重要一环,它是公务员录用、晋升、工资福利、奖惩等制度有效进行的重要基础和依据。本文就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
期刊
《知青》展现了知识青年这个特殊群体在燃情岁月中悲欢离合的故事,以一代人挥洒热血、青春与梦想,从城市到乡村的经历,深刻揭示了知青群体独特的人生思考和心路历程。  近日,中国知青文学代表作家梁晓声所著长篇现实主义题材巨作《知青》由青岛出版社正式出版,同名史诗大戏将于近期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震撼首播,《知青》小说于该剧热播期间,在全国各大书店上架销售。  作为一部全景式揭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成长经历的鸿
期刊
转型时刻,梁晓声的《知青》热销和在荧屏的热播,不是偶然的。被再现的历史,不仅仅是要勾起千万知青人的青春回忆,更在于唤起社会重拾一种精神。  尽管今天谁也说不清那个年代的上山下乡大潮,到底有着何种深刻背景,但对于那个时代的热血青年来讲,“立志北大荒”和“献身大西南”与我们当时的“改造盐碱地”一样,只要到广阔天地,只要与工农相结合,似乎就是人生价值的最好体现。  当然,激情中的一些盲目需要反思,但作为
期刊
期刊
外孙女李艺菲今年9岁,读小学四年级.她从小生活在我家,也许是受我的影响,很喜欢写些顺口溜之类的东西.rn一天,电视里播放.外孙女听了刘罗锅吟诵的后,诗rn兴大发,立马写了一首
女儿爱上个小混混儿结束上一次婚姻时,女儿刚3岁,我总觉得她年龄小,没必要对她解释我和她爸爸离婚的原因,只要我用全部爱心呵护她就行了。尽管如此,女儿还是经常受到伤害。在
期刊
上小学二年级的小外孙期中考试考得挺好--数学100分,英语100分,语文99分.姥爷很高兴,美美地夸赞了他一番.接着,祖孙之间便有了下面的对话:rn姥爷:你的语文怎么考了个99分啊?
在2000年即将来临的时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宣传思想工作的一份报告上作了重要批示,强调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事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大局。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