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承志,三十三年行半步

来源 :环球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m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承志,摄于1993年。

  作家张承志头往后仰,身子从椅子上滑下一截,学着50年前在内蒙古草原插队、牧民们开会时横躺竖卧的姿势。
  “发言的人坐起来说,听会的人就在蒙古包里东倒西歪地躺着,‘二流子’一样。这种‘散漫’也是一种魅力,体制在那个地方是最薄弱的。”他不紧不慢地说,声音厚而沉,“习惯了和最底层的牧民交朋友,习惯了他们的语言、作风和散漫的口气,再看绷起脸来‘官僚’的那一套,我很不喜欢。”
  碰到“不喜欢”的,他有很强烈的峻拒感。和张承志相交多年的青海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戴发望用了“峻拒”这个词,“他的犀利、深刻,不给自己留后路,会冒犯好多人,但他不惜冒犯,不会因为语境的压力退缩、放弃。”
  1991年,学者赵园在一篇评论文章中,将张承志的写作称为一场“孤旅”。这个凭借《黑骏马》《北方的河》在“新时期”登场时即锋芒毕露的作家,始终与那个主流的文学圈子若即若离,并最终分道扬镳,“在同代人纷杂的话语之林中独行”。
  两年后,摄影家肖全把这种“孤旅者”的形象,定格在一张照片上,张承志站在马路的人行线上,引得身后戴墨镜的男人侧目望过来。拍过多半个文化圈的肖全说他从来没见过这样的骨骼和眉毛,“让你想到古代的起义军领袖”。更多的人联想到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2007年花城出版社出过一套3册的《张承志自选集》,封面是他的照片,两颊凹陷,目露精光,两道浓眉几乎连成一线,看过的人都说,真像三岛。
  张承志说话时,记者观察他的眉毛,相比以往疏淡了不少。他穿一件深紅的毛衣,衬衫翻出领口,是钴蓝色。这也是他新书的封面颜色,幽蓝中嵌着一幅油画,是他1994年前后从日本回国时画的,“一艘阴郁背景下的小船正扬帆起航”。左边是他用毛笔题写的书名:三十三年行半步。

启蒙的历程


  书出来了,张承志还沉浸在“疯狂的快乐中”,微信发到手疼,“每天晚上疲乏得有点要病的感觉”,女儿不放心想跟着来,怕他兴奋得摔跟头。
  作为编辑,戴发望能理解这种“狂喜”背后的艰难。“他的一些重要文章,都是几个月、甚至几年写出来的,写得极其扎实,读大量的书,再去实地考察,字字句句斟酌,没有闲篇闲话。哪怕把稿子交给我们,他还要一遍遍地改,细微到一个标点的用法、一个引文的核准。”

  张承志:作家、学者,1948年生于北京,穆斯林。1968年在内蒙古乌珠穆沁牧区插队。197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并获历史学硕士。代表作有《黑骏马》《北方的河》《心灵史》《鲜花的废墟——安达卢斯纪行》《敬重与惜别——致日本》等。

