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草根美食

来源 :百科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terkk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冬季是烤红薯飘香的季节。随着气温下降,街头香喷喷的烤红薯,自然成为大家的心头爱。
  红薯,学名叫番薯,还有甘薯、地瓜之称,不但在世界各地广泛栽种,而且被公认为味美价廉、粮菜兼用、老少皆宜的健康长寿食品。对今天的中国人来说,红薯更是司空见惯的食材,从正餐到甜品都能见到它的身影。特别是在冬季,烤得焦糊流浆的红薯,看上去诱人,吃起来香甜,已成为不可或缺的冬日美食。

红薯的奇幻漂流之旅


  红薯是旋花科植物番薯的块根,虽然原产于中南美洲热带地区,但是在农作物界扮演着风云角色:它从美洲远渡重洋,以谍战片般的方式传入中国,不仅种遍了全国各地,还一度成为救荒的主粮。
  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16世纪,多条通往新大陆的航线陆续开通。其中有一条穿越太平洋,连通中美洲和亚洲的菲律宾岛。初夏,船只乘着西南季风,从菲律宾马尼拉港北上,顺洋流航行至中美洲西海岸港口,贸易完成后,再顺着赤道暖流向西返航。当时的帆船航速有限,去程要6个月,返程也要至少3个月。炎热气候下,船上的储粮容易坏掉。商人们在中美洲发现了一种没见过的农作物—红薯。这些其貌不扬的块根富含淀粉,且易于储存,简直是远航储粮的上上之选。马尼拉航线的船只从中美洲起航时,又正好是当地红薯收获期,价格非常便宜。于是,大量红薯被运上商船,漂流在茫茫大洋上。到了菲律宾,有人试着将船上没吃完的红薯种在地里,结果发现它很适应当地环境,既好种、又高产,迅速在菲律宾站稳了脚跟。
  当时中国将菲律宾称作“吕宋岛”,中菲之间贸易也很频繁。在吕宋日益流行的红薯,也被中国商人看在眼里。1593年,福建大旱,引发大饥荒。在中菲之间跑生意的福建商人陈振龙,见到家乡灾荒惨状就动了心思,准备将高产的红薯引进中国,推广救灾。

  当时菲律宾是西班牙殖民地,殖民政府严禁红薯出口。陈振龙冒着禁令,将几尺红薯藤绞缠在绳子里,躲过了西班牙人的检查,带回国交给福建巡抚金学曾。金学曾对陈氏的义举大加赞赏,让他先行小规模试种:7月种下薯藤,仅仅4个月后挖开土壤,就收获了大大小小、“味同梨枣”的红薯。金巡抚大喜过望,下令在福建各地栽种红薯,大获丰收,成功解救了闽地饥荒。从此,红薯正式进入中国人的食谱。
  初来乍到的红薯,尽管易种多产,但也只是在闽、粤一带大行其道,往北就少有种植了。但引入红薯的陈氏家族,一直坚信红薯的“可能性”,不断尝试将种植区向北方拓展。他们一边经商,一边把红薯推向浙江、山东等地,经过100多年,将红薯种到了山东胶州一带。
  清代前期,繁荣稳定的“康乾盛世”让全国人口快速膨胀。18世纪,全国人口翻倍,达到3亿以上,人口爆炸让灾荒变得更可怕。1767年前后,山东、河南一带闹饥荒,而这两省人口加起来,占当时全国人口五分之一以上,要是流民起义,那可就天下大乱了。清政府在焦头烂额中,灵光一闪,想起了红薯,开始全力推广红薯种植。

  在这股由国家掀起的“种薯”风潮中,陈氏家族如鱼得水。陈振龙的六世孙陈世元以80岁高龄,拖家带口,专程北上去教人种红薯。陈家不断改良技术,把红薯一路种到河北。陈世元本人因为“教种有效”,被朝廷授予举人头衔。靠种地当上举人,堪称空前绝后。
  红薯虽是原产热带的植物,但对气候的适应性奇佳,而且耐水、耐旱、耐贫瘠。经过乾隆、道光两朝,红薯“攻陷”了大江南北,“领地”不断扩张,逐步推广至全国各地。

