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主要针对声乐表演演唱能力的创新展开了探讨,详细阐述了演唱能力创新的重要内容,并对发声能力的创新作了系统的分析,给出了一些有效的方法,以期能为有关方面的需要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声乐表演;演唱能力;创新
所谓声乐表演,是歌唱者通过掌握的发声技巧和舞台表演知识对音乐作品风格和创作特征等综合表达的艺术形式。而演唱能力对声乐表演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其的创新我们必须要有足够的重视。基于此,本文就声乐表演演唱能力的创新进行了探讨,相信对有关方面的需要能有一定帮助。
1 演唱能力的创新
演唱能力的创新,包括下列几项重要内容:
1.1 高度重视演唱能力创新的重要性
演唱能力是声乐专业教学中的核心能力与最大能力。而声乐演唱的生命与灵魂,正在于创新。声乐演唱不是鹦鹉学舌,而是创新。虽然初始阶段有一定的模仿,但那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只是过程而不是结果。古今中外一切有成就的歌唱家,无不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敢于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1.2 掌握演唱能力创新的要素
演唱能力的创新,由下列几大要素构成:
(1)演唱技巧的创新。技巧是技术达到巧妙程度的标志,它以纯熟的演唱技术为基础,又是这些演唱技术的升华与提高。演唱技巧又包括:整體布局技巧(包括歌曲的整体艺术处理、演唱的情感基调、风格特点、演唱者的身份、作品的情境与意境、结构的处理方法、伴奏的合作等等)、对比技巧(形式结构上的对比、情感内容上的对比,诸如虚与实、轻与重、徐与疾、明与暗、浅与深、强与弱、隐与显、抑与扬、顿与挫、含与露等等的对比)、夸张技巧(节奏的夸张、力度的夸张、速度的夸张等)、高潮技巧(以延长时值、加强力度等突出歌曲的高潮)。
(2)情感表达的创新。包括运用旋律表达情感、运用节奏表达情感、运用音色表达情感、运用速度表达情感、运用力度表达情感、运用调式表达情感、运用调性表达情感、运用语言表达情感、运用装饰音表达情感等等。
(3)形象塑造的创新。形象塑造对于声乐演唱而言,是通过自己的歌唱与表演,充分调动受众(听众、观众)的联想与想像,形成一种视觉形象。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李斯特指出:“视觉这个永远在积极活动的器官,能把音响中产生的形象加以巩固和保持,随着音乐的进展,使它的轮廓变得愈来愈明确。”我国现代著名诗人闻一多也指出:“我们中国人鉴赏文艺的时候,至少有一半印象是要靠眼睛来传达的。”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些说法都是有道理的。当然,歌唱者要使受众形成想像中的视觉形象,自己首先必须有“内心视像”。
(4)风格表现的创新。三大乐派各有各的不同艺术风格,同一乐派的不同曲目,也有不同的艺术风格,一定要强化每一首歌曲艺术风格的独特表现。
(5)个性特点的创新。同一乐派、同一首艺术风格的歌曲,不同歌唱者也应当有不同的个性特点。例如同是美声乐派,“世界三大歌王”——帕瓦罗蒂、多明戈、卡雷拉斯,演唱同一首歌曲——歌剧《茶花女》中阿尔弗莱德的咏叹调《饮酒歌》,就各有不同的个性特点:帕瓦罗蒂的个性特点是气势磅礴、高亢激越;多明戈的个性特点是热情澎湃、清脆流畅;卡雷拉斯的个性特点是冷竣清新、自由舒放。
(6)综合表演的创新。综合表演包括演唱者的重要表演要素:艺术气质(沉稳、庄重、文雅、秀美等气质)、艺术风度(潇洒、大方、自然等风度)、台风(歌唱者在舞台上的作风与风度)、台缘(舞台上的人缘)、表情、手势、身段、台步等等。例如同是民族乐派的歌唱家,宋祖英的综合表演就温柔甜美、亲和力强;彭丽媛的综合表演就大气厚重、震撼力大。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高校声乐教学内容系统的创新,是多方面的,其中重点有二:
(1)教材的创新,一定要编写出创新型、自主型新教材,并在教学曲目的选用上,突出创作上与演唱上都含有丰富创新量的歌曲,以有利于培养创新型声乐人才;
(2)要以视唱练耳课为中心,注重实效。
2 发声能力的创新
发声能力的创新,主要有下列几点:
2.1 声部确定的科学性