  “新知刚汲起一桶,丰满才稍露风貌。” 3年里,从伶仃洋到扬子江,从鞑靼海峡到麦加,重温白求恩,释读《古兰经》,张承志越过一道道思想的隘口,如半生里一次次翻越穷山险坂。“关键在学习,人有没有生命力,要看在年岁大了还能否学习。”他说,“我今年70岁,但自我感觉,好像还是当年蒙古草原的那个知识青年。”
  《三十三年行半步》中有一篇《达林太的色赫腾》。“达林太”是蒙语的“七十岁”,“色赫腾”则是上世纪60年代蒙古草原脍炙人口的专用语——知识青年。这是一首张承志重新填词的蒙古民歌,唱的是种种“不能忘”的记忆:带着慈祥身影远去的母亲、给予后心脊背力气的父亲、灾年里赠予牛粪的邻里老太婆、脸上冻疮黑颜面的朋友,还有乌珠穆沁草原造就的自己的历史。
  1968年夏天,张承志扒车混迹于正式被批准的知识青年队伍里,前往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插队。秋天,他住进牧民家里,取蒙古名字吐木勒,从此与额吉(母亲)一家结下多年的情分。
  张承志回忆内蒙古草原的劳动生活,最难熬的是秋天的淫雨,“哪怕穿着雨衣,从靴子到膝盖,身上也全淋湿了”。蒙古包里的被子、毡子、生火做饭的燃料也是潮乎乎的,在这种季节,“要是有人送上一簸箕用口袋包着的干牛粪,就像雪中送炭一样,是最高尚的行为”。还有零下40摄氏度的冬天,出牧时骑着马或骆驼,羊一旦稳定下来在寒风中吃草,“就让骆驼横着卧下,北风刮过来,人躲在骆驼南面,贴着它躲一会儿。”
  相比在农村干活,游牧生活别有一种魅力:“辽阔的草原,飞驰的骏马,男人女人鲜艳的袍服,苍凉的蒙古歌,种种色彩给人强烈的吸引。”“对于一个城市的中学生来说,不仅是被抛进了一个沉重艰苦但不见得是枯燥无味的劳动中,同时也被带入了一个充满魅力的世界。对中国人来说,在自己的人生中遇到浪漫和自由,这是件大事。”
  更重要的事,在于习惯了一种底层的立场,进入了一个他者的文明。以没上过学的牧民为老师,张承志学会了蒙语的第一批单词。“蒙古包里的所有东西,锅、勺、帽子、眼镜,一样样指着问,用汉字记在本上,一边骑马一边背。”
  1970年,张承志在汉乌拉大队游牧小学做“巴赫西”(教师),自己印了一本薄薄的“乡土教材”,教孩子们学习蒙语的“白头音节表”。灰旧的毡包在草原上“巡回教学”,小孩们从四面八方跑来,每人一把炒米和一小块砖茶,白头表念累了就在雪地上摔跤。后来,学校转入定居和住宿制,张承志就带着孩子们种萝卜、拾羊毛,在草原夏夜的小学大炕上听他们讲那些“押韵的好故事”,识破他们的种种“黑话”……
  42年后,张承志写下这篇《启蒙的历程》——他作家生涯里最长的一篇散文,2万多字,“咬着牙,慢慢地叙述”。“这里面充斥着蒙语本身的故事,有大量的语言资料,大学的知识分子、蒙古研究专家也未必懂,因为它是活泼生动的、真正的母语,而且是从儿童嘴里说出来的。”   这篇文章收入了他去年出版的文集《汉乌拉
其他文献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已经91岁高龄了,在位更长达65年。出现在公众面前时,这位头发花白的老太太常挽着丈夫菲利普亲王,画面很温馨。但在年轻时,女王却很少在镜头前流露自己的情绪,而是用沉默面对一切流言。  哪一面才是真实的伊丽莎白?美国奈飞(Netflix)出品的历史剧《王冠》里或许有答案。这部美剧将女王在位的时间分为6季拍摄,剧中的感情线就有她与菲利普亲王走过的70年婚姻之路。2016年第一季首播,《王
五省书记二十载 爱戴名表喝茅台  甘肃官场震荡,如今已是路人皆知的事,其塌方式腐败的政治生态,也成了不争事实。  近几年,“甘肃”一词频频亮相各大网络、媒体,赚足眼球,不是因为经济发展瞩目,而是因其成为闻名全国的“老虎动物园”:先有在此主政过的副国级官员苏荣,后有常务副省长虞海燕等人,尚未等这个西北大省休养生息回过神来,“老虎”名单上再添前省委书记王三运。不久前,中央又就祁连山环境破坏事件严肃问责
达摩(?-536年),天竺人,为弘扬佛法东渡中土,在少林寺后山面壁九年,得悟大道。他在中国始传禅宗,被尊称为“东土第一代祖师”。  国家主席习近平曾用“面壁成佛”勉励干部们要实现“自我境界的提升”。而“面壁成佛”的典故,正来自“达摩面壁”,这是中国禅宗一个著名的故事。  达摩,全称菩提达摩,南北朝时期,他从印度乘船渡海来到中国。在金陵(今江苏南京),他见到了笃信佛教的梁武帝,彼此话不投机,遂一苇渡