有益健康的长寿食品


  明代《本草纲目》记有甘薯“补虚乏,益气力,健脾开胃,强肾阴”。据现代科学研究,红薯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淀粉、果胶、纤维素、氨基酸、维生素及多种矿物质,有“长寿食品”之誉,曾高居“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食品排行榜”蔬菜榜之首,被列入“抗癌蔬菜排行榜”。
  从营养的角度讲,红薯真算得上是一种健康的天然食物。据现代科学分析测定,每100克红薯约可产生热能122千卡,含蛋白质2.2克、碳水化合物28.9克、脂肪0.1克、膳食纤维1.2克、磷50毫克、钾166毫克、钠71毫克、铁1.6克、胡萝卜素0.02毫克;也含有维生素B1、B2、尼克酸、亚油酸等物质,具有抗癌、降低胆固醇、预防冠心病、防止便秘、美容减肥等多种功效。
  红薯中还含有较多的胡萝卜素、维生素C和叶酸、植物纤维,还有一种名为“去氧表雄酮”的生理活性物质,能预防肠癌和乳腺癌,促进脑细胞和内分泌腺素的活力,故能延缓智力衰退,增加人体的抵抗力。红薯含有丰富的黏液蛋白,这是一种多糖和蛋白质的混合物,属胶原和黏多糖类物质,对人体有特殊的功能:一方面可提高免疫力,维持血管壁的弹性,阻止动脉硬化的发生;另一方面可减少皮下脂肪,防止肝肾中的结缔组织萎缩,预防胶原病,并对呼吸道、消化道、关节腔和漿膜腔有很好的润滑作用。

  红薯中含有较多的淀粉和膳食纤维,特别是含有大量可溶性纤维素,不仅食后能在肠内大量吸收水分,增加粪便重量和体积,预防便秘,而且可溶性膳食纤维有助于防止血液中胆固醇的形成,预防冠心病的发生。

