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思维与表达: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价值追求

来源 :语文建设·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rian1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整本书包含的内容丰富,可以为学生提供整体的学习情境和广阔的学习空间。因为整本书内容的丰富性、多样性,为学生的阅读素养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是,在学校中的读整本书教学的可能陛不会是无限的,而是有限的,这是由学校的功能决定的。学校应该教会学生阅读,因此语文教师应该作出选择,从一本书的社会价值、文学价值出发,确定其教学价值,进而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
  如何从整本书纷繁的内容中梳理出可供学生学习的内容?我认为,可以按照思维和表达两个方面来确定教学目标。而实现此教学目标的是学生可以参与的学习活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发展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同时获得思维能力发展。
  我执教了《亲爱的汉修先生》的读后讨论课,并与三年级的学生一起交流。这是我第四次执教这本书,每次执教的方式都不尽相同。上课之前,学生已经读过这本书了,通过使用我提供的预学单,梳理了该书的基本内容。这次是读后讨论课,更强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揣摩作者表达方式的过程中,积累基本的阅读经验和表达经验,进而学会表达。
  我确定了思维与表达能力发展的教学目标。整个教学过程分为:猜人物,交流读书感受;出示细节,想想为什么;聚焦主角,思考成长过程;回归整体,领悟表达方式;介绍作者,总结读法。从学生的自我感受,到整本书的内容理解,再到领悟表达、总结读法,希望为学生阅读经验的积累搭建支架,在阅读经验的基础上发展其思维与表达能力。
  一、发展思维
  思维是内在的。对小学生而言,思维发展需要借助具体的中介物。这就需要教师进行转化,把要教给学生的变成学生可以学的,把要让学生学的变成学生可以参与的活动。
  1.凭借语言思考
  在与三年级学生进行讨论的时候,我设计了可以让他们参与的活动——猜人物。“猜”并不容易,要凭借具体的語句作出思考和判断。
  教学实录一:猜人物进行思考
  (1)-句话,猜人物
  师:下边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打开书,找到任意一句话或者一段话,当你读出来的时候一下子就能让别人猜到是谁。
  (学生读书)
  师:谁能读给同学听听,让他们猜一猜?好,请你们到前面来,五位同学。咱们有个规则:如果你们能够猜出来,他们就回去坐着;如果你们猜不出来,他们就要先陪老师站着。
  生:“一二年级时,同学们都叫我‘矮冬瓜’。”
  生:鲍雷伊。
  生:“小心,别丢了你的假牙。”
  生:法兰德林先生。
  生:“我想做一个防盗警报器。”
  生:鲍雷伊。
  生:“我的牙齿长得整齐又健康,省下不少钱。”
  生:鲍雷伊。
  生:“雷伊,看到你的笑容真好,希望你能一直这样开心。”
  生:法兰德林先生。
  生:“我不需要再假装写信给汉修先生。”
  生:鲍雷伊。
  师:看来这个难度太小了。想不想挑战难度大一点的?
  (2)一句话,猜不到人物
  师:找到一句或者一段话,读出来,让别人猜不到是谁说的。
  (学生读书)
  师:谁找到了?请到前面来,就五个人。这次规则变了:谁一读就让别人猜出来,那就陪老师站着;别人猜不出来,就回去坐着。
  生:“记得把鼻子擦干净。”
  生:鲍雷伊的爸爸。
  生:“我比较像他家这边的人,他老爱这么说。”
  生:鲍雷伊的妈妈。
  生:“他说他在等人家往车上装马铃薯。”
  生:鲍雷伊的爸爸。
  生:“我的个子中等,没有红头发之类的特色。”
  生:鲍雷伊。
  师:我觉得到前面来的同学有必要总结一下经验,怎么一读就被人家猜到了;下面的同学也总结一下经验,为什么他们一读,你就知道是谁。
  生:因为他们读得太熟了。
  生:因为他们读了最代表那些人物说的话的句子。
  师:通过这个小的环节,老师知道了,你们把这本书读熟了。
  两个活动的目标是不一样的,一个是容易猜到,一个是不容易猜到。当学生去找这样的语言的时候,就要思考:那些能够体现人物鲜明特点的,肯定是容易猜到的;那些别人不太关注的,肯定不容易猜到。学生去猜别人找出来的语言时,也要根据人物作出判断。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这个教学设想是能够实现的。学生的思维与书中的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
  2.凭借细节思考
  细节最能够表现人物内心活动和性格特点。教师让学生凭借细节结合整本书的内容,进行整合解释。整合解释的过程先是要定位信息,然后发现问题,再根据问题找相应的线索,这样才能够形成自己的解释。整个过程都是在书中细节的基础上进行选择、思考、推论和判断的。
  教学实录二:思考“我的胃”
  师:老师开始向你们请教问题了。这是我读后想不太明白的,看你们能不能帮帮老师。
  “电话铃响了,妈妈正在洗头,她让我去接,是爸爸打来的,我的胃忽然变得很沉重,好像要垂到地上了,我每次听到他的声音,都会有这种感觉。”
  为什么听到爸爸的声音,“我”的胃就变沉重了呢?