声部是根据人声的特点与嗓音条件而划分的声音类别。总的分为男声、女声、童声三大类。男声与女声又各分为高音、中音、低音三类,并可再细分为大号、中号、小号等等。声部的确定,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主攻方向与专业前途。声部的确定方法至关重要,其中主要有音域划分法、声区划分法、生理划分法等。其中最科学的是生理划分法。众所周知,声乐是以歌唱者本身作为“人体乐器”,以声带作为发声“簧片”的音乐艺术,因此声带自然成为确定声部的重要物质依据。也就是说,每个人声带的长短、厚薄、宽窄的不同,决定了其声部的不同。声带愈长、愈宽、愈厚,声音就愈低;声带愈短、愈窄、愈薄,声音就愈高。
2.2 声类确定的科学性
声类是在每一个声部中划分的不同嗓音类型,最科学的划分方法,是音色特征划分法。所谓“音色”,指每个歌唱者发出的声音所具有的个性特色。不同的音色适合演唱不同的曲目,所以声类的确定,也关系到学生的声乐前途与艺术生命。
2.3 声性运用的科学性
声性即声音的性质,以声带的机能与振动方式来划分,分为三种:
(1)真声,又叫“大嗓”、“大本嗓”。这是声带的重机能运动所发出的声音,即甲肌收缩使声带变厚,声门紧闭,形成声带的全部振动所发出的声音。其声音的特点是结实、明亮、浑厚、刚毅。
(2)假声,又叫“小嗓”。这是声带轻机能运动所发出的声音,是环甲肌收缩使声带变薄,声门半闭,形成声带边缘部分(局部)振动所发出的声音。其声音的特点是柔和、圆润、纤细、轻盈。
(3)混合声。即真声与假声的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歌声体系。有以真声为主、假声为辅的混合法,也有以假声为主、真声为辅的混合法,还有真假声并重的混合法。具体运用要根据歌唱者的嗓音条件、声音特点、不同曲目、不同声乐流派而定。正如著名声乐教育家沈湘教授所指出的那样:“好的声音就是真假声的比例合适,以真假声的比例来决定唱法的不同。” 2.4 起音发声的科学性
起音又叫“始音”、“起首”、“激起”,顾名思义,它指的是歌唱发声时每一个乐句开头的第一个音。起音是歌唱者的喉部声门从未发声的状态转变为发声状态的瞬间所采用的方法。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歌唱起音的好坏,也决定着整个演唱的优劣成败。起音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分清起音的种类。起音有硬起音、软起音、缓起音三种,各有不同的特点与功能,要全面把握。
(2)起音的要点。起音时气息要平滑均勻,声带要闭合挡气,吸气的同时要打开喉咙,声音的位置要准确,要有明确的共鸣焦点与声音的高位置。
(3)起音的发声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固定唱名法,即按C大调的规则,把五线谱上的每个线、间的名称都用do、re、mi、fa、sol、la、si(或ti)这些唱名固定下来,无论在什么调性里,有无升降号,均如此。此种唱名法的优点是五线谱上的音符位置、名称都固定,便于读谱视唱。缺点是当乐曲不是C大调时,唱出的唱名与平时对唱名的感觉会不一样。另一种是首调唱名法,又称“可动唱名法”、“流动唱名法”,即与固定唱名法不同,在此种唱名法中,do、re、mi、fa、sol、la、si(或ti)不再是五线谱上的固定线、间位置,而是随调性的改变而改变,不再是固定的位置而是可变动的了。此种唱名法的优点是不存在固定唱名法的弊端,但其缺点是:由于歌曲不全是C大调的,而几乎要用到所有的调,于是五线谱上的每个线、间,都可以成为do、re、mi、fa、sol、la、si(或ti)的位置。如此,当歌曲不转调时尚好办一些,而当歌曲转调时,尤其是转调很多时,do的位置就要不断更换,掌握起来难度较大。就一般情况而言,初学声乐者以运用固定唱名法为宜,到高年级再学用首调唱名法。但也有人主张,首调唱名法可以“一劳永逸”,虽然难,但一旦掌握就会受益无穷。究竟采用何种唱名法,应由学生自己决定。
3 结语
综上所述,声乐表演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艺术,而演唱能力在整个声乐表演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因此,我们需要重视对演唱能力的创新,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做好有关方面的工作,以促进演唱能力的创新,从而推动声乐表演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力.探究声乐表演的艺术本质[J].通俗歌曲.2014(11).