食用红薯应注意什么


  不过,万事都有两面。红薯虽好,可不能贪食,食用过多也会有副作用。
其他文献
2016年11月1日,第11届珠海航展开幕。当天上午10时20分左右,展区上空突然传来巨大的引擎轰鸣声,两架歼-20隐形战机准时抵达展区上空,并默契地做了公开双机飞行,虽然飞行展示只进行了短短的1分钟,但歼-20还是完成了一整套常规飞行动作。现场观众呼声如雷。  作为中国现代空中力量的代表作,歼-20进入世界最先进战机行列,它是中国国防能力高速发展的一个象征。  2018年2月9日,中国空军新闻发
一个国际天文学家小组在距地球仅40光年外,发现一酷似太阳系的星系,7颗行星围绕单一恒星运行,其中3颗更位于“宜居带”,有可能存在液态水,因而可能孕育出生命。這是在太阳系外发现的含“宜居”行星最多的星系,堪称迄今寻找外星生命的最佳地点。TRAPPIST-1是一颗红矮星,质量和亮度分别只有太阳的1/10和1/200,温度只有太阳的1/2。TRAPPIST-1年龄只有5亿年,估计寿命为10万亿年。相比之
英国一项研究显示,医生有望通过血检来预测心脏病风险,从而及早采取预防措施。心肌损伤后,心肌肌钙蛋白复合物会释放到血液中,这种物质在血液中含量随后会逐步升高,并保持较长时间。研究人员让3000多名胆固醇较高但是没有心脏病史的人接受血檢,观察他们的肌钙蛋白水平变化与心脏病风险的关系。这些人被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每天服用一次降血脂药普伐他汀,另一组则服用安慰剂。结果发现,服用普伐他汀可以降低血液中肌钙蛋白
格萨尔铜像  《格萨尔》又叫《格萨尔王传》,产生于11世纪前后,主要流传于青藏高原地区。史诗描写了英雄格萨尔王下界后,率领国人降妖除魔、抗击侵略、征服邻国、完成统一的历史过程。《格萨尔》历史悠久,结构宏伟,气势磅礴,卷帙浩繁,共有100多部,50余万行,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  《格萨尔》在蒙古族被翻译成《格斯尔》,属于“同源分流”,故事框架十分相近,情节有所变化。这些史诗在土族、纳西族、裕固族中也
为何有人觉得香菜“臭”  人们对香菜的评价两极分化非常严重:有人认为它拥有令人愉悦的香味,有人却觉得它恶臭无比。香菜的拉丁学名最早起源于古希腊语,据说就借用了当地一种臭虫的名字。东亚人厌恶香菜人群占比高达21%,欧洲和非洲也分别有17%和14%的人表示厌恶这种食材,而在香菜的起源地中东地区,仅仅有3%的人厌恶香菜。对于香菜的爱憎分明或许可以从基因层面上加以解释,科学家发现,香菜厌恶者和普通人相比有
今年4月25日,美国费城儿童医院的阿兰·弗雷克研究团队表示,他们打造的人造子宫首次通过动物试验,让早产的小羊撑过危险期顺利存活,生理机能也和一般小羊相差无几。  人造子宫初见雏形  弗雷克团队研发的人造子宫确切地说是一种生物袋,看起来像一个大塑胶袋,是用特殊材质制成。研发这种人造子宫的目的是为了挽救早产儿的生命,但是先在动物——早产羊羔身上进行试验。  这个生物袋模拟的是孕育小羊的母羊子宫,其中充
一些研究机构认为,身处密闭金属舱、在离地10千米的地方飛行会令大脑出现奇怪的反应, 改变我们的感官动作方式甚至让我们更容易发痒,情绪也会发生变化。毫无疑问,机舱是一个特殊的地方。这里的气压相当于海拔2400米的山顶,湿度低于全世界最干燥的沙漠。另外,机舱内的低气压会令乘客血液中的含氧量减少6%~25%,而即便是轻微的缺氧也会钝化思维。在氧气水平相当于海拔3600米以上时,人的记忆、计算和决策能力会
“粪便移植”是指把健康人的粪便处理后植入到患者肠道内。这种疗法在中医药已有很长的应用历史。早在公元4世纪,东晋葛洪就在其所著《肘后备急方》中记载了当时用粪便治疗食物中毒和严重腹泻,“绞粪汁,饮数合至一二升,谓之黄龙汤,陈久者佳。”美国的一项新研究显示,“粪便移植”疗法的确能治病。比如,在某些特定人类肠道感染中,“粪便移植”日益被视为治疗的最后手段。其中最成功的是治疗艰难梭菌感染,有研究显示其成功率
老鹰为何能在高空中看见地上的小动物  在鸟类中,老鹰是當之无愧的“鸟中之王”。老鹰在2~3千米的高空飞翔时,能清楚看到地面上的田鼠和野兔,甚至连在地上啄食的小鸡都能发现。这些小动物一旦被它发现,很难逃脱它的利爪。老鹰的视力为什么这么好呢?原来,人类的每只眼睛里的视网膜上都有一个凹槽,叫作中央凹,而老鹰的眼睛中有两个中央凹,一个专门看正前方,另一个专门看侧面,这样眼睛就扩大了视力范围;并且老鹰的每一
據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通报,在成昆铁路扩能工程(凉山段)线路的考古发掘中,发现大量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时期的遗址和文物。此次考古不仅发现了距今4000多年、川西南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存,也让四川境内除成都平原外,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先秦时期聚落群重见天日。这在全国来说都十分罕见,是目前川西南最成体系、最重要的考古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