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学生拥抱生活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xybxy05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不少小学生的作文出现了“无话可说,无话可写”,甚至“千篇一律”的情况,而且不少小学生怕写作文。我认为这是传统习作教学远离学生生活、禁锢学生个性、忽视习作教学中的人文性使然。因此只有在实践中借助“人文性”思想武器,摒弃传统习作教学法,让习作教学成为师生积极的生命互动,让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自信”。才能唤起学生对习作的兴趣。
  
  一、习作指导生活化,让学生愿写、能写
  
  1.突破时空,走进学生的生活
  小学现行课程安排一周仅有两堂习作课。于是小学传统的一篇作文教学往往是分两课时完成。要求学生在八十分钟内于教室完成,指导拟稿、修改、誊写。似乎学生习作所需的信息全部贮存于大脑之中,习作时只要提取后稍作加工即可,這显然是不现实的。况且“倚马可待”的奇才自古以来有几个?更何况刚刚学写的小学生。这样看来,学生在习作指导的课堂“无话可说,无话可写”应是情理之中。从这个角度看责任不在学生,而在于教师,是我们教师使学生远离了丰富多彩的习作源泉——生活。因此,一篇习作的练习的周期不是两课时,而应根据具体习作的要求,可以是一周,也可是两周,甚至一个月。学生所写之作自然就不是“空话”与“套话”,而是他们眼中的世界与生活。
  2.关注学生情感体验,活化生活积累,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倾吐欲望
  在一次“六一”庆祝前夕,在与学生交谈后我发现:学生对学校“六一”庆祝活动的安排颇有微词,我灵机一动,便举行一次“六一”应怎样庆祝的习作练习,结果不出我所料:就是那些平平常常默默无语的学生所写的文章,也由“兔尾”变成“豹尾”,洋洋洒洒三页多,且言辞中肯,感情强烈。看来“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习中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源泉(苏霍姆林斯基语)。”学生在其感兴趣的方面有了较深的情感体验,在一定情境中遇到这方面的话题则情动而辞发,激活了脑中丰富的、沉睡着的生活积累,因而“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反省我们的传统习作教学伊始,教师便通过各种手段让学生明确哪些材料可用,是最合适的,如何开头,又如何结尾,讲得越透彻、越细致,学生受到的束缚越多。
  3.习作方法指导坚持以学定教,让学生能写
  在与学生的座谈中,我了解到好多学生都是凭着感觉走笔,一个环节该写与否,该详与否,全然不知,这无疑给我们教者敲响警钟——习作指导不得法,或者说教师的习作指导学生消化不了,更谈不上领悟运用,回忆一下我们农村小学一般习作指导流程,审题指导→选材指导→表达方式与技巧的指导→学生练习。不难发现,这种流程突出了教师的主导,而削弱学生的主体,从“审题”到“表达技巧”都是教师在灌,我们不禁要问:这样高度概括的、抽象的指导能让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接受吗?这样的习作指导的针对性何在?怎能完成根据教参与以往教学其它学生的经验,指导学生去进行创造性极强的习作呢?从审题到选材,甚至如何表达,都被我们“辛苦”的教师所代替,习作思路被教者所框定,学生接触到题目后,还没有来得及进行充分的思考,教者就“及时”作指导,这样使学生在习作时都努力体现教者的思路,表达出教者的理解,导致学生习作“千篇一律”,而学生的创造性在这“千篇一律”中被扼杀,这样的习作练习学生能不怕吗?学得能不累吗?对习作能感兴趣吗?
  
  二、实施动态指导性评阅,让学生乐写
  
  《新课标》要求我们教学评价不仅有甄别与筛选的功能,还应能促进学生发展的发展性评价。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则要我们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主体独立体验与感受,结合自己的实践。笔者认为当前习作评价应注意以下四点。
  1. 尊重主体的独立感受评阅学生的习作时,我们不能以成人眼光或教者的生活经验来看待评价孩子的表述,这方面李吉林老师曾经介绍一个例子:她任教的班上有个学生写了句:“原来阿姨是女的”,这不是一句大废话吗?但李老师在批改时并没要求该学生删去。她说,因为这个孩子以前并不知道阿姨是女的,现在她发现了,并要将这个发现与同学老师一同分享,这难道错了吗?多么细心的呵护啊,孩子当然愿意对李老师“写自己心里的话,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更“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2. 分层而评,增强习作的自信心在实践中我采取了分层而评的策略,增强各层次学生的习作自信心,让他们每人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①面对全体学生分层而定,不同层次的学生,评定等第的标准不同。②对一个学生的要求则循序渐进的,如我对一个习作后进生最初得优的标准是:顶格不写逗号、句号、问号等标点符号,接下去得优的标准是要分段……这样逐步提高,一步步将之引入成功的彼岸。
  3. 指导性批阅,促进学生再发展。批阅这个习作教学环节应是:根据习作的具体情况,采取恰当的形式予以再指导,然后,让学生根据指导、再改、再练、再提高的过程,而不是对习作作个简单的评定而己,更不能为了保持作文本的“清楚”“清洁”而使学生的习作失去质量再提高,习作体会内化升华的最佳时机。
其他文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面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教师应力图革新传统的教学观念,将教学的侧重点由被动地“教”转向主动地“学”,以使学生能够以学习主体的身份来对知识的形成与应
文言文的学习对于初中生来说比较陌生、比较困难,所以这是教师教学过程中历来很重视的模块.文言文承载着中华传统的文化,蕴含着中国古人的哲理与智慧.在初中生刚接触文言文时
根据初中信息技术评价的现状分析,针对信息技术的不同的课型探讨,提出了在课堂中采用合适的切入点多维度、综合性地实施多元评价,肯定学生的进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
我們中国是注重个人修养,有着崇德尚道的国家,所以在学校教育中,德育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如何提高德育实效呢?我认为德育需要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感情与感情的共鸣,只有从内心深处生发的道德情感才会有生命力,光靠平时的说教那是苍白无力的,所以要提高德育实效,必须诉诸情感。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明天的太阳,只有用情感才能真正托起明天的太阳。那么,怎样实施情感教育呢?    首先,要贴近孩子的心灵——培养情感
应用题是中学数学试卷中的一种重要的题型.应用题的设计初衷就是为了考查学生掌握数学理论知识,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思想、方法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提高学生的应
英语教学的教学方法,是提高学生英语成绩的关键,教学要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法时,可以把英语阅读与教学方法结合,让学生有效的阅读,
《中國教育改革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理、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这段话指明了当前中小学教育改革的方向,即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结合数学教学,探讨如何做好数学素质教育,是每一位中小学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以学生为主体,创设和谐和学生氛围    自从夸美续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教育部门越来越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思想政治课作为高中生一门必修的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但是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很