尼古拉二世百年前被革命者推翻,全家被杀,如今普京为其后人授勋  在“二月革命”百年之际,俄羅斯政府决定对这一推翻沙俄帝制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及之后的十月革命进行纪念。而在俄罗斯民间,对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及其家族的兴趣也似乎越来越浓了。  1917年3月15日,经过一系列骚乱和动荡,尼古拉二世签署了国家杜马委员会代表送来的《退位宣言》。这是俄罗斯的严冬季节,在一片死寂和凄凉中,尼古拉写下了这天的日记:“
2015年3月7日,施芝鸿接受本刊专访。(本刊记者 傅聪 摄)  施芝鸿是两会期间被各路媒体“围追堵截”的重点对象。这位平时很少露面的“笔杆子”,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的每次发言,都会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上世纪90年代初,施芝鸿在上海市委政策研究室工作期间,参与了著名的“皇甫平”系列政治评论文章写作,鼓呼改革开放,引发强烈反响。后来,他调入中共中央办公厅,2007年任中央政策研究
程武彦 现任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曾主持编制《重庆抗战遗址保护利用总体规划》等;推动大足石刻千手观音、潼南大佛等重大文物保护工程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是一座颇具现代气息的建筑,入口处以玻璃制成弧形屋檐,主体顺山体地势而建,气势宏伟。博物馆的现代化不仅在于巧妙的建筑设计,更在于其管理与创新。2018年5月18日,中国博物馆界最受关注的奖项——“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
自从白宫有了新主之后,这世界变得格外具有戏剧性。华盛顿的大气候看似翻云覆雨,其实有规律,用“钟摆现象”形容最为妥帖。  “9·11”事件发生后,小布什政府将联合国甩到一边,一味奉行单边主义,打了两场战争,其中的伊拉克战争还被证明师出谎言。继任者奥巴马“拨乱反正”,向多边主义靠拢。  特朗普奉行“ABO”(Anything But Oboma)政策,即凡是奧巴马支持的他都反对,反之亦然,于是钟摆再次
平等,无我,慈悲利人是佛教的核心智慧。在佛陀40多年的弘法生涯中,处处体现着这一精神。  有一天,佛陀独自一人在乡间行走,忽然天气阴沉,风雨欲来。有一个叫特尼耶的牧民正在路边放牛,他自以为对生活有独到的见解,对宗教很不屑。见到正在赶路的佛陀,他就故意对着天空大喊:“我已煮熟米饭,挤好牛奶,与我的家人住在摩喜河岸,我的房子有遮蔽,灯火已点燃。如果你愿意,请下雨吧!天啊!”  “我没有忿怒,没有思想障
他作诗赋、习书法、编《通史》,著《断酒肉文》改变佛教习俗  梁武帝萧衍(464-549)是南朝最传奇的帝王,因为他既是开国皇帝,也是亡国皇帝,更是罕见的长寿皇帝。他执政萧梁近半个世纪,终年86岁,在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中仅次于88岁的乾隆。  萧衍生于兰陵郡武进县(今江苏镇江丹阳市),自称是汉初开国丞相萧何的25代孙。在他的长期执政下,萧梁达到了鼎盛。可惜,晚年的他怠于理政,导致了“侯景之乱”的爆发,
在他诞辰120年之际,本刊记者跟访其唯一孙子徐善曾回海宁祭祖。  徐善曾与徐志摩像又不像。同样的高而瘦,同样的细框眼镜,同样的文质彬彬,但在美国生活了65年的徐善曾已无法用中文交流,就连用自己的中文印章为我们盖章留念,也得请人帮忙确认汉字的正反。而耶鲁大学物理学博士的教育背景,又让他颇为严谨,回答问题字斟句酌,是实验室走出的做派。  时间和环境似乎冲刷掉了血脉中的许多遗赠,但并未阻止徐善曾寻找祖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