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脑病与认知功能障碍:研究进展及专家论点

来源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fu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脑血管病、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慢性脑病成为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认知功能障碍包括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到痴呆,与慢性脑病,尤其是脑血管疾病密切相关。如何做到认知功能障碍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减少向痴呆的发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轻疾病负担,成为研究的热点及重点。本文从认知功能障碍的病理机制、危险因素、临床诊断、防治策略等方面阐述相关的研究进展及国内相关专家的论点。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树木画投射指标的提取和定量分析,探索精神分裂症患者树木绘画投射的特征指标,为精神分裂症辅助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对69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和59名无精神病性症状的健康者施测树木绘画测验,同时采用计算机图像识别和数据采集,对树木投射画进行定量研究,并对两组测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树木绘画投射测验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健康者之间在树冠高度[(7.4380±3.7939)cm,(8.958
卒中后抑郁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和再发有着巨大影响。具体发病机制不明,认为可能与单胺递质、炎性细胞因子、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和神经可塑性有关。由于药物治疗的不确定性和副作用,非药物治疗,尤其是行为干预治疗越来越引起广大临床医生的重视。目前临床常用的行为干预治疗手段包括:认知行为治疗、动机访谈、运动、音乐等。尽管大量的临床研究显示行为干预治疗对卒中后抑郁有明确的治疗效果,但由于缺乏大样本、高质量的
目的探索运用慢性不可预见应激+睡眠剥夺+去势制造C57BL/6雌雄小鼠抑郁模型,观察该模型的行为学和神经内分泌的变化,为抗抑郁药物活性筛选提供依据。方法将40只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2只)、围绝经期组(14只)和模型组(14只);采用睡眠剥夺+慢性不可预见应激+去势方法建立围绝经期抑郁小鼠模型;体质量和外观评分、旷场实验、新环境进食抑制实验、强迫游泳实验评估小鼠抑郁模型;Elisa检测小鼠血清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