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后的科技政策及两点思考

来源 :民主与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jzhou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制约中国发展的瓶颈也逐步显现。除了加大科技投入,加速培养适合中国经济社会未来持续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外,如何使科技进步真正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并且不断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满足经济发展需要的科技成果,成为世纪之交中国经济界、科技界以及企业界关注和讨论的焦点。
  
  1978年3月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无疑是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经历了30年发展的风尘,我们再提起这次大会时,首先联想到的可能是“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和“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这两个成为此后中国科技政策基石的论断,接着可能还会想起“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的号召和当年对 “科学的春天”的期盼,大会制订的中国第三个科技发展规划则常会被大家淡忘。
  这个《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简称《八年规划》)集中反映了文革刚刚结束后中国科技界急于赶上或超过世界先进水平的心情。规划提出了一些雄心勃勃的目标,后来发现其中有些目标不太切乎实际。更重要的是,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这个规划的调整也就成为中国科技发展方针和政策调整的一个起点。
  
  一
  
  科技要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发展方针是从1981年开始的。在1980年底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工作会议,批评了《八年规划》的赶超战略,“国外有的,我们都要有”、“建立完整的体系”等被认为是“不切实际的要求”。后来国家科委党组向中央提交的《关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方针的汇报提纲》中明确提出新时期发展科学技术的方针,主要内容包括:1.科技要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把促进经济发展作为首要任务;2.着重加强生产技术研究,正确选择技术,形成合理技术结构;3.加强厂矿企业的技术开发与推广工作;4.保证基础研究在稳定基础上逐步有所发展;5.把学习、消化、吸收国外科技成就作为发展我国科技的重要途径。
  这个发展方针所反映的指导思想有三点重要变化。一是放弃构建完整的中国科学技术体系的目标;二是把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作为发展中国科技的重要途径;三是科技要将促进消费品的生产作为主要任务,而不是过去的以生产资料和工农业生产装备为主。其中,将“把消费品工业的发展放到重要地位,进一步调整重工业的服务方向”作为今后经济建设的方针之一,是在1981年五届人大四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新方针的完整表述是国务院领导人在1982年10月以《经济振兴的一个战略问题》为题的讲话中提出的,即:经济振兴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科学技术要面向经济建设。根据新的科技发展方针,《八年规划》确定的108项重点项目被调整为38项,并经五届人大五次会议讨论通过,成为《“六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
  
  二
  
  在《科技攻关计划》之后,系列的指令性和指导性科技计划陆续出台,如,“863计划”、“星火计划”、“火炬计划”、“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等等。“科技计划”因此成为改革开放后,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中,适应国内经济运行环境和应对世界经济科技力量激烈竞争的形势,实施科技发展方针的重要形式。
  20世纪80年代初的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挑战,推动了中国相关技术政策的研究和制定。这些技术政策对于之后的经济和技术发展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中国通讯行业的飞跃发展,与当时制定的技术政策密切相关。
  在科技体制方面,经过了几年有关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探讨、酝酿和试点实践,1984年中央做出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作为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配套的一个重要部分,1985年3月《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正式出台,自此开始了以“依靠”、“面向”为方针的“坚决的有步骤的”科技体制改革。
  当时所认识到的问题是所谓“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现象,即,科技工作与经济需求脱节,科技成果不能迅速地推广到经济建设上去,转变为生产力;以及管理体制束缚了科技人员才能的发挥。因此,通过改革拨款制度和扩大科研机构的自主权,推动科技成果商品化,促使科研机构主动面向经济建设,科技人员“下海”则成为人才流动的主要形式。虽然,科技和经济相脱节的“两张皮”现象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决,但削减科研经费对科研机构自身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也是明显的,“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说法也多少反映了科技人员当时的经济收益情况。
  实际上,科技体制改革的过程是复杂的,各种矛盾是交织的,要兼顾近期的效益和长远的布局,具体政策需要不断地调整、补充和完善。强调了面向经济建设的应用技术研究,基础科学的学科发展势必受到影响;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得不到必要的保障,则会影响从事基础研究的科技队伍的稳定性。因此,在“面向、依靠”的同时,有了支持基础研究的“攀登计划”;在“放开”科技应用与开发,鼓励科技人员投入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加速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的同时,采取了“稳住”人才、稳定项目和经费的方针。时任国家科委主任宋健1993年曾对这些政策方针有过一个概括:“‘面向、依靠’、攀高峰,三个层次,六大计划,稳住一头,放开一片,这一套政策较好地反映了党的基本路线,较紧密地结合了中国的实际,对克服我国科技工作与经济发展联系不密切的缺点能起到关键作用。这一点已成为科技界的共识。我们花了七年时间,才初步形成了一套正确的、稳定的、符合中国实际,也符合国际潮流的科技政策。”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国家的发展战略,“科技创新”则成为科技政策的引导方向。为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开始了以加强科技创新和促进产业化为核心、以应用开发类机构企业化转制和公益类机构分类改革为突破口的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1997年开始实施“973计划”,1998年中国科学院开始实施“知识创新工程”,标志着以项目为核心支持为主的方式,过渡到了支持项目和支持科研基地建设并重的方式。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制约中国发展的瓶颈也逐步显现。除了加大科技投入,加速培养适合中国经济社会未来持续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外,如何使科技进步真正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并且不断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满足经济发展需要的科技成果,成为世纪之交中国经济界、科技界以及企业界关注和讨论的焦点。在经过了较长时间的调查研究和充分讨论后,2006年初新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终于发布。规划的指导方针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成为《规划》的主线,建设创新型国家则是《规划》的奋斗目标。
  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通过的《八年规划》和这次的《中长期规划》之间,还制定过三个科技规划,这几个规划虽也反映了制定规划时中国社会经济等方面的不同需求和战略选择,可能由于这几个规划本身的定位,似乎都没有产生重大的影响。中国的第一个科技规划《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曾对中国科技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和深远的影响,我们同样期待《中长期规划》对中国今后10~20年的发展作出重大的贡献。
  