  生:我觉得是鲍雷伊恨他爸爸。
  师:你们同意吗?他只说了观点,没说证据,你有没有证据来说明?
  (生摇头)
  生:我觉得是因为他爸爸每次都叫他“小子”。
  生:因为他爸爸每次答应他要给他打电话,都没有打。
  师:是,这是其中一个原因。大家再到书里找找原因。
  生:因为他爸爸把“土匪”给弄丢了。
  师:把“土匪”给弄丢了,他就觉得胃很难受。大家看这里最关键的是什么啊?是胃很难受对不对?   生:鲍雷伊很小的时候他爸爸就和妈妈离婚了。
  生:因为他爸爸有一次请一个别的小男孩吃比萨。
  师:在哪里?你能在书里面找到吗?
  生:82页。“喂,比尔叔叔,妈妈让我问你,我们什么时候能吃比萨?”
  师:我觉得这二者之间没什么关系啊。
  生:后面一句说“我的肠胃一阵痉挛”。
  师:(纠音)痉挛。肠胃痉挛,知道“痉挛”是什么意思吗?就是抽搐,难受,不舒服。这句和后面的那句有什么关系吗?
  生:“我正要说,我懂,但是一件可怕的事发生了,我想那是这通电话里最可怕的部分,我听到一个小男孩的声音。”
  师:他连起来了。你们觉得这一部分和我说的话有联系,那到底是什么联系呢?谁能一下把它说清楚?
  生:因为爸爸打来的电话使他想到了这一段对话。也许他想到了这一个小男孩。
  师:想到了这个小男孩又有什么呢?
  生:他以为他爸爸把他给抛弃了。
  师:好,谁能完整地把你们的想法说出来?
  生:因为小男孩说,“比尔叔叔,我妈妈要问你,什么时候去吃比萨”,说明这个小男孩是有妈妈的,他害怕失去爸爸。
  师:我现在有点懂了,这是鲍雷伊一听到他爸爸打电话来,就联想到,他爸爸那天打电话来他听到的那段对话,他觉得爸爸不要他了。他那一次胃是痉挛,这一次胃是怎么样啊?要垂到地上去了。是真的胃难受吗?是哪里难受啊?
  生:心里。
  师:你们真棒,是心里难受。
  这个过程是采用老师向学生请教的形式,让学生有思考的主动性。出示学生不易发现的关于主角鲍雷伊的一个细节,让学生围绕“好像要垂到地上了”,从书中找到相应的部分进行解释。学生的思考凭借不是个人的主观看法,而是书中的具体隋节,这样的解释是符合实际的,也是培养学生思维合理化的过程。
  3.凭借成长过程思考
  读别人的故事,思考自己的人生,这也是学生阅读中要发展的能力。学生阅读要指向思考自己的人生,而这个思考过程需要建立在对书中人物的生活历程理解的基础上。书中的主角,在家和学校都碰到了难题,他是怎样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围绕这个问题,展开思考。
  教学实录三:做鱼骨图,思考成长过程
  师:(出示鱼骨图)鲍雷伊经过了一个怎样的成长过程?请你到前面来给大家讲一下。
  生:(指鱼骨图)鱼尾上部是家里面遇到的难题,下部是讲在学校遇到的难题;鱼尾上面是讲开头的,鱼头是讲结尾的。中间是具体事例。
  师:好。他说的你们听见了吗?其实这是鲍雷伊的一个成长过程,是不是啊?他是从开头碰到的难题一二三,一直到后面的结果。这里还要补充一些具体的事项,大家试着写写看。
  (发材料,5分钟后)
  师:已经写完的同学请举手,虽然没有写完,但可以把它说完的也请举手。我们选三位同学到前面来。
  生:先是家里遇到的难题:第一,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汉修先生的一大堆问题;第二,怎么不要让他爸爸叫他“小子”;第三,不知道该怎么做报警器。在学校遇到的难题:第一,有人偷他的午饭;第二,没有朋友;第三,不知道该写什么作文参加比赛。
  生:第一,父母离异;第二,爸爸弄丢了“土匪”;第三,爸爸妈妈再婚。一家人虽然没有重逢,但是也让鲍雷伊感到了轻松。
  生:第一,午餐被偷;第二,心情不好;第三,故事不会写。
  师:你觉得这些对了解鲍雷伊有什么作用?
