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中国教育个人收益率研究加上对前人文献的回顾和补充,说明教育与收入、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首先简述了教育个人收益率研究的意义,然后概述了中国教育收益率方面的研究方法与结果,最后做了简单的评述。
关键词:教育收益率 收入 明瑟收入函数
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中国教育个人收益率研究加上对前人文献的回顾和补充,说明教育与收入、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自从人力资本理论以来,对教育与收入的关系的研究文献汗牛充栋,对中国的研究自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也是这样,并有多个角度的研究,而基于人力资本理论的教育个人收益率的研究占据了一个重要位置。本文下面的内容先说明了研究教育个人收益率的意义,然后列举了中国教育收益率方面的研究方法与结果,最后做了简单的评述。
一、教育个人收益率研究的意义
教育收益率指的是教育作为一项个人和社会投资的收益率的大小,可以分为个人收益率与社会收益率,本文主要关注的是个人收益率。自从上个世纪60年代的人力资本理论以来,对教育收益率的研究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因为人力资本理论确立了把教育看作一项投资的基本理论模型,所以它成为估算教育收益率的理论基础。通常认为,对教育收益率的研究有如下意义:
首先,教育收益率是评价教育生产力的一个有效的指数,它反应的是:社会和个体是否应该在教育上投入资源。也就是说,教育收益率既可以作为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投入到教育中资源的判断标准,提供资源配置效率的信息,又可以激励个人和政府投资于教育。如通过比较教育的收益率与物质资本投资的收益率,就可以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教育上投资的多寡;再如根据大部分研究发现的教育收益率较高的值,这样可以激励个人和政府把更多的资源投资于教育。
其次,在教育上的支出作为一项投资,要求取得相应的收益,而收益的高低能够反映出教育投资对收入分配的作用、以及劳动力配置效率的高低。因此,了解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有助于分析检讨收入政策、教育政策与就业政策的得失。
第三,通过对不同群体、不同教育水平收益率的研究,可以判断教育内部资源分配的合理性,包括男性和女性、农村和城镇、以及各级各类教育上资源分配的合理性问题。
第四,对教育收益率的研究还有着重要的政策意义。这一领域的研究可用于指导教育体制和财政改革的宏观政策制定,这方面的例子如英国和澳大利亚的高等教育财政改革。此外,具有创新的应用领域是用来评估一些特殊的项目。这方面的例子如印度尼西亚的"学校建设"项目、印度的"黑板"项目、以及埃塞俄比亚的"主要部门投资"项目。最后,研究教育收益率对于中国这样的转型国家又有着特殊的意义。众多的研究者将教育收益率作为判断中国劳动力市场建设和经济转型程度的一个指标。对教育个人收益率的研究依赖微观数据。根据已有的文献,研究教育收益率的方法主要有两种:明瑟收入函数和基于精确法的内部收益率。此外,根据农村家庭的特点,研究农村教育收益率的学者又发展了一种方法:生产函数法。由于精确法的应用依赖于教育成本与收益的准确数据,而现实中这些数据又难以获得或难以估算,此外,生产函数法是应用于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农村地区的特殊方法,因而,应用精确法和生产函数法研究中国教育收益率的文献还很有限,绝大部分研究应用了明瑟收入函数。
二、教育收益率的计算方法与已有的研究成果
现代人力资本理论对收入分配的研究始于雅各布·明瑟,明瑟通过简单的经济选择模型来分析劳动收入分配。此外,明瑟提出了著名的明瑟收入函数,在此后的几十年里明瑟收入函数成为估算个人教育收益率的主要工具。
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有关教育收益率的研究不胜枚举。Card(1999)、Harmon(2003)等使用回归方程验证了教育与收入之间在统计上有着正的相关关系。Psacharopoulos(1994)综述了一百多个国家关于教育收益率方面的研究,表明世界平均教育收益率约为11%;女性的教育收益率要高于男性的教育收益率,因为相对于男性来说,女性的高学历人才更加稀缺;教育收益率会随着人均GDP 的增加而递减,中低收入国家(人均年收入在2 449美元以下)的教育收益率约为11%,高收入国家(人均收入在7 620美元以上)约为7%。美国经济学家Buchinsky(2001)使用分位数回归模型对人口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指出在20世纪60年代低收入阶层的教育收益率比高收入阶层的教育收益率高,在90年代高收入阶层的教育收益率反而超过了低收入阶层的教育收益率。这些研究表明,由教育产生的人力资本是收入决定的最重要因素。
在研究教育收益率的过程中,众人采取了多种多样的方法,有现值折算法: 1935 年,美国经济学家沃尔什在《人力资本观》一文中首次采用现值折算法分析了不同教育程度学生的教育费用和毕业后因教育而增加个人收入的情况。有分位数回归的方法:杨奕在《基于分位数回归模型的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影响因素分解研究》一文中指出在不同的受教育群体中,受教育程度越高,获得更高收入的可能性就越大。