[2]易晓辉.从“跨界”演唱引发对高师声乐教学的思考[J].音乐创作.2010(04).
关键词:声乐表演;演唱能力;创新
所谓声乐表演,是歌唱者通过掌握的发声技巧和舞台表演知识对音乐作品风格和创作特征等综合表达的艺术形式。而演唱能力对声乐表演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其的创新我们必须要有足够的重视。基于此,本文就声乐表演演唱能力的创新进行了探讨,相信对有关方面的需要能有一定帮助。
1 演唱能力的创新
演唱能力的创新,包括下列几项重要内容:
1.1 高度重视演唱能力创新的重要性
演唱能力是声乐专业教学中的核心能力与最大能力。而声乐演唱的生命与灵魂,正在于创新。声乐演唱不是鹦鹉学舌,而是创新。虽然初始阶段有一定的模仿,但那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只是过程而不是结果。古今中外一切有成就的歌唱家,无不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敢于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1.2 掌握演唱能力创新的要素
演唱能力的创新,由下列几大要素构成:
(1)演唱技巧的创新。技巧是技术达到巧妙程度的标志,它以纯熟的演唱技术为基础,又是这些演唱技术的升华与提高。演唱技巧又包括:整體布局技巧(包括歌曲的整体艺术处理、演唱的情感基调、风格特点、演唱者的身份、作品的情境与意境、结构的处理方法、伴奏的合作等等)、对比技巧(形式结构上的对比、情感内容上的对比,诸如虚与实、轻与重、徐与疾、明与暗、浅与深、强与弱、隐与显、抑与扬、顿与挫、含与露等等的对比)、夸张技巧(节奏的夸张、力度的夸张、速度的夸张等)、高潮技巧(以延长时值、加强力度等突出歌曲的高潮)。
(2)情感表达的创新。包括运用旋律表达情感、运用节奏表达情感、运用音色表达情感、运用速度表达情感、运用力度表达情感、运用调式表达情感、运用调性表达情感、运用语言表达情感、运用装饰音表达情感等等。
(3)形象塑造的创新。形象塑造对于声乐演唱而言,是通过自己的歌唱与表演,充分调动受众(听众、观众)的联想与想像,形成一种视觉形象。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李斯特指出:“视觉这个永远在积极活动的器官,能把音响中产生的形象加以巩固和保持,随着音乐的进展,使它的轮廓变得愈来愈明确。”我国现代著名诗人闻一多也指出:“我们中国人鉴赏文艺的时候,至少有一半印象是要靠眼睛来传达的。”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些说法都是有道理的。当然,歌唱者要使受众形成想像中的视觉形象,自己首先必须有“内心视像”。
(4)风格表现的创新。三大乐派各有各的不同艺术风格,同一乐派的不同曲目,也有不同的艺术风格,一定要强化每一首歌曲艺术风格的独特表现。
(5)个性特点的创新。同一乐派、同一首艺术风格的歌曲,不同歌唱者也应当有不同的个性特点。例如同是美声乐派,“世界三大歌王”——帕瓦罗蒂、多明戈、卡雷拉斯,演唱同一首歌曲——歌剧《茶花女》中阿尔弗莱德的咏叹调《饮酒歌》,就各有不同的个性特点:帕瓦罗蒂的个性特点是气势磅礴、高亢激越;多明戈的个性特点是热情澎湃、清脆流畅;卡雷拉斯的个性特点是冷竣清新、自由舒放。
(6)综合表演的创新。综合表演包括演唱者的重要表演要素:艺术气质(沉稳、庄重、文雅、秀美等气质)、艺术风度(潇洒、大方、自然等风度)、台风(歌唱者在舞台上的作风与风度)、台缘(舞台上的人缘)、表情、手势、身段、台步等等。例如同是民族乐派的歌唱家,宋祖英的综合表演就温柔甜美、亲和力强;彭丽媛的综合表演就大气厚重、震撼力大。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高校声乐教学内容系统的创新,是多方面的,其中重点有二:
(1)教材的创新,一定要编写出创新型、自主型新教材,并在教学曲目的选用上,突出创作上与演唱上都含有丰富创新量的歌曲,以有利于培养创新型声乐人才;
(2)要以视唱练耳课为中心,注重实效。
2 发声能力的创新
发声能力的创新,主要有下列几点:
2.1 声部确定的科学性