  生:可以感受到鲍雷伊的心情。
  生:可以知道鲍雷伊的困難。
  师:如果没有这些困难,行不行?
  生:不行,这个故事就太普通了。
  生:不行,要不然就太枯燥无味了。
  生:如果没有困难的话,这本书就没有意思了。
  师:鲍雷伊因为这些困难逐渐成长,故事因为有这些困难而精彩。
  任何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困难,面对困难是停滞不前,还是积极克服困难?书中人物在家中、在学校都遇到了难题,他曾经苦恼,曾经暴躁,曾经想放弃。但是,在汉修先生和法兰德林先生的鼓励下,他选择了克服困难,直面自己。学生在填写的过程中,在讨论的过程中,逐渐领悟到这一点,这就是人生的间接经验。
  二、发展表达能力
  《亲爱的汉修先生》一书的表达特色是将日记和书信穿插来写。以往的教学中,我都很注意这方面的设计。这一次,教学重点没有放在文体方面,而是找到书中的三处细节,让学生体会。对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而言,如何写具体是很有挑战的。因此让他们从作者的文字中,感悟语言表达的准确。
  教学实录四:领悟表达方式
  (出示封面)
  师:大家看到了吗?这里有一句话——
  生:一本《亲爱的汉修先生》胜过了所有的作文书。
  师:这不是一本故事书吗?怎么胜过了所有的作文书呢?
  生:因为这里面鲍雷伊给汉修先生写了很多信,告诉我们他想表达什么。所以说,一本《亲爱的汉修先生》胜过了所有作文书。
  生:因为这本《亲爱的汉修先生》是通过故事书的写法,来告诉我们怎样表达内心的想法。
  师:意思是对的,但没有举出例子来。下面我出示几段话,你们读完后能不能结合例子说说,为什么这本书胜过所有作文书?
  “我在这个烂学校里没有半个朋友。”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这么说,大概是我觉得非说些什么不可。
  “谁想跟整天摆张臭脸的人做朋友?”法兰德林先生说,“好,就算你有困难,又怎么样?每个人都有啊!如果你花点时间去想想别人,你就明白了。”
  “把自己变成一个乱踢午餐的坏家伙,一点帮助也没有,”法兰德林先生说,“你要从正面去想。”
  (生自由读)
  “过了一会儿,太阳从云间露出脸来。这时,那些小树叶开始移动,缓缓地张开翅膀,变成数千只橙色或黑色的蝴蝶,在一棵树上颤动个不停。然后,它们开始在阳光下的树叶缓缓飘浮。满天的蝴蝶真是美极了,让我整个人觉得好舒服。我静静地站在那里望着它们,直到雾气渐渐升起,所有的蝴蝶又回到树上变成棕色的小树叶。这让我想起妈妈讲的一个故事:灰姑娘在舞会结束后又变回了原样。”
  (生自由读)
  师:谁能来用这些例子说明前面的问题?
  生:第一段话告诉我们,如果在作文里写对话,对话的形式有几种。第二段话告诉我们,如何描写景物或者是动物。
  对三年级的学生而言,领悟表达方式在平时的学习中比较少,所以此次执教也是适可而止,仅仅是通过实例让他们了解准确表达的标准。由阅读思考语言表达形式,能够让阅读具有双重意义,为实现学生学会表达打下基础。
  本课的最后,我带着学生回顾这堂课。一开始先猜人物,目的是了解人物的特点。然后,老师问了几个小问题,这些小问题只有联系这本书的其他部分才能解决。阅读要懂得提问题,要懂得去思考。再就是把鲍雷伊的成长写出来,体会到困难对于一个故事的重要性。最后我们分析了如何来评价这本书,为什么说这本书胜过了所有的作文书。
  这是我第四次执教《亲爱的汉修先生》,对书中的内容比较熟悉;而学生阅读的时间比较短,对内容不是很熟悉,所以各个环节进行的速度都比我想象得要慢。因为是公开课,要展示的方面很多,我就把自己能够展示的部分都拿出来了。但是,在我心中还是希望能够通过语言去理解这本书的内容,通过对表达方式的探究,明确作者表达的特点。
  书只是—个载体,根据一本书的特点,让学生学会理解和运用语言,这是阅读素养中非常重要的—项。
其他文献
“神话是一种核心性传播力量,它使仪式具有原型意义,使神谕成为选型叙述。因此神话就是原型,虽然为了方便起见,我们在提到叙述时说神话,再提到意义时说原型。”[1]原型是一些联想群,与符号不同,它们常常是复杂可变化的。在既定的语境中,它们常常有大量特别的已知联想物,这些联想物都是可交际的,因为特定文化中的大多数人很熟悉它们。  对于南方作家福克纳的创作,芬克尔斯坦曾指出,“他(指福克纳)是第一个把主要文
吴奇   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成都市美术家协会会员,成都诗婢家画院画师。   更夜雨落,无眠静坐,再思三十余年来道友画伴吴奇君隽作。吴君以孤行一意,寂守绘事,不求闻达,以心灵关照天地本初的生命哲思,毅然踏上非主流艺术表现道路。打破绘事传承的具体时空关系,把中国传统精神的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哲学自然观,伸引向更深邃广阔的幽玄空间。不再窠臼传统山水画符号认知中的某些常态特征,却在天地万物流转,瞬息万
