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5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同时《数学课程标准》又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那么如何让沉闷的数学课堂变得精彩分层,充满生命的活力呢,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数学课堂充满活力的前提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可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数学课堂充满活力的前提。师生之间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教育就能为学生接受,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更主动积极,正如古人所说:“亲其师,信其道”,学生一旦对老师有兴趣了,他才会对你教的学科感兴趣,才会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去积极、主动地建构新知,从而给数学课堂带来勃勃生机,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例如:在教学了等可能性后,我让学生思考了这样一个问题:小明与小辉在玩掷币游戏,将一枚硬币任意掷两次,如果两次朝上的面相同,那么小明获胜,如果两次朝上的面不同,那么小辉获胜,这个游戏公平吗?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同桌讨论后,绝大部分同学认为这个游戏不公平,听了这一结论,我没有责怪学生,而是和颜悦色地说,你们能告诉我为什么吗?一名学生站起来说:朝上的面相同有两种可能,即两次都是正面朝上或两次都是反面朝上,而朝上的面不同就只有一种可能,即一正一反。听了这个学生的发言,马上就有一名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不同意他的观点,我认为这个游戏是公平的,假如他第一次丢的硬币是正面朝上,那么他第二次丢的硬币可能是正面朝上,也可能是反面朝上,只会出现两种结果,即朝上的面相同和朝上的面不同,假如他第一次丢的硬币是反面朝上,那么他第二次丢的硬币可能是反面朝上,也可能是正面朝上,同样也只出现了两种结果,即朝上的面相同和朝上的面不同,所以这个游戏是公平的。这个同学的话音一落,教室里就想起了一片掌声。就这样,学生在“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里,用自己的满腔热情浇灌出了活力四射的数学课堂。
二、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索”的平台,是数学课堂充满活力的关键
传统的数学课堂是演出“教案剧”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学习好的学生是主要“配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与“听众”,整个课堂显得沉闷而缺乏生气。而要扭转这一局面,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关键是教师要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索的平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会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运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数学知识,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充满活力、情趣与智慧。例如:在教学2、5的倍数的特征时,我不是直接告知学生的结论,而是为学生搭建了探索的平台,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独立写出10个2的倍数,然后再让学生对2的倍数进行观察、比较,看看能发现什么,通过观察、比较有的学生发现2的倍数都是双数,有的学生发现相邻两个2的倍数,它们相差2,还有的学生发现2的倍数的个位上都是0、2、4、6、8,接下来又让学生用同样的研究方法独立研究5的倍数的特征,很快学生就发现5的倍数就是个位上是0或5的数。可见,只有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索的平台,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再创造数学知识,我们的数学课堂才会充满活力、情趣与智慧。
三、让课堂与生活相链接,是数学课堂充满活力的保障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实际生活服务。所以只有找到数学与生活的衔接点,将课堂与生活链接,让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学生才能在课堂上感受到多彩的生活气息,并在第一时间内(课堂)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这样学生才会体会到数学是“人人必须的”,从而产生学好数学的强烈需求,我们的数学教学才会象生活一样不断掀开新的一页,数学课堂才会始终充满不朽的生命活力。例如:在教学不确定现象时,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景导入新课:同学们,国庆节快到了,老师准备用抽签的方式选一名同学到北京参加国庆六十周年庆典,猜猜看,老师会抽到男同学呢,还是抽到女同学?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说:“我认为会抽到男同学”,有的学生说:“我认为会抽到女同学”,还有的学生说:“有可能抽到女同学,也有可能抽到男同学”,就这样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了学习活动中,使整个课堂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又如:在学生认识了不确定现象和确定现象后,我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自己身边还有哪些事情是可能发生的,哪些事情是一定发生的,学生一听老师让他们说生活中的事儿兴趣倍增,就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说:小军踢足球,可能把球踢进球门,也可能踢不进。有的说:星期天小红可能去公园玩,也可能不去公园玩。有的学生说:明天可能会下雨。有的学生说:哥哥一定比妹妹大。还有的学生说:太阳一定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及时运用了所学的数学知识,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数学也由此变得富有魅力,充满灵性与活力。可见,把课堂与生活相链接,是让整个数学课堂充满活力的有力保障。