声部是根据人声的特点与嗓音条件而划分的声音类别。总的分为男声、女声、童声三大类。男声与女声又各分为高音、中音、低音三类,并可再细分为大号、中号、小号等等。声部的确定,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主攻方向与专业前途。声部的确定方法至关重要,其中主要有音域划分法、声区划分法、生理划分法等。其中最科学的是生理划分法。众所周知,声乐是以歌唱者本身作为“人体乐器”,以声带作为发声“簧片”的音乐艺术,因此声带自然成为确定声部的重要物质依据。也就是说,每个人声带的长短、厚薄、宽窄的不同,决定了其声部的不同。声带愈长、愈宽、愈厚,声音就愈低;声带愈短、愈窄、愈薄,声音就愈高。
2.2 声类确定的科学性
声类是在每一个声部中划分的不同嗓音类型,最科学的划分方法,是音色特征划分法。所谓“音色”,指每个歌唱者发出的声音所具有的个性特色。不同的音色适合演唱不同的曲目,所以声类的确定,也关系到学生的声乐前途与艺术生命。
2.3 声性运用的科学性
声性即声音的性质,以声带的机能与振动方式来划分,分为三种:
(1)真声,又叫“大嗓”、“大本嗓”。这是声带的重机能运动所发出的声音,即甲肌收缩使声带变厚,声门紧闭,形成声带的全部振动所发出的声音。其声音的特点是结实、明亮、浑厚、刚毅。
(2)假声,又叫“小嗓”。这是声带轻机能运动所发出的声音,是环甲肌收缩使声带变薄,声门半闭,形成声带边缘部分(局部)振动所发出的声音。其声音的特点是柔和、圆润、纤细、轻盈。
(3)混合声。即真声与假声的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歌声体系。有以真声为主、假声为辅的混合法,也有以假声为主、真声为辅的混合法,还有真假声并重的混合法。具体运用要根据歌唱者的嗓音条件、声音特点、不同曲目、不同声乐流派而定。正如著名声乐教育家沈湘教授所指出的那样:“好的声音就是真假声的比例合适,以真假声的比例来决定唱法的不同。” 2.4 起音发声的科学性
起音又叫“始音”、“起首”、“激起”,顾名思义,它指的是歌唱发声时每一个乐句开头的第一个音。起音是歌唱者的喉部声门从未发声的状态转变为发声状态的瞬间所采用的方法。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歌唱起音的好坏,也决定着整个演唱的优劣成败。起音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分清起音的种类。起音有硬起音、软起音、缓起音三种,各有不同的特点与功能,要全面把握。
(2)起音的要点。起音时气息要平滑均勻,声带要闭合挡气,吸气的同时要打开喉咙,声音的位置要准确,要有明确的共鸣焦点与声音的高位置。
(3)起音的发声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固定唱名法,即按C大调的规则,把五线谱上的每个线、间的名称都用do、re、mi、fa、sol、la、si(或ti)这些唱名固定下来,无论在什么调性里,有无升降号,均如此。此种唱名法的优点是五线谱上的音符位置、名称都固定,便于读谱视唱。缺点是当乐曲不是C大调时,唱出的唱名与平时对唱名的感觉会不一样。另一种是首调唱名法,又称“可动唱名法”、“流动唱名法”,即与固定唱名法不同,在此种唱名法中,do、re、mi、fa、sol、la、si(或ti)不再是五线谱上的固定线、间位置,而是随调性的改变而改变,不再是固定的位置而是可变动的了。此种唱名法的优点是不存在固定唱名法的弊端,但其缺点是:由于歌曲不全是C大调的,而几乎要用到所有的调,于是五线谱上的每个线、间,都可以成为do、re、mi、fa、sol、la、si(或ti)的位置。如此,当歌曲不转调时尚好办一些,而当歌曲转调时,尤其是转调很多时,do的位置就要不断更换,掌握起来难度较大。就一般情况而言,初学声乐者以运用固定唱名法为宜,到高年级再学用首调唱名法。但也有人主张,首调唱名法可以“一劳永逸”,虽然难,但一旦掌握就会受益无穷。究竟采用何种唱名法,应由学生自己决定。
3 结语
综上所述,声乐表演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艺术,而演唱能力在整个声乐表演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因此,我们需要重视对演唱能力的创新,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做好有关方面的工作,以促进演唱能力的创新,从而推动声乐表演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力.探究声乐表演的艺术本质[J].通俗歌曲.2014(11).
[2]易晓辉.从“跨界”演唱引发对高师声乐教学的思考[J].音乐创作.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