不过,绝大多数的人在研究过程中还是选择了明瑟收入函数,比如,薛进军,高晓淳在《再论教育对收入增长与分配的影响》一文中指出:1988年到2002年中国城市的教育水平提高很快,教育收益率迅速上升,教育对于收入增长的贡献十分显著。但是教育水平的提高时一把双刃剑,它扩大了不同学历的工薪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促使城市的基尼系数从1988年的0.235上升至2002年的0.345,而且呈现出穷人更穷,富人更富的马太效应。因此,作者认为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社会和谐,教育平等化政策势在必行。另外,李实,丁赛在《中国城镇教育收益率的长期变动趋势》一文中利用抽样调查数据对1990年到1999年期间我国城镇的个人教育收益率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经验估计,从中发现个人教育收益率是逐年上升的,而且个人教育收益率是递增的,通过估计教育对个人收入增长的直接效应,揭示了教育对收入增长的影响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就业途径的选择来实现的。还有,周云波,余泳泽在《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一文中利用山东省城镇家计调查数据,从人口特征的角度考察了影响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居民受教育程度、就业行业、就业单位的性质以及个人职业和职务是影响当前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五个主要因素,其中居民受教育程度、就业单位性质的影响程度呈现增大的趋势,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个人就业的行业、个人职业及职务的影响呈现减小的态势。他们在研究中大多都是用明瑟法计算教育收益率的。
三、结论
对中国教育收益率的研究不仅揭示了教育与收入及收入分配之间关系的变化特点,而且从方法上进一步丰富了教育收益率研究和经济学理论。在中国,发现了教育收益率的递增现象,由于这一现象有可能是由于经济发展上的结构性扭曲和教育投资体制上的扭曲造成的,它将引起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因而需要政策上足够的重视。而且在教育收益率估算的其他方面,女性的教育收益率要高于男性,西部地区的教育收益率要高于东部地区,收益率随时间的变化逐渐提高。
参考文献:
【1】J R Walsh.人力的资本观[J].经济学季刊,1935(2) :27-38.
【2】李元春.对中国城市教育收益率的实证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 1) : 76-78.
【3】岳昌君.教育对个人收入差异的影响[J].经济学( 季刊),2004( 增刊) : 135-150.
【4】娄世艳.中国教育收益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2009: 50.
【5】李实,赵人伟.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再研究[J].经济研究,1999(4):3-17.
【6】李实,宋锦.中国城镇就业收入差距的扩大及其原因[J].经济学动态,2010(10) : 4-10.
【7】李实.中国个人收入分配研究回顾与展望[J].经济学(季刊),2003,2(2) : 379-404.
【8】李实,丁赛.中国城镇教育收益率的长期变动趋势[J].中国社会科学, 2003( 06) : 58-72.
【9】李实,赵人伟,张平.中国经济转型与收入分配变动[J].经济研究,1998(4):42- 51.
关键词:教育收益率 收入 明瑟收入函数
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中国教育个人收益率研究加上对前人文献的回顾和补充,说明教育与收入、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自从人力资本理论以来,对教育与收入的关系的研究文献汗牛充栋,对中国的研究自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也是这样,并有多个角度的研究,而基于人力资本理论的教育个人收益率的研究占据了一个重要位置。本文下面的内容先说明了研究教育个人收益率的意义,然后列举了中国教育收益率方面的研究方法与结果,最后做了简单的评述。
一、教育个人收益率研究的意义
教育收益率指的是教育作为一项个人和社会投资的收益率的大小,可以分为个人收益率与社会收益率,本文主要关注的是个人收益率。自从上个世纪60年代的人力资本理论以来,对教育收益率的研究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因为人力资本理论确立了把教育看作一项投资的基本理论模型,所以它成为估算教育收益率的理论基础。通常认为,对教育收益率的研究有如下意义:
首先,教育收益率是评价教育生产力的一个有效的指数,它反应的是:社会和个体是否应该在教育上投入资源。也就是说,教育收益率既可以作为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投入到教育中资源的判断标准,提供资源配置效率的信息,又可以激励个人和政府投资于教育。如通过比较教育的收益率与物质资本投资的收益率,就可以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教育上投资的多寡;再如根据大部分研究发现的教育收益率较高的值,这样可以激励个人和政府把更多的资源投资于教育。
其次,在教育上的支出作为一项投资,要求取得相应的收益,而收益的高低能够反映出教育投资对收入分配的作用、以及劳动力配置效率的高低。因此,了解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有助于分析检讨收入政策、教育政策与就业政策的得失。
第三,通过对不同群体、不同教育水平收益率的研究,可以判断教育内部资源分配的合理性,包括男性和女性、农村和城镇、以及各级各类教育上资源分配的合理性问题。
第四,对教育收益率的研究还有着重要的政策意义。这一领域的研究可用于指导教育体制和财政改革的宏观政策制定,这方面的例子如英国和澳大利亚的高等教育财政改革。此外,具有创新的应用领域是用来评估一些特殊的项目。这方面的例子如印度尼西亚的"学校建设"项目、印度的"黑板"项目、以及埃塞俄比亚的"主要部门投资"项目。最后,研究教育收益率对于中国这样的转型国家又有着特殊的意义。众多的研究者将教育收益率作为判断中国劳动力市场建设和经济转型程度的一个指标。对教育个人收益率的研究依赖微观数据。根据已有的文献,研究教育收益率的方法主要有两种:明瑟收入函数和基于精确法的内部收益率。此外,根据农村家庭的特点,研究农村教育收益率的学者又发展了一种方法:生产函数法。由于精确法的应用依赖于教育成本与收益的准确数据,而现实中这些数据又难以获得或难以估算,此外,生产函数法是应用于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农村地区的特殊方法,因而,应用精确法和生产函数法研究中国教育收益率的文献还很有限,绝大部分研究应用了明瑟收入函数。