一、谈“口”话谚语,感受传统饮食文化  师:同学们,我可以问一个私密的问题吗?请问你们家里各有多少人?  (学生和老师讲悄悄话)  师:我听了三位同学的回答,有的说是三口人,有的说是五口人,还有的说是六口人。我们为什么说“口”呢?“口”与什么有关?  生:嘴巴。  师:嘴巴与什么有关?吃。按偏旁部首来分,用“口”作偏旁的字是很多的。这些字不仅被用来描述吃,还用来描绘人的生活形态。比如说古典文学作品
中国自古有“君子以文会友”的传统。文人结群交流大抵兴起于魏晋,如后世熟知的竹林七贤、兰亭修禊等,至中唐大历十才子所结“诗社”以后,渐发展为“结社”形式的交流。书画界雅集,早期有影响的如北宋王诜、苏轼等“西园雅集”,明末董玄宰等“画中九友”。蜀中文脉深厚,据《中国美术社团漫录》统计,自清乾隆年间上海平远山房书画会成立起至20世纪中期的150余年间,巴蜀地区就占有全国319个绘画社团中的15个。绘画社
摘要:著名美国作家J·D·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被誉为不可逾越的“现代经典”,小说通过刻画主人公霍尔顿不羁的性格,叛逆的形象以及对理想世界的追寻,揭露了无比黑暗的现实世界。这部作品也以其独特的魅力,奇特的表述鼓舞着一代又一代青少年追寻与进步。本文将本着科学的研究态度,利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试论该书的主题特色,力求还原一个真实的守望者形象。  关键词:霍尔顿 塞林格  引言  在美国的现当代文学
摘要:李清照出身于官宦名门,父母的精心培养和深厚的家学渊源,使她从小就展示了过人的文学才华。思想见识不同凡俗,对美与艺术有敏锐的感受力,非凡的表达力和创造力。她酷爱代表与象征美好事物的鲜花。而黄花是李清照众芳中最为妖娆苦涩的一朵。《醉花阴》《声声慢》中的黄花或娇艳绚烂,清丽孤单,或落寞哀怨,衰败憔悴,见证了词人的欢乐与痛苦,炫丽与哀怨。传达了词人不同境遇下的心绪与情怀。  关键词:审美 黄花 闲愁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的交流日益密切,西方的很多文化价值观念都在借机向中国渗透,这给我国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尤其是在思政教育工作上面临的挑战尤其突出,思政教育者正在努力寻找进行思政教育的新途径,从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政观念。红色文学是文学类型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其中所蕴含的政治色彩往往比较浓厚,是对我国特定时期相关历史事件的反映,具有通俗易懂的重要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文“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篇,增幅达80%”。诗词在文体、语言、审美风格上的特殊性给一线语文教师带来了非常大的挑战。笔者在课堂观察和教学研讨过程中发现,“知作者一解诗题—明诗意—想画面—感诗情—悟诗境”是教师最常用的诗歌教学设计方式,这也决定了一线教师常常从作者生平、诗的字面意思、诗歌画面、思想感情、诗歌意境等角度人手进行文本的解读。这一套“流水线”虽然容易操作,但“标准化”
摘要:对于韩愈的《送李愿归盘谷序》,大多数学者的观点认为是表现韩愈对官场的嘲讽,对隐士生活的赞美,对趋炎附势的小人的挖苦。但从韩愈的生平、平生的志向及韩愈写此文的生活状态,可以看出韩愈此文却是在表面的描绘中隐藏着他的言外之意,即对官场生活的艳羡之情,对自己曾经的摇尾乞怜的自嘲之情,在迫不得已时只好去归隐的无奈之情。此文与作者的《进学解》一样,又是一篇牢骚之作,是作者“物不得其平则鸣”的表现。  关
编者按   这个庚子新春,注定给每一个中国人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悄然打响时,文艺不会也不能缺席。“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平时序。”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   在抗击新冠肺炎的号声响起后,广大文艺工作者虽不能奋战在抗“疫”一线,却无不心系疫情,以笔为矛,以声为鼓,用他们特有的“武器”奋力出击,在另一条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