综上所述,教师应以数学课程标准为指导,运用丰富多彩的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参与知识的建构,学生才会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数学学习活动才会因此而变得生动活泼,我们的数学课堂才会活力永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同时《数学课程标准》又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那么如何让沉闷的数学课堂变得精彩分层,充满生命的活力呢,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数学课堂充满活力的前提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可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数学课堂充满活力的前提。师生之间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教育就能为学生接受,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更主动积极,正如古人所说:“亲其师,信其道”,学生一旦对老师有兴趣了,他才会对你教的学科感兴趣,才会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去积极、主动地建构新知,从而给数学课堂带来勃勃生机,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例如:在教学了等可能性后,我让学生思考了这样一个问题:小明与小辉在玩掷币游戏,将一枚硬币任意掷两次,如果两次朝上的面相同,那么小明获胜,如果两次朝上的面不同,那么小辉获胜,这个游戏公平吗?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同桌讨论后,绝大部分同学认为这个游戏不公平,听了这一结论,我没有责怪学生,而是和颜悦色地说,你们能告诉我为什么吗?一名学生站起来说:朝上的面相同有两种可能,即两次都是正面朝上或两次都是反面朝上,而朝上的面不同就只有一种可能,即一正一反。听了这个学生的发言,马上就有一名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不同意他的观点,我认为这个游戏是公平的,假如他第一次丢的硬币是正面朝上,那么他第二次丢的硬币可能是正面朝上,也可能是反面朝上,只会出现两种结果,即朝上的面相同和朝上的面不同,假如他第一次丢的硬币是反面朝上,那么他第二次丢的硬币可能是反面朝上,也可能是正面朝上,同样也只出现了两种结果,即朝上的面相同和朝上的面不同,所以这个游戏是公平的。这个同学的话音一落,教室里就想起了一片掌声。就这样,学生在“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里,用自己的满腔热情浇灌出了活力四射的数学课堂。
二、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索”的平台,是数学课堂充满活力的关键
传统的数学课堂是演出“教案剧”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学习好的学生是主要“配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与“听众”,整个课堂显得沉闷而缺乏生气。而要扭转这一局面,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关键是教师要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索的平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会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运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数学知识,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充满活力、情趣与智慧。例如:在教学2、5的倍数的特征时,我不是直接告知学生的结论,而是为学生搭建了探索的平台,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独立写出10个2的倍数,然后再让学生对2的倍数进行观察、比较,看看能发现什么,通过观察、比较有的学生发现2的倍数都是双数,有的学生发现相邻两个2的倍数,它们相差2,还有的学生发现2的倍数的个位上都是0、2、4、6、8,接下来又让学生用同样的研究方法独立研究5的倍数的特征,很快学生就发现5的倍数就是个位上是0或5的数。可见,只有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索的平台,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再创造数学知识,我们的数学课堂才会充满活力、情趣与智慧。
三、让课堂与生活相链接,是数学课堂充满活力的保障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实际生活服务。所以只有找到数学与生活的衔接点,将课堂与生活链接,让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学生才能在课堂上感受到多彩的生活气息,并在第一时间内(课堂)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这样学生才会体会到数学是“人人必须的”,从而产生学好数学的强烈需求,我们的数学教学才会象生活一样不断掀开新的一页,数学课堂才会始终充满不朽的生命活力。例如:在教学不确定现象时,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景导入新课:同学们,国庆节快到了,老师准备用抽签的方式选一名同学到北京参加国庆六十周年庆典,猜猜看,老师会抽到男同学呢,还是抽到女同学?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说:“我认为会抽到男同学”,有的学生说:“我认为会抽到女同学”,还有的学生说:“有可能抽到女同学,也有可能抽到男同学”,就这样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了学习活动中,使整个课堂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又如:在学生认识了不确定现象和确定现象后,我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自己身边还有哪些事情是可能发生的,哪些事情是一定发生的,学生一听老师让他们说生活中的事儿兴趣倍增,就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说:小军踢足球,可能把球踢进球门,也可能踢不进。有的说:星期天小红可能去公园玩,也可能不去公园玩。有的学生说:明天可能会下雨。有的学生说:哥哥一定比妹妹大。还有的学生说:太阳一定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及时运用了所学的数学知识,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数学也由此变得富有魅力,充满灵性与活力。可见,把课堂与生活相链接,是让整个数学课堂充满活力的有力保障。
综上所述,教师应以数学课程标准为指导,运用丰富多彩的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参与知识的建构,学生才会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数学学习活动才会因此而变得生动活泼,我们的数学课堂才会活力永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