  三
  
  对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以来中国科技政策演化的简要回顾,并不能给我们评价这些政策的得失提供依据,但我们可以借由这些回顾启发一些对未来的思考。
  中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这可能是大家都能接受的一个基本判断,也是《中长期规划》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指导方针的根本原因。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仍然不足的问题究竟在哪里?前面提到新时期科技发展方针指导思想的三点重要变化,这些变化对于中国改革开放,利用国外先进技术,改变中国的经济产业结构,提高技术利用水平,发展生产力是十分必要的。但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由于经济效益的导向,在利用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形成对国外技术一定的依赖似乎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严重依赖国外技术,将会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效益产生极大的制约。问题可能主要并不在所谓缺乏竞争和创新意识,或中国传统文化阻碍创新,而在于这30年经济发展中,没有形成对中国自己科研力量的有效的创新需求。对比20世纪60年代“自力更生、迎头赶上”的情形,虽然当时苏联撕毁了科技合作协议,对中国的经济建设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但苏联此前对中国的经济、技术援助使中国在最短的时间接受了全面的技术转让,构筑了较为坚实的工业化基础,特别是《十二年规划》有意识地培育了中国自己的科学技术力量并形成了科学技术研究体系,故才具备了“自力更生”能力基础,并在外部压力和内部需求下取得了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辉煌的科技成就。现在而言,20多年的技术引进也同样为中国的自主创新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同时知识产权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制约也构成了自主创新的外部压力和内部需求,现在最需要的应该是我们把握住“自主创新”的时机和具备“自主创新”的勇气及胆识。
  2003年中央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作出了新的部署,指出国家科研机构“要按照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原则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这被解读为,建立适合科技自身规律和中国国情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是科技体制改革始终强调的一个重要目标。在1995年、1996年有关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中央文件中,也表述为: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新型科技体制。我们还可以注意到,在为有关科技政策的偏差检讨时,通常会说“违反了科技自身发展规律”或“没有依据科技自身规律”。什么是“科技自身发展规律”?有没有一个“科技自身规律”?我们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的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这些特征部分地可以用“科技经济一体化”、“科学技术一体化”、“科学国家化”等等来概括,而且这些特征本身也越来越强化,同时,我们也越发同样强烈地感受到,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既是一种发展的资源,也已成为国家经济竞争力中的决定性因素。事实上,我们已很难将科学技术像20世纪初以前那样孤立开来,谈论它们“自身的发展规律”。我们可能更需要研究近几十年来科技发展的主要特征(或规律),把握它们的演变趋势,服务于我们的战略和政策制定。
其他文献
编者按: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5000年来与疾病斗争的经验结晶,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中最璀璨的明珠之一。2015年屠呦呦因发现抗疟药青蒿素而荣获该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中医药再度引起世人关注。  然而在现代化冲击下,一个世纪以来中医式微是不争的事实。中医药学是坚守传统抑或现代化?与现代科学分属不同哲学体系的中医药学,又如何利用现代科技,发现、重新阐释中医学的古老智慧,使其再度焕发伟大作用和魅力? 