二、教育收益率的计算方法与已有的研究成果
现代人力资本理论对收入分配的研究始于雅各布·明瑟,明瑟通过简单的经济选择模型来分析劳动收入分配。此外,明瑟提出了著名的明瑟收入函数,在此后的几十年里明瑟收入函数成为估算个人教育收益率的主要工具。
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有关教育收益率的研究不胜枚举。Card(1999)、Harmon(2003)等使用回归方程验证了教育与收入之间在统计上有着正的相关关系。Psacharopoulos(1994)综述了一百多个国家关于教育收益率方面的研究,表明世界平均教育收益率约为11%;女性的教育收益率要高于男性的教育收益率,因为相对于男性来说,女性的高学历人才更加稀缺;教育收益率会随着人均GDP 的增加而递减,中低收入国家(人均年收入在2 449美元以下)的教育收益率约为11%,高收入国家(人均收入在7 620美元以上)约为7%。美国经济学家Buchinsky(2001)使用分位数回归模型对人口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指出在20世纪60年代低收入阶层的教育收益率比高收入阶层的教育收益率高,在90年代高收入阶层的教育收益率反而超过了低收入阶层的教育收益率。这些研究表明,由教育产生的人力资本是收入决定的最重要因素。
在研究教育收益率的过程中,众人采取了多种多样的方法,有现值折算法: 1935 年,美国经济学家沃尔什在《人力资本观》一文中首次采用现值折算法分析了不同教育程度学生的教育费用和毕业后因教育而增加个人收入的情况。有分位数回归的方法:杨奕在《基于分位数回归模型的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影响因素分解研究》一文中指出在不同的受教育群体中,受教育程度越高,获得更高收入的可能性就越大。
不过,绝大多数的人在研究过程中还是选择了明瑟收入函数,比如,薛进军,高晓淳在《再论教育对收入增长与分配的影响》一文中指出:1988年到2002年中国城市的教育水平提高很快,教育收益率迅速上升,教育对于收入增长的贡献十分显著。但是教育水平的提高时一把双刃剑,它扩大了不同学历的工薪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促使城市的基尼系数从1988年的0.235上升至2002年的0.345,而且呈现出穷人更穷,富人更富的马太效应。因此,作者认为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社会和谐,教育平等化政策势在必行。另外,李实,丁赛在《中国城镇教育收益率的长期变动趋势》一文中利用抽样调查数据对1990年到1999年期间我国城镇的个人教育收益率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经验估计,从中发现个人教育收益率是逐年上升的,而且个人教育收益率是递增的,通过估计教育对个人收入增长的直接效应,揭示了教育对收入增长的影响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就业途径的选择来实现的。还有,周云波,余泳泽在《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一文中利用山东省城镇家计调查数据,从人口特征的角度考察了影响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居民受教育程度、就业行业、就业单位的性质以及个人职业和职务是影响当前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五个主要因素,其中居民受教育程度、就业单位性质的影响程度呈现增大的趋势,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个人就业的行业、个人职业及职务的影响呈现减小的态势。他们在研究中大多都是用明瑟法计算教育收益率的。
三、结论
对中国教育收益率的研究不仅揭示了教育与收入及收入分配之间关系的变化特点,而且从方法上进一步丰富了教育收益率研究和经济学理论。在中国,发现了教育收益率的递增现象,由于这一现象有可能是由于经济发展上的结构性扭曲和教育投资体制上的扭曲造成的,它将引起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因而需要政策上足够的重视。而且在教育收益率估算的其他方面,女性的教育收益率要高于男性,西部地区的教育收益率要高于东部地区,收益率随时间的变化逐渐提高。
参考文献:
【1】J R Walsh.人力的资本观[J].经济学季刊,1935(2) :27-38.
【2】李元春.对中国城市教育收益率的实证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 1) : 76-78.
【3】岳昌君.教育对个人收入差异的影响[J].经济学( 季刊),2004( 增刊) : 135-150.
【4】娄世艳.中国教育收益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2009: 50.
【5】李实,赵人伟.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再研究[J].经济研究,1999(4):3-17.
【6】李实,宋锦.中国城镇就业收入差距的扩大及其原因[J].经济学动态,2010(10) : 4-10.
【7】李实.中国个人收入分配研究回顾与展望[J].经济学(季刊),2003,2(2) : 379-404.
【8】李实,丁赛.中国城镇教育收益率的长期变动趋势[J].中国社会科学, 2003( 06) : 58-72.
【9】李实,赵人伟,张平.中国经济转型与收入分配变动[J].经济研究,1998(4):42- 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