1964年中国文坛发生了一起“中间人物”事件,《文艺报》的主编之一黄秋耘,提出了写人物的十七个字,最好写那些“不好不坏,亦好亦坏、中不溜儿的芸芸众生”。从此受到全国各文艺报刊的声讨批判。冬天,他被发配到山东去搞“四清”。临走的一个大清早,天儿特冷,有人敲门,开门一看,是老舍先生来给他送行。秋耘大感意外,在这鬼都不上门的日子,老舍先生出现在面前,觉得一股暖流热遍全身。老舍没说一句安慰同情的话。而是把
1867年的一个夏夜,时任两江总督的重臣曾国藩与幕僚赵烈文聊天时谈到时局,忧心忡忡,不知清王朝还能撑多久。赵烈文回答说:“天下治安一统久矣,势必驯至分剖。然主威素重,风气未开,若非抽心一烂,则土崩瓦解之局不成。以烈度之,异日之祸必先根本颠仆,而后方州无主,人自为政,殆不出五十年矣。”就是说,现在“天下”统一已经很久了,势必会渐渐分裂,不过由于皇上一直很有权威,而且中央政府没有先烂掉,所以现在不会出
科学文化是一种集体创造,是围绕科学活动所形成的一套价值体系、思维方式、制度约束、行为准则和社会规范。早在16、17世纪,当自然哲学家、博物学家们开始组建学会,将理性探索与经验研究结合在一起形成新的科学方法,并提出科学共同体自己的理想、信念和宗旨之时,科学文化便登上了历史舞台,科学家成为科学文化的引领者和实践者。经过18、19世纪的科学社会化进程,科学技术成为一种与人类前途命运息息相关的建制化社会活
2006年机警的高速增长,使我国连续四年GDP以10%以上的速度运行,并继续保持高增长、低通胀趋势。这种避免了大起大落的持续增长的良好发展势头,是改革开放以来所未有的。与此同时,居民收入增加、消费趋旺、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就业基本稳定,特别是连续增长了数年的上访和群体性事件出现较大幅度下降。    城乡居民生活消费状况    ·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  ·消费水平持续提高。生活质量进一步得到改善; 
当前,为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各国都加大了政府研发投入,2008年,美国政府的研发预算为1427亿美元,比2007年增长4%;韩国为10.84万亿韩元,增长11.1%;英国约为35.54亿英镑,增长5.09%;日本为35708亿日元,增长1.7%。  随着政府研发投入的不断增长,研发经费的使用效率越来越成为各国关心的问题。固然,政府研发投入的增加为提高国家科技实力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支持,但如何用好这部
摘 要:社会的不断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人才,人才培养离不开优质的教育,因此教育改革成为了社会发展的必然。物理教学改革也取得显著成效,改变过去的单一的教学模式,逐渐转向重视自主探究、实践体验以及交流合作等多种教学方式。教师在重视学生整体发展的同时,也开始注重学生间的差异。在初中物理课程中运用分层教学,可以在尊重学生差异性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文章主要探析了分层教学策略在初中物理课程中的运用,以
摘 要:在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的今天,教育同时也得到了高速的发展。教育不再仅仅是局限于面对面的形式,线上网络课堂也逐渐地走进了现代教学的范围之内。因此,文章针对此种现象进行一定的阐述。  关键词:初中历史;线上线下;教学融合  一、 现阶段初中历史教学现状  由于长时间的教学方法不发生改变,加之初中历史学科自身的学科性质,老师和学生在“教”和“学”上面已经形成了一种较为固化、僵化的模式。老师单纯运用
“我们要始终遵循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不移地维护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2008年3月18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完成各项议程之后,国家主席胡锦涛在闭幕会上发表讲话,其中说到在履行职责过程中要切实做到的第一点,就是“坚持民主法治”。  2008年全国“两会”完满结束了,在我看来,今年的“两会”,是解放思想的“两会”,是改革开放的“两会”,是弘扬民主的
张爱萍老将军是我心中一直敬重的人。还在少年时期,就知道张爱萍将军在西北大漠为中国原子弹试验成功立下的汗马功劳,“文革”中老将军的铮铮铁骨更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1983年,曾读过时任国防部部长的张爱萍写的一首《定风波》: “世间偏爱逐炎凉,生而何如鸟虫忙。争权夺利人亦鬼,羞愧,如此人生寄荒唐。贵在青年有理想,高尚,矢志为民正气张。莫让年华空虚度,重负,献身祖国展翅翔。”从中感受到一种正气,一